《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B型肝炎疫苗的誕生,和臺灣的B肝「清零」計畫】— 臺灣大學醫學院倪衍玄院長專訪
你未滿35歲嗎?恭喜,你是免除肝癌威脅的新生代!
半世紀以前,台灣人淪陷在B型肝炎病毒的輪迴裡。出生的那一刻,就被上一代感染B型肝炎病毒;成人後育子、再傳染給下一代;3, 40歲時,身體逐漸被病毒消磨、損耗,從肝炎→肝硬化→肝癌而死。
病毒從母傳子、子再傳孫,永無止盡,堪稱一場永遠無法醒來的噩夢。數十年前,B型肝炎在台灣的盛行率居然高達20% !換言之,每五人就有一人終身帶有病毒,注定落入「肝癌三部曲」的詛咒。
然而,就在四十多年前,一群勇敢的科學家、政治家,力排眾議、引入劃世代的B型肝炎疫苗,讓超過九成的新生兒,一出生就有抵抗力,就此斬斷了病毒的邪惡詛咒。讓我們搭著時光機,隨著臺灣大學醫學院倪衍玄院長,回到半個世紀以前,來到那個奇蹟的世代 。一窺B肝疫苗和台灣的淵源,以及它未來的發展吧!
■發現B型肝炎病毒的歷史
■天時、地利與人和,B肝疫苗在台灣的歷史
■為什麼B肝疫苗不像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打?
■B肝疫苗現今的新發展?
■台灣的B型肝炎「清零」計畫?
如本文最初所述,B型肝炎病毒極為頑強,能潛藏在細胞、藥物難以殺滅。為了達到治癒的目的,部分團隊開發治療用的DNA疫苗,希望能誘導出更強的免疫細胞,找出、消除藏有病毒的細胞。可惜目前仍在實驗室階段,未進入臨床試驗。
目前台灣使用的疫苗保護力非常好,並且也能貫徹一出生就施打的公衛政策,所以在年輕世代(35歲以下)裡,B肝帶原率已低至0.5%。我們發現,那些極少數體內有病毒的年輕人,其母親多數也是B肝帶原者。因此若想達到台灣的「B肝清零」計畫,可以採用兩種策略:
1. 若B肝帶原的女性懷孕,在接近生產(懷孕的最後一期)的時候,服用抗病毒藥,盡可能地將體內的病毒量壓低,將垂直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 若母親不願意或不方便吃藥,那麼新生兒從一出生就開始接種疫苗,並且緊密地追蹤、治療,在感染風險的最早期,就給予醫療介入,讓新生兒有著最好的控制,盡可能讓B肝病毒的循環,停在上一代。
■完整文章,詳(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2531c806-e6ab-4b07-98cb-dd42347e14aa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b肝 帶 原 可以治癒 嗎 在 Ant Fami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拿鐵製作】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
讓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一夕之間大亂
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現在拼的不是學歷
不是財力、不是權力
而是免疫力啊!
寫這篇的目的
是希望大家重視一下自己的健康
只要你們能買到安心無毒的蔬菜
其實要跟哪個農場買菜都可以啦(源鮮員工:欸,太太,你到底要不要好好推廣我們的菜啦🤣)
.
我家喝綠拿鐵陸續也有三年的時間了
仿間流傳綠拿鐵的黃金比例是「蔬菜3:水果7」
其實這樣的比例是適合不愛吃菜
或是從沒喝過綠拿鐵的孩子
但如果是大人自己要喝的
長期喝下來可能會發胖XD
.
初學者打綠拿鐵
水果多一點無妨
全家都可以接受這樣的蔬果汁
再慢慢把比例調整成
「蔬菜5:水果5」
想減重的人甚至可以調整成
「蔬菜7:水果3」
.
一般蔬果是偏寒性
所以我都會加入綜合堅果
或一片薑(用薑粉也行)散掉寒性
綜合堅果提供身體了很好的油脂
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跟礦物質
像是芝麻、腰果、亞麻仁籽、南瓜籽這類的堅果
就含有豐富的鎂、銅、錳、硒
另外維生素A、C、E、B群
能協助身體對抗自由基
堅果中的膳食纖維
也能促進消化預防便秘。
.
水果的部分
可以選用平性、低甜度的水果
像是蘋果、芭樂、番茄
一開始怕小孩不能接受的話
就加入香蕉這類高甜度的水果
另外,如果你希望綠拿鐵更營養的話
除了綜合堅果之外
不妨加入一些大豆胜肽(有機店買得到)
.
蔬菜以綠色葉菜為主
像是羽衣甘藍、萵苣、青江菜、小松菜、菠菜、綠花椰菜等等,都是可以跟水果和諧搭配的常用蔬菜。為了避免單一種蔬菜的植酸累積過多,最好要經常更換不同的蔬菜。
.
.
-----
以下文章,是我以前寫的,可能很多人沒看過,有空的人不妨可以看看。或許螢幕前的你/妳認為自己身體很健康,所以對綠拿鐵無感,但是等到哪天被病痛折磨了,腦中想起我今天寫下的這些,那就夠了!這正是我想傳達給大家的意念.....
-----
【關於綠拿鐵】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們要喝這種綠綠稠稠的東西?」
「好像有點恐怖!」
「好喝嗎?」
「是為了減肥嗎?」
我只能說「沒有足夠的覺悟,就無法身體力行做到。」每個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能把它放在心上的人有多少?因為我們都是等到病了、難受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我也不例外XD)
.
沒有孩子前我跟老白常外食,自從生了個過敏兒,他只要吃到化學添加物,皮膚就會起疹子很癢(後來才知道是異位性皮膚炎)因為他不舒服容易脾氣暴躁,所有的情緒就會往我身上襲擊,照顧他那種心力交瘁的憂鬱日子我一直忘不了.....
.
沮喪之餘我便著手每天下廚做飯給他吃,研究如何挑選食材,這幾年來,細細觀察他吃什麼或接觸到什麼會引起過敏。不過很不容易,因為光一個市售蛋糕或麵包就超過數十種人工添加物,後來我也開始學著做蛋糕麵包給他吃,這一路走來我的筆記本寫得滿滿滿,直到認識綠拿鐵我才恍然大悟.........以前照顧過敏的兒子,我只想著他什麼不能吃,卻從來沒想過其實環境中也很多有毒物質深深影響著他,譬如說:霧霾造成的空氣汙染就是一種呼吸道的慢性傷害,更不要說環境賀爾蒙、塑化劑、農藥等等。
.
就連我們每天煮菜用的玻璃罐上的油嘴都能被驗出有環境賀爾蒙(這是一個賣油的老闆跟我聊到的)油沒問題,但就是敗在塑膠油嘴,因為有疑慮導致他不敢賣。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有無物質,只是我們不知道..........所以不小心吃進去的毒,用健康的方式排出來也很重要。
.
不過,讓我下定決心要開始嘗試打綠拿鐵不是兒子,而是我家老白啊,幾年前他去做了自費健檢,驗出好多紅字,其他小問題先略過,最主要是不菸不酒的他被檢查出有輕微脂肪肝,輕微脂肪肝如果輕忽不理,幾年後可能會轉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醫師跟我說這些可以從飲食上來改善,一切都還來得及。
.
老白在認識我之前,他夜診結束常去買鹽酥雞、雞排那些,認識我之後就變成跟我一起分享(哈哈)他每天的外食便當更離不開炸排骨、炸雞腿、速食,可樂更是他的最愛。婚後我開始為他下廚,只有小夫妻倆人沒有每天煮,是生小孩後,我們全家人的飲食才大幅調整,但我家依然無法吃的很清淡。
.
我家喝綠拿鐵不是為了減肥,而是希望營養均衡,不然我們人每天吃進去的蔬果其實很有限,一來工作、生活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吃多樣化的蔬果,如果根本沒在注意這些的人,早餐吃個三明治配奶茶、中餐吃水餃、晚餐吃便當(我只是假設)這樣的蔬果量是不足的。但是,喝一杯綠拿鐵就不一樣了,打一杯富含數十種營養素的飲品,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攝取植物裡的植化素。而且用喝的快多了,適合老白這種沒太多時間的人。這就好比閱讀,用看的要花很多時間,可是看影片比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輕鬆多了(好像有點爛的比喻)
.
如果你說你有在吃維他命不用喝這個,這就見仁見智了,我是比較傾向多攝取天然食物,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顆維他命吃下的是營養還是賦型劑。
.
老白是家庭的經濟之柱。在我30歲前,他願意用他的雙手為這個家撐起一片天,讓我無後顧之憂的照顧家庭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是35歲後,我們都明顯感受到健康在走下坡,常常帶小孩就累到不醒人事.............「萬一哪天老白倒下了,我該怎麼辦?」這樣沒安全感的思緒不時在我腦中浮現,有了小孩後,已經不再像過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現在真的會怕我們不能陪孩子走得很長遠。
.
從一開始喝綠拿鐵到現在會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的原因是,我在自己、老白跟過敏的兒子身上得到了一些明顯感受,現在就跟大家分享.........最基本的每天排便順暢就不說了。先從我自己說起好了,我的眼睛很容易乾澀,大概是有戴隱形眼鏡又一直看手機跟電腦的關係,喝綠拿鐵三個月後感覺到眼睛乾澀好多了,是明顯改善到自己會查覺的那種。再來經前必頭痛長年困擾著我,喝綠拿鐵很長一段時間後,經前不再頭痛了!(連我自己都嚇到,還在持續觀察中)甚至我之前每天都會肩頸痠痛也大幅改善。
.
老白工作很忙又不太會照顧自己,工時很長的男人都是拿健康去換金錢,如果我不說應該很少人會知道牙醫的職業病就是會腰痛,因為經年累月的彎腰低頭看診,導致他們會腰酸背痛,還有他有喉嚨卡卡慢性咽喉炎的老毛病(跟空氣汙染,飲食都有關)自從我打綠拿鐵給他喝,不敢說他腰痛消失了,但是有改善,還有喉嚨卡卡的老毛病也好多了,連他自己都說太詭異了,也是因為這樣他才願意持續喝,不然他超挑食的好嗎!!!
.
最後就是兒子,他是我一手照顧到現在,他原本是一個流汗就會抓皮膚加脾氣暴躁的人,一直到現在經過各種努力,他的異膚狀況大為改善,甚至他腳上原本有一區紅疹一年多都消不掉,醫師說那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關係。我讓他喝了綠拿鐵一段時間後,那區紅疹竟然消失了,媽啊,真的很不可思議。醫師說孩子長大異膚會改善,不過我身邊朋友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深受異膚所苦,所以我相信恩恩過敏有越來越好,是因為我有幫他注意飲食跟環境整潔,當然還有順勢療法也幫助了他(我沒讓他碰西藥,連保養用的欣流跟希普利敏都沒吃)
.
雖然我沒辦法百分百確定身體症狀跟綠拿鐵是否有直接關連,但每天喝身體有感是千真萬確,所以才會持續到現在,我深深相信這種全食物的營養均衡,可以幫助身體代謝跟修護,從每天一點一滴的健康投注來啟動身體自己的療癒力。對於喝綠拿鐵,套一句人家所說的「不做不會怎樣,做了會很不一樣」善待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零件不好配,有錢,卻不一定有貨!
.
最後我想強調一下,喝綠拿鐵不是保證不會生病或罹癌,沒有那麼唬爛。凡事皆適可而止非過猶不及,我覺得就是一種願意為自己跟家人健康而努力的心情,打綠拿鐵不在朝夕,貴在持之以恆啊!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加入 #綠拿鐵同好會 那不是直銷也不是商業性的社團,裡面有10幾萬的社友,大家都是發自內心分享自己喝綠拿鐵的心路歷程。
.
這些年來,國人罹癌率居高不下,很多病不是光靠醫師就能治癒的,主要還是得從生活根本做起,這是我從過敏的兒子身上得到的啟發,希望也能傳達給大家。
------
#我家喝綠拿鐵飲食一樣正常喔
綠拿鐵社團裡有社友分享他三餐全面式只喝綠拿鐵,真的會瘦,我家不是為了減肥,不想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所以目前我跟老白是每天喝一到兩杯,能持之以恆最重要。
b肝 帶 原 可以治癒 嗎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苗接種】就是利用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使注入接受者體內的物質類似或等同於異物,而引發相似的生理功能,以便於日後較具毒力的相似物質侵入體內時,能夠回憶起類似的狀況,加快對付病原的反應。
「免疫學」的研究正是協助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世界上第 1 支疫苗是金納(Edward Jenner)博士在 1796 年發明的,而現代疫苗的技術,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
因為免疫反應是人類能有效控制各種傳染性疾病的最根本基礎,對於像愛滋病、肺結核、肝炎之類的傳染病,只有更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才能發展出更有效力的免疫療法或疫苗,以達到預防或治療的效果。
此外,想發展有效用的疫苗,惟有從基礎免疫學研究來探究人體各類的免疫機制,以進一步了解傳染病原的致病機轉,才能提升疫苗的效用。
現今,生長在臺灣的人們從出生到長大,都需要接種十多種疫苗,你知道疫苗的由來嗎?接種疫苗的目的為何?施打疫苗的種類有哪些?每支疫苗有何不同?疫苗的未來如何?(資料來源:【註1】)
■疫苗的作用是如何被發現的?
在疫苗尚未存在的時代,是一個比現在危險得多的世界。如今完全能夠避免的疾病,在當時每年會奪走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在公元10世紀,中國人首先發現了疫苗的早期形式:通過讓健康的人接觸某種疾病結痂後的皮膚組織來建立免疫力。
八個世紀後,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注意到,擠奶工們可能會患上輕度的牛痘,但卻很少進一步染上致命的天花。
1796年,詹納在八歲的兒童詹姆斯·菲普斯(James Phipps)身上進行了一個實驗。這名醫生將牛痘傷口中的膿注入這名男孩體內,他很快就出現了症狀。
菲普斯一康復,詹納就將天花注入他的體內,但是他卻沒有患病。牛痘令他對天花免疫。1798年,實驗的結果公之於世,“疫苗”這個詞第一次出現英文的“vaccine”的詞源正是來自於拉丁文的“vacca”(母牛)。(資料來源:【註2】)
■現代疫苗的技術
則是等到 1879 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現了減毒疫苗的原理才建立的。他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把它的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再製作成疫苗注入人體內,使人體產生抗體。因病毒毒性已減弱,所以不會造成疾病。這種減毒疫苗的原理廣泛應用在卡介苗、水痘疫苗、德國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巴斯德發明的傳統減毒疫苗、死毒疫苗等技術,至今仍是製造疫苗的標準技術,也開啟了微生物學及免疫學研究的大門。
■人體為何要接種疫苗?
疫苗接種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能夠製造自然的物質,用以提升生物體對病原的辨認和防禦功能,有時類似的病原體會引起同一類病原的免疫反應,因此原則上一種疫苗是針對一種疾病,或相似度極高的病原體,以牛痘預防天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 20 世紀末,免疫學家發現疫苗也可能具有治療功能,並發展出相關的理論和應用。
▶「預防」
疫苗接種多數是一種可以激起個體自然防禦機制的醫療行為,以預防未來可能得到的疾病,這種疫苗接種特稱為「預防接種」。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B型流感嗜血桿菌、B型肝炎、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等的疫苗,都是目前常見的種類。
疫苗不僅可以使接種者罹患該疾病的發病率下降,當一種疫苗所對付的疾病僅感染單一物種時,便有可能消滅病原,例如:天花疫苗。
▶「治療」
疫苗也可以用來做積極的免疫治療,這種技術刺激免疫系統大量生產抗體,或是以外來的相應抗體,共同對付已經感染的患者體內存有的病原。
例如:B 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治療型疫苗
預防型疫苗的功效是讓尚未被感染的健康人體產生具保護效果的抗體,相較之下治療型疫苗研發難度較高,因為多數帶原者都是在胎兒或幼童時期接觸到 HBV 的感染,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階段體內就已存在 HBV 抗原,所以免疫系統容易將HBV 抗原也視為自身的抗原而產生耐受性,不易引起針對 HBV 抗原進行攻擊的反應。因此為了突破在帶原者體內已形成的耐受性,治療型疫苗的設計則以佐劑或利用其他方式加強HBV 抗原的免疫源性(資料來源:【註3】)。
■疫苗是毒素改造而來?
▶傳統疫苗
可分成「去活性疫苗」、「活體減毒疫苗」及「類毒素疫苗」 3 大類。
➜「去活性疫苗」:
是透過熱或化學藥劑,把致病微生物結構破壞或把它殺死所形成的,但因部分結構仍完整,可誘起免疫反應達到免疫治療的目的,如流感、霍亂、腺鼠疫、A型肝炎等的疫苗。但這類致病微生物毒性較低、時效短,無法引起免疫系統完整的反應,有時必須追加施打。
➜「活體減毒疫苗」:
是利用培養技術製造出的減低毒性活體微生物的品種。由於免疫反應主要偵測的是病菌本身外部的構造,因此減去毒性物質或微生物代謝產物仍可有效產生施打疫苗者的免疫力,例如黃熱病、麻疹、腮腺炎等疫苗。
➜「類毒素疫苗」:
此外,某些微生物本身無害,但其產生、釋放的毒素是疾病的根源,科學家便把這類毒素改造或破壞以形成類毒素疫苗。這類疫苗具免疫反應所需的基本誘發功能,卻不傷害接種者,例如破傷風和白喉疫苗。
▶基因疫苗
針對目標細胞,藉由改造過的病毒或細菌感染,以插入基因或調節基因表現的手法,引起免疫系統的活化。若這些細胞因此在表面呈現異於接種者本身的物質,將會被免疫系統辨識而受到攻擊。目前研究發現,基因疫苗可以引發高效價的抗體反應,同時伴隨細胞性免疫反應,包括輔助T細胞和殺手T細胞。在人體內殺手T細胞利用其細胞表面受器,專司負責發現並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同時對癌細胞的治療也有顯著的效果。
因此如何引發具專一性的殺手T細胞,一直是預防和治療性癌症疫苗研發的重點。而用傳統的死毒疫苗或重組蛋白疫苗免疫,通常無法獲得有效的殺手T細胞反應。
(資料來源:【註1】)
■疫苗給人類的貢獻
在過去一個世紀,疫苗幫助全世界大幅度減少了很多疾病的傷害性。在麻疹的第一株疫苗於1960年代問世之前,每年約有26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麻疹疫苗令2000年至2017年間的麻疹致死人數減少了80%。(資料來源:【註2】)
傳染性疾病一直都是人類最大的死因,每年有 1,700 萬人死於傳染性疾病。在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上,疫苗的使用比任何其他醫學方法對人類健康的貢獻都要大。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預防接種服務財務解決對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李秉穎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院兒童醫院)、張峰義教授(國防醫學院)
➤➤接種疫苗的重要性在於疾病的預防,我國疫苗財源主要來自菸捐,未有獨立疫苗基金,且新疫苗單價相較以往貴好幾倍,如何提升民眾正確的預防健康觀念,進而扶植國內疫苗的研製是迫切的課題。
會中討論時衛生福利部何啟功次長詢問到是否可能提議WHO流感疫苗選株時將亞洲或東亞地區納入特別考量?召集人李秉穎醫師說明,因為近年對於中國防疫的層面提升,目前WHO已將中國與亞洲的流感流行株列入選株的考量之一。
台灣已有能力可以製造流感疫苗,惟流感病毒株數量龐大且病毒會因時因地因人出現變異,若要自製須於選株時即相當嚴謹,才能精簡疫苗研發經費。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科技大觀園 「消滅疾病,疫苗的發明與免疫反應」
https://bit.ly/2SSGxD7
∎【註2】
BBC News「疫苗如何發揮作用:為什麼仍有人質疑它?」
https://bbc.in/2ImcwtF
∎【註3】
免疫療法:治癒慢性B型肝炎的新契機 廖浤鈞 ; 劉士任 感染控制雜誌 29:4 2019.08[民108.08] 頁200-208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廖浤鈞、劉士任)
(https://bit.ly/3oOeROF)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疫苗接種 #疫苗 #去活性疫苗 #活體減毒疫苗 #類毒素疫苗 #基因疫苗
衛生福利部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