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9
對於電吉他手而言,最大的困擾是:『我如何將在家裡、工作室調整好的音色 --- 特別是破音類型 --- 穩定地在排練室、演出場地呈現出來?』
那真的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就算你在家裡、工作室所使用的『聲音平台』(通常是某種款式的音箱吧?) 剛好與排練室、演出場地所提供的器材完全一模一樣,邏輯上當你把破音族群效果器接上去時應該要呈現出大致相似的基礎音色;然而~你在家裡、工作室時,通常不會有其他樂手與你一起『合奏』,因此,你的音色調整非常容易呈現出『過度飽和』的狀態,於是,當你開始與其他樂手開始合奏時,你會非常疑惑那些在家裡聽起來好極了的聲音狀態,為什麼好像完全格格不入而顯得糟透了。
更不用說通常你在家裡調整音色時所用的聲音平台,幾乎都與工作場域的器材完全不同;然後還有各個場域的供電條件、是不是用了麥克風收音、監聽回送機制的優劣 … 種種不勝枚舉的變因。所以面對這個困擾,你大概有三種解決的方案:
1. 完全投降地自暴自棄~反正怎麼調也沒用,不如就看看命運會把我帶到哪兒去吧!
2. 完全堅持地扛著自己的音箱、器材出門,這樣總可以減少一些變因吧?
3. 鍛鍊出超強的耳力、並且熟知自己的器材,因此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因應場地的整體頻率做出最適當的反應、調整。
在我看來,方案 1 就不用討論了。方案 2、3 … 美則美矣,但是如果你必須出國工作,或 … 你覺得自己的耳朵沒那麼厲害 --- 剛好我都符合這兩個『但是』,我們就得找出其他方案,來解決『音色穩定』這個需求了。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7
如果希望自己的音色一直都能有『穩定』的表現,你的確會需要隨時都能將你的『聲音平台』帶著走 --- 不論是國內的汽、機車交通方式,或出國的行李托運。而『聲音平台』,在今時今日的器材領域中,不外乎:1. 以『音箱系統』為基礎,與 2. 數位模擬系統的這兩種不同思考的分類。純『數位模擬系統』如 FRACTAL AUDIO SYSTEM 的 AX8 (https://www.fractalaudio.com/ax8-amp-modeler-multi-effects/ ),在近年已經成為許多職業樂手首選的工作器材,它的確有著各種令人驚艷的便利性與幾乎最高的穩定性;但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系統還是能保有『類比』的色彩,我們就要在『音箱系統』方面尋找最合宜的可能性。
很多年以前,當我執行著第一代『阿密特』的音樂巡演工作時,我的確扛著自己的 Krank Revolution 1 音箱頭 (https://www.musiciansfriend.com/amplifiers-effects/krank-revolution-100w-tube-guitar-head ,Krank Amp 的官網居然已經沒有任何音箱頭的資訊了!真是時代的眼淚啊 … ) 去執行工作;但當我發現,如果我必須在日正當中的時間,在一個露天的場地做 Sound Check,這類型純真空管的器材,是完全無法適應炎熱的天氣溫度,因此音色表現得極度不正常之後,我在商演工作器材的組合、設計上,就不再考慮任何真空管類型的產品、而將這些真空管類型的大傢伙,都留在錄音室這樣能夠控制溫度、溼度的環境裡。
而『聲音平台』的組成,對我而言其實就是:1. 前級、2. 後級與 3. 音箱箱體這三種部件。我們在先前的文章已經表述過,影響電吉他整體音色最大的部件,其實是體積最巨、而且最不容易搬運的『音箱箱體』,為了不增加自己攜行器材的困擾,我很早就決定在所有展演的場合,我都只使用 Marshall 1960A/B 412 這款幾乎所有音響器材供應商都一定會有的基本器材 (雖然因為內裝的喇叭單體或有不同而造成聲音頻率的若干差距,但那樣的差距還是小於完全不同品牌的箱體所帶來的[不穩定性] );為了能讓音色調校能有一致的基準,所以我自己也購置了一顆同款式的箱體,在這個策略下,我的確能大幅提高整體吉他音色不論是在哪個國家、哪種場域,都有著最相近的聲底表現。另外一個選用 1960A/B 412 Cab 的重要原因,是這款音箱能夠切換 Stereo Input,也就是在一個箱體內,我就能夠執行原本需要兩個箱體才能呈現的 Stereo 效果,這種『雙聲道』的便利選項,是我在早期建構『我的音色』這個工作期許上,非常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因素。
對於『推動箱體』的電吉他用後級器材來說,如果不再選用真空管類型,在市場上也就只剩『晶體線路』與『D 類放大』這兩種產品路線。我所用過最溫暖、最帶有『管味』的晶體後級,居然是來自八〇年代的 ADA MicroTube 200 這款機型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ADA+MicroTube+200&source=lnms&tbm=isch&sa=X&ved=0ahUKEwjTxajF0vzfAhVCT7wKHQ3KB4wQ_AUIDigB&biw=1280&bih=952 ,同樣因為年代久遠而只能用圖片來示意。它之所以有管味,是它的確還是用了一隻前級真空管來潤色 … )!它因為實在太傑出了,所以我自己在 eBay 上收購了三台。但它的問題是,它是採用了『Rack』式的機體設計,所以在攜行方面,還是有著不小的困擾。
一直到 Electro-Harmonix 這個品牌出版了 22 Caliber (https://www.ehx.com/products/22-caliber ) 與 44 Magnum (https://www.ehx.com/products/44-magnum ) 這兩款體積如同一顆效果器大小的 D 類放大後級,我對於去建構一組『可以隨身攜行的聲音平台』,才真的有了可以落實執行的基礎概念。
雖然 D 類放大的線路設計,在音色聲底方面會有一點過於『冷靜』,但也因為這個特性,至少在數位模擬器材所希望搭配的『FRFR』器材 (這裡有一點相關的說明: https://www.sweetwater.com/insync/411-frfr-speakers/ ) 選擇上,幾乎百分之百都使用了這種放大線路。而 Electro-Harmonix 所生產的這兩款後級,應該是有再做過一些頻率的特定處理,我用 ADA MicroTube 200 來比對,其實音色溫暖的程度相去不致於太誇張;若單就這兩款後級來相互比較,44 Magnum 會比 22 Caliber 在中頻區段多出一點兒。由於我自己主要使用的工作琴 Washburn N4 (https://www.washburn.com/product/n4-nuno-authentic-usa/ ) 本身中頻就相當突出,因此,在器材的選擇上,我更喜歡用 22 Caliber 來做為基本選項。(這裡有一篇關於這兩款器材的使用心得:https://online.berklee.edu/takenote/ehx-44-magnum-or-the-22-caliber-power-amp-pedals-must-have/ ;但這畢竟是將近十年的產品,前兩年,中國品牌 Mooer 也出了類似、但體積更小,瓦數與音量都不遑多讓的產品 Baby Bomb 30:http://www.mooeraudio.com/product/Baby-Bomb--54.html 。雖然這個小傢伙的確『名符其實』,但我必須說:EHX 十年前所生產的器材,至今仍然有著超高的穩定性與極好的音色表現!)
然後就是前級部件了!如果不考慮真空管類型的前級,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會是『晶體類比線路』與『數位模擬』這兩種類別。以圖例一系列來說,我選擇了 AMT V1 Preamp (https://amt-sales.com/preamps/preamps-la/amt-v1/ ) 做為前級,這個摹仿 Vox Amp 聲底的類比線路前級,我覺得在 C/P 值的表現上,真的是好極了!事實上,這樣的器材組合,已經是一個非常完整、可以隨身攜行的雙聲道音色平台了:我們有類近 Vox 輕微破音的基礎聲底,串接到 Zoom MS-70CDR (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multistomp/zoom-ms-70cdr-multistomp-chorus-delay-reverb-pedal ) 這個可以提供六種效果器組合的複合式效果器,然後 Stereo Output 進到兩顆 EHX 22 Caliber Power Amp,再進到 Marshall 1960A/B Cab;你可以把 V1 Preamp 上的 Gain 開到相當大的比值,然後用吉他的音量來控制 Drive 呈現的多寡,搭配 MS-70CDR 的效果器程式編寫,這已經可以呈現非常多元而豐富的音色變化了!
當然!我們可以選用其他市場上不勝枚舉的晶體類比前級,但在體積的考量上,我還是會投 AMT 這個系列一票!而這個系列所出的第二代前級,每一款音色都有 Clean Tone 與 Drive Channel 兩段的切換,讓適用度更為廣泛。而中國品牌 Mooer 雖然也出了體積更小、同樣有兩段音色切換的 Micro Preamp 系列 (http://www.mooeraudio.com/nav/PREAMP-24.html ),但我在實際購入試用之後 …… 不會覺得可以推薦給你~
在這個非常『微型』的器材組合中,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對於 Zoom MS-70CDR 的切換,我特別聘請了彰化的『老皮』(Shih Bob - https://www.facebook.com/piecomoil?__tn__=%2CdC-R-R&eid=ARAmDZqu12ynQ-EIKSyTnG5p86GGHa1gJ1q4K0owamwM0D0x-XD_NBjqz7HWcALOblDrPTvhh0i_t0sX&hc_ref=ARQQLWWfy-6CUH4lMDxm7JhJ6DdirN_Z30-29y8OuTmBcZYRihbdQtANbXX-_ubu2bY&fref=nf ) 進行了非常有效的改裝:一般說來,為了方便切換 Zoom 的六顆效果器,我們會將原本在機體上的左、右按鍵另外拉出線路、用兩鍵的腳踏開關來控制左右移動、然後在機體的踏鍵來開關『這一顆指定』的效果器 (如圖例最左下角的裝置,這個版本是聘請 Fusion Sound Lab 劉展勳先生製作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5694867611557/ ),但它對於要『進出』控制頁面,你還是必須彎身去按一個中間按鍵才能切換過去;老皮的改裝,可以把這一層的控制也另外用一個踏鍵來控制 (如圖例下方左二的裝置),用這三個踏鍵,你可以切換第一層的『Preset』模式,將 Preset 設定為 A、B、C、D … 的順序,用機體本身的踏鍵來循環選用;而在任何一組的 Preset,你都可以用『進出選擇踏鍵』來切換成這個 Preset 的六個效果器、用『左、右選擇踏鍵』來移動到特定的效果器,再用機體本身的踏鍵來開、關這顆效果器 (非常像這個影像檔所示範的功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8Hwlzdz90 ,但老皮的改裝在體積上更為輕便)。這對於選擇 Zoom 這個系列效果器,在現場演出的過程中,提供了非常優異的便利性!(由於我是 Zoom 這個品牌的重度使用者,所以~我請老皮改裝了我所有的 Zoom 相關器材,而這個花費非常合理的改裝,真的讓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器材,提升到非常實用的層面 --- 更何況 Zoom 這個系列效果器的時間系 Delay 族群,都可以透過機體本身的踏鍵來 Tap Tempo 設定速度,在現今市場上,我還沒找到有哪一款複合式效果器可以在這種體積大小、提供到那麼多的功能~)
因為有了這樣的聲音平台,你當然可以在 V1 Preamp 的前面串接任何你喜歡的破音類效果器;而只要你的排練、演出工作場域中可以要求到 Marshall 1960A/B Cab,你幾乎可以百分之百有效而穩定地呈現你在家裡、工作室所調校出來的音色 --- 不論你在哪個國家。
而這樣的器材選擇,除了體積、重量輕便,組合單純且耐用,最最最值得分享的是:它的價格真的不會太離譜!我在想~這應該會是學生身份的愛樂者都還能負擔、但音色絕對可以上得了檯面的方案。下一週,我會以這個基礎設計,繼續介紹我覺得 C/P 值非常優秀的其他方案,希望這對於解決你的音色穩定性,能有若干想法上的提供與作用。
因為~研究、組合這些合於正常人可負擔的中、低價位器材最大實用可能性,實在是我莫大的興趣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bass reverb 推薦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3
『那…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
前文提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你也就一直宅在家裡,用盡了一切你想像得出來的方式,努力鍛鍊著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技能,然後等待著機會來敲門。我知道你一定早就躍躍欲試,可是同時,你又總是覺得忐忑不安,因為你知道:往往都是要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 誰會喜歡『千金難買早知道』這種懊惱的感覺呢?那麼『我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力度,到底算不算是準備好了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釐清、界定一個討論的範圍:如果你是一位原創性極高的創作人才,『音樂』只是你用來表達想法、概念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偏向一種『學問』的話,接下來的一篇文字,可能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功用,因為、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只是用很簡單的和絃、配器,就能建構出非常具有煽動力或感人至深的作品;不過,因為『音樂只是工具的角色』,所以那些感動人心的元素,應該會更多來自於你所創作的文字內涵,或是你詮釋這個作品時整體的身、心、靈的狀態。我在想,你應該一定會同樣孜孜不倦地不斷鍛鍊著這些『性靈』方面的能力,等待著你的伯樂翩然出現的。
而如果,『音樂』對你而言,是你心智的延伸、情感的寄託,以致於是你整個生命的一個探索過程的話,我們也許可以用一些『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感性』的問題:『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有』。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3 『準備』的度量衡_01
從任何角度來說,表現音樂,應該都是一個『創作』的意涵;而『創作』,應該會是來自於大量的『習作』之後所焠鍊出來的成果。對於如何看待『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表現音樂,而能夠掌握機會』的議題,我想先將這個千頭萬緒的疑問,整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來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度量衡:
A. 第一階段 --- 人與樂器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樂器』會是你進入『音樂』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有極高的比例,它指的是你對於操作樂器的能力 (即使你是一位歌手,你的聲帶、你的身體,也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樂器來對待)。而『操作樂器』的能力,就有比較物理性的、可建立量表的方式來檢測。
1. 速度的穩定度:那當然是指你與 Click 之間的關聯性!但你可能不是很明白,我指的還包括了『續航力』。如果你任意設定了一個速度、決定了一種拍分,你是不是能夠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長度,以極小的誤差,維持著同樣的拍分彈奏?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拍分、交錯使用!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 (或以上) 不同的速度,規律地交錯出現!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不同的速度變化與拍分切換,而關鍵是:要求夠長的操作時間。
2. 節奏 (Groove) 的理解與掌握: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加入刻意設定的重音位置 (當然!那就代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我們需要均一的力度,而第二個量表題目裡,力度開始需要有輕重的區別) 以及『休止符』,以同樣的『續航力』來要求自己的彈奏。這個基本練習取得了成效之後,請開始學習與研究各類型不同音樂風格的 Groove,是怎麼藉由輕重音、休止符 (那當然意味著你應該也可以熟悉地使用連結線) 來組成,同樣的,你應該要能夠在夠長的時間上、以極微小的誤差來持續這種規律性的 Pattern 組合。
3. 音色:『音色』應該是表達情感所最需要鍛鍊的技巧!以木吉他來說,如何去平衡大拇指撥弦時,指肉與指甲的觸弦時間差,以及如何去控制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的觸弦力度,來取得較為明亮或較為溫潤的音色,又或者撥指的位置距離音孔的遠近、與琴橋的距離,甚至於每一個指頭觸弦的角度,在在都影響了使用這個樂器所能夠傳遞的情感。而電吉他所能探討的音色變化,或鋼琴、鍵盤類的音色、觸弦選擇,弦、管樂器各種聲音表情與特徵,幾乎是所有音樂家每天都不敢怠慢的練習!而你必須非常熟練在自己的樂器上各種不同音色呈現的手法,因為,這會牽涉到後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基本命題。
4. 音階與和絃以及相關基礎樂理:終於來了!這些構成音樂最基礎的元素與知識,卻剛好是大多數人最望之卻步的領域。好消息是:誰能耐著性子把這些知識基礎轉換為樂器上的操作,誰就比其他的多數人更多了一種武器!千萬別忘了,我們為什麼會需要『機會』?因為,這個音樂市場是一種競爭的態勢,如果你能比別人多一項武器,我想不出你為何不要去擁有它。讓我們看一下 Bass巨擘 Victor Woot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Wooten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音樂理論』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希望能讓你知道,對於『樂理』的切入角度,可以有多麼不一樣的想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vYVGMgZYY
當然,這些各個不同調的音階與和絃的彈奏,還是必須同時搭配第一、第二量表來執行,才真的能有務實的效果。
5. 樂譜的熟悉與應用:我在2017/11/27的貼文強調過樂譜之於樂手溝通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63152814292271 ) 。在我所接觸過的年輕、熱血音樂人之中,真的很少比例的人會願意將這個功課當成自己的必修;但我真的可以保證,當機會來敲門之後,你會接觸到的其他音樂工作者,很少不用樂譜來做為執行音樂的工具的。我所能建議的是:其實我們不是光會看別人寫出來的譜面就夠了,確認你是否真的能掌握樂譜的方式,就是你能夠將自己正在進行的音樂內容,也以市場上大家能夠理解的方式採寫下來,而其他樂手能夠正確彈奏出你的音樂內容,才是這項量表的完成。
6. 頻率的理解:Baby老師解釋音樂的構成,用語非常簡明扼要:『一切都是頻率』!而當我們開始在思考、理解頻率的意涵時,它往往代表著你正在思考著自己這項樂器與其他樂器的『人我關係』,而第三量表的『音色』,恰恰正緊密關聯著頻率的總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8%89%B2
https://bideyuanli.com/%E5%A3%B0%E4%B9%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E9%A2%91%E8%B0%B1%E5%9B%BE
為了讓所有的音樂配器都能有被聽見、但不是來自於音量增加,你必須適度地去調整你正在處理的和絃聲響的把位 (轉位),而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反應、彈奏出『有效』的和絃聲響 (把位),你就必須很認真、努力地把第四量表的相關內容都非常熟練地在你的樂器上操作出來。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正確地因為頻率而操作著第四量表,任何內行的伯樂都一定可以明確地辨識出來。
7. 聽見其他人:當我們因為思考著音樂的頻率總合而一定會開始分析配器之間的『人我關係』時,意味著在執行音樂的同時,你不是只聽見自己,反而會是有更大的『空間』是在聽別人在做什麼;而別人正在進行的內容,在量表五『樂譜』的依據下,你又知道量表六『頻率』的分佈 (或分部),在熟練操作量表一~四的基本功之下,我想,當機會來敲門時,你至少不會是一個拖累其他合作夥伴的角色!至於『聽見其他人』的重要鍛鍊,其實又會牽涉到你對於身處的環境空間以及音響器材都有足夠的磨鍊,相關的操作建議,我在專頁從2017/10/09到2017/12/11的十篇文字『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有一些粗淺的意見與想法,也許你會願意回去查閱一下。
8. 足夠分量的拷貝學習:如果你想看到比你身高限制所能、更遠的風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巨人的身影所在多有。如果你能靜心用一比一的方式拷貝這些巨人的思考路徑,就如同學習書法時的『臨摹』工夫一樣,我覺得,這對於突破自己想像力的限制,會是非常有效的大補帖。當然,如果僅止於『拷貝』,這對於你要在未來建立自己的風格,會是一種潛在的危機;但因為我們現在還只是在第一個準備階段,這種『遙遠的危機』,我們實在還不需要過度擔心。
以上。
即便我們非常有毅力地完成了這第一階段的量表,我都還不能騙你說:『你大致有所準備了』。在下一週,我會寫出第二階段的量表,也許到那個階段也完成了,我們才可以期待『機會知不知道我的門牌』。
『媽呀!這得要花多少時間啊!?』
…………
請容我用多年前『訓勉』我自家的樂團,以及後來在北藝大課堂中一定會反覆重述的一個論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出頭,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其他選擇了相對正規工作的同學們一樣,每天至少要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打卡上班八個小時』。
八個小時、每天,也只不過是一個最起碼的『工作守則』,我猜想~你應該認識過那些每天工作遠遠超過這樣時數的工作者吧!
至於怎麼每天能夠找出這八個小時?
這只有你能回答了。
--------------------------------------------------------------------
後記1. 文中提到的 Victor Wooten 著有一本中文譯名為『音樂課:音樂大師的心靈成長之旅』的書,我想,會是一本值得你去閱讀的大師智慧結晶之作: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1910166135
後記2. 每一屆加入北藝大IMPACT學程『製作概論』的同學,都會被指定要去閱讀至少一本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6%9B%BC%C2%B7%E9%BB%91%E5%A1%9E ) 的作品,這其中是有我刻意導引同學們去建立的一些價值觀的暗示;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也請試著閱讀。
後記3. 上一週的鼓手甄選訊息貼文之後,在專頁的私訊果然陸續收到好些位『機會忘了他的門牌』的鼓手來自我推薦;我非常感謝這些年輕朋友對於這個事件的回應,而我在能力範圍內也都盡力地進行了初步瞭解與應做的回應。這兩天我會與 Penny 進行相關的會議討論,關於整個甄選活動的日期、地點與後續執行過程細節,也將會在這個專頁裡做出實際的紀錄與報告。
祝有心人玩耍音樂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