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Kubernetes 建構、測試和部署 Docker 應用程式,同時學習營運型(production-style)開發工作流程
從這 21.5 小時的課程,你會學到
1 從零開始學習 Docker,不需要以前的經驗
2 掌握 Docker CLI 來檢查和除錯執行中的容器
3 使用 Github,Travis CI 和 AWS 一起從頭開始建構 CI + CD 管道(pipeline)
4 透過開發一個複雜的應用程式來理解 Kubernetes 的用途和理論
5 當程式碼被推送到 Github 時自動部署它
https://softnshare.com/docker-and-kubernetes-the-complete-guide/
「ci/cd pipeline」的推薦目錄: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軟體開發學習資訊分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拯救資工系學生的基本素養—CI/CD 介紹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 Delivery (CI/CD ... 的評價
- 關於ci/cd pipeline 在 Create your first CI/CD pipeline with Jenkins and GitHub 的評價
ci/cd pipeline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ref: https://jzimnowo.medium.com/harbor-keycloak-and-istio-a-good-dance-troupe-6c3520fb87de
本篇是個經驗分享文,作者想要打造一個基於 Kubernetes namespace 的多租戶 Kubernetes 平台。
該平台主要針對的是團隊內不同的 DevOps team,並且每個 Team 都會有自己的下列資源
1. Harbor: Private Container Registry
2. Keycloak: SSO
3. Istio: Service Mesh.
# Harbor
Harbor 是 CNCF 的畢業專案,專注於提供 private container registry,本身除了有友善的操作介面外,也整合了多項常見功能,譬如
1. 基於 OIDC 的授權認證機制
2. 容器安全性掃描
3. Chartmuseum (未來會被移除)
4. 專案管理
透過 OIDC 與專案的機制,能夠很輕鬆的針對不同專案設定不同權限,譬如屬於群組 A 的只能使用 Project A。
此外每個專案本身也有提供 robot account,該 robot account 的目的則是讓整個工作流程更佳簡潔。
如果要於 Kubernetes 中去抓取這些 Private Container Registry,則必須要透過 ImagePullSecret 的物件來描述登入資訊。
為了避免使用個人帳戶來存取,作者推薦每個專案都要準備兩個 Robot Account,這兩個 Robot Account 都只能針對該專案底下的 container 去存取
所以也不用擔心會去存取到其他 Team 的專案。
第一個 robot account 專注於 Pull Image,主要是讓 Kubernetes 內部可以下載 Image 使用。
第二個 robot account 則是給 CI/CD pipeline 使用,讓 pipeline 有能力將新的 image 給推向 Harbor。
前述所說 Harbor 可以基於 OIDC 來滿足認證的機制,作者於團隊中就使用 Keycloak 這個開源來作為一個 OIDC 提供者(另外一個常見的是 Dex)。
文章中有稍微介紹如何於 Keycloak 中創立一個 Client 的物件,並且於 Harbor 如何設定。
如果團隊有這個需求的可以看一下要如何操作。
文章最後探討使用這三個專案的一些經驗與痛點,有興趣的可以閱讀全文參考
ci/cd pipeline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有相關 Twitter 討論串的連結,對於原文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參閱一下 Twitter
註:就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台灣企業很少看到 Platform Engineer 的職位,有人知道有哪些公司有開這種職位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作者自述自己是個從事 SRE 工作但是內心卻是個軟體工程的技術專欄作家,因此就自己的過往經驗想分享一下對於這三者的看法,而這些討論就引起了一些回文
因此作者將這些概念整合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各方網友們的看法。
作者的軟體生涯中,從分工仔細的團隊到新創公司都經歷過,再還沒有認知到 DevOps/SRE 這類型名詞前就已經體驗過部署開發維運三合一的人生。
隨者愈來愈多人開始探討 DevOps 以及 SRE 這兩個詞,兩者之間的比較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專屬的兩個 awesome 系列 awesome-sre, awesome-devops 清單來列舉如何學習這兩個技術。
整個求職市場也因為這兩個名詞的出現而有變化,作者也因應這股潮流開始往下探索,因此最後就以自己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自己對於這些名詞的想法。
其中作者有提到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這些名詞代表什麼含義,這些職稱要做什麼都會隨者不同公司不同團隊而有變化,畢竟每個公司的產品跟商業走向都不同
期待能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職稱跟工作內容反而才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就只是作者跟幾個網友們的討論,不要當作圭臬,也不要當作聖旨,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比較重要。
# What is Development
1. 作者認為開發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撰寫程式,唯一能夠為公司貢獻 $$$ 的職位,畢竟有人寫程式還有產品,沒人寫程式也沒什麼好部署的。
2. 推特網友表示: 只有 sales 才是幫公司賺錢的,剩下都是公司的支出
3. 作者從 2011 開始了軟體工程師生涯,過往作者都很期望自己可以去部署一下自己撰寫的程式,但是基本上都是團隊內的其他神秘人物會默默的部署這些程式到生產環境。
# What is DevOps
1. 作者不想探討何謂官方的正式定義,只想聊聊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的感想
2. 對作者來說, DevOps 是一個能夠讓開發者對於部署應用程式有更多機會與權力的文化,實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
3. 作者還待過那些開發者都擁有 sudo 權限來部署應用的新創公司,不過現在這些流程都慢慢的被自動化 CI/CD 流程給取代。
4. DevOps 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遠遠超過作者所描述的,不過作者就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找工作的經驗,看職稱 JD 的經驗來看,DevOps 更像讓開發者打造的產物可以更有效率的被部署
5. DevOps 本身不應該去探討產品的商業邏輯,那是開發者要探討的。
# What is SRE
1.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書來探討何謂 SRE,那系列書籍的想法偏向 SRE 是其中一種 DevOps 文化的實作方式。
2. 相對於 DevOps,作者更喜歡 SRE 帶來的職缺內容。
3. 作者對於提到 CI/CD pipeline 之類的職缺都感到無聊且沒興趣,而 DevOps 的工作職缺往往都充滿這些令人無聊的東西。
4. 相反的,作者更喜歡去專研系統問題,譬如探討為什麼會有 bug, memory leak, 效能不好...等
5. 作者認為 SRE 要負責去維護上線環境,確保使用上沒有問題。
6. Google 的 SRE 系列書籍還提到了關於 monitoring, alerting, SLO 等各種如何確保服務正常的機制。 Facebook 則是有非常著名的 Production Engineer 的職稱,其跟典型的 SRE 基本上沒太大的差別。
7. 推特網友表示: SRE 專注於生產環境, DevOps 專注於 CI/CD 與開發效率與流程
8. 另外一名推特網友表示(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答案): DevOps 從開發角度為起點, SRE 從維護上線環境出發,兩職缺於某處產生交集。
# What is Platform Engineering
1. 作者想起當年還是一家新創的唯一一位工程師時,那時候還要去租借實體機器來架設環境,所以那時候也撰寫了不少腳本來安裝機器,也要確保機器之間的網路可以正常運作。
2. 加入一間比較有規模的公司後瞭解到看來 infra 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很類似 SRE/DevOps 但是又有些許不同的領域
3. 作者認為 Platform Engineering 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讓 Dev, Ops, SRE 能夠使用的環境
4. 作者感覺 Platform Engineering 要負責維護 data-center 內上千台的機器,確保這群機器能夠正常運作,維護外也要包含升級,設定等。
# What's about titles?
1. 作者前述探討的都是基於負責領域,比較不去談這些職稱應該要做什麼
2. 根據作者經驗,當公司規模逐漸變大時,分工就會愈來愈細,這時候 Dev, Ops, SRE, PE 等職缺就會開始逐漸專項化。
3. 重點就是, YMMV (Your Mileage May Vary ),不同情況,不同答案,不要太專注於一個死板板的解釋。
個人想法: 公司要開什麼職缺名稱就不管他了,工作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有錢的任性老闆也可以開一個"開源軟體整合工程師"但是要你整合 CI/CD 加上維運的工作。
ci/cd pipeline 在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 Delivery (CI/CD ... 的推薦與評價
Put together, they form a “CI/CD pipeline”—a series of automated workflows that help DevOps teams cut down on manual tasks: Continuous integration (CI) ... ... <看更多>
ci/cd pipeline 在 Create your first CI/CD pipeline with Jenkins and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Create your first CI/CD pipeline with Jenkins and GitHub. A guide to create and deploy a freestyle Jenkins project. ... <看更多>
ci/cd pipeline 在 拯救資工系學生的基本素養—CI/CD 介紹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