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故事和傳奇,就是下一個爆炸性成長或是崩盤所參考的劇本”
(Stories and legends from the past are scripts for the next boom or crash)
**此書有中文版**
一般來說教授的書我都會讀得比較慢,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教授所寫的這一本也不例外。雖然相對沒有那麼容易讀,卻非常引人入勝。是屬於那種讀完之後,會衍生出更多想探索的問題的書籍。
故事,對於人的大腦,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和黏著度。這本書很有趣的是把故事的傳播性,與病毒的傳播新做了一個類比。病毒傳播的有利因素,包括感染力,在許多人群聚的地方,超級傳播者,以及不斷的變種,等等。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消息,所以會產生動能的常常是那些容易讓人記住或是難以忘記(感染力),在許多人聚集討論的言論(群聚),與名人產生關係 (超級傳播者),還有與人性會關注的事情 (特別是恐懼)結合產生變種而具有更強的傳播力。
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在30年代,有人設計具有輪子的行李箱,卻被視為是一種滑稽愚蠢的發明 (現在的我們,能想像行李箱沒有輪子嗎?)。直到90年代,廠商把它與航空公司機組人員,做了一個連結,讓這些看起來專業有光鮮亮麗的人,拉著有輪子的行李箱在機場走動著,突然之間這樣的發明變成是專業時尚的代表,也才成為主流。一個實用的發明,被嘲笑了幾十年,直到與一種鮮明可羨慕的形象產生關係,才真正的打開市場。
關於人腦對於故事的接受度,大於事實和數據,作者用一些摔角比賽舉例。明明是安排好的套路,觀眾也知道,但卻仍然樂此不疲的喜愛觀賞。這原因是大家喜歡腦中的故事表演出來,勝於不確定性。故事的黏著性之強,即便之後有事實或是數據佐證,也很難翻轉之前故事已經留下的印像或是渲染力。常常一句巧妙的話,也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即便說的人,不見得是原創者),更不用說現在的 hashtag 或是迷因梗圖 (memes)的渲染與黏著度了。
作者提到,在凱因斯經濟學裡就已經講到,經濟當中還是有人的動物本性 (animal spirits),是不應該被忽略的因素。除了心理因素之外,在20世紀隨著氣象預測科學逐漸發達,人們也開始既望經濟景況,可以像氣象一般預測。所以我們會聽到一些用詞,如 “股市空氣中瀰漫著一股不確定的氣氛” ,然後把某些 “信心指數” 當成氣壓數據來思考。
根據這些邏輯作者介紹了過去市場上,七大關於經濟故事的類型 (與它們的變種):
- Panic versus confidence 恐慌與信心
- Frugality versus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提倡簡約或是鼓勵消費)
- The gold standard versus bimetallism
(貨幣與黃金掛勾或是複本位經濟)
- Labor saving machines replace many jobs
(機器會取代許多工作)
- Automation and AI replace almost all jobs
(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可以取代幾乎所有的工作)
- Real estate booms and busts (房地產的繁榮與泡沫)
- Stock market bubbles (股票市場泡沫)
- Boycotts, profiteers, and evil business (抵制購買,與邪惡貪財的企業)
- The wage-price spiral and evil labor unions (薪資與價格的連動,以及邪惡自私的工會)
每一個例子當中,都可以看到不同時空下同個故事套路的變種。同時也會發現一個字詞,在不同的時代是具有不同的意義 (例如 “美國夢” 曾經講的是社會公義,甚至還有一度是提倡節約生活形式,到後來變成買大房大車的代名詞了)
我認為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鼓勵經濟研究學者跳出自己的同溫層。所謂的“行為經濟學”已經是跨出一步,但他認為經濟學家必須正視心理學,社會科學,甚至是哲學對經濟實質的影響。因為人不是完全理性,而市場不是絕對有效率的。
對我來說讀這樣的書最大的收穫,是再次的被提醒,很多習以為常的用詞和觀念,是經過時空環境變異,並非那麼絕對的。雖然這樣會讓思考變累,但是碰到問題的時候,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回歸事物的本質,又何嘗不是一種可以跳脫框架,找出新的可能性和創造性的方式呢?這樣的意識和思考習慣,讓我們可以不用效法世界習俗慣性思考,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找出創新之路。
全文與中文版連結和相關報導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narrative-economics-故事經濟學/
#NarrativeEconomics #RobertSchiller #故事經濟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推薦目錄: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Varieties of the Rat Rac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 的評價
- 關於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Does Facebook Usage Lead to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的評價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北歐心科學 NordicHeart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捐款須知。
* 見到民陣遊行籌款,聲稱善款會由幾個人託管用以法律支援被捕義士,但轉眼就因為義務律師的問題出聲明,更惹來過千人質疑,但民陣一於少理。究竟善款會用以幫助那一位義士?義士對聘請那一位律師有沒有權過問?律師的費用如何?本來想寫幾句,點知寫下寫下寫左一大篇…
#長文慎入
《捐你妹》
2012年北京豪雨成災,北京紅十字會呼籲市民捐款救災,結果被北京人怒插「捐你妹」,原因是政府有錢大手筆援助所謂邦交國,但遇難者家屬就被北京紅十字會索取「運屍費」。如果大家記性好的話,一定會記得自稱「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的郭美美,因為在微博炫耀懷疑以善款購得的名車而惹來網民圍攻的事。其實在中國,紅十字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管理。紅十字會法第一條已經列名中國紅十字會的目標,而法律內文有提到中國紅十字會的職責以及善款的管理。當然,法律歸法律,深圳河以北的地區甚麼事也可以發生,肥人無意討論他們如何處理善款,因為我要講本地遊行籌款。
大家或者會問:「中國都有法律管理善款,香港有嗎?」答案是有的,但法律怎麼去管理慈善機構,恕肥人難以詳盡解釋,事關肥人勢利市儈,很少做善事,所以對法律如何管理慈善機構並無深入認識。不過管理慈善機構籌款的法律,肥人還可以吹兩嘴。
首先,香港很多慈善機構都有成文法管理,例如東華三院有香港法例第1051章《東華三院條例》管理、還有管理保良局的《保良局條例》(第1040章)、公益金的《香港公益金條例》(第1122章)、香港保護兒童會的《香港保護兒童會法團條例》(第1058章)等等。以上的法例清楚列名各慈善機構的法團組成、財產歸屬、董事局可行使法團的權力、帳目的處理、以至機構的宗旨。而香港也有私人成立信託基金用以運作醫院,就如山頂加列山道的明德醫院就是以 Granville Sharp 遺產所成立的信託基金來運作,基金由匯豐銀行管理,而醫院的法團成立、法團的權力、帳目的處理、以至醫院成立的宗旨也寫在香港法例第1035章《明德醫院條例》內。這些機構如何籌款、如何使用酬得的款項絕對有法可依 。至於他們的稅務安排,都是根據香港法例第112章《稅務條例》第88條來處理。由此可見,慈善機構並非完全無王管的,而香港政府的帳目委員會以及審計暑都曾就政府對慈善機構的支援及監察進行過審查。這些機構籌款,有稅務局監察,機構的法團亦需要向公眾交代帳目。就算沒有法例直接規管的慈善機構,其名單亦可以在稅務署的網頁找到,非慈善機構很難魚目混珠。
好了,大家捐錢的時候,究竟有沒有想過接受捐款的機構是否可以合法籌款?至於善款如何運用、接受善款的受助人是誰、善款的帳目管理、以致機購運用善款的權力,大家又知道幾多?
其實大家遊行的時候,都會見到各個團體及各種形式的籌款活動。事實上,香港法例規定有意籌款的組織須向政府申請許可證或牌照,方可進行籌款。組織要籌款,就要向例如社會福利署、民政事務局、食物環境衞生署及民政事務總署申請許可證或牌照。根據香港法例第228章《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4(17)(ii)條,任何人無合法權限或解釋而在公眾地方為非慈善用途進行籌款活動,可處罰款500元或監禁3個月,但已獲民政事務局局長發出許可證(許可證)者除外。一般而言,沒有人投訴,政府機構通常都不會專門調查執法,畢竟有誰會知道你有沒有在遊行籌款。其實捐款人無從得知這些籌款活動的透明度和合法性,更多的是捐款人壓根兒不想去理會這些問題,因為根據挪威裔美籍經濟學家 Thorstein Veblen的理論,捐款是一種炫耀性消費 (Conspicuous consumption),捐了錢就等如填補了心靈,提高了大家的社會聲望,衰D講句真係如同贖罪劵。WTFC?
當然,說到籌款,上述的老牌慈善機構大家都耳熟能詳,我估計你們當中有人受過這些機購的恩惠,例如曾就讀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的學校,所以大家應該不會懷疑這些機購的籌款目的。Lord MacNaghten 在 Income Tax Special Commissioners v. Pemsel [1891] AC 531 裡提到,法律上所定義的慈善機構,必須是以下四個目的:(1) 紓解貧困;(2) 改善教育;(3) 宣傳宗教;以及(4)其他前三項沒有包含但有益社會的慈善目的。前三項是世界性的,但第4項則必須要有益於香港社會。大家要留意,慈善不等如非謀利。不是你說非謀利就一定是慈善目的,兩者的關係絕對不能混淆。你或許會問:「那遊行期間籌款的機購是否慈善機構呢?」肥人不知道,但你可以查明他們的法律地位然後自行判斷。
即使這個籌款機購是合法地存在而又可以合法籌款,那籌得的款項怎麼處理?這個時候,肥人對信託法的皮毛認識終於可以出場了。
假設你面前有一大筆善款可以運用,究竟你是信託人(trustee)還是保管人(custodian)呢?基本上 Custodian 實質上管有善款,但 custodian 在法律上是沒有權力作出任何管理上的決策,例如 custodian 不能決定他究竟應該從善款裡拿多少錢出來給哪一個受益人。信託人未必實質管有善款,但就有權作出管理決策。簡單來說,custodian 有如小學的同學仔,我現在要去廁所,麻煩你幫我拿著這包卡樂B薯片,我從廁所出來你就要還給我。Trustee 呢,就像中學時代一大班學生夾錢由一個甚至幾個人運用這筆金錢來辦聖誕 party。所以信託人是有責任的,不能亂來,不能私項授受,不能中飽私囊。你捐完錢會問機構拿回捐款嗎?所以拿著你的善款的人或機構,很大機會是信託人。其實信託人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例如處理自己的權力(投資/分派利益)、維持信託基金的帳目、維持公開資料、找尋受益人… 你會監察信託人做以上的事嗎?(我都係捐左一舊水之嘛,點解要我做咁多野呀?好煩呀你死肥仔!)此外,信託的成立通常都要有 Trust Deed(信託協議),而信託的有效性是根據 Wright v. Atkyns (1823) Turn & R 143 的 three certainties 來確定的。這三個確定性是:(1) certainty of intention; (2) certainty of subject matter; and (3) certainty of objects。頭兩個比較容易處理,intention 以及 subject matter 就是信託的目的和信託的財產,但最後的 certainty of object 比較煩,就是信託的受益人,因為要如何確定受益人的身份(ascertainability)以及如何找出受益人(administrative workability)都可以是一個大難題。誰有資格接受善款幫助?誰有資格接受善款作為報酬然後提供服務?I don’t know. 不過講還講,有無 trust deed 你同我都唔知,who knows? 沒有 trust deed 又不知道 three certainty 如何 certain,真係聽到都覺得牙煙。(但我真係捐得一舊水之嘛,咪咁麻煩啦!)
現在錢已籌,人已就位,分分鐘「信託人」已經開始用錢,但你作為捐獻者究竟有甚麼權利呢?肥人想,作為善長人翁,你絕對有權:
1. 知道籌款者的任務與目的,籌款者將會如何使用善款,以及籌款者究竟以甚麼身份使用該筆善款(信託人?但信託協議呢?保管人?但保管人應該無權動用善款);
2. 知道籌款者背後的管治組織及法團,亦需要預期法團會施行謹慎的管理策略;
3. 得到籌款者最新的財務報表;
4. 知道善款如何運用,運用到那一個地方,由誰提供慈善服務;
5. 接收到適當的通訊;
6. 確定善款得到合法及適當的管理;
7. 知道籌款者的運作;及
8. 隨時提出問題並得到快捷、真誠及清楚的答案。
肥人在此忠告大家,善事並不是胡亂做的。
#我信託法依然好屎
#信託法建基於衡平法
#衡平法有二十條準則
#He_Who_Comes_Into_Equity_Must_Come_With_Clean_Hands
#Equity_Regards_The_Beneficiary_As_The_True_Owner
#做個精明捐款人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支持本Page請Click入內文比Clap,謝謝!//
曾經有人話「經濟學家唔會慶祝情人節」,個理由係因為對經濟學家黎講,日日個價值效用都一樣,所以佢地係唔會特別花心思同女朋友慶祝節日云云。我今日就係要打破呢個迷思。
表面上黎睇,情人節又唔係假期,基本上一樣要番工放工,但夜晚食飯或者買相關禮物(例如花)卻係特別貴,從「經濟學角度」黎睇無理由特別要響情人節慶祝好似好合理,但事實上卻犯咗一個連DSE中學生都唔會犯嘅錯誤:而家你慶祝情人節,係為咗你自己,定為咗條女先?
對你黎講可能慶祝情人節個附加價值係零,問題係對條女黎講可以係無窮大丫嘛,但而家個Utility嘅計算唔係單單你自己,而係將你同你鍾意嘅人嘅總效用加埋一齊嘅時候,情人節當然係絕對值得慶祝。
再進一步,慶祝情人節響經濟學角度黎睇亦唔係全無價值,因為佢係一種「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送花去女朋友公司令佢有得威比同事睇、又或者因為女朋友周圍同佢啲朋友同屋企人贊你好有心思同佢慶祝情人節令你形象提升,都係佢為你帶黎嘅額外效益。掉番轉,假若你知道你追緊嘅女仔或者女朋友本身係非常重視情人節,唔同佢慶祝係會帶來災難性結果,你估一個點都有涉獵Game Theory嘅「經濟學者」會唔會蠢到為咗堅持自己所謂嘅「經濟學原則」而結果搞禍成件事?用下腦都知啦。
既然係咁,點解又會有人特別長篇大論寫文,話自己約會過嘅「經濟學家」從來唔重視情人節甚至其他重要節日呢?如果呢條女無講大話嘅話,而呢個「經濟學家」亦唔係一條無料廢柴,咁就只有一個可能性:
就係呢位「經濟學家」一早已睇穿咗條女好鍾意標奇立異、突顯自己同其他人唔同,例如我就唔會同其他港女一樣慶祝情人節。咁其實唔駛「經濟學家」,就算一般人都明白,氹女心法都係「順勢而行」之嘛,你覺得唔慶祝情人節同其他特別節日係會令你感覺良好,咪就扮下你心目中嘅「經濟學家」黎取悅下你囉;你話你嘅堅持係每年都大肆慶祝情人節就話啫,哦原來唔慶祝節日黎扮自己「識經濟學、明事理」,先唔好講唔慶祝情人節並就叫識經濟學係非常可笑,唔慶祝情人節亦唔代表條女響其他事上面唔會橫蠻無理,不過可以慳返啲功夫,何樂而不為?
講過100萬次,我非經濟學者,但仍然認識唔少響大學經濟系工作嘅教職員,無論係助教、講師定係教授,好多其實都係普通人一個,除非超級毒撚或者讀書讀壞腦,係唔會「經濟學神」上身,樣樣嘢都拎「經濟學原則」黎衡量。但當然,呢種講法其實都係一種包裝,只要講到自己成日比一班「經濟學家」,開口埋口講到啲「經濟學家」點樣欣賞自己愛慕自己,同你班仲停留響約律師醫生食飯層次嘅港女明顯「升華」咗一個層次之餘,亦搭單都當埋自己係半個「經濟學家」,此為品牌塑造之竅妙也。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Does Facebook Usage Lead to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的推薦與評價
These two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lead to stronger desires for self-promotion, spurring the behavioral response of conspicuous online consumption. ... <看更多>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在 Varieties of the Rat Race: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in the ... 的推薦與評價
Why are we still in the rat race? Till van Treeck (@unidue & @thenewschool) shares his insightful research on how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