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墓地𥚃嬉戲 ]
Assistens Kirkegård
怎樣的墓地,能夠抵得住禁忌,把無數人招來,願意在此流連忘返,甚至⋯⋯定居?
哥本哈根Assistens Kirkegård(Assistens Cemetery)就是這樣一個奇異空間。
之前提及,我短住的Airbnb房子,對面是個大公園,而那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它同時是一座公墓,1760年啟用,是歷代丹麥重要人物最後的安身之所,包括童話大師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墓園由一列泥黃色圍牆緊緊圈起,即使不曉得它鼎鼎大名,也會因為入口風景而被吸引過去。
一行漫長的白楊樹林,參天的綠,貫穿左右兩邊出入口。陽光灑下來,全世界給拉出修長的影,吵雜的鳥鳴,既溫暖又渾身涼意。
路上異常繁忙,單車緩跑手嬰兒手推車加上狗,是區內人的必經之路,通過生與死,這才終於回家。
墓地同樣熱鬧,有人靜靜坐著,有人抽煙讀書,有人席地野餐,更有三五成群躺在某人墓碑前玩啤牌,大概是我近來見過最詭異地放鬆的畫面,沒有誰害怕,也不需要忌諱甚麼。
而這不完全出於丹麥人的不拘小節,跟墓地源起亦有關係:十七世紀黑死病來襲,哥本哈根死亡人數超過二萬,本來的墓地開始吃不消,1760年冬天建成Assistens Kirkegård,Assistens就是輔助,紓解巳逝者的住屋需求。
公墓本為窮苦大眾而來,直到1785年,備受尊崇的丹麥天文學家Johan Samuel Augustin離世前忽然公開表示想要長眠於Assistens Kirkegård,震撼整個上流社會。
其時窮人墓園戲劇性地變得火紅,名人富翁紛紛效法,捨棄更傳統更高貴的教堂墓地;及至丹麥黃金時代(The Danish Golden Age,19世紀前半葉的設計藝術盛世),這裡已經演變成最fashionable的葬身之地,死去的想住進來,在世的也不遑多讓,開始在這野餐聚會。
本該人跡罕至的墓園,反過來成了社交場所,後來政府索性把它發展為紀念公園。
長居哥本哈根的安徒生,就因為常常來這散步思考找靈感,跟公園結下情誼,最終決定成為一份子,自此令公墓更聲名大噪,景點由是誕生。
今日的Assistens Kirkegård,有墓碑,有花園,有大量雕塑及座椅,有小型博物館,也有區內最大面積的綠地。
當地政府有意在三年內把公園範圍進一步拓展,已逝的與活著的,繼續在牆內這神奇地方,暫時忘掉(或把握)限期,好好相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