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忙的事,建立基礎.......給大家參考參考
【MIA 單車教室07】基礎期如何建立?
(譯: Mia Chuang)
先前的單車教室提到,為了建立高峰期身體能夠承受的強度,冬天是重要的基礎期打底時間,我們來瞭解一下理由為何。
Danny Suter,(USA Cycling Level 2 coach and founder of the Boulder Performance Network)指出,基礎訓練是所有訓練的基石;耐力建立起來之後,方能進行更多高強度的訓練負載。Hunter Allen ("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的共同作者)表示,騎士總是忽略有氧耐力的重要性而急著想直接拉強度,所以課表只能維持幾個禮拜,接著身體就撐不住而變慢了。
「當你以穩定的配速騎乘超過2個小時(典型的基礎騎乘),身體會攝入更多氧氣、燃燒更多脂肪作為燃料。(coach Joe Friel, author of The Cyclist’s Training Bible)。對初學者來說,這樣的騎乘能幫助增生微血管,提供富含氧氣的血液輸送到肌肉的微血管。粒腺體中的細胞產生能量、同時增加和持續擴大,生產出更多的酶,幫助把燃料轉化為能量,如此一來便能騎得更快,更遠。」
基礎建立期應該也是最富social功能和樂趣的。因為你可以同時享受騎乘、和朋友喇賽玩耍,讓你身體的電池重新充電;最棒的是-不用擔心會被海放。「太多騎士就是過於心急想要趕快拉強度,結果通常都在五月前就把身體的本錢燒光了。」Friel教練如是說。
強大的基礎建立需始於絕對的休息。「每個人都需要在辛苦的訓練之後休息,才能讓身體修復和充電。」Suter說。在高強度週期後,休幾個禮拜的假,改以交叉訓練的方式,或單純好好放鬆享受生活。恢復,需要遠離一下高強度的狀態,但倒也不至於到完全放掉的程度。因此建立堅固的基礎期需要的重點,像是長途騎乘所必須俱備的肌力和技巧也都是關鍵。
以下是一些建議:
1. 保持穩定-你應該聽過什麼是LSD(long, slow distance ride),別被"slow”這個字混淆了。所謂"slow"並不是那種近乎步行的恢復騎,而是保持平均功率56-75%、平均心跳69-83%的耐力騎乘;或是粗略地保持在最大心跳率65-75%。關鍵在於「強度穩定」-如避免滑行或是騎得太用力,進行數週便能打造強大的有氧引擎;如果天氣不好,就踩一個小時左右的訓練台。請注意,"Long"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取決於騎乘的時間有多久;可以從90分鐘到數個小時。如此的強度需佔每週訓練時間的40%。
2. 踩踏技巧-像登山車因為必須保持發力均勻,騎乘在上上下下的地形上才不會犁田,因此可以練習流暢的踩踏技巧。所以一週裡面可選擇2~3趟騎乘,目標設定練習保持95rpm的轉速,並且練習踩踏時力量均勻。
3. 肌力訓練-長途騎乘需要肌力和力量,一週裡選擇1~2趟坐姿、低轉速的爬坡訓練。譬如一位超過40歲的瘦小女騎士,更應該增加下半身的肌肉質量,如以squats, leg press等訓練腿部肌力的動作進行訓練。
4. 給點時間-這樣的基礎訓練期沒有捷徑,設定6~12週進行耐力計劃訓練。如果有心跳帶、功率計,便可進行測量監控。若作工的瓦特數(watts)為輸出、心跳率(heart rate)為輸入,將功率數字對照平均心跳率。絕對數字並不重要;而是希望能看到「有無上升的趨勢」。「當數字穩定時,表示你已經準備好進入下個階段」。基礎期期間如果你比較偏好不使用這些工具,也可以用直覺來衡量。在類似、無極端的騎乘路線中,你的速度應該在一段時間的LSD之後有所進步,而且感覺是輕鬆的。如果感覺沒有什麼進步的話,(亦即趨於穩定),表示你的基礎期已經建立起來了。
很多人認為基礎期訓練一定要在低強度才能進行,太拼只會回到原點。高強度間歇的確無法建立耐力期,不過還是可以增進VO2 Max的能力。那麼都不能拉強度囉?其實偶爾為之的高強度並不會抹煞你在基礎期的努力,不過請注意,還是要循序漸進,才不會提早進入高峰期。
波恩體能祝您耐力訓練愉快!
資料來源:http://www.bicycling.com
"case for base training"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8YhrAAvh7w
(Garmin Winter Training 2012 - Christophe Le Mével)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