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dastream 氣泡水機開團囉🔥 ▌
🤎私密團購社團:https://reurl.cc/Nrvry9
-
⚠️ Sodastrea氣泡水機團連結:https://www.hengstyle.com/market/583
⚠️ 截團時間:9/3
⚠️ 團購優惠滿4000送糖漿x1 (口味隨機/效期:2021/12)
-
之前在IG調查知道很多讀者對氣泡水機非常有興趣,加上我和保羅幾乎每天都要喝掉兩三瓶的氣泡水,仔細算一算,一天我們就要花費105元左右在氣泡水上,一個月下來差不多就是3150元😱 這樣算一算真可怕,而我們居然這樣花費了一兩年!都已經可以買不知道幾台氣泡水機了,我們以前到底在想什麼😂
一來覺得每天兩三瓶的氣泡水費用加起來也是個開銷,二來一次性的塑膠瓶消耗量大,對環境也非常不友善,所以搬到新家後我一直在觀望氣泡水機。
Sodastream算是我覺得評估過後,以現在台灣有代理商的氣泡水機裡面,綜合表現最符合大部分人需求的。
☑️ #外型好看很重要!Sodastream雖然有多款不同價位及定位的氣泡水機,但是總體外型都是簡約好看的。
☑️ #價格也合理! 尤其是這次我挑選的兩個機型 #Spirit 和 #Source 綜合評估我覺得Cp值最高。
☑️ 一支鋼瓶,大致上可以製作120瓶500ml的氣泡水。#等於平均一瓶自製氣泡水不到5元!!!一天喝三瓶也才15元!
☑️ 鋼瓶舊換新門市超多選擇!#全台超過700間門市可以以舊換新550元價格換購。這對我來說也超級重要,畢竟如果換購鋼瓶很麻煩或是很貴,真的會減少氣泡水機的使用率。
-
這次從Sodastream 眾多款式氣泡水機裡面挑選了 #Spirit 和 #Source , 完全是以刪除法的方式挑選。
✖️手動旋轉扣瓶的不要! 大家可以自行google或是YouTube搜尋就知道,手動旋轉扣瓶是一件多麻煩浪費時間的事情。
⭕️ #所以我選的Spirit和Source都是可以自動扣瓶的,非常方便。
✖️需要電源插線的不要!搬到新家後發現,在已經不算大的廚房要放一台氣泡水機,還要剛好在有插座的位置,實在是一件麻煩的事情。而且線本身看起來就很不美觀。
⭕️ #這兩台都不需要插電!
✖️價格也很重要!這次開團前我在IG詢問大家希望的價位,大部分的讀者都希望是在5000以內的 。
⭕️ #剛好Spirit和Source這次開團的團購價就落在5000以內。
-
基本上上面刪除法後剩下的 #Spirit 和 #Source 操作使用上都差不多,實際打氣後試喝的口感也差不多。但是兩台各有優缺點!以下我也用大家最方便了解的方式分享。
■ Spirit 原價$5400,團購價$3580 (含機身+1個425g二氧化碳鋼瓶+1個1L的專用水瓶 +🎁贈送2個500ml不挑款專用水瓶)
👉 https://www.hengstyle.com/market/583
▼ 優點 ▼
Spirit 外觀比較偏圓弧型,顏色選擇上也比較多元且可愛繽紛(珊瑚橘、抹茶拿鐵、銀河灰、白、黑、紅)以外型來說,喜歡可愛繽紛色系的人,這台會更適合你們。
另外Spirit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輕巧,會常常需要移動氣泡水機位置的人,或是希望露營、野餐帶出門使用的人,這個型號也許會更適合你們,因為它重量的確比 #Source 還輕。
▼ 需要注意的▼
⚠️ Spirit 整體來說,塑膠感比Source再明顯一點。還有按壓打氣按鈕的位置我覺得範圍比較小,施力會比較需要著重在指尖,不太適合留長指甲或是有做指甲的人。
-
■ Source 原價$6100,團購價$4500 (含機身+1個425g二氧化碳鋼瓶+1個1L的專用水瓶 +🎁贈送2個500ml不挑款專用水瓶)
⚠️ 團購優惠滿4000送糖漿x1 (口味隨機/效期:2021/12)
👉 https://www.hengstyle.com/market/583
▼ 優點 ▼
#Source的外型真的是目前Sodastream從低階到高規的所有款式裡面外型設計最符合我審美,也覺得最適合我們家風格的!
後來才知道Source 這台的外型是Sodastream 請到知名設計師- 伊凡巴哈爾(Yves Béhar) 特別設計的作品。
方圓的造型,下面搭配的是底部有止滑效果底墊的不銹鋼設計底座,整體設計的細節比較細緻,塑膠感比較沒那麼重。
顏色選擇上,沒有太多繽紛色系,但都是耐看簡約搶眼的顏色(白、黑、紅 )#喜歡極簡簡約設計的人這台絕對是首選!
❤️ Source還有一個優點就是按壓打氣的位置範圍是很大的,要用手掌或是手指去施壓都比較沒有拘束,所以留長指甲或是做指甲的人,我覺得Source使用起來比較適合!
整體使用感也是Source相對來說好一些!
▼ 需要注意的▼
⚠️ Spirit和Source都是靠按壓打氣按鈕位置的次數,去增加氣泡水的氣泡多寡。比較不一樣的是Source有水滴造型的燈號可以顯示氣泡的量。也因為有這個燈號,所以Source這台裡面是有內建電池的。這個電池用久了還是會沒有電,但是沒有電的情況,氣泡水機依然能正常打氣,只是指示燈不會亮而已。✔️依照按的次數調整氣泡需要的強度,就算沒有燈一樣可以正常使用。(#後來覺得燈好像只是美觀和提示氣泡量,沒有也沒差😊
而且廠商有特別說明,2年保固內電池沒電,聯繫恆隆行代理商客服,會直接派貨運收貨,免費更換電池再送回。就算過了保固之後,想要更換電池,也只需要$300元(含收貨+送貨+更新電池),整個流程需要約5-7個工作天。
❤️擔心很快就沒電的人,不如就頻繁用、每天都大喝氣泡水,趕在兩年保固內先讓廠商換一次免費的再說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其實比起外觀和很多設計細節還有整體的使用感,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只是個小缺點。
-
❤️Spirit 和 Source兩台以團購價已經很優惠的價格來評估,#我一定還是會大推Source。
因為Source雖然比Spirit重一點,但是要帶出門還是可以的,因為也一樣不用插電,但是整體機身的質感真的好很多,按壓上我也覺得比較方便。
❤️ 我自己私心喜歡壓5-6下的超級強氣泡口感
之後再慢慢跟大家分享,除了單喝之外我還最常用什麼搭配氣泡水
-
開團前已經有多位讀者私訊我關於開團的細節,希望這篇可以一次回答到幫助大家挑選。
如果有想問的也都歡迎在下面留言喔😊
👇👇👇也歡迎大家加入私密團購社團👇👇👇
🤎私密團購社團:https://reurl.cc/Nrvry9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google 定位 偏 移」的推薦目錄:
google 定位 偏 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616華爾街日報
*【美聯準會官員或將在本周會議上預期加息提前】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官員本周可能會發出信號,暗示在出現一系列高通脹數據後,預期加息時間將早於此前的預期。
https://tinyurl.com/ygjh446q
*【白宮將任命科技巨頭批評者Lina Khan為FTC主席】
美國參議院確認Lina Khan在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席位,同時白宮計畫任命她為FTC主席,這一職位將讓她能積極執行美國的反壟斷和消費者保護法規。
https://tinyurl.com/yzzoqy6v
*【美國5月零售額下降1.3%,疫期消費習慣扭轉】
美國5月份零售額下降了1.3%,而商品售價迅速上漲,這一跡象表明供應鏈中斷的問題正在抑制經濟增長,並引發更高的通脹。
https://tinyurl.com/ydl8hbsq
*【美國股市下跌,受零售額數據拖累】
美國股市週二下跌,此前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上月支出放緩。道瓊工業指數平均價格指數下跌94.42點,至34299.33點,跌幅0.3%;標普500指數下跌8.56點,跌幅0.2%,至4246.59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01.29點,至14072.86點,跌幅0.7%。
https://tinyurl.com/yj794ymu
*【市場幾乎沒有為美聯準會的通脹預期留下容錯空間】
債券市場並沒有給美聯準會的通脹預期留較大容錯空間,相反,出錯餘地很小甚至沒有。
https://tinyurl.com/yew3vxvd
*【阿斯特捷利康稱AZD7442預防有症狀新冠病毒的效果未達主要目標】
阿斯特捷利康表示,評估名為AZD7442的長效抗體組合療法,在暴露後預防有症狀新冠病毒的三期試驗沒有達到主要目標。
https://tinyurl.com/yet93gba
*【美國新冠死亡病例突破60萬】
美國新冠確診死亡病例總數週二超過了60萬人。自從高效疫苗推出以來,新冠死亡病例直線下降,最近降至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點。
https://tinyurl.com/ygalf5xp
*【紐約州達到關鍵的疫苗接種率,解除剩餘新冠限制措施】
超過70%的紐約成年居民至少已接種一劑新冠疫苗,這對這個曾經是全球大流行中心的州來說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
https://tinyurl.com/yz3ywzpr
*【加拿大即將發布放鬆邊境限制的計劃】
加拿大官員表示,政府可能在未來幾天發布一項分階段放鬆邊境限制的計劃,15個月前加拿大基本禁止了遊客入境該國。
https://tinyurl.com/yj4j4wug
*【從威脅到激勵,美國轉變策略對抗中國5G海外雄心】
美國政府正在加大預力度,遏制中國在海外市場的5G雄心,向那些願意不使用中國製造電信設備的國家提供財政及其他激勵。
https://tinyurl.com/ydjx8ve7
*【G7和北約接連對華發難,民主國家轉而尋求與美國聯手應對中國】
民主大國本周聯手接連向中國政府發難,此舉實屬罕見,標誌著這些國家正轉向集體行動,反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中國定位為一個全球領導者的戰略。
https://tinyurl.com/yhz3qg39
*【拜登提名美國駐北約、以色列和墨西哥大使】
美國總統拜登公佈了美國駐外大使的提名名單,選擇資深外交官、華爾街高管Thomas Nides擔任美國駐以色列代表,前科羅拉多州參議員Ken Salazar擔任駐墨西哥大使。
https://tinyurl.com/yflujv9v
*【拜登與埃爾多安會晤,試圖修復美國-土耳其關係】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首次會晤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這兩個北約盟國試圖通過在利比亞、敘利亞和阿富汗等全球安全問題上尋找共同利益,來修復受損的雙邊關係。
https://tinyurl.com/yz47zfdh
*【晶片短缺之下,更多企業向中間商求助】
全球晶片短缺之際,大公司的直接進貨管道被切斷或受到限制。因此,他們正在尋求與晶片製造商簽約的批發商的額外幫助,這些中間商在業內被稱為授權經銷商。
https://tinyurl.com/yj8ucsed
*【投資者押寶綠色能源,為油價上漲埋下伏筆】
一些投資者正在押注,華爾街對綠色能源的偏好將抑制石油開採支出,為供應短缺和燃油價格上漲埋下伏筆。
https://tinyurl.com/yefqqf9j
*【阿里巴巴遭國內網絡爬蟲,大量用戶數據洩露】
一份中國法院的判決稱,一家中國軟體開發商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人氣頗高的購物網站淘寶網進行了長達八個月的搜索,在阿里巴巴注意到這一行為之前,該公司秘密收集了超過11億條用戶資訊。
https://tinyurl.com/yevt6not
*【翁山蘇姬案開審,或難重返公共舞臺】
翁山蘇姬所受一系列刑事指控的庭審於周一開始,相關指控或在事實上導致她無法重回公共舞臺。翁山蘇姬領導的政府在緬甸的一場軍事政變中被推翻。
https://tinyurl.com/yhf6ads3
*【華裔科學家胡安明案進入陪審團審議階段】
對田納西大學前科學家胡安明的審判,凸顯了美國聯邦特工依靠大學來監督國際合作所面臨的困難。胡安明被控隱瞞其在中國的工作。
https://tinyurl.com/yhaztrf8
*【法國電力子公司:正努力解決中國臺山核電站出現的性能問題】
法國核電公司法馬通表示,正在努力解決中國廣東省一座核電站出現的性能問題,該公司的母公司法國電力要求與其中國合作夥伴召開董事會會議討論此事。
https://tinyurl.com/yg7rd4ur
*【美國和歐盟同意暫停空客和波音貿易爭端】
美國和歐盟官員表示,雙方同意暫停針對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的政府補貼一事的貿易爭端,這是雙方貿易緊張局勢得到緩解的一個跡象。
https://tinyurl.com/yf7km38h
*【美國聯邦法官阻止拜登政府暫停出租新的石油天然氣用地】
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名聯邦法官發布了一項初步禁令,阻止拜登政府暫停在聯邦土地上出租新的石油和天然氣油田。
https://tinyurl.com/yezlkwtm
*【銅價跌至八周低點,市場擔心中國可能釋放庫存】
銅價週二跌至八周低點,市場憂心於中國可能採取舉措遏制日益上漲的大宗商品價格,也擔心銅價紅火漲勢已經過度。
https://tinyurl.com/ygf9aas4
*【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調查蘋果、Google移動生態系統影響力】
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表示,已對蘋果公司和Google公司移動生態系統的市場影響力啟動了市場調查,加強對美國科技巨頭的審視。
https://tinyurl.com/yzu4qyqj
*【歐盟為促進復甦的大規模發債項目排除摩根大通等大銀行】
歐盟將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銀行排除在一項大規模新債發行項目之外,因為監管機構最近對這些銀行在債券和貨幣市場上形成卡特爾進行了處罰。
https://tinyurl.com/ygl7jt4s
google 定位 偏 移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 助陣醫學、防疫,個人隱私難兩全?
2021/06/09 研之有物
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評論
本篇來自合作媒體研之有物,作者周玉文、黃曉君,INSIDE 經授權轉載。
AI 醫療、科技防疫的人權爭議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天網」恢恢,公衛醫療的新利器
自 2020 年新冠疫情大爆發,全世界為了因應危機展開大規模協作,從即時統計看板、預測病毒蛋白質結構、電子監控等,大數據與 AI 技術不約而同派上用場。但當數位科技介入公共衛生與醫療健康體系,也引發人權隱私的兩難爭議。
2020 年的最後一夜,臺灣再次出現本土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警告,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的民眾,都不應參加大型跨年活動。而且,千萬別心存僥倖,因為「天網」恢恢,「我們能找得到您」!有天網之稱的電子圍籬 2.0 出手,許多人拍手叫好,但也挑起國家進行隱私監控的敏感神經。
隱私爭議不只在防疫戰場,另一個例子是近年正夯的精準醫療。2021 年 1 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布亞太區「個人化精準醫療發展指標」(Personalised-health-index)。臺灣勇奪亞軍,主要歸功於健全的健保、癌症資料庫及尖端資訊科技。
國際按讚,國內反應卻很兩極。早前曾有人質疑「個人生物資料」的隱私保障,擔憂是否會成為藥廠大數據;但另一方面,部分醫療研究者卻埋怨《個人資料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很嚴、很卡,大大阻擋了醫學研發。為何國內反應如此分歧?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原因之一是,
《個資法》早在 2012 年就實施,跑在 AI 時代之前,若僅僅仰賴現行規範,對於新興科技的因應恐怕不合時宜。
健保資料庫爭議:誰能再利用我們的病歷資料?
來看看曾喧騰一時的「健保資料庫訴訟案」。
2012 年,臺灣人權促進會與民間團體提出行政訴訟,質疑政府沒有取得人民同意、缺少法律授權,逕自將健保資料提供給醫療研究單位。這意味,一般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例被加值運用,侵害了資訊自主權。案件雖在 2017 年敗訴,但已進入大法官釋憲。
民間團體批評,根據《個資法》,如果是原始蒐集目的之外的再利用,應該取得當事人同意。而健保資料原初蒐集是為了稽核保費,並非是提供醫學研究。
但支持者則認為,健保資料庫是珍貴的健康大數據,若能串接提供學術與醫療研究,更符合公共利益。此外,如果過往的數據資料都必須重新尋求全國人民再同意,相關研發恐怕得被迫踩剎車。
種種爭議,讓醫學研究和資訊隱私之間的紅線,顯得模糊而舉棋不定。何之行指出,「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權衡拉鋸,不僅是長久以來政治哲學家所關心的課題,也反映了現代公共衛生倫理思辨的核心。
我們有權拒絕提供資料給醫療研究嗎?當精準醫療的腳步飛也似向前奔去,我們要如何推進醫學科技,又不棄守個人的隱私權利呢?
「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是近年醫學發展的重要趨勢,透過健康大數據來評估個人健康狀況,對症下藥。但健康資料涉及個人隱私,如何兼顧隱私與自主權,成為另一重要議題。
去識別化爭點:個資應該「馬賽克」到什麼程度?
何之行認為,「健保資料庫爭議」短期可以從幾項原則著手,確立資料使用標準,包括:允許退出權(opt-out)、定義去識別化(de-identification)。
「去識別化」是一道安全防護措施。簡單來說:讓資料不會連結、辨識出背後真正的那個人。何之行特別分享 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研發公司 DeepMind 的慘痛教訓。
2017 年,DeepMind 與英國皇家醫院(Royal Free)的協定曝光,DeepMind 從後者取得 160 萬筆病歷資料,用來研發診斷急性腎衰竭的健康 APP。聽來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引發軒然大波。原因是,資料分享不僅未取得病患同意,也完全沒有將資料去識別化,每個人的病史、用藥、就醫隱私全被看光光!這起爭議無疑是一大教訓,重創英國社會對於開放資料的信任。
回到臺灣脈絡。去識別化指的是以代碼、匿名、隱藏部分個資或其他方式,無從辨識特定個人。但要達到什麼樣的隱匿保護程度,才算是無從識別特定個人?
何之行指出,個資法中的定義不甚清楚,混用匿名化(anonymous)、假名化(pseudonymised)、去連結(delink)等規範程度不一的概念。臺灣也沒有明確定義去識別化標準,成為爭點。
現行法令留下了模糊空間,那麼他山之石是否能提供參考?
以美國《健康照護可攜法案》(HIPAA)為例,法案訂出了去除 18 項個人識別碼,作為去識別化的基準;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則直接說明,假名化的個資仍然是個人資料。
退出權:保留人民 say NO 的權利
另一個消解爭議的方向是:允許退出權,讓個人保有退出資料庫的權利。即使健保資料並沒有取得民眾事前(opt-in)的同意,但仍可以提供事後的退出選項,民眾便有機會決定,是否提供健康資料做學術研究或商業運用。
何之行再舉英國國民健保署 NHS 做法為例:英國民眾有兩階段選擇退出中央資料庫 (NHS Digital)的機會,一是在一開始就拒絕家庭醫師將自己的醫病資料上傳到 NHS Digital,二是資料上傳後,仍然可以在資料分享給第三方使用時說不。畢竟有人願意為公益、學術目的提供個人健康數據,對商業用途敬謝不敏;也有人覺得只要無法辨識個人即可。
近年,英國政府很努力和大眾溝通,希望民眾認知到資料分享的共善,也說明退出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鼓勵人們留在資料庫內,享受精準醫療帶給個人的好處。可以看到英國政府藉由公眾溝通,努力建立社會信任。
參照英國經驗,目前選擇退出的比率約為 2.6%。保留民眾某種程度的退出權,但善盡公眾溝通,應是平衡集體利益與個人隱私的一種做法。
歐盟 GDPR 個資保護的四大原則
健保資料庫只是案例之一,當 AI 成為大數據浪潮下的加速器,最周全之策仍然是針對 AI 時代的資料運用另立規範。 歐盟 2018 年實施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以下簡稱 GDPR),便是大數據 AI 時代個資保護的重要指標。
因應 AI、大數據時代的變化,歐盟在 2016 年通過 GDPR,2018 年正式上路,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個資保護法」。包括行動裝置 ID、宗教、生物特徵、性傾向都列入被保護的個人資料範疇。
歐盟在法令制定階段已將 AI 運用納入考量,設定出個資保護四大原則:目的特定原則、資料最小化、透明性與課責性原則。
其中,「目的特定」與「資料最小化」都是要求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應在特定目的的必要範圍內,也就是只提供「絕對必要」的資料。
然而,這與大數據運用需仰賴大量資料的特質,明顯衝突!
大數據分析的過程,往往會大幅、甚至沒有「特定目的」的廣蒐資料;資料分析後的應用範圍,也可能超出原本設定的目標。因此,如何具體界定「特定目的」以及後續利用的「兼容性判斷」,便相當重要。這也突顯出「透明性」原則強調的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義務。當蒐集方成為主要的資料控制者,就有義務更進一步解釋那些仰賴純粹自動化的決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透明性原則的用意是為了建立信任感。」何之行補充。她舉例,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芝麻信用,將演算法自動化決策的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連歐盟發放申根簽證都會參考。然而,所有被納入評分系統的人民,卻無從得知這個龐大的演算法系統如何運作,也無法知道為何自己的信用評等如此。
芝麻信用表示,系統會依照身分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係、行為偏好、履約能力等五類資料,進行每個人的信用評分,分數介於 350-950。看似為電商系統的信用評等,實則影響個人信貸、租車、訂房、簽證,甚至是求職。
這同時涉及「課責性」(accountability)原則 ── 出了問題,可以找誰負責。以醫療場域來講,無論診斷過程中動用了多少 AI 工具作為輔助,最終仍須仰賴真人醫師做最後的專業判斷,這不僅是尊重醫病關係,也是避免病患求助無門的問責體現。
科技防疫:無所遁形的日常與數位足跡
當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人心惶惶、對未知病毒充滿恐懼不安,科技防疫一躍成為國家利器。但公共衛生與人權隱私的論辯,也再次浮上檯面。
2020 年 4 月,挪威的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推出一款接觸追蹤軟體,能監控足跡、提出曾接觸確診者的示警。但兩個月後,這款挪威版的「社交距離 APP」卻遭到挪威個資主管機關(NDPA)宣告禁用!
挪威開發了「Smittestopp」,可透過 GPS 與藍牙定位來追蹤用戶足跡,提出與感染者曾接觸過的示警,定位資訊也會上傳到中央伺服器儲存。然而,挪威資料保護主管機關(NDPA)宣告,程式對個人隱私造成不必要的侵害,政府應停止使用並刪除資料。
為何挪威資料保護機關會做出這個決定?大體來說,仍與歐盟 GDPR 四大原則有關。
首先,NDPA 認為挪威政府沒有善盡公眾溝通責任,目的不清。人民不知道這款 APP 是為了疫調?或者為研究分析而持續蒐集資料?而且,上傳的資料包含非確診者個案,違反了特定目的與資料最小蒐集原則。
此外,即便為了防疫,政府也應該採用更小侵害的手段(如:僅從藍牙確認距離資訊),而不是直接由 GPS 掌控個人定位軌跡,這可能造成國家全面監控個人行蹤的風險。
最後 NDPA 認為,蒐集足跡資料原初是為了即時防疫,但當資料被轉作後續的研究分析,政府應主動說明為什麼資料可以被二次利用?又將如何去識別化,以確保個資安全?
換言之,面對疫情的高度挑戰,挪威個資保護機關仍然認為若沒有足夠的必要性,不應輕易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國家採用「Smittestopp」這款接觸追蹤軟體,有違反比例原則之虞。
「有效的疫情控制,並不代表必然需要在隱私和個資保護上讓步。反而當決策者以防疫之名進行科技監控,一個數位監控國家的誕生,所妥協的將會是成熟公民社會所賴以維繫的公眾信任與共善。」何之行進一步分析:
數位監控所帶來的威脅,並不僅只於表象上對於個人隱私的侵害,更深層的危機在於,掌握「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 後對於特定當事人的描繪與剖析。
當監控者透過長時間、多方面的資訊蒐集,對於個人的「深描與剖繪」(profiling)遠遠超過想像──任何人的移動軌跡、生活習慣、興趣偏好、人脈網絡、政治傾向,都可能全面被掌握!
AI 時代需要新法規與管理者
不論是醫藥研發或疫情防控,數位監控已成為當代社會的新挑戰。參照各國科技防疫的爭論、歐盟 GDPR 規範,何之行認為,除了一套 AI 時代的個資保護規範,實踐層面上歐盟也有值得學習之處。
例如,對隱私風險的脈絡化評估、將隱私預先納入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理念(privacy by design),「未來照護機器人可能走入家家戶戶,我們卻常忽略機器人 24 小時都在蒐集個資,隱私保護在產品設計的最初階段就要納入考量。」
另外最關鍵的是:設置獨立的個資監管機構,也就是所謂的資料保護官(data protection officer,DPO),專責監控公、私營部門是否遵循法規。直白地說,就是「個資警察局」。何之行比喻,
如果家中遭竊,我們會向警察局報案,但現況是「個資的侵害不知道可以找誰」。財稅資料歸財政部管,健康資料歸衛福部管,界定不清楚的就變成三不管地帶。
綜觀臺灣現狀,她一語點出問題:「我們不是沒有法規,只是現有的法令不完備,也已不合時宜。」
過往許多人擔心,「個資保護」與「科技創新」是兩難悖論,但何之行強調法令規範不是絆腳石。路開好、交通號誌與指引完善,車才可能跑得快。「GDPR 非常嚴格,但它並沒有阻礙科學研究,仍然允許了科學例外條款的空間。」
「資料是新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臺灣擁有世界數一數二最完整的健康資料,唯有完善明確的法規範才能減少疑慮,找出資料二次利用與科技創新的平衡點,也建立對於資料二次利用的社會信任。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3814-ai-privacy-medical?fbclid=IwAR0ATcNjDPwTsZ4lkQpYjvys3NcXpDaqsmE_gELBl_UNu4FcAjBlscxMw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