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ICD的改變是將「性別認同障礙症」去病化,而不是將跨性別去病化,因為跨性別一直都不是疾病。但,說真的,有心排斥或歧視的人也才不管ICD或DSM寫了什麼呢。』
『ICD真的是首創將性別認同障礙症(或者更舊的名稱:變性慾)去病化的系統嗎?
其實不然,在2009年,法國衛生署就已正式宣佈不再視變性慾為疾病。
而美國的DSM系統,則是在2013年5月出版的第5版,也已將性別認同障礙症更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同樣是明確的去病化意涵。』
【關於ICD-11的「性別不一致」到底是在改什麼?】
這兩天在性別界(真的有這個結界嗎?)被熱門討論的議題,就是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1)正式將「性別認同障礙症」(gender identity disorder)更名為「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並從精神疾病的章節移到性健康相關章節,成為跨性別去污名與去病化的重要里程碑。
有許多朋友問起,我想說來寫篇短文簡單介紹一下這是怎麼回事。
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將疾病或疾病群依照診斷準則加以分類的系統,目的在於讓世界各地的罹病或死亡資料能夠被記錄、分析與比較。並且用英文字母和數字混合編碼,以利存取分析。
目前全世界正在使用的是ICD第10版,包括台灣的健保系統也是使用ICD-10的編碼。而WHO其實早在2012年5月就公布了ICD-11的草稿,在2018年6月18日(也就是最近)公布ICD-11正式版,預定2019年5月會提交給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由會員國批准,2022年1月開始正式使用。
目前的ICD-10是將性別認同障礙症放在第五章「精神(心智)與行為障礙症」當中,這一章是用F作為開頭的編碼,也就是所謂F word,因此精神科醫師平常看診在電腦輸入診斷時,也大多是在輸入F word,舉凡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失智症還有某些失眠的編碼都是F word。
(由於每個人對於說幹話的認知差異很大,我還是特別註明一下好了:我真的只是在開玩笑,第五章只是剛好F開頭,不是F word的意義,我很愛這一章的)
至於剛公布的正式版ICD-11,其中的精神科章節移到了第六章「精神(心智)、行為或神經發展障礙症」,而性別認同障礙症則更名為性別不一致,實質內容改放進第十七章「性健康相關狀況」(Conditions related to sexual health),與精神疾病脫鉤。但其實在第六章裡還是留了一個「性別不一致」的分類標題,以免大家找不到(?)
性別不一致在ICD-11裡的描述如下:
個人所感受的性別與法定性別之間有顯著且持續的不一致,但若只有性別多樣化的行為表現與偏好並無法構成此診斷。且須排除掉性偏好症(paraphilic disorders)的鑑別診斷。
此類別下面包含三個診斷:
HA60:青少年或成人期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of adolescence or adulthood)
HA61:兒童期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of childhood)
HA6Z:非特定的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unspecified)
性別不一致的診斷區分成兩個年齡階段,與其發展歷程有關。根據追蹤研究顯示,符合性別不一致診斷的兒童,在青少年之後仍持續符合診斷的比例介於12-27%之間。但青少年仍符合診斷的性別不一致者,則幾乎都會持續到成年期,因此青少年跟成人期被放在一起。
但ICD真的是首創將性別認同障礙症(或者更舊的名稱:變性慾)去病化的系統嗎?其實不然,在2009年,法國衛生署就已正式宣佈不再視變性慾為疾病。而美國的DSM系統,則是在2013年5月出版的第5版,也已將性別認同障礙症更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同樣是明確的去病化意涵。
Dysphoria這個字日常很少用,台灣精神醫學會最後定案翻譯為「不安」,當然是比較信雅的譯法,但是我曾聽一位精神科前輩說,dysphoria這個字比較精準的感受應該翻譯成「秣送」,對,就是台語的「不爽」,這樣最達意 XD
而的確,我認識的許多性別不安者,對於這個鋪天蓋地佔滿自己生活的各種性別象徵和性別語言,覺得真的不爽到了極點。
順便談一下DSM,DSM是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縮寫,這套診斷系統僅限於精神醫學,而ICD則是包括所有類別的疾病。台灣的精神醫學體系大多是以DSM作為訓練主軸,但台灣的醫師也必須對ICD系統略懂略懂(至少必須知道怎麼輸入健保碼才可以啊)。
在精神疾病的領域,ICD這套系統與DSM還有一個重大的差異,就是ICD對於疾病只有做內涵式的描述,也就是用一段話說明這個疾病的核心症狀跟條件是什麼,但DSM更著重在操作型定義,也就是會用條列式的方式,必須符合幾條以上、以及某些條件,才能夠下診斷,所以DSM的長相更像是一種操作手冊。但如果只是看著操作手冊望文生義,絕對會差之千里,所以千萬不要自己google之後亂下診斷。。
ICD-11中的性別不一致所對應的DSM-5診斷就是性別不安。與DSM-5相較,兩者的診斷內涵並無太大差異,DSM也同樣區分為「兒童期」與「青少年或成人期」兩個診斷。診斷內文中的沿革,反映了醫學對於「性別」的看法也在不斷演化當中,但細節太過繁複,這邊暫且不談。
這些診斷名稱的更改,最明顯的當然就是把「障礙症」(disorder)去除掉,宣示去病化的意涵,但因性別不安(不一致)者可能還是須要一些生理或心理的協助,因此仍保留在ICD-11及DSM-5的診斷中,以利提供對應的醫療服務。
關於性別不一致的改版,還有太多的歷史、科學和社會情勢可以談,但這樣就會變成萬言書了我才不要。我想特別說的是,在診斷名稱及分類改變之外,我們還是可以注意幾件事:
1. 「跨性別」(transgender)並非診斷名稱,跨性別族群遠比「性別不一致」這個診斷涵蓋更廣,其中的多樣性超乎想像,絕對不是「比女人更女人」這種刻板印象而已。對我來說,性別多樣性就是人類必然的而且正常的現象,而「正常」,本來就不止一種。
2. 嚴格來說,ICD的改變是將「性別認同障礙症」去病化,而不是將跨性別去病化,因為跨性別一直都不是疾病。但,說真的,有心排斥或歧視的人也才不管ICD或DSM寫了什麼呢。
3. 再怎麼談診斷內涵,依然都只是人的一個面向,尤其在精神醫學中,我們雖然會看到同樣診斷下許多的共通點,但看到更多的還是每個人高度的異質性,每個人豐富的生命歷程不是單純的醫療診斷能夠完整詮釋的,臨床工作如果有這麼容易就好了(嘆)。
4. 這樣的異質性,同樣也彰顯了真實世界中討論跨性別議題時的困難,即便在性/別少數族群中,也會有人試圖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批判別的性/別少數、排除其他人的跨性別認同、甚至認為自己的苦痛比別人更具政治正確性。其實這是相當讓人難過的,如果批判與辯證是為了窒息討論,那麼我們永遠無法彼此理解。
5. 改名無法真正的去污名,但絕對是重要的一步。名詞建構了人類對於客體的基本想像,也是讓人認識一個族群的入門方式,但真正要好好瞭解一個人,簡單的名詞和標籤可能反而成為障礙與陷阱,這也是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的地方。
#結果說是要寫短文還是寫到了兩千多字……
#ICD100的時候應該就可以改名叫gender_nowhere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むむーむむー ちろむむ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では子供20人に1人、そして大人では100人に1人という割合でみられる吃音症。 私たちもまだまだ知らない病気があるが、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病気にこの病気も入るだろう。 勉強しなきゃいけなくて時間がないのでwikiコピペ↓ 吃音症(きつおんしょう、英: stuttering,stammerin...
icd-10 dsm-5 在 煲劇廢噏 Literal Noth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種題材真的要玩得很小心!
【拒絕污名化,歡迎廣傳】關於即將上映的電影《SPLIT》(中譯:《思.裂》),外國已有解離性身份障礙(DID)(即多重人格障礙(MPD)/人格分裂症)患者指出這齣戲不僅沒有如實反映 DID 的真實狀況,更會進一步增加社會大眾對多重人格和 DID 的誤解,加劇污名化和錯誤認知。以 DID 為噱頭卻充滿不良資訊的電影,只會讓受創傷與解離困擾之生命,遭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也令他們更難得到適當支援。
以下資訊,聊供參考:
● DID 在一般人口裡的盛行率可能高達1% 至 3%,在精神科病人組別裡的盛行率更高 (ISSTD, 2011; Şar, 2011)
● DID 是一個國際認可的精神疾病,美國精神醫學會的《DSM-5》 和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0》皆清楚列明 DID/MPD 為正式精神科診斷
● 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暴力或更具有攻擊性
● 大部分 DID 生命都不會好像荷里活電影或虛構劇情所描述般戲劇化
● DID 患者也可以有很好的能力,他們通常都有不俗的思維能力(如邏輯、記憶)和文藝才華,事實上很多 DID 患者都是專業人士或有很高的社會成就(譬如,Robert Oxnam 是前美國白宮顧問,Herschel Walker 則是著名運動員,自傳紀實小說《第一人稱複數/24重人格》作者 Dr. Cameron West 則是心理學博士)
● DID 是「聰明的孩子面對難以忍受的痛苦時的終極生存機制」 —— Dr. Jeffrey Smith
● DID 患者可能知道自己有其他人格部分,也可能不知道,各個人格之間時有互相扶持
● 交替人格之出現,是為了彼此保護,在充滿不幸的生命困境裡倖存下來
● DID 患者通常不易被發現,突如其來的人格轉換較少顯露人前
●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DID 患者常被誤診為其他精神科疾病,如思覺失調、躁鬱症
● DID 患者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可能出現較多陽性症狀(Schneiderian first-rank symptoms)(如幻聽、幻覺)(Ellason & Ross, 1995)
● DID 與童年創傷有密切關係,童年逆境經歷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可以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 只要有適當的支援,DID ──跟其他創傷後心理障礙一樣──是可以復原得很好的
● 在 DID 的治療中,心理介入是首要的,藥物治療則只是輔助性質(ISSTD, 2011; Steinberg & Schnall, 2000)
// In fact, while people with DID are organized differently inside (instead of one identity, we have several “alter” identities) we’re no more likely to hurt people than anyone else. Our alters are there to protect us and to help us function in spite of our emotional wounds. //
參見:〈How the New M. Night Shyamalan Movie Hurts People With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https://themighty.com/…/split-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 )
關於 DID 的新知,可參考:
國際創傷與解離學會(ISSTD)網頁,http://www.isst-d.org/
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sociation》,http://www.tandfonline.com/toc/wjtd20/current
「創傷與解離」 创伤与解离 Facebook page
※ 回應欄會有更多資訊 ※
Image via the “Split” Facebook page.
icd-10 dsm-5 在 艾琪別害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跨性別目前在DSM-5已從「障礙」變成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而未來在2018年也可能從《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 ICD - 11)中排除。
「研究結果顯示,「跨性別」人士之所以精神感到痛苦,是因為身受暴力對待,以及感受到社會排斥,而非自身的性別認同所導致。」
icd-10 dsm-5 在 むむーむむー ちろむむ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日本では子供20人に1人、そして大人では100人に1人という割合でみられる吃音症。
私たちもまだまだ知らない病気があるが、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病気にこの病気も入るだろう。
勉強しなきゃいけなくて時間がないのでwikiコピペ↓
吃音症(きつおんしょう、英: stuttering,stammering)とは、言葉が円滑に話せない、スムーズに言葉が出てこないこと。「発語時に言葉が連続して発せられる(連発)」、「瞬間あるいは一時的に無音状態が続く(難発)」「語頭を伸ばして発音してしまう(延発)」などの症状を示す[1]。WHO(世界保健機関)の疾病分類ICD-10では、吃音症であり[2]、米国精神医学会の以前のDSM-IVでは吃音症、2013年のDSM-5(『精神障害の診断と統計マニュアル』第5版)では 小児期発症流暢症/小児期発症流暢障害(吃音)と、症と障害が併記され、英語表記で、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 (Stuttering) の診断名である。非流暢発話状態のひとつ
突然、特定の言葉が発しにくくなる疾病で、原因は特定されていない。まわりに人がいなくて独り言の場合も吃音の症状が出る。非吃音者があせって早口で話す時に「突っかかる」こととは異なる。テレビ番組の出演者が使う「噛む」こととも異なる。
一般的に吃音には、次の四つの段階がある。
第1段階 - 難発。吃音発生時第2段階 - 連発。本人にあまり吃音の自覚のない時期。第3段階 - 連発。伸発。本人が吃音を気にし始める時期。次第に語頭の音を引き伸ばすようになる。第4段階 - 難発。吃音を強く自覚するようになる時期。伸発の時間が長くなり、最初の語頭が出にくい難発になる。時に随伴運動が現われる。
中核症状[編集]
吃音の症状を大きく分けると以下の3つの型となり、これらは吃音の核となる症状と考えられている[1][15]。近年は更に細かく専門化した分類が行われてきている。
連声型(連発、連続型)発声が「お、お、お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などと、ある言葉を連続して発声する状態。伸発「おーーー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と、語頭の音が引き伸ばされる状態。無声型(難発、無音型)「お……(無音)」となり、最初の言葉から後ろが続かない状態。
ちろむチャンネルでは病気、いじめ、社会問題などの
恐ろしさについての動画を作っています!
リクエスト、コメント、チャンネル登録などなど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2...
【チロムのtwitter】
https://twitter.com/chiromu_yukkuri
【チロムの再生リスト】
パズドラのランキングダンジョン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
スマブラ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
茶番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
○○の恐ろしさ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
荒野行動実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
【音源提供】
魔王魂 http://maoudamashii.jokersounds.com/
効果音ラボ http://soundeffect-lab.info/
ポケットサウンド http://pocket-se.info/
Music-note.jp http://www.music-note.jp/index.html
無料効果音で遊ぼう! http://taira-komori.jpn.org/welcome.html
効果音辞典 https://sounddictionary.info/battle-1/
MusMus http://musmus.main.jp/chiptune.html
甘茶の音楽工房 http://amachamusic.chagasi.com/index....
【画像提供】
ニコニ・コモンズ https://commons.nicovideo.jp/
イラストAC https://www.ac-illust.com/
いらすとや http://www.irasutoya.com/
Photo AC https://www.photo-ac.com/
Pixabay https://pixabay.com/ja/
※動画によって使われていない場合もあります
icd-10 dsm-5 在 ICD-10與DSM-5 對性與性別相關疾病的差異與演變 的相關結果
類疾病分類的變化與差異,並比較ICD-11與美. 國精神醫學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DSM-5)在此類疾病分類的差異。 原ICD-10性功能障礙(sexual dysfunctions). ... <看更多>
icd-10 dsm-5 在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DSM-5 and ICD-10-CM 的相關結果
For example, as can be seen on page 190 of DSM-5, the diagnostic codes for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309.21 (F93.0)” are listed in the upper ... ... <看更多>
icd-10 dsm-5 在 Updates to DSM Criteria, Text and ICD-10 Codes - American ... 的相關結果
View and download important coding updates for DSM–5, effective October 1, 2020. 2018 Changes to ICD-10-CM Codes for DSM-5 Diagnoses. View and download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