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 #物聯網IoT #人工智慧AI #穿戴裝置 #機器通訊M2M #智能音箱 #行動醫療mHealth
【你想建置智慧家庭的動機是什麼?】
為何要讓科技入駐最私密的家庭?是為了酷炫、便利、安全、聲光享受,還是節能省荷包?研調機構 Research And Markets 表示,隨著人們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簡單而個性化體驗需求不斷增長及雲端技術的廣泛採用,預估 2024 年智慧家庭市場將達1,128 億美元,2019~2024 年之年複合成長率 (CAGR) 為 8.8%,主要應用在安全、防偽、家電、娛樂、照明、暖通空調 (HVAC)、醫療保健和廚房——居家安全和保全仍是最大市場,而娛樂將是預測期內增長率最高者。
此外,高階語音助理、測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 之空氣品質感測器設備的出現、視訊和無人機的普及,對智能家居發展有直接影響。特別一提,具有集成語音助理的智慧音箱已迅速成為流行,而智能家居已成美國房地產新賣點,智能家居攝影機尤其亮眼;在視訊門鈴助攻下,至 2023 年的 CAGR 將達 14%、約 130 億美元。更耐人尋味的是:「智能家居已成美國房地產新賣點」,且公用事業一躍成為智慧家庭「創新業務」。
雖然有 43% 的智能家居技術用戶年齡介於 18~34 歲,但千禧世代和 Z 世代對於「現成的」智能家居反而顯得興趣缺缺,倒是年近花甲的銀髮族興致較高 (受訪者年齡中位數落在 54 歲)。智能家居行業已超越視訊門鈴和照明,且已經擴展到臥室、廚房、浴室等每個房間。然令人沮喪的是,同一份報告透露:「普通家庭和智能家庭之間雖存在價格差異,但差別不大」。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智能家居價格多出 5~10%;除了傳統住家,智能家居對於銀髮住宅功不可沒。
值得留意的是,Google 將設備與其數位助理綁定後,卻招致房屋建商放棄 Nest 溫控器的反效果。對系統整合商 (SI) 而言,要將為數眾多的小工具與Nest綁定,也擔心語音助理無法處理這些大而複雜的系統。更讓人介意的是,控制權將從 SI 手上轉移至 Google,偏偏 Google Assistant 的隱私權限建議又不具吸引力。話雖如此,Amazon 與蘋果 (Apple) 等其他科技巨頭仍傾力擴張自有生態圈,企圖透過語音助理和智能音箱取代原本家中的「管理中樞」(Hub)。
延伸閱讀:
《值得讓智慧科技「侵門踏戶」嗎?》
http://compotechasia.com/a/feature/2019/1211/43550.html
(點擊內文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谷歌Google #Nest #蘋果Apple #亞馬遜Amazon #工研院 #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
iot hub是 什麼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oT與傳產電視有什麼關係(四):你有沒有想過Facebook可以走到什麼極致?
沒有。除非我們願意養大它,讓它大到把我們自己吃掉。
本來第四篇應該要寫「地表最強電視盒」,那是一個前輩送給我的有趣禮物,開了我的眼界。不過呢,幾天前,一次與前輩在餐桌上的話題,讓我非常驚訝。想說還是先來講講這個好了。
你有在Facebook上看直播球賽嗎?(如圖)
這一場是克里夫蘭騎士隊與金州勇士隊的第六戰。我不是球迷,所以籃球術語,賽程,我也不甚懂。但重點是:Facebook已經在直播球賽了。
這個頁面具備了一個球迷所有需要知道的東西:賽事內容,你朋友的看法,球評專家意見,還有一些統計數據(如果你下了注的話)。而且頁面下方還可以看到各大體育台,包括NBA自己提供出來的精彩賽事畫面,有些還是官方直播影片。
這樣走下去,真不知道台灣各大電視台付出高額權利金轉播比賽是否有捶心肝的感覺~XDDDD
那麼現在讓我們用高度的「沈浸感」來想像一個這樣的場景:
家裡的IoT hub(物聯網中樞)因為已經儲存過你的Facebook用戶資料,它知道你喜歡什麼。於是,它在你一進門的時候就提醒你,五分鐘之後,你最關注的賽事隊伍要開賽了;同一時間,你的麻吉在Facebook上敲你,快搞定手邊的雜事看比賽。於是,你這沙發馬鈴薯大叔,傳好冰涼的啤酒與鹽酥雞,坐在沙發前,戴著VR,AR,MR,或Hologram的眼鏡/頭套,看著球賽,然後眼前同時看到比賽影片,數據,還可以虛擬的看到與你的麻吉們也同樣是賴在自己家裡的沙發上,大家都穿著四角褲,一邊喝著冰涼啤酒吃薯片,一邊戴著頭套/對著牆壁/投影螢幕看比賽,得分時就一同在虛擬世界中高舉酒瓶,落後時就一同咆哮國罵的奇怪現象~
然後還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剛剛那球我沒看清楚。請重播」。你的指令發出,傳送到你住宅的物聯網中樞,它立馬在網上(包括Facebook)搜尋一番。你沒看清楚的那個三分球立馬找到別的畫面,重播給你看。
「X的!他起腳踩在三分線上這樣也算ㄛ?~」因為實在太不爽,你的評論從語音變成文字,貼上對話框。接著你就開始與其他根本不認識的球迷,一邊看球,一邊在板子上互罵吵翻天。
過去這種會發生在運動酒吧或大叔轟趴之類的事情,可能也會演變成這個樣子。唯一的好處是安全:不用再為了一球的好壞而打群架暴動,要警察來把人拉開了。
但注意到了嗎?在這個場景中,「電視」,這個過去在所有運動賽事轉播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工具,到哪裡去了呢?被Facebook吃掉了,淹沒了。
如果我們把Facebook的元素整個抽掉,換成「電視」,又會發生什麼事呢?很明顯的,馬鈴薯大叔會失去與他人的「即時互動」。也就是整個場景裡面最high的部分都沒有了。
所以破解Facebook綁架電視的重點,就是「互動」。
讓我們再回到剛剛那個「馬鈴薯大叔看球賽」的場景裡。「電視台」,充其量只是單純的內容供應者。按照「硬體—>>規格—>>內容—>>市場導購」這樣的商模來說,過去電視台是這樣獨霸「一條龍」幹活的:電視台有播出的硬體(製播器材),規格(黑白,彩色,SD,HD ),內容(節目,新聞),導購(廣告)。但到了這個馬鈴薯大叔的IoT場景,只剩下「內容」。因為硬體與規格,也就是整個播出平台,是Facebook的,內容是製作者的(還未必是電視台的呢,也可能是製作公司的自媒體的),導購是電商的,但依照目前走向的評估,那也可能是Facebook的。
「內容」這個元素,看來Facebook目前不太願意去碰。因為「內容」是四大元素中成本最高,達成率最困難,投資風險也最高的一項。因為人們對內容的喜好變化難以精準量化。
當電視產業商模的四大元素,只剩下「內容」這一項,其他三項都被Facebook綁架,這還要怎麼玩下去呢?
所以關鍵問題是:電視產業要如何讓內容與觀眾產生「互動」,而且不要依靠Facebook?
剛剛關於「馬鈴薯大叔」的場景,只是一個恐怖的想像。因為IoT的世界裡,當然不只有Facebook一條路,還有其他很多很多東西。但是,我們得先認清Facebook不是唯一的路,才能繼續想別的方法。
看來電視圈得好好思考這個問題:電視產業要如何讓內容與觀眾產生「互動」,而且不要依靠Facebook,把硬體,規格,內容,導購四個元素重新搶回來?
(圖片:克里夫蘭騎士隊與金州勇士隊賽事粉絲頁截圖)
iot hub是 什麼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IoT與傳產電視的關係(二):4K電視可能是接下來電視新世界的決定版。
因為今年的CPX論壇中,有些科技大廠的專題演講中,隱約透露了一些這樣的玄機。
但這個「決定版」可能跟台灣電視工業毫無關係 (咦?)
這個體悟是來自於高通資深副總裁Rahul Patel的幾張專題演講投影片。他不斷以電視收看的體驗為例,談到無線傳輸對觀影品質的影響。但我的想法剛好反過來:冰友們該如何從高通(為例)的規劃中,看到電視產業在未來藍圖中的位置?
那先把IoT說的具體些:試想,有一個IoT hub,連結上你家所有的東西,包括各種尺寸的螢幕:從你的4吋5吋手機,10吋12吋的平板,20幾吋pc螢幕,甚至55吋,65吋電視,你家的各種揚聲器,音樂播放系統。你可以用聲音命令控制這一切。
「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我們有了許多裝置,都在使用各種頻寬。但神奇的是,消費者都不約而同的期待各種裝置在各種情況下,必須完好運作,像是影音(video)。一年前,我們才在談各種畫質。但現在已經不是HD了。而是UHD(註1),4K影片。而且這不是一家裡的單一螢幕,是很多螢幕。」Rahul Patel說。
(Whereabout a year back, it was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video. Now it’s not about HD. It is Ultra HD, 4K video. And it’s not one screen in the home, it’s multi screen in the home.)
他接著說,這些螢幕都乘載著觀眾對畫質體驗的期待,而這些期待是不能被妥協的。如果我們在無法滿足觀眾對體驗的期待,他們就會棄離而去,最終導致產品傳達時遭到拒絕。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電視就會變得不吸引人(TV becomes less attractive),因為無線網路連通性(wireless connectivity),使電視變得不合宜,造成這結果的並不是因為影像本身,也不是因為螢幕尺寸,而是因為無線網路連通性。
高通目前推出的規格是 802.11ad/60 GHz band以及 2.4/5 GHz 802.11ac MU-MIMO。樂視(Letv)總裁梁軍在2016年年初表示,樂視的串流影音服務,採用了高通提供的傳輸規格。(請參見高通新聞稿:http://bit.ly/1Ur4Lv9)
所以我才會說,或許我們該反過來想這件事:在高通規劃的IoT藍圖裡的電視的角色與功能,可能是像樂視這個樣子的。而且,串流電視影音內容的標準規格,是4K的。
如果國際大廠已經把4K電視與配套內容作為標準規格,那麼「台灣的電視產業」又會在哪裡呢?
為了接下來思考這個問題,先來複習一下畫質規格:
SD: 720x486(—>>這是台灣公視一台)
HD: 1280×720(—>>即俗稱的720p。這是MOD的基本要求,包括UDNTV也是這個畫質)
Full HD:1920×1080(—>>這是台灣公視二台)
4K UHD:3840×2160和4096×2160,即 Full HD的4倍(—>>這是樂視)
SUHD 3840X2160(2160p)(此為三星面板規格,非製播規格)—註2
6K:6144×3160(—>>這是VR/MR的決定版規格,包括FacebookVR,微軟Hololens)
8K:7680x4320,也是UHD的一種。
台灣是在2012年停播類比訊號。電視製播全面從analog轉入digital 。但是別忘了,SD畫質,也可以同樣播出16:9。所以,很多觀眾誤認為台灣是在2012年進入全面FullHD時代。那是誤解。
公視一台是SD,公視二台才是 Full HD 1080i。
而在 MOD上,有些是Full HD,但有些則是HD。
看到上面的列表,就知道台灣的電視工業處在什麼位置了。
4K電視曾在台灣掀起話題。在當時的社會氣氛與政策,也不過就是個曇花噱頭。話說2013年,也就是台灣正式停播類比訊號的隔年,台北Computex展出了一個華碩的4K螢幕。接下來,全球電視工業(同時包括顯示器,攝錄製播技術)在台灣電視圈的不知不覺中,卻出現了一日千里的發展,而這股發展更延伸到手機:
Samsung Galaxy Note 3 LTE,是三星第一款支援4K錄影的智慧型手機,2013年底上市。
Sony Xperia Z5 Premium ,為全球第一款搭載4K螢幕的智慧型手機,2015年年底上市。
那時候台灣的科技評論與電視圈,都只把這種4K手機當成吸引消費者的噱頭,甚至還有許多網友酸酸的說,「有誰沒事會去買4K手機?根本用不到。」
如果現在我們再來對照看高通資深副總裁Rahul Patel的投影片,會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4K手機在未來的IoT藍圖中,是有一個特定位置的。但許多人根本沒發現。
現在,我們終於發現其實手機能乘載的畫質,根本上說,與IoT的影視產業規劃是連成一氣的。台灣在這個部分,根本連藍圖的第一條線都還沒畫出來。
老同事與韓國太座在CPX期間到台灣來出差,聊起產業動態,才知道目前南韓的一些主流大型電視台,已經開始常規試播4K訊號。當然,大部分南韓家庭的電視機是HD以上,其中FullHD是主流。但也有些厲害一些的好野家庭,開始享受4K電視的美麗畫質。
台灣呢?直到現在這一刻,台灣電視工業,有不少都還在拿「SD16:9」混充「HD」。
註1
UHD是Ultra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的縮寫,代表「超高清電視」。
2012年8月,國際電信聯盟就已經證實4K電視(3840x2160)和8K電視(7680x4320)都可歸類為UHDTV。
註2
話說2015年,Youtube的影片版上出現了一支號稱「8K」的試驗影片。想看這支影片,沒有「ㄎㄢ攢」的電腦還跑不動。同一年,三星推出了一種叫做「SUHD」的電視。SUHD跟UHD的差別是啥?多出來的那個「S」字叫「Super」,在電視製播規格中其實是個虛字。不過在顯示器面板上的規格就有些差別。按照三星的規格說明,過去電視的面板為 8bit,SUHD TV 超 4K 電視採用的是 10bit 面板,所以光度,彩度的呈現都會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