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過《守護者》(Watchmen)的漫畫(1986)、電影(2009)、或是影集(2019),肯定認識變臉羅夏這號人物——臉上罩著會一直改變圖騰形狀的面具的英雄。
雖然一直覺得羅夏的面具相當詭異,不過卻從未想過「羅夏」與「面具」本身,就是同一件事情。
另外,假若你也曾經看過《破案神探》(2017, 2019),肯定也會注意到這部戲劇的劇照與片頭,都有一種對稱的印拓圖騰。
無論是羅夏的面具或是《破案神探》的印拓圖騰,都是「羅夏測驗」的印拓圖騰。
羅夏測驗,又稱為墨跡測驗,是由瑞士心理學醫生赫曼·羅夏克(Hermann Rorschach, 1884-1922)在1921年完成編製(是的,他在隔年37歲時,明明事業有成但年紀輕輕就早早離開人世了)。
羅夏醫生在1921年出版 Psychodiagnostics: A Diagnostic Test Based on Perception 一書,內容是根據他與病患的互動、他透過病患的實驗與研究,書中也包括他所編製的十套「羅夏測驗印拓圖」。
利用這十組印拓圖騰,羅夏醫生請他的病患描述他們的瞬間所感,也就是這些抽象圖騰讓他們產生的感受,由此十種圖騰與感受,歸納出患者的心智與心理狀態。
這是種奇妙的心理探測方式,而想以此法探測他人之心的聰明人,羅夏醫生並非史上第一者。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兼科學家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還有繪畫維納斯誕生的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早就提出過類似的理論。
也曾經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有位詩人Justinus Kerner(1786-1862)特別繪製對稱的印拓圖騰,以此激發自己的靈感創作詩文。而 Kerner 那本以印拓圖騰搭配心靈靈感的詩文創作,書名是 Gobolinks, or Shadow-Pictures for Young and Old。生活在同一個世紀的羅夏醫生,就是深深受到這位詩人的影響,才會以印拓圖騰能夠揭示人類心理圖像的原理,作為他的心理學研究方式。
十九世紀的心理學家,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佛洛依德(1858-1939),假若他是以文字敘述的方式,描繪出人類的內在心理模樣,羅夏應該就是那位以圖像的方式,描繪人類心理模樣的心理學家。
不過,正如同心理學已經在一百多年後的今日,有許多的修正、演化、與進展,佛洛依德的論證方式有些在今日已經不甚適用,羅夏測驗亦然,今日在有些學者的看法裡,不過是種偽科學。
但是,在故事的創作上,對於作家編劇來說,羅夏測驗是否正確已經無妨,「羅夏圖騰能夠闡釋人類心理模樣」才是重點。由此,再回頭看看《守護者》與《破案神探》,有沒有覺得更是有趣呢。
《守護者》的羅夏,其面具顯示的就是他內心的各種變化,他是發現謎團與拼湊整體故事的主角,他有自己內心的掙扎起伏,也有發現真實的痛苦與無奈。他內心千變萬化又無法定奪的猶疑,就顯示在他的面具上。
至於《破案神探》,三位偵探(Holden Ford, Bill Tench, 和Dr. Wendy Carr)的工作內容,就是透過與不同罪犯的互動、談話、與觀察,描繪特殊犯罪者的心理模樣。
原來「羅夏」這一詞這麼有趣,如果不是為了多了解「羅夏」這位角色,還真沒想到《守護者》與《破案神探》都使用同一個象徵符號。
除了這兩部影片影集,還有哪些電影或故事,也同樣使用「羅夏測驗」的印拓圖騰呢?如果你有想到,也請留言告訴我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justinus 在 Zass17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瑞典心理學家,赫曼·羅夏克(Hermann Rorschach),1910
是的,就是發展「羅夏克墨跡測驗」的那個羅夏克,不是 Watchmen的羅夏克
拍成電影的話,該找誰演?
羅夏克出生於蘇黎世,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子。童年及青少年時期,他與當時瑞士的其他年輕人一樣,喜愛墨跡藝術(即製做富於想像的墨跡「圖片」),因此高中在同學們當中還獲得了「墨跡」的稱號。但不同於其他的同學,羅夏克則是把墨跡當作了他畢生的職業。
羅夏克的父親烏爾里希·羅夏克(Ulrich Rorschach)是名美術老師,常常鼓勵羅夏克藉由繪畫並畫些傳統的圖像以作為創意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當高中快畢業時,他無法決定要以藝術還是以科學來作職業,於是便寫了封信給一位著名的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請求給予指點。這位生物學家建議他以科學作職業,於是羅夏克便入學就讀蘇黎世大學的醫學院同時並開始學習俄語。當羅夏克還在柏林念書時曾於1906年到過俄羅斯度假。
羅夏克師從曾經教授過卡爾·榮格的著名精神病學家尤金·布魯勒,並經常與一群精神分析學的知識分子為伍,這使得羅夏克感到相當興奮,並且也使他時常地想到童年時所喜愛的墨跡。他很好奇為甚麼不同的人就相同的墨跡常常會看出完全不同的事物。當還在醫學院作學生時,他就開始拿墨跡圖像給學童們看,並分析他們的反應。
1857年,德國醫生賈斯汀納斯·柯納(Justinus Kerner)曾發表了一本著名詩集,當中每首詩都是由一幅幅偶然的墨跡所啟發而寫出來的。據推測羅夏克熟知該書[3],而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也曾以墨跡作實驗來測試創造力。
1914年7月,羅夏克回到了瑞士,在黑里紹的一家精神病院作一名助理醫師。1921年,他寫了《心理診斷法》(Psychodiagnostik)一書,以作為墨跡測驗的基礎。墨跡測驗在往後會這樣一夜成名是因為其對行為的解讀似乎非常神奇[5],但其實該測驗已被視為一種偽科學並存有爭議。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