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A 的末日
在前幾天的 Apple WWDC 線上大會中,Apple 親手殺死了 IDFA,正式宣告自 2020 年 10 月 iOS 14 開始,IDFA 即將被 Apple 用高調的方式來自行步入終結,高達數百億美元規模的行動廣告產業可能遭受重擊。
#IDFA 是 Apple iOS 裝置的 device id,全名是 Identifier for Advertisers,跟 Google 家 Android 裝置上的 Android Advertising ID (AAID) 是兄弟。它是一種用於廣告成效追蹤與身份辨識用的 ID,除非使用者自己跑去深埋在系統功能中的設定去重置,否則幾乎可以說是該手機的永久身份識別機制。
IDFA 跟 AAID 是 App 開發者可以從系統中取得的資訊,因此透過安裝廣告追蹤用的 SDK (或者表面上看起來提供其它功能的 SDK),廣告主或是想利用 App 變現的開發者,甚至是只是想瞭解自己的 App 的行為事件的開發者,都會去取 IDFA / AAID 來用於識別使用者。
常見的情境例如,一款手遊要在 Facebook 或 Google 下廣告。遊戲開發或發行商為了追 iOS 使用者的廣告成效就會去裝 Facebook / Google SDK 在 App 內。當一個使用者從 Facebook 的 App 內看到廣告而點去下載手遊並且開啟後,Facebook 就會把透過自己 Facebook App 取到的 IDFA 去跟剛剛使用者開啟手遊而讓 Facebook SDK 從手遊取得的 IDFA 進行比對,進而得知使用者是從 Facebook 看到廣告才去下載手遊且打開來玩。
然而在未來的 iOS 14,使用者開啟 App 時如果開發者有要求存取 IDFA 那麼就會跟推播、GPS 的權限請求一樣,使用者會被這個彈出的訊息給「嚇到不開」,等於宣告了 IDFA 未來恐怕難以再輕易被存取,因為 99% 的使用者看到下圖訊息應該都會選 Not to Track。
本次的影響最大的受災戶是 Facebook 跟 Google,再來是一些做集成第三方行動裝置成效追蹤的公司 (Mobile Measurment),例如 Adjust、AppsFlyer、Kochava 等,還有一些做 App 下載分析例如 AppAnnie,因為成效肯定會追不準。一些 DMP 可能也被影響,原來建好的訪客與行為資料在未來要想新的解法了,因為追不準就代表成效沒追到,或甚至因為拿不到資料而無法優化,進而惡性循環。
對廣告主來說,其實也是間接受害。因為廣告追不準雖然可能少付一點沒被認到的廣告費給媒體,但也就代表原先數據化評估媒體成效會被影響。
贏家是誰?
我認為最大贏家是 Apple 因為主張隱私保護對於幾乎沒有廣告業務 (賺最少的 App Store Search Ads 才幾億而已) 的 Apple 而言相當合理。至於對使用者而言,廣告主跟廣告業還是要做生意,所以想必會找到別的出路來解套,畢竟「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來買單」。
Forbes 報導
https://www.forbes.com/…/apple-just-made-idfa-opt-in-sendi…/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kochava 在 飛鳥涼不涼的遊戲營運觀察小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百轉千折的獵豹移動】
這是一家有點"爭議"的公司,你可能沒聽過,但你的手機可能曾經下載過它的《Clean Master》。它的成長過程,不管是故事性或是策略打法,都蠻值得好好研究一番。
這家公司有幾個特殊的轉折點:
●2010年前身為金山網絡,以防毒軟體為主。
●2012年推出手機清理程序《Clean Master》,到2015年一直蟬聯這個品項的下載排行榜首。
●2015年發布全球的廣告平台。
●2016年1月,推出《鋼琴塊2》,穩定佔全球遊戲榜下載第一,兩年下載就破了九億。
●2016年推出直播平台《Live Me》,在同年8月成為美國Googleplay社交類暢銷榜第一名。
獵豹的策略很靈活,那時看過不少研究其策略的文章。首先,因為有感於中國防毒市場的激烈(事實上被360打得喘不過氣),毅然切入海外手機板的清理程序,當時就發現了「廣告收入」這項業務的隱含價值。
接著以各式的工具、小遊戲建立用戶基礎,並搭配廣告平台的推出,是除了FB、Google以外最早有規模的海外平台之一。當時沒有什麼公司發現這塊市場的價值。
獵豹當時的策略就是,以「大公司的規模來做細分壟斷市場」的生意。你可以想像工具類軟體、小遊戲,都是兩三個人的開發團隊。獵豹是一次投入幾十個人,配合幾千萬的研發費用,直接將這些細分領域的小工作室全部打趴,搭建了自己的廣告分發矩陣。
《Live Me》的推出也是類似的策略。當時這類直播平台在中國也是殺得見血,獵豹轉身將「打賞禮物模式」帶到當時的歐美市場。在歐美還是似Youtube乖乖上傳影片,拿廣告收入的模式為主時,乾爹乾媽模式的收入與刺激感對內容提供者來說是很大的衝擊。因此《Live Me》一推出就紅遍了美國,甚至還一路紅回了中國。
防毒軟體、手機清理優化、小遊戲、直播,這些業務的類型與DNA都很不一樣,但都共同存在一家公司。
--
然而,講到爭議性跟挫折,這公司也面臨不少問題
●首先是2017年,臉書由於中國工具程式廣告的各種違規行為,暫停所有中國區工具類程式廣告,包含清理類和電池類(包括內投和外投廣告)。外界當時就認為,FB針對的就是以這兩類工具為主的獵豹。
●另外就是在2018年11月,美國數據分析公司Kochava,聲明指出獵豹的七款App,有利用用戶權限來劫持其他廣告平台的收益。也就是說,遊戲商從第三方平台看到的獵豹廣告平台下載或點擊,可能是來自於其他廣告平台,而非獵豹本身。
第二件事情看來對整個公司的商譽是非常沉重打擊。但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同業交流中就有發現其廣告平台的下載中,不管是品質與數量都下滑很多。2018年Kochava指控爆發前,我一些朋友公司已經很少使用其廣告平台了。
現在來看,這兩記重拳是一套「組合拳」。
--
回到這篇財報介紹本身,幾個重點也很有趣:
●工具類產品與服務營收暴跌57%。Kochava事件的餘韻還在發酵中。
●直播的營收成長10%。基本上抖音進軍歐美後,情勢只會越來越趨向紅海。
●遊戲業務維持平穩。《磚塊消消消》號稱拿下了2019Q3超休閒遊戲IAP收入排名第一名(不計廣告收入)。
我去查了一下,這遊戲竟然有七天訂閱制。超休閒遊戲搞訂閱制? 而且還是七天? 真是佩服。
●下一個重點就是AI與機器人服務了。雖然這項業務成長許多,達到88%,但基期還很低,並且看起來都還是以和中國公部門合作為主,尚未受到市場真正的考驗。
--
小結:
我記得有個朋友去獵豹面試過,他說在面試的當下,他就能感受到這家公司滿滿的"狼性"。豹是一種嗅覺非常靈敏、以反應快速著稱的動物,而這也反映在這家公司這幾年的策略變化上。
如果不是Kochava事件,在這一年超休閒遊戲的爆發浪潮中,獵豹依據其在廣告平台、工具、小遊戲的累積與佈局,完全可以享受這段新興浪潮的果實,建立龐大的廣告平台事業。
排除這公司的爭議(事實上在這一行各種莫名其妙的招式也看到有點麻痺了),我認為其在整個公司成長中的策略與靈敏度,以及對於細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斷力,都還是蠻值得參考的,也讓人對於AI與智慧音箱的前景,有了更多的關注。
這公司的未來,應該還是充滿各種的故事性吧。
讓我們拭目以待。
#No68
#遊戲公司策略介紹
#獵豹
kochava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Kochava发现,猎豹移动和Kika的App追踪用户下载新App的时间,并利用这些数据称是自家的App促使用户下载了新App,用这种点击刷量的作弊方式骗取广告收益。Kochava的客户分析主管Grant Simmons评价称,没有什么别的说法,这种行为就是盗窃。一些公司的的确确在大规模这么干,不是公司里随便某个人的行径。
截至周二美股收盘,猎豹移动报5.48美元,跌幅达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