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職行力之EP13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Lucy:工程師如何在矽谷拼升遷!?女性在科技業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gmjDnb
📍換日線專欄: https://crossing.cw.com.tw/author/1124
📍30+職行力Medium: https://medium.com/30plusceo
📍30+職行力Anchor:https://anchor.fm/chia-min-lin
📍30+職行力Spotify:https://reurl.cc/v1j7EL
上一集的內容,我們有嚇到,人氣超級旺!
難道是因為我模仿蛇丸的關係!?
謝謝你蛇丸~愛你唷!啾咪😘
原本我們覺得完蛋那一集應該收聽率很差,因為內容很硬,沒人想知道繳稅繳保險繳什麼。但沒有想到出乎意料之外的Popular
這一集呢!
我先說,我自己很喜番,是認真的喜歡的那種喜歡,而且很期待他可以上架。
#我覺得我錄得很好
#剪得很好而且問題問得很好
原因是因為我沒去過美國也對矽谷很好奇,所以我覺得這個主題很有趣;再來,我也不是工程背景的,所以也希望主題上面能夠有更多元,多一些突破。
最後,升遷跟女性在職場上的角色以及應對進退是我一直很想探討的主題,隨著長(ㄅ一ㄢˋ)大(ㄌㄠˇ),最大的感觸就是女性的角色變得越來越多,一下是上班族、一下是女兒、一下是媽媽、一下是妻子。在各個角色裡面要去平衡,很不容易;更不要說人在海外,在陌生的文化要去維持這一些角色的功能更不容易,訪談裡面談到的我自己是滿有感覺的,也是我自己真實遇到的狀況。當我在遇到那一些狀況的時候,我都會想「如果有人可以跟我一起討論,或者給我一些建議就好了!」
抱著這個心態就鼓起勇氣邀請了Lucy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來當我們訪談來賓,我覺得Lucy講的超好(不愧是高材生!),訪談過程當中也看到我自己有的一些盲點,我猜也許有人也會跟我一樣的Blind Spots。
我想Lucy在裡面談到的職場兩性溝通建議跟工程師職涯發展的路徑以及方法,不管你在哪一個國家都可以參考。
像我昨天提到的,這篇你可以跟下面一篇的另外兩個Podcast一起聽,聽完之後你會發現有一些共同要點,即使是在不同國家、不同產業、不同職能、不同文化,但在職場溝通發展上是有很多相關連的。
難得本粉專有這麼認真的發文出現!喜歡這一集的話就趕快去聽吧!
然後,有什麼問題想問的,快點問,因為我們要錄第一季最後一集了,如果沒有...那我也不知道
#我們頻道常駐在apple商業職業類別前面
#上集太夯我也是嚇到排名常駐我也有嚇到
#除了講講白香腸我們也是有一點認真之像的東西
#畢竟我是知識型網美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ucy 上班 不要 看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唔想煮出黎變咗一碟鬼佬唐餐」
加拿大主流傳媒裡香港移民新聞工作者可以做的事
一年前的夏天,Lucy(化名)經常失眠,又或者驚醒於加拿大的凌晨,正好是香港下午,林鄭月娥宣佈撤回逃犯條例,她忍不住流下幾滴眼淚,數小時候Lucy就要起牀上班,到加拿大的英語主流傳媒工作。香港是她讀書成長的地方,她一直在心裡視自己為「香港人」,但幾經辛苦才能打入主流社會,成為少數加入主流英語傳媒的華人臉孔,在辦公室處理新聞資訊,一定要保持專業冷靜,以加拿大人的思考框架編採新聞。
「只有幾個熟悉的同事,知道那陣子我情緒掉進低谷。有些香港朋友,根本在示威裡面,變成了同事採訪的新聞原材料。對我來說,Hong Kong is not Just another story, It is personal.(香港不只是一個新聞題材,是一個我有感情的地方)」
派往香港採訪的,卻不是對香港情況瞭如指掌的Lucy。加拿大全國的大型新聞機構,內部結構複雜,分本地、全國層次,又分電視、電台、網上版,即使編採流程,亦遠比香港的新聞機構複雜。「香港的新聞機構緊密細小,有點像我們一個城市的本地新聞編採隊伍;在加拿大的大型機構,每個部門分工細緻,不是因為你有香港背景,就會派你去香港。」
後來,其中一位派往香港的同事,是位白人男性,他穿着雨衣,在濕滑的香港街道,目擊示威者跟警察對峙,警員開真槍示警。那位男記者在鏡頭前形容:「What a scary moment(很驚嚇的場面)。」
派誰去採訪,有規有矩。「公司有負責做風險評估的同事,香港那時刻已經被視為 conflict zone(衝突地區)。被派去的記者,要受過特別的危機和個人安全訓練,公司亦要替同事買相關保險,而我沒有受過這種訓練。」
加拿大重視員工權益,編制嚴謹,但從另一角度看,亦有香港資深新聞工作者赴加國工作後,有感在加拿大做新聞,調動不夠靈活。
Lucy成年後移民到加拿大,曾於當地華人傳媒做記者,近年加入這間加拿大傳媒機構,有一定資歷。「到了決策層,加拿大主流傳媒裡,大部份是老年白人男性。」近日北美掀起種族歧視的討論,加國傳媒機構紛紛檢視這種情況。
過去一年,令Lucy對工作有嶄新體驗。「過去一年『香港』出現在我們機構重要新聞版面的次數,是我工作生涯多年來的總和,『香港』登上重要新聞的日子,最少十餘次。」相比起2014年雨傘運動,以前「香港」要登上加拿大新聞焦點,只有遇上六四事件周年、加拿大官員訪港,才偶爾有機會提及這個遠於一萬公里以外的地方。
而對一般加拿大讀者來說,「香港是甚麼」本身或許已經說不清。
另一位較年輕的香港移民記者Sally(化名),剛加入另一家加拿大主流傳媒,她承認,自己資歷不足,人微言輕。但Sally之前曾在一間「多元文化傳媒」裡工作了多年,明白要把少數族裔新聞打入主流之難。加拿大實施多元文化政策,政府會鼓勵一些頻道把廣播時間割成小塊,每日以不同語言提供資訊,協助新移民融入社會。
Sally本身是香港移民,但成為後監制後,一個人負責多種語言的新聞編採工作,包括「廣東話」「國語/普通話」「旁遮普語」「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一些歐洲語言。
「對一般加拿大觀眾來說,香港就是一個比較自由一點的中國領土罷了。香港發生人權問題,跟在西藏發生人權問題,從加拿大人觀點來說,不就是一樣?情況又像一個說旁遮普語的人跟你說,『我們跟印度人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又會用心理解嗎?」Sally反問道。
Sally形容,在多元種族新聞機構裡,基於實際運作考慮,廣東話及普通話新聞編採工作,密不可分。「來自台灣的同事,會與來自中國內地的同事一起合作。究竟用繁體還是簡體字,用語是怎樣,每一件事都會在編輯室裡互相遷就。」Sally有時會把一段香港新聞,同時製作給廣東話和普通話頻道,「我會作出微調,畢竟受眾背景不同。」
Lucy工作上的同事,也有幾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加拿大人,平日大家會專業地合作,亦是好友,但去年她感到特別孤單:「即使編輯室裡有其他華人,雖然大家有交流,但他們或許是國內移民來,和我背景一樣的完全沒有,感受特別孤獨。」
但 Lucy把孤獨化為力量,在反修例最初,她在公司內部提供了很多補充資料給同事,希望同事能掌握事情脈絡,同事都樂於向她詢問資料,或找受訪者聯絡方法:「簡單如香港有七百多萬人口,所以有一百萬人出來遊行,那個比例反映了事情嚴重性,同事也未必知道。」她把香港歷史,一國兩制是甚麼,反修例運動重要日子如 721,831都給編輯室同事解釋一遍。
Sally 和Lucy同意,一些視覺衝擊的畫面很快能吸引到加拿大同事的眼球:「開催淚彈,水炮車呀,裝甲車在理大著火這些,同事會有即時反應。」至於流動的民情,則不一定掌握到。Lucy把「中港矛盾」等複雜的民間情緒,都嘗試解釋給同事知道。
Lucy一位常被派駐外地,富戰地採訪經驗的同事,亦有到香港實地採訪,雖然他也是白人男性,但較了解香港情況,除了拍攝衝突外,亦曾於一個街坊聚集場合,在鏡頭說了這番話:「這正是香港政府和警察要擔心的事,這場運動不只有示威者要求政府改變,一些社區的街坊也一樣。」
Lucy形容,這同事比較了解情況,而她亦在加拿大的編輯室向同事解釋:「除了示威者外,亦有一班和理非,這批和理非很重要,雖然在報導裡沒用上『和理非』這個字眼,但新聞處理上盡可能描述得更精準。是辦公室的白領出來唱歌?還是街坊聚集?不是所有出來的人行為都一樣。」
細緻到用語也值得斟酌,究竟統稱示威者為「Anti-Government(反政府)」還是「 Pro-democracy(爭取民主) ?」兩個用語在Lucy的公司也有交替使用。有時候看到街坊裝市民出來,她認為可以用到「 Some Civilians」(部份平民),會比只用Protestors這個字更精確。
Lucy的新聞機構,重視「中立客觀持平」,和香港傳統媒體一樣,也會做平衡。「除了黃之鋒、何韻詩;我們的節目亦會找葉劉淑儀、湯家驊,因為一定要嘗試做平衡。」她機構一方面有同事訪問了一位示威中被拘捕的加拿大籍港人,同時亦專訪了一個支持中國政府的加國華人,亦有同事邀請了一位香港警察的太太做訪問。
「我們有嚴謹的新聞倫理規定,有時我自己找了一個受訪者,也傾向先找另一位同事跟受訪者做初步訪問,多一個人幫手,可以減少我個人傾向影響了新聞故事。這是我們守則上要求的標準,我亦嘗試去做。」
加拿大地域差異,亦會影響一個報導能否出街。溫哥華的同事製作了一些頗細緻的報導,例如一個移民香港人家庭關係撕裂,老人家是藍絲,孫兒是黃絲;溫哥華人發起撐黃店運動。Lucy 形容,溫哥華的華人移民數目較多,會因受眾人口組成,令香港新聞較易成為題材。至於加西以外地區,同一題材可能只登上網絡新聞,不會上到電視層次。
Lucy和Sally異口同聲認同,香港新聞能否突圍而出,必須面對其他新聞題材的競爭,好像今年加拿大肺炎疫情嚴峻,加上美國的種族衝突,相比之下,香港新聞變得次要了。
例如有約50名香港示威者到加拿大尋求政治庇護,Sally向上司提出訪問計劃多次,由於畫面聲音未必吸引,並忽然爆出北美洲種族示威和警暴,這個訪問一直被擱置。「任何香港新聞,總要拉到加拿大和中國外交關係層次,孟晚舟的新聞在這裡很大,但只會分析加中關係,香港的角色較為次要。」Sally解釋道。
很多人把北美洲警暴,警員跪頸這畫面,聯想起香港拘捕場面。 Lucy和Sally同意,這個聯繫或能令香港新聞稍微「重出生天」,但執行起來不容易:「駐香港的記者已經全部離開了,我們最多使用通訊社稿件,把這個兩地警察的類比放在網絡版本上,提及一下。」Lucy說。
要派駐記者到香港,涉及龐大開支,一般逗留香港兩星期就會離開。或等事情再升溫才再派人,Sally目睹過:「中大一役,公司還未派人去香港,到了理大出事,派人坐飛機過來,到埗時已錯過了最重要時刻,唯有去商場拍攝唱歌。」
對於國際傳媒曝光能夠對香港事態產生甚麼影響,Sally較悲觀,她形容,提出香港採訪題目,常要面對上司挑戰:「關我們加拿大甚麼事?」「說到底,香港只有50個人找庇護,數目不多,加拿大政府不願意在政策上承諾甚麼,故事沒有推進。政府官員只會說,香港住了30多萬加拿大人,有甚麼事歡迎你們回家。」直至港版國安法推出,加國政府宣佈暫停引渡協議,停售敏感軍用物品,香港才登上加國新聞要聞一會兒。
「多一個香港人在國際傳媒裡,想講好香港故事,是美好目標,也是一種幻想,實行起來很多掣肘。就像我入到去,只是新聞機構裡的一粒螺絲。在一些加拿大人心目中,香港的新屋嶺發生甚麼事,和新疆發生甚麼事一樣遙遠。美國簽了香港人權民主法案,加拿大電視台最多用30秒報導,這邊的人會覺得,只是簽一份象徵式文件,無人有太大興趣,但香港人則會覺得很大件事。」Sally說時有點無奈,又有點洩氣。
Sally認為,繼續把聲音帶向國際傳媒是應做的事,但效果未必即時:「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政治運作,不要太天真,你去國際上做遊說,或在傳媒受訪是好事,能把香港人聲音帶往西方主流平台,或許幫到一點,但不會立即有轉變。」
Lucy資歷比較深,有較實在的想法,「好希望把香港故事較全面帶出來,至少不會做到變咗『鬼佬唐餐』。」在外國招待非華人的中菜,一些菜色會為遷就外國人口味變得不地道。
其中一個文化落差,就是去年反修例運動時,解放軍在香港邊境集結。不少西方記者想像快將出現「解放軍入城」。Lucy形容:「我跟同事分析過,雖然我不是百分百肯定,但要出現解放軍立即衝進香港的機會不是太高,也提醒同事,小心別被利用作為某種宣傳。」
Lucy在機構裡已工作了長時間,同事較接納她的意見。「有時可能純粹做翻譯,例如香港警察的新聞稿,中文版比英文版資訊更詳盡,我會翻譯額外的資料給同事知道,即使在新聞裡用不着,也有多點背景資料參考。又像運動裡的細節,一般西方傳媒不會關注,721白衣人這些,我都會提供多點資訊給大家。」
一點一滴,聚沙成塔,香港故事就是這樣述說,無論甚樣,Lucy和 Sally異口同聲認為,「去年後,新聞機構的同事開始明白,華人之中,會有香港背景的,有中國大陸背景的,有台灣背景的,大家的思維未必一樣。」Sally記得,去年支持香港的集會在加拿大各城市舉行,同場出現揮舞國旗的愛國人士,雙方水火不容,需要加拿大警察介入,不少西方傳媒工作者首次見證這種「壁壘分明」。
Lucy解釋,香港新聞難登主流平台原因:「事實上,在北美洲傳媒裡,沒有足夠的香港背景的人在工作,沒有形成一種代表性,沒有足夠牙力去做香港新聞。全世界國際傳媒的決策層都是年老的白人。」
「基本上,國際傳媒也有他們的本地觀眾,BBC面對的是英國人,Washington Post的是美國人。你不能只講對香港人覺得重要的事,要令國際傳媒的本土觀眾覺得,香港的事關佢地事,讓受眾感受到和他們有切身關係。還有,機構有自己的財政考慮,要面對新聞競爭規率,為何香港新聞值得佢地投資落去報導?這是香港新聞難上頭條的原因。」
話雖如此,但Lucy卻明言,雖然自己肯定是一個加拿大人,但對香港仍然「用情很深」。
訪問最後,Lucy感觸地道:「去年好像是一趟哀悼的過程,由百萬人上街那天起,我已經覺得好唔妥,一路睇落去,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我無辦法接受到『香港已死』。其實,作為一個移民,自從雨傘運動之後,我也不想再談及香港,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講,我是一個『逃兵』,任何人逃走來到加拿大都是一個『逃兵』。我覺得自己連評論香港的資格都沒有,因為我自己比太多人更幸福了。」
「我只能說,上年處理香港示威的報導,要完全獨立於感覺是沒可能。情緒最低落之時,我作為一個記者的直覺,香港人的直覺,心態上是,為了香港的朋友,我只希望把故事好好鋪陳。但做報導的時候,有種深切的悲哀,作為一個海外記者的無助,我擔心我唔可以把香港故事完整地述說出來。」
「但在一個主流傳媒工作,我必須要從『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香港新聞,因為我們機構也有新聞選取的過程,不能只用香港人的角度去看,那種矛盾,我自己香港人那部份,只能收在很私密的地方。」
今年夏天,Lucy工作的新聞機構製作的香港反修例運動報導,拿了一個新聞獎,巧合約在運動開始一周年。她知道,加拿大一般國民,很少人會記得這日子。
港版國安法登場,Lucy的公司卻因報導香港而拿了個新聞獎:「悲哀到一個地步,完全無能為力。我在這機構工作了這麼多年,遇上去年的事件,好像終於有了用武之地?但過程是卻很痛苦,很無奈。那個關於香港報導的獎項,我寧願不要那個獎,我寧願一切沒有發生過,寧願失去這些拿獎的機會……這是作為一個香港人的想法,不是作為一個加拿大人,或者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想法。」
lucy 上班 不要 看 在 阿翔 Linus Ch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經當事人同意,第一次公開這個故事。
【那些年,旅途上喜歡過的女孩】
「你老公真是個超好的人呢,相處半天我也有點喜歡上他了!哈哈!幸好你當初沒有選擇我!」離去的路上,我用電話跟她短信。
「有沒有這麼有默契!回家的路上他也說他很喜歡你,追問我當初為什麼沒選擇你。」她回答。
我:「那我跟他一起好了!」
她:「不好意思啊!他已經結婚了!」
經過這麼多年,我們可以這樣開玩笑了。
她的名字叫Alice,七年多前在澳洲時認識的台灣女孩,我曾經很喜歡的女孩。
那是在澳洲的最後四個多月,我由東岸駕車橫跨3000公里的沙漠到了柏斯,打算找份工作存點錢,最後留一個月環澳遊。
我在一個澳洲家庭租了個房間,就在那裡遇上租了鄰房的Alice和她的室友Lucy。大家同是華人很快就熟絡了,還每天一起煮飯。
我在柏斯找到一份雞蛋工場的工作,收入不錯,老闆也很欣賞我,工作辛苦卻很愉快。
那三個月,每天上班、下班,晚上跟兩位女孩一起煮飯,偶然周末一起去附近玩。
「好幸福啊!」
我們常常吃很飽然後抱著肚子說。
經過大半年在澳洲飄泊不定的生活,在柏斯的簡單而平淡的幸福顯得特別珍貴。
平淡的日子,就會想要更多,我不小心喜歡了Alice,明明跟自己講好不要在流浪時愛上人的。
但,太遲了。
幸福的感覺太實在。
我開始每天到Alice做House Keeping的酒店接她下班。同屋的Lucy很快就看穿我了,她就像我們的大姐姐,我也有跟她聊這件事。
但Alice究竟是怎樣想的?
那一天,我如常去接她下班,然後到附近的公園去散步。突然,下起雨來了,我們就跑去一個小建築物的簷篷下避雨。
「如果可以一直這樣就好了。」我心𥚃想。
但,雨總會停的。
雨停了後,下一步就交由天決定吧!
Alice很喜歡周杰倫 Jay Chou,特別喜歡「彩虹」這首歌。
於是我決定,如果出現彩虹,我就跟她告白,否則就永遠把感覺藏在心裡。
雨停了,我們一起在海邊看雨後的天空。
微弱的陽光破雲而出,雲縫間漸漸出現藍天。
然後,一道彩虹,由海面升起,劃過整個天空,接上了白雲。
沒有逃避的藉口了。
吸一口雨後的新鮮空氣、和勇氣⋯⋯
「我喜歡你!」說出來了。
「嗯,我也很喜歡你跟Lucy呀!」
她就是這麼單純。
「我是認真的啦。」我說。
靜默。
「我們⋯⋯似乎相距太遠了吧?你快要離開澳洲,我的旅程才剛開始;你是香港人,我是台灣人⋯⋯」
答案十分清晰了,我也鬆了一口氣,我只想得到一個答案。
反而,如果她答應跟我在一起,我往後的計劃就會大亂。
一星期後,我回到那告白過的海邊,吸了人生第一根煙,作為這件事的結束。
然後,我們若無其事地繼續幸福的三人行,一點尷尬都沒有,最後離開前還一起去了兩星期旅行。
後來,她在澳洲遇上現在的丈夫。以「距離太遠」拒絕了我的她,最後嫁了日本人,還生了女兒。
我沒有生氣,一點都沒有,因為我清楚知道,大家追求的世界不一樣,她選擇我是不會幸福的。
這一次,來到東京探望她們一家,看見她們一家三口幸福滿溢的笑容,再一次肯定了,當初她選擇他是正確的。
我們坐在她家附近的草地上,看著黃昏的天空,星星一顆一顆的張開眼睛來,這一次不是「彩虹」,是「星晴」。
「很懷念呢,這種簡單的幸福,很想永遠留住這一刻。」
口裡這樣說,但心裡很清楚,我選擇的不是平凡的幸福。
一直飄泊、流浪,遠遠地守護著很重要的人,這是屬於我的幸福。
雖然偶爾還是想要平淡一點,不要那麼刺激,但,這是我選擇的人生。
「寧願沒擁抱共你可到老」
終於明白了,這句歌詞。
謝謝你給過我的快樂,那三個月是我人生其中一段最幸福的時光。
就讓最美好的回憶藏在心底,成為繼續旅程的動力。
祝你們,永遠永遠幸福下去。
Follow my Lonely Planet trip!
Facebook: www.facebook.com/linuschengcom
Instagram: linuscheng1124
17: linuscheng
#翔看世界 #LonelyPlanet調研之旅 #旅途上遇過的人們 #LonelyPlanet #Japan #Tokyo #Travel #Dream #Japanese #LoveStory #Love #Girl #Happiness #Life #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