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崔拉夏普(Twyla Tharp),直到1963年,加入保羅.泰勒舞團才開始其專業舞蹈生涯,並且於1965年自組崔拉‧夏普舞團,憑著一股愛舞的傻氣,不計報酬的決心找出舞蹈的新風格,1971年舞作《賦格》(The Fuge)驚艷舞壇。跨越四十多個年頭,她的舞蹈有著古典芭蕾的優雅與現代舞的放縱,舞動流行樂的旋律,她是芭蕾、現代舞、流行樂最完美的交會。曾為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巴黎歌劇芭蕾舞團、倫敦皇家芭蕾舞團等知名舞團編舞,曾為名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執導的《阿瑪迪斯》(Amadeus)等多部電影編舞;其共同執導之電視節目《Baryshnikov by Tharp》勇奪1985年艾美獎最佳編舞、最佳劇本、最佳舞蹈節目;2003年與流行歌手比利喬(Billy Joel)合作音樂劇《破浪而出》(Movin\' Out),榮獲劇場藝術最高榮譽東尼獎之最佳編舞獎。2019年新書Keep it Moving, 這位78歲全球知名的編舞家說, " "年齡不是年長者的敵人","停滯不動 才是年長者的敵人",她的秘訣是:從今天開始 把身體的每個動作放大,例如:別只是走路,而是邁步大步走,別只是呼吸,而是把能量和溫度,帶到身體的每一處】
{內文}
(崔拉夏普\美國知名編舞家)
胸腔抬高 深呼吸 肩膀往後,現在我們跨步
和美國名編舞家崔拉夏普(Twyla Tharp)在一塊兒,她會告訴你"連走路都得好好走",即使是年老時,因為"每一個移動","都是身體的振幅都非常珍貴"。
(崔拉夏普/美國知名編舞家vs.PBS記者)
"振幅" 伸展出去,不斷的認知你能夠伸展,當年齡增長成為事實時,我們的身體就開始後退 萎縮,我們會想保護自己變得孤僻保守,一旦如此,就開始骨質硬化,(但身體的確會縮小),(年齡增長,身體的確會縮小),這的確是真的,但是我們還是能順勢伸展好嗎
崔拉夏普,突破到沒有限制,但在限制之處俯伏下來,她的生命態度和舞作皆是如此。
(查理羅斯/六十分鐘主持人vs.崔拉夏普/美國名編舞家)
過去40年間,崔拉夏普徹底改變了美國舞蹈界,在表演和編舞皆如此,紐約時報麼說妳,妳身為一位編舞家的改變是"她獨自發出的氣焰",哇,這什麼時候的報導,爆發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的氣焰,已經柔化為似水般的和諧,喔,這很棒啊!
妳也同意嗎?當然啊!我只是在思考什麼是"氣焰",我也不明白,如果說的是爆發的能量,我的確有,如果是強烈的情緒和對侮辱的反擊,我也的確有,但如果是小家子氣,或是想改變已經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已經漸漸不這麼做了
都說有才華的人容易氣盛而固執,夏普前半輩子就這樣固執的追求舞蹈的各種可能性,她從4歲就開始跳舞請鄰家孩子們看,60年代,她20歲的花樣年華時,決心找出現代舞的新風格,70年代,她的《雙座轎車》(Deuce Coupe)驚豔舞壇。
(美國PBS News)
搭以"海灘男孩"的流行樂,夏普將芭蕾和現代舞的元素完美融合,她為俄羅斯芭蕾天王巴瑞打造舞作"Push Comes to Shove",兩人合作的成就為PBS此一特別節目拿下大獎於1984年,她不斷不斷的舞著以嚴謹和無限的能量,夏普也為電影編舞包括"Hair"和"阿瑪迪斯",百老匯巨作Moving Out的編舞,還與Billy Joel的音樂合作
在古典芭蕾的優雅,現代舞的奔放,流行樂的流動中,創造最完美交會的崔拉夏普,即使是獲甘迺迪中心終身成就獎,榮耀卻從來沒讓她停歇。今年她78歲了,這個秋天,她在世界公認最好舞團之一的美國芭蕾舞團(ABY)發表最新舞作,再加上,她還完成了一本新書(Keep it moving),強調你接下來的人生,都得繼續走 繼續動 繼續延伸發展下去。
(PBS主播vs.崔拉夏普/美國名編舞家)
你不用接受一些蠢話,像是"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會變小",身體會變得"不一樣",希望是很多的不一樣,(所以你認為這本書是"自助書"嗎),我認為是"自我生存"之書,文化上總有那種"往後放鬆"的習慣,不斷蠕動的身體,似乎不適合在晚餐派對上,但這是讓你的系統新陳代謝系統活躍的方法,這樣(直挺挺不動)不是新陳代謝的方法,是的,但是你不能..你不能身體不斷地擺動,在我兩談話時,但你希望我不停的動嗎?是的,因為當你不斷的活動,你的身體將能更有生產力,能量甚至能有餘到晚上,尤其當你年紀越來越大,你不該相信"老年人很多不能做"的鬼話,喔好吧,不然證明這鬼話給我看看
因為崔拉夏普自己已經證明了身體 反應在每一天的舞動和推進,她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說,"上帝給了每個人一個禮物","就是你被生出來","於是從此,你就得好好照顧這個禮物"。這位從20歲就不斷舞蹈,教他人舞蹈,更創作舞蹈不輟的舞者與編舞家,沒有所謂舞齡的問題,她對紐時說,若你開始自我懷疑,認為身體不行了,唯一的信念就是"動起來對抗把你往下拉的引力"。78歲的她,每天早上的例行運動包括各樣的仰臥起坐300下,身體的伸展 側彎 和呼吸,每邊100下,還有至少20分鐘的自行車訓練。
(PBS主播vs.崔拉夏普/美國名編舞家)
我能舉227磅,這是我體重的2倍之重,我不相信"失敗",你可以喜劇一點去看待,妳的一生締造了許多成功,但妳一定也經歷了失敗,真的嗎?你在開玩笑嗎?(抱歉這麼對你說),但這本書裡你告訴讀者,接受失敗 接受冒險,我不稱它叫"失敗",(那妳稱它什麼),我稱"對不同事物的冒險",你可能會設定,一定要得到什麼,但是每一件事裡都有值得學習之處,妳在書裡提到,妳常被人問到,妳如何能持續不斷工作,然後副標是如你所說的,"在妳這樣的年紀",妳的回答是什麼,妳怎麼能持續地走,一天當一天用,每一天都工作,這是你的任務,我會從過去的經驗,查看什麼"成功",然後放掉行不通的部分,專心建造在行得通的事上,這本書的最後妳建議所有的讀者"閉上嘴 跳舞就好”,沒錯,閉上嘴做妳所心懷感恩並且堅持到底,停止瞻前顧後
78歲她還是能親自對舞者示範動作,她說,"年齡不是年長者的敵人","停滯不動才是年長者的敵人",她的秘訣是從今天開始,把身體的每個動作放大,例如,別只是走路而是邁步大步走,別只是呼吸,而是把能量和溫度帶到身體的每一處。我們很開心認識這位認為"穿破補丁比穿華服好",意思是從家裡開始動起來的舞動哲學家,她讓我們不怕年老收起悲觀,每一天都把心和身體擴展到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佛跳牆Buddha Jum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UM》 詞 / 曲:戴佩妮 習慣性被投訴 這音樂開得太大聲 原諒我耳朵的任性 它就是就是不想戴上耳機 準備好犯眾怒 這是我分享的目的 如果我乖乖的依你 那不是不是少了很多樂趣 我的身體只聽我的指示 先從右邊開始 跟著我的手勢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
movin 意思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oger 寫本土爵士樂,大家請多多指教。如果喜歡,請轉載。
這是我為賽馬會街頭音樂系列撰寫的最新文章,談討香港的爵士樂。因為參於其中的人數眾多,如有遺留或資料錯誤,敬請原諒,亦歡迎留言交流及指正!稍後再分享英文版本。
【爵士樂在香港】
Jazz in Hong Kong
鍾一諾@鍾氏兄弟
Roger Chung of the Chung Brothers
賽馬會街頭音樂系列文章
Written for Jockey Club Street Music Series
Oct 24, 2017
Edited: February 5, 2018
在我與兄Henry Chung為香港大學設計的課程「爵士樂:歷史與鑒賞」中,常被學生問到一個問題:「有沒有香港爵士樂這回事?」意思是,爵士樂 (Jazz) 作為美國的文化產物,它的影響力遍佈世界各地,而在美國以外的多個地方也有屬於自己本土風格的爵士樂;例如:在巴西的Samba遇上Jazz後演變成Bossa Nova,在古巴有Afro-Cuban Jazz,在歐洲有歐陸及古典色彩甚濃的European Jazz,而在日本也有J-Jazz。那麼,在香港有沒有屬於香港獨有的爵士樂呢?要解答這個問題,要從歷史說起。
《三十年代上海:爵士樂登陸神州》
爵士樂在中國首先登陸的地點不是香港,而是三十年代華洋雜處的上海。在1934 年至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前,著名美國爵士小號手Buck Clayton在法租界的逸園跑狗場Canidrome Ballroom (即現今的文化廣場)帶領爵士樂隊 Harlem Gentlemen (哈林紳士) 演奏西洋音樂,得到社會賢達的長期支持,當中包括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宋靄齡及有「華語流行音樂之父」之稱的黎錦暉。黎氏受到Clayton 從美州帶來的爵士樂深深影響,開始嘗試把這種曲風與中國音樂融合,促成了「國語時代曲」的誕生。明顯受到爵士樂影響的時代曲包括:周璇主唱的《夜上海》(曲:陳歌辛)、姚莉主唱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曲:陳歌辛)、《得不到的愛情》(曲:姚敏)等。除了時代曲外,在三十到四十年代大受歡迎的上海舞廳與夜總會裡,也不難聽到Benny Goodman 、Chick Webb 、Glenn Miller等的爵士搖擺樂(Swing)悠揚於熱鬧的空氣中。
1949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在文化領域上推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政策,時代曲被打壓為「色情」音樂,以致在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發展嚴重受挫,而上海的音樂與藝術家們紛紛逃難到英屬的香港。雖然華語音樂的基地在五十年代已遷移到香港,但隨著Rock & Roll(搖滾音樂)在美國本土取代爵士樂而成為最受歡迎的音樂,爵士樂在香港亦不見有重大的演變,只是在某些時代曲或電影配樂中還會聽到一些爵士元素,如葛蘭的《我要你的愛》、《我愛恰恰》、姚莉的《雞尾酒》等。另一方面,在夜總會這些拉闊音樂場所中,歌手方逸華與潘迪華也經常會將一些爵士歌曲選到她們的曲目裡,而當爵士樂名家如Louis Armstrong、Benny Goodman來港演出時,她們又往往會擔任本地嘉賓,築起中西音樂交流的橋樑。
《九十年代 : 爵士樂在香港的轉捩點》
在香港,國語時代曲一直是五十年代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直至Beatlemania 在六十年代中期直捲全球,掀起樂隊潮。西洋搖滾樂對年青樂迷的影響力超越了國語時代曲,直接促成七十年代粵語流行音樂的冒起,從此粵語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甚至主載了整個樂壇。雖然粵語流行曲的風格頗多元化(七十年代有搖滾、小調、市井、電視主題曲,八十年代有城市民歌、日本風、電子),爵士樂在主流音樂中還是不見經傳 (可能除了個別歌手如林子祥的某些作品外),但事實上,爵士樂一直存在於香港,卻只是局限於Live music酒吧、酒廊或高級酒店的場所,而甚少在電台或電視這些主流媒體聽見。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份演奏爵士樂的都是來自菲律賓的樂師,而不是普羅大眾熟悉的偶像歌星。為了生計,他們跑到香港來當上流行曲的樂師,但爵士樂往往才是他們的摯愛,因為相比較為公式化的流行曲,爵士樂賦予樂手無窮無盡的自由度。Tony Carpio、Joey Villanueva、Paul Candeleria、Roel Garcia、Andrew Tuason (杜自持)、Dodong Fuego只是其中一些活躍於爵士音樂圈的專業樂師。這些專業樂師大多沒有出版個人專輯,所以個人認為Tony Carpio 1992年的爵士大碟Just Let It Happen便是最能代表這班為音樂默默耕耘的菲律賓樂師之作。
至於在主流音樂中找不到爵士樂的這個情況一直到九十年代才開始有所改變。有人說,八十年代是粵語流行音樂的黃金期,之於我來說,九十年代更是香港獨立及非主流音樂最百花齊放的時期。經歷過九十年代的香港Live music樂迷大概也會記得蘭桂坊Jazz Club及尖沙嘴的Rick's Cafe盛況時期的一些情景 – Rudy Balbuena的低音貝斯及Danny Wee或Anthony Fernandes的鼓襯托著Eugene Pao(包以正)的結他、Dave Packer的鋼琴與口琴及Ric Halstead的色士風 – 原來香港也有爵士樂!而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的幾年,口琴家William Tang的Movin’ On、Eugene Pao 的By the Company You Keep、Hong Kong Jazz Quartet 的 Minor Change等爵士專輯更躋身主流音樂銷量榜,把爵士樂在香港的地位大大提昇。與此同時,結他手Tommy Chung的專輯Play My Blues亦把爵士的根源音樂藍調帶到樂迷的耳朵。九十年代後的主流音樂因種種的原因(相信包括以上的成功例子),隨之帶有爵士樂味道的歌曲數量開始增加,有些更成為上榜的流行歌曲(如黃尚偉、Tommy Ho為蘇永康度身訂做的一系列輕爵士作品、張學友的《多麼的需要你》及《釋放自己》專輯等),但聽眾有沒有把這些歌曲視為爵士樂去欣賞又是另一回事。
《爵士樂與靚聲發燒界結緣》
在香港,雖然很多聽眾都屬於追捧偶像的樂迷,但也有一部份樂迷更追求唱片的錄音質素及其製作方法,所以對聽歌時使用的音響設備特別講究,務求達致最佳的聽歌體驗;為這班「音樂發燒友」而設的特定音樂市場便是所謂的「靚聲發燒界」。可能因為爵士樂本身的演奏形式比較簡潔(通常沒有過份加工的插電樂器或電子合成器),每一種樂器與人聲的音頻、音量平衡、位置、分佈都相對清晰,這便與發燒友對錄音的要求不謀而合,而一些爵士專輯也成為了他們推崇備至的發燒天碟。除了以上介紹過的一些以音樂為主的標誌性唱片外,1996 年Angelita Li (當時藝名為Unique)以國語翻唱美國爵士標準曲的一張拉闊專輯《迷》更成為了以歌聲為主的爵士發燒專輯先驅。而早於八十年代已在主流樂壇有一定支持度的夏韶聲在1998年推出以爵士風格重新演繹香港標準曲的概念大碟《諳》,銷量更超越主流唱片,成功在香港唱片業界開拓了一條新路向。千禧年代以爵士重新演繹粵語金曲的成功例子還包括泰迪羅賓、胡琳、羅敏莊及趙學而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提及的唱片很多皆由Clarence Chang 或Tommy Ho (又名谷中仁) 擔任監製,實在對樂壇貢獻功不可沒。事實上,我們鍾氏兄弟2009年的《鐘聲》及2011年的《齊唱・吳秉堅之歌》(此專輯亦為我們奪得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爵士藝人」) 之所以大膽嘗試把爵士、發燒與福音元素融合一起也是受到這些唱片的啟發。直到2010年張學友推出他的首張全爵士專輯《Private Corner》,流行歌手灌錄爵士發燒碟從此變得行常化。2011年二胡大師霍世潔更推出二胡crossover爵士樂的大碟《爵士胡情》,堪稱本地爵士與發燒界在創意上登峰造極之作。
《發燒以外的爵士樂》
當然,爵士樂絕對不是靚聲發燒界的專美,而千禧年後亦可以在流行榜上聽到更多的輕爵士,如古巨基的《羅馬假期》、盧巧音的《很想當媽媽》、Swing 一系列的作品等。Ted Lo(羅尚正)、Billy Chan 、杜自持等彷彿成為了流行曲的御用爵士編曲家。
近十年,香港的爵士樂發展也更見精彩,來港定居的傑出外籍音樂人數目亦有上升的趨勢,包括格林美獎提名人Howard McCrary、菲籍鋼琴家Jezrael Lucero、美籍鋼琴家Bob Mocarsky、澳洲籍色士風手Blaine Whittaker、加籍貝斯手Sylvain Gagnon、澳洲籍貝斯手Scott Dodd、菲籍歌手Jennifer Palor、南非籍歌手Brigitte Mitchell、Talie Monin等。除此之外,本地亦開始出現新一代的爵士樂幼獅,包括In One Stroke Quartet 以及它的鋼琴手Patrick Lui、Alex Ho、結他手Teriver Cheung、Tjoe Man Cheung、貝斯手曾德康、Justin Siu、鼓手Nate Wong、口琴手CY Leo 、歌手Ginger Kwan等。可以說,香港的爵士樂漸趨年輕化。
《在香港,哪裡可以聽見爵士樂?》
雖然香港有定期爵士表演的場地屈指可數 (Peel Fresco、Foxglove、Gecko、Fringe Club、Ned Kelly、Grappa's Cellar...),但爵士樂的受歡迎程度不減反升,証明了有心、有知性、有靈魂的音樂始終可以找到知音人。由Clarence Chang 籌辦的Jazz World Live Series亦定期邀請世界級爵士音樂大師來港獻技。如果擔心聽拉闊的門檻太高,打開收音機,由1949 年他的第一個節目 《Progressive Jazz》 開始,傳奇唱片騎士Uncle Ray 每晚都在大氣電波以懷舊金曲與爵士標準曲陪伴港人,68年來從未間斷,而港台每逢星期日晚亦有純爵士節目《Jazzing Up》。至於數碼廣播,D100 逢星期六晚有我與兄主持的《爵士鍾情》,而想進一步探討爵士樂與精神和心理的關係,更可以上網重溫由爵士貝斯演奏家曾德康主持的《精神 . 爵士》。只要你肯去打開你的耳朵,自由奔放的爵士樂就在你的身邊等待你去發掘。現在就讓我們宣告: 「香港也有爵士樂!」
作者簡介:
鍾一諾
香港男歌手、監製、作曲及填詞人,與其兄藍調口琴家鍾一匡組成的「鍾氏兄弟」是香港知名音樂組合,並獲得多個華語樂壇重要獎項,包括2012年全球華語金曲獎「年度最佳爵士藝人」、2014年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組合」、2014年CASH金帆音樂獎「CASH最佳歌曲大獎」、「最佳歌詞」等殊榮。亦為D100電台節目《爵士鍾情》主持及香港大學「爵士樂:歷史與鑒賞」課程客席講師。
Dr. Roger Chung is a male singer-songwriter and record producer based in Hong Kong. Together with his older brother/blues harmonica maestro Henry Chung, they formed the famed musical duo “The Chung Brothers.” The group was the winner of various prestigious awards in the Chinese music scene, including the 2012 “Jazz Artist of the Year” of the Chinese Golden Songs Awards, the 2014 “CASH Best Song,” “Best Lyrics” of the CASH Golden Sail Music Awards, etc. He is also a regular presenter of D100 radio show “Jazz It up with the Chung Brothers” and also a guest lecturer of the “Jazz: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cours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ovin 意思 在 Phoenixgoo - 野菌工作記事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相隔一年,他們再出現。
大家要支持一下呀^_^
movin'
#movin #致青春
#趁仍然青春 #不費時懷緬
#丟臉了便丟臉
這是一封給成長的信
成長是面對自己的過程 接受改變是一種挑戰
相距一年 說故事的人改變了 故事仍須繼續
「致青春」讓我們笑著面對去成就更好的我們
致青春 :
iTunes : http://bit.ly/youthsingle_iTunes
KKBOX : http://bit.ly/youthsingle_KKBOX
SPOTIFY : http://bit.ly/youth_spotify
Omusic : http://bit.ly/youthsingle_Omusic
myMusic : http://bit.ly/youthsingle_myMusic
MV Edit : Edwin @ movin'
《致青春》 - movin'
作曲:Benedict Lee@movin'
作詞:曰云
編曲:Benedict Lee@movin'
監製:movin'/甯浩基
曾寫過日誌 充滿大志嗎
曾承諾過大家一起奮鬥 彈指間竟變了嗎
離開這地再等哪日折返
離席只因我要成人嗎 發覺做人極難
曾因很想高飛 而掉失堅守的勇氣
不甘留守到尾 為爭取一線轉機
朝失望中嘆氣 還壞死多少骨氣 在遠方怕被救起
假使世界逐漸凌亂了 坦率過去從何處記起
那時還青春 不聽旁人說 想痛快活一次
能任性的說變便改變 怎可能承諾萬個諾言
誰知每個初生理念 都一一擱淺
如若想的多了 偏執少了點 再努力回望一遍
人生討不討好 人值得多少鼓舞
寧願放手因傷感太重 還是背起一切更受用
而心內的信仰 能獲取多少比重 遇痛楚仰望更高
想得太遠尚未能做到 可否寄託來年會更好
那時還青春 不聽旁人說 想痛快活一次
遊牧半生卻覺悟到 敢堅持原來未算徒然
誰知錯過方可領會 堅守的意思
無憾拐彎轉折冤枉的再走 曾著緊的一切不應該至此 這次定能望得見
趁仍然青春 不費時懷緬 丟臉了便丟臉
如犯錯不會變浩劫 來用碰的釘改正缺點
還等 到了光陰散盡 方抱憾難捨的都化煙 記得不能遺失初衷的意思
如受傷不必怕今天多眼淺 能付出不必怕犧牲多了點 趁我現時尚可以
All Vocals Produced by 甯浩基
All Chorus Performed by Benedict Lee@movin'
All Instruments Arranged & Played by Benedict Lee@movin'except
Guitar & Bass Played by Steve Man@movin'
Strings Instruments Arranged & Programmed by 容沛東
Recording Engineer by 甯浩基
Mixing & Mastering by Mountain Hui@Heaven Recording Studio
甯浩基 (Samson Ling) Anita Chung Puiteoong Yung T Mountain Hui 曰云
Steve Minor Seven Steve Man Benedict Lee Hinyu Et Edwin Wong
#movin #致青春 #WHO #獨立樂團 #不青春樂團
#hkband #indieband #music
movin 意思 在 佛跳牆Buddha Jump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UM》
詞 / 曲:戴佩妮
習慣性被投訴 這音樂開得太大聲
原諒我耳朵的任性 它就是就是不想戴上耳機
準備好犯眾怒 這是我分享的目的
如果我乖乖的依你 那不是不是少了很多樂趣
我的身體只聽我的指示
先從右邊開始 跟著我的手勢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
我的地盤只聽我的指示
站穩你的姿勢 就是這個意思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
人之初有多善 還節奏該有的本性
就算我成功站在第一 那不是不是我存在的意義
吸口氣再確定 低分貝清楚得可以
顛覆我低調的原因 是讓我讓我停不了的動力
是讓我讓我停不了的動力 是讓我讓我停不了的 Turn It On
我的身體只聽我的指示
先從左邊開始 不要亂了拍子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
我的地盤只聽我的指示
上下要有層次 不要眼神呆滯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
Hum Diddly Hum Diddly Hum
Hum Diddly Di Da Di Da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