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去英國旅行學英文(本文寫得有點散亂,無暇雕琢文筆,旨在傳遞資訊,敬請見諒)
相信大家都識得一啲人,因為長期處於係一個地方,長期浸淫之下學識左一門語言,例如留學生、international school既學生、BBC、CBC同ABC。但係我可以同大家講,我絕對唔係咁嘅人,因為我從來冇喺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住過,all I have done, is having travelled to a few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for a few times. That’s all.
自問唔係旅行狂熱份子,畢竟舟車勞頓壓力很大,但旅行所學到的語言和文化知識,是無價的。
✈️ 住澳洲host family屋企學英文
十四歲既時候去跟合唱團去澳洲表演,住host family屋企,同佢地屋企既小朋友傾計,認識到邊個女歌手叫Kelly Clarkson,見到小朋友屋企睡房有成套Harry Potter,親身感受到Harry Potter有幾咁受歡迎,host family同我介紹佢地英國特色醬汁Marmite,味道很奇怪,,那時候很不喜歡吃。最近一次去莎翁故鄉Stratford upon Avon又再一次食到,發現少量吃其實味道也不錯,還介紹了這種奇怪的醬汁給同行友人。見到host family日日早餐食weetabix,第一次知道有呢種早餐食品。
✈️ 2014第一次去倫敦
2014年第一次去倫敦旅行,最「特別」的文化體驗就是在大英博物館裡被扒了荷包,最後去警署下口供,為了claim保險同警察溝通落口供,回應警察的提問,詳細的描述案發經過,見證到真實的British English at work。賊人只偷了銀包裏的錢,卻把銀包、裏面的護照和音樂劇門票放在郵箱內,警察尋回銀包,歸還給我,那天我懷着沈重的心情照樣去了音樂劇《悲慘世界》,那天身無分文的我,沒法買場刊,旁邊的英國男人是一個音樂劇忠實擁躉,他得知我的經歷後,把場刊借給我閱讀之餘,還自掏荷包買了一本新的場刊送給我。
✈️ 2018年再遊倫敦
2018年第二次去倫敦旅行,因為累積了更多教學經驗,更深刻的了解到要把從一個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裡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實在不簡單。
第一關語言測試在入境,也許是反恐的關係吧,英國入境人員問的問題千奇百怪,可以問你和旅伴如何認識,打算看哪一套音樂劇,甚至考你莎士比亞故鄉在哪裡;我check in乘飛機回港時又被希思路的地勤人員問我是不是Dual-national,我心想:英文功力稍遜的朋友也未必明白他在講什麼😅。
去旅行還會常常與服務業的朋友包括售貨員和酒店人員對話,當你提出一些request(要求),例如Can I pay by card?/ Can I have the menu? 等等,你一定不會聽到他們說:Yes, you can.,而是會說Sure, of course, certainly 等等,因為「Yes, you can」聽起來好像由上而下地給予准許一樣,不夠禮貌。
當然,即使去旅行用的英語也有很多層次,和服務生對話也許還好。如果要在倫敦看劇(不論是musical,還是play),就需具備一定程度的聆聽能力和文化知識了。今次我看了兩齣劇,包括Wicked和Shakespeare的Romeo and Juliet,也深深感受到這一點。
今次二十天深度遊,連搭乘搭London Underground也有很深感受。地下鐵宣布的語調用得標準而清晰,一高一低都有技巧;親耳見識到Warwick、Greenwich、Norwich同Southwark這些字裡不合理的silent sounds;Underground裡的廣告文宣寫得清新幽默,叫人賞心悅目。
一邊遊倫敦,一邊觀看和英國歷史有關的紀錄片,學到有關英格蘭歷史的黑暗面和光明面,才覺得遊覽的景點更有層次,更值得到訪。
相信大家都會認同,學語言,由第二語言環境學起,慢慢進步至可以把所學用於第一語言環境之中,滿足感是最大的。這裏講的用,不只是能聽、能說,還是能分析,欣賞和破解到語言背後的玄機。要做到這一點,不但要勤分析,也需要一定的天份。
這些種種的經歷,都令我親身體驗到how English works,更令我覺得將來要更深入的認識這個國家,不只為大家介紹英國語文,也為大家介紹英國文化。
如果可以的話,大家也不妨看看有沒有機會到訪英國。往往只有到訪一個地方,才能體味到語言是活的、真實存在的。或許你會發現英語比你想像中簡單,也有可能比你想像中困難呢!
未訂閱Youtube channel嘅朋友快啲訂閱,以免錯過出片:bit.ly/fla-yt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