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減弱,協議減產的幅度不如預期,油價有機會起死回生嗎?
【石油大賽局】
眼前這場危機,美國最大的軟肋並不在股市,而來自於債市,更準確的說是「能源債」。
2008年金融海嘯時,美國聯準會提出的解方是「量化寬鬆」,數之不盡的美元湧入市場,錢進入市場了,就必須要有去處,可能是股票市場,也可能是實體經濟。當時有很大一筆金額,湧入了能源開發領域,尤其是頁岩油氣的開發。伴隨著美國想從「石油進口國」成為「石油出口國」的野心,大量頁岩油氣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根據統計,美國頁岩油氣在過去這些年,共計獲得了大約5萬億美元的投資,這些投資中,有很大一部分捆綁了高額的高收益債券。頁岩油氣的開採技術需要突破,前期的設備和技術研發投入都相當昂貴,如果沒有這些資金作為前期開發費用,美國頁岩油氣產業很難發展起來。
雖著開採技術不斷提高,開採成本不斷降低,讓原先開採一桶頁岩油大約60美元的成本,一直降低到現在的35-45美元一桶。頁岩油氣的開發,可以說是金融風暴後,美國除軟體業外,少數技術明顯獲得提升的實體經濟領域。我們可以肯定的說,美國石化產業在這波量化寬鬆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問題來了,這些美國頁岩油企業,有許多是通過發行高收益債券來融資,他們發行的高收益債,收益率在12%-20%之間不等,最高能達到20%。由於需要不斷加大投資,不斷研發新技術將開採成本壓下來,美國油氣商唯有不斷發行債券借錢,也就是用「借新還舊」的游戲模式,來維持技術進步和產業擴張。
一桶石油的成本大致分為兩塊,開採成本和運輸成本,即「挖石油的成本」與「運石油的成本」,這決定了油商是賺是賠。然而美國石油運輸成本這幾年不斷升高,據估計:
卡車運輸每桶成本20美元 / 火車運輸每桶成本10-15美元 / 管道運輸每桶成本5美元
一般人可能覺得大問題在開採成本,但真正的問題其實在運輸成本。但過去奧巴馬用各種環保政策,擋住美國的油氣管道建設。川普上臺後,大幅鬆綁美國境內的油氣管道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石輸油管(Keystone Pipeline):這條管線從加拿大開始,貫穿整個美國,最後來到墨西哥灣,如果基石輸油管道全線完成,那將大幅降低美國頁岩油的整體成本高達20%之譜。
川普同時也運用政治手段來攻擊競爭對手如俄羅斯:俄羅斯主要是靠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來維持經濟,賣天然氣的收入占俄聯邦財政的貢獻率高達45%,光德國的天然氣,就有40%是跟俄羅斯買的。過去俄羅斯天然氣有很多是經由烏克蘭運入歐洲,俄烏交惡後,這條線就斷了,因此俄羅斯想建設新的天然氣管道,繞過烏克蘭、波蘭等反俄國家,將天然氣直接運進歐洲中心德國。
但隨著美國頁岩氣開採商業化的成功,以及墨西哥灣沿岸出口設施的開通,美國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所有條件均已成熟,就等著賣給歐洲數錢了。歐盟70%的天然氣需要進口,這70%的大餅,俄羅斯多吃一口,美國就少吃一口。於是川普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名,簽署的國防授權法案中,明確表明:所有參與和幫助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進行管道建設的歐洲公司和個人,其美國簽證和在美財產,都將被凍結。歐洲人害怕被美國制裁,管道建設就停擺了。
美國的如意算盤一直打得很好,但長期處於被動的俄羅斯,突然展開了絕地大反擊。俄羅斯4年前加入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形成OPEC PLUS,這讓俄羅斯和中東國家從原先的競爭對手轉為合作夥伴。雙方約定,未來在原油市場共同進退,事先談好產量和配額,控制油價在一個能夠獲利的穩定區間。
3月6號,OPEC召開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疫情當前,石油需求大減,各產油國一起減少產量,穩定油價」。沙特在會議上提出該提案,其他成員都點頭贊成,輪到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表態時,諾瓦克不客氣的當場拒絕減產提議。沙特隨後立刻祭出報復措施,主動通知多位大客戶將大幅下調原油報價,此外還要將原油出口量從原來每天的1000萬桶,一口氣拉高到一天出口1200萬桶。也就是說,在全世界封城、停工、停飛的狀況下,沙特、俄國非但不減產,反而還要搞石油QE,那你說油價能不崩嗎?
俄羅斯對外放話稱:俄羅斯能在油價25-30美元的情況下,支撐6-10年;沙特也放話,你能撐6-10年是吧,我沙特5000億美元儲備,能撐10-15年。兩大石油巨頭玩起誰是膽小鬼遊戲,倒楣的就是美國石化廠商了:
Apache、Devon和Murphy Oil已決定削減了三分之一的預算,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宣佈無法按期支付28億美元股息,也無法維持現有產量,公司市值從460億美元縮水至110億美元。其他石化廠商,也是一片哀嚎,資金鏈面臨斷裂,負債纍纍,還不出錢,高收益債違約。
槓桿是把兩面刃:市場熱錢充足時,大舉借債,還是高收益債,然後大規模開發,年年借新還舊,大家大賺錢。久而久之,產業的高債務就和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相互綁定了。這裡面有一個一說大家就懂的邏輯:油價如果崩了,那頁岩油企業就會出事;企業出事,債務就違約;債務違約,金融市場也會遭殃。
根據高盛統計,光2020年,美國油氣公司就有超過400億美元的債務到期,而2020-2024年,共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債務等著償還。龐大的能源債務,成了現在美國最大的雷,而且石化產業還是共和黨的大金主,在全美所雇傭的人數高達670萬,如果產業出現問題,會造成恐怖的連鎖反應。
2020年疫情跟油價的連鎖衝擊,聯準會從數據中也發現要出大事了,連續兩次緊急降準,宣佈投入1兆美元救市,1兆美元什麼概念?20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也只投入7800億。但經濟病根恐怕已產生免疫,3月18日,美股再次熔斷,這是十天內美股的第四次熔斷。
在柏南克開直升機撒鈔票救市後,這十幾年來世界各國在面對經濟危機時的慣用藥方變成:量化寬鬆、量化寬鬆、再量化寬鬆(QE)。央行通過各種手段,變相的把大量鈔票灌入市場,但就像你總用抗生素,藥效會越來越差,甚至病菌都會產生免疫一樣。每次危機,各國除了印鈔票別無他法,用久了效果也越來越差,最後就是無效。
量化寬鬆說穿了,就是一個典型的「比爛政策」,經濟不行了,就往市場灌錢,降息降準,日本與歐盟甚至灌到變成負利率,美國現在利率也降低到零。每當出現危機,各國政府聯手把鈔票注滿市場,就是萬靈丹了嗎?還是這只不過是將更大的危機往後拖,泡沫越吹越大,也離最終的大爆炸越來越近。
opec plus 在 阿斯匹靈的理財航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股盤後 – 油價暴跌能源股狂瀉 黑色星期五股災蔓延
儘管「黑色星期五購物節」帶動零售股走高,「黑色星期五股災」卻蔓延,週五 (23 日) 原油價格暴跌導致能源股下挫,科技股再次面臨壓力,美股四大指數同步收跌。
週五 (23 日) 美股四大指數表現:
美股道瓊指數下跌 178.74 點,或 0.73 %,收 24285.95 點。
S&P 500 指數下跌 17.37 點,或 0.66%,收 2632.56 點。
那斯達克指數下跌 33.27 點,或 0.48%,收 6938.98 點。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 0.49 點,或 0.04%,收 1179.24 點。
道瓊和 S&P 500 指數創 2010 年以來最糟糕的黑色星期五表現。那斯達克指數迎來自 2011 年以來最糟糕的黑色星期五。本週美股主要指數均下跌超過 3%,遭逢自 2010 年以來最大感恩節週跌幅。
蘋果 (AAPL-US) 下跌 2.54%,此前外媒報導,蘋果預計將調整行銷策略,補貼日本電信商 (即降價 iPhone XR),且傳出 iPhone X 和 8 Plus 重啟生產以刺激買氣提高銷量。
臉書 (FB-US) 下跌 2.29%;Netflix (NFLX-US) 下跌 1.26 %;亞馬遜 (AMZN-US) 下跌 0.97%;Alphabet (GOOGL-US) 上揚 1.28%。
半導體類股漲跌互見,Nvidia (NVDA-US) 上漲 0.20%;德州儀器 (TXN) 下跌 1.07%;AMD (AMD-US) 大漲 3.47%;Intel (INTC-US) 下跌 1.04%。
能源股重挫,Chesapeake Energy. (CHK-US)、斯倫貝謝 (SLB-US)、美孚石油 (XOM-US) 跌幅介於 2.5%-3.5% 之間。
黑色星期五購物節帶動部分零售類股上漲,Walmart (WMT-US) 上漲 0.99%;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 (BBY-US) 上漲 0.74%;網路商店平台 Etsy (ETSY-US) 上漲 2.84%;美國知名的線上 / 郵購成衣銷售商 Lands'End (LE-US) 大漲 5.01% 。
銀行股全面下跌。摩根大通 (JPM-US) 下跌 0.93%;高盛 (GS-US) 下跌 1.78% ;美國銀行 (BAC-US) 下跌 1.10 %。
台股 ADR 大多收跌。台積電 ADR (TSM-US) 下跌 0.58%;聯電 ADR (UMC-US) 走高 0.57%;中華電信 ADR (CHT-US) 下跌 0.14%;友達 ADR (AUO-US) 持平。
企業消息方面,特斯拉宣告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調降中國售價,以吸引中國買氣,但週五特斯拉 (TSLA-US) 股價仍下跌 3.74%,連續第四個交易日走跌。
華爾街分析
Esposito Securities 執行長 Mark Esposito 表示:「我不認為牛市已經結束,但我認為我們已接近尾聲,令人感到不太安全。」
原油價格暴跌,WTI 原油期貨價格重挫近 8%,來到每桶 50.42 美元,創下今年最低水平。
斯巴達資本證券 (Spartan Capital Securities) 首席市場經濟學家 Peter Cardillo :「科技股再次面臨壓力,但更令人不安的是油價正在崩潰,這並不是經濟的好景象,OPEC (石油輸出國組織) 表示將削減生產,但這無濟於事。」
針對即將到來的 G20 高峰會,但很少有經濟學家預計此次川習會談將解決貿易爭端。
Fi-Plan Partners 執行長 Greg Powell 表示:「(股市) 動態大多與聯準會升息與關稅舉措有關,根據這些 (川習) 談判中發生的事情,可能會出現市場情緒的變化,從而改變市場整體走勢。」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242996?exp=a
【全球股市觀察站】2018-11-23(美國時間)
接收投資重要資訊,阿斯匹靈官方LINE@
加入好友【 @vvx7138y 】
點擊以下連結加入
https://line.me/R/ti/p/%40vvx713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