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跋扈,#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 馬丁·路德·金恩
去看「無聲」吧!(本來就打算明天去看)
這一篇寫的真好。感謝作者的「#良心呼籲」
-------------------------
以下摘文:
惡,會長大的,如果大家都沉默以對。
2011年上映的韓國電影《熔爐》,就是刻畫這樣的惡。
-------------
例如我們會燃燒紙錢,然而紙錢的起源只有傳說,正史無載。但傳統越長越複雜,傳到今天,紙錢演化出天公金、壽金、四方金、元寶……等數十種樣式。(是誰說的算?)
沒有人能證實,這些紙張燒了之後,一縷輕煙是否能幻化成另外一個世界的通貨?也沒有人能證實,祖先神明真得需要這些「錢」嗎?
不知道。但我們就是燒,初一、十五燒,清明、中元燒。直到空氣污染和PM2.5成為國人健康的殺手後,政府才敢甘冒大不諱,勸導大家少燒金紙。但第一個質疑「從眾效應」的人,一定會受到「傳統」的猛烈反撲。例如政府第一年推廣「減香滅爐」,就受到全國公廟和金紙、製香業者得大肆撻伐,連執政黨因為害怕影響選舉,數次臨時喊停。
幸好政府開了第一槍,現在80%的宮廟內已禁止室內焚香,而且金紙都收集他處焚燒,甚至用來發電。
這表示,#傳統是可以改變的,靠不沉默的人來改。
例如「寧鳴而死」的20世紀新文化運動領導人魯迅。
----------------------
最後少數的聲音越來越小,多數的聲音越來越大,團體的思辨能力逐漸弱化,進入「從眾效應」中最可怕的「#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與「#團體迷思」(Groupthink)。
最可怕的,是有心人會利用這樣的迷思導向「#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最後導致大量體的悲劇。
例如在奧地利長大,從小被霸凌,曾流浪到街頭行乞,靠扛行李、掃雪地謀生,最後無一技之長,只能從軍以營為家的憤青,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藉口抵禦一戰後由英國和法國主導的不公對待,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和反猶太主義,試圖將猶太人從德國清除。
希特勒是個天生的演說家,它和現在的政客一樣,使用購物台的主播的致命三招:「濫用詞彙的斷言」、「斬釘截鐵的重複」、和「個人魅力的感染」。最後,終於製造出他所需要得「#盲目多數」。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luralistic ignorance」的推薦目錄: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擁抱不完美&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練功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What is PLURALISTIC IGNORANCE? What does ... - YouTube 的評價
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練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健身房裡,一個怪阿伯自己練會糾正你,但一群怪阿伯就不會?】
許多新手們,在健身房裡或多或少會有被江湖老手們糾正健身動作的經驗,他們或許抱著熱心助人的心前來關切,但偶爾卻造成他人的困擾;這讓練健康想到了一個常見的社會現象作延伸: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
【什麼是旁觀者效應?】
事例分享:1964年3月13日凱瑟琳·吉諾維斯兇殺案,兇殺案當時附近有約38位鄰居聽到騷動卻無人伸出援手,雖然多年後在場人數疑似被記者杜撰,但此案件成為社會心理學者進行研究最初之動機。
【旁觀者效應包含哪些現象?】
1. 共同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多數人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實感受和正確行為方式。每個人都誤導了其他人,講此狀況定義為非緊急狀況
2. 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bility):當每個人都知道有其他人許多人在場時,責任的負擔不僅落於自己,還有其他人。
【珍惜怪阿伯的熱心?】
總而言之,從旁觀者效應可知,當人數愈多,對身旁發生之事件大多會採取不理會的態度;反之人數愈少時,對於身旁動靜我們會更積極地出手協助。
【與我們討論吧!】
如果是你在健身房遇到動作錯誤的新手,你會積極出手幫助嗎?或者你是新手,會希望別人救你嗎?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健身 #新手 #心理學 #健身房 #重量訓練 #旁觀者效應
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Mʀ.Mᴀʀᴋᴇʀ. 麥克筆先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冷漠
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算是性質較沈重的心理術語
這個由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John M. Darley)和比伯(BibbLatané)
所提出的理論,主要是指當目擊緊急事態的人們,在思考模式上會因周遭的旁觀者影響
進一步使心理達到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以及多數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的效果。
-
達利對這理論展開實驗過,我們就拿一個可悲魯蛇在路上被人攻擊當例子好了:
假設今天只有你是唯一的旁觀者的話,那你會怎麼做?那如果現場有好幾個人的話時,你又會怎麼做呢?
根據達利的研究顯示,當你是唯一目擊的人士的話,大多數人們會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上前制止這種行為發生。
但如果是多數人的場合中,這個時候人們可能就會袖手旁觀或是會變得退縮,不太會願意向前幫助他們。
原因是因為當其它人在場時,除了我們自身的想法會抑制利他的行為,使自己不清楚到底誰應該採取行動。另一方面以免自己的行為太舉止失措而受到嘲笑或是矚目。
使得在進退兩難的狀況下,幫助人的責任自然就會擴散到每個旁觀者身上
每一個人也會認定其他人應該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好幫助受害者的想法。
當這種抑制行為的現象發生時,就會導致責任分散。
反之,當表面上沒有人對事情有所反應,人們也只默默地觀察其他人的反應
於是不對事情故作出任何反應的狀況發生時,就會導致多數無知。
達利跟拉丹為此還提出了五階段模式,說明人們產生助人行為的過程中會經歷怎樣的歷程:覺察、理解、責任、判斷、行動。
在這五階段中,也使用更加詳細的方式去判斷出會影響助人行為的許多因素。
-
那是什麼原因使約翰要投入在這理論的研究呢?
這一切都要回敘1964年的紐約,一位名為凱蒂.吉諾維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身上。
凱蒂是居住在皇后區的女酒保,事情發生時的午夜她正要下班返回住處
但正當她要走向公寓大樓時,在黑暗中,她發現有位拿著獵刀的男子正偷偷尾隨著她
驚慌的凱蒂急忙跑向公寓的大門,而男子一路追逐著她,從背後砍她兩刀
她不停的大喊求助,企圖引起周圍住戶的注意。
雖然有人開窗大喊制止讓男子逃跑,不過就在十幾分鐘後
男子又折返回來砍殺奄奄一息的凱蒂,不但搶劫其財物,甚至還性侵了她,最後駕車逃逸。
直到半小時,以後凱蒂才被住戶發現倒在大門口,但已經都太遲了。
凱蒂在最後送醫時便傷重不治。
男子後來也被逮捕,但在兩週以後《紐約時報》頭版刊登凱蒂事件的新聞時
這篇文章內卻宣稱有38位住在附近公寓裡的目擊者在聽到凱蒂慘叫時
不僅沒有出聲阻止報警,在訪問時還說不想介入,因此這38位目擊者就是造成悲劇的無形兇手,更反映紐約已經變成冷漠無情的可悲城市。
但在2007年時,這篇報導才被爆出是過度誇大、杜撰有餘的「假新聞」
雖然凱蒂的悲劇是真的,不過38位目擊者還有訪問時偏激的看法全部都只是記者加油舔醋的。就只是想增加銷售率而已(幹)
-
雖然現在真相大白了,不過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卻被此事件影響到。
使得心理學家門便開始著手研究這樣的現象。也行成「旁觀者效應」整套理論形成的背景。
但當然,旁觀者效應也不全然都不存在就是了。
#為什麼文章字數越來越多了啊啊啊
#留言收殺人男子後續與參考文章
pluralistic ignorance 在 What is PLURALISTIC IGNORANCE? What does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ource: Wikipedia.org article, adapted under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 license. In social psychology, pluralistic ignorance is a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