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關於AR6的心得】
關於IPCC最新出版的報告,正確來說他不是AR6,只是其中一部份(共有三個主軸與工作小組),看來看去還是紐約時報的內容寫得比較準確,也沒有太多煽動性的詞彙,剛好又有中文版本,所以推薦大家閱讀紐時所撰寫的內容,畢竟他們不向台灣媒體只能事後翻譯翻譯外電或是別人的新聞稿... 紐時也是IPCC報告長期的核稿成員。
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210810/climate-change-report-ipcc-un/
很高興台灣學術單位也在第一時間就有回應,也公布台灣相關數據,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所公布的「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完全推薦大家直接閱讀
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abstract_one.aspx?kid=20210810134743#Pic4
上述內容為部分研究成果的重點節錄,但應該足夠一般大眾閱讀,TCCIP會在取得IPCC相關模型網格數據後,進行再分析製作台灣自己的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上一次出版是2017。
https://tccip.ncdr.nat.gov.tw/publish_01_one.aspx?bid=20171220135820
從AR6目前的研究當中看不太出台灣所受到的影響,因為他們的模型網格對於台灣來說太大了。而從TCCIP的資料中可以看到,台灣目前相較於過去氣候呈現
🔴氣溫已經上升1.6℃
🔴降雨強度增加
🔴夏季增長、冬季減短的趨勢
而未來可能出現
🔴世紀末前氣溫持續上升最多至4℃
🔴年降雨量增加、但降雨日數減少(降雨更集中)
🔴冬天快不見
🔴颱風減少、強颱變多
至於上面結果對台灣(人)而言或好或壞?並無法從這次的科學報告中得出答案,因為這次發布的僅是氣候變遷的科學,僅是AR6的一部份,整體衝擊或是應對方法都需要等待明年度完整報告出爐~
而這次AR6 WGI其實在科學現象解析的部分與上一次IPCC發布的1.5℃特別報告沒有差太多,其釋出的訊息主要為,基於更好的研究方法以及過去幾年發現的證據,我們可以幾乎(very likely)確定目前氣候變遷是人為因素所致,而我們的氣溫、海洋、降雨、冰融的變化都與人為氣候變遷強相關。#若要抑制這樣的變化,#世紀中達成淨零碳排是必經之路
有些人把他炒作的很悲觀啦,但我不這樣認為,本次報告對於氣候變遷科學家來說其實都會覺得很開心,因為有一大堆的不確定性被排除,氣候敏感度的範圍也縮小(排碳多少造成氣溫上升多少),許多理論與關係也都成為共識,這有助於之後氣候相關研究發展。同樣的,對於一般人來說,本次報告也排除了一些最悲觀的狀況,例如海平面不會上升6公尺,最暖的情境大概就是1-2公尺的幅度(但還是很可怕啦)。
而本次報告中也改採SSP(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而非RCP(典型濃度路徑)來模擬未來氣候狀況,有助於氣候模型更貼近人類真實生活狀況,相關的減緩路徑解析也都依賴此模型才能建立(明年報告)。企業若要導入TCFD(氣候財務風險揭漏),以此為依據也更為貼切。對了... 不要以為報告中所使用的SSP5-8.5模型是溫室氣體濃度最高的模型就覺得我們要避免這個情境,其實不然,因為在這個模型中人類活的超級好,每個人都活得像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杜拜人。
最後引用這份紐時中專家學者評論:「不是說我們可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如果變暖保持在1.5度,我們就安全,如果上升到2或3度的話,一切都完了,”幫助撰寫這份報告的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氣候科學家羅伯特·柯普(Robert Kopp)說。 “但變暖每額外增加一點,都會增加風險。」#站在減緩風險的角度來看淨零碳排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有興趣了解更多可參考
■決策者摘要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SPM.pdf
■完整AR6WG1報告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Full_Report.pdf
■互動專區(可直接滑地圖資訊)
https://interactive-atlas.ipcc.ch/
■推薦學生或相關從業者都看
https://www.carbonbrief.org/in-depth-qa-the-ipccs-sixth-assessment-report-on-climate-science
圖片取自: IPCC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在 GCAM Shared-Socioeconomic Pathways - GitHub Pages 的推薦與評價
The GCAM model was one of six models used in the quantification of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 Riahi et al., 2017). The SSPs are new reference ... ... <看更多>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在 The 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s)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