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酬的開支減少了很多,原因是現在的 business meetings 都是以 chill 為主,高端的餐廳反而太拘謹。近來喜歡去的地方位於星街 (其實我也記不起是星街還是月街還是日街,反正就是附近了),吃漢堡包的。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想起了早陣子跟一位年輕人在那家店吃漢堡包。
就叫他 Moses 吧。
一位創業「失敗」的年輕人。
投資者的作風不能太現實,就算是失敗了的朋友,也得包括在網絡裏,因為對方的圈子可能會帶來其他投資機會,而且也不能肯定他會不會有天可以東山再起。
不過我是真心欣賞 Moses 的,他是少有不向錢看的香港人。
對他來說,賺錢是一個太 sane 的想法。當然,可能正正是他不向錢看所以失敗,但也可能是尚未成功而已。
年僅二十七歲的他,是一個很有料的 (software) engineer。有人說,香港地真正稱得上有料的 engineer 未必有三十個,但他肯定是其中一個。那天當 Moses 從門口走進來漢堡店,我發覺我真正欣賞他不光是他的「有料」,而是他有一種很熟悉但硬是說不出在哪裏見過的自信。
不是一般的自信,他的自信帶有自負和毀滅性。
跟他見面,是因為有一家已經發展得有點規模的公司需要更多的 engineer,我第一時間想起他,雖然心裏已經預計他不會接受。果然,他婉拒了。
「我都覺得呢間公司好,」他攪拌著飲料說,「不過我對一般 consumer market 嘅興趣始終唔係咁大。」
他喜歡做的是 fintech,所以他又說起他當時創立公司但最終不成功的經驗。雖然是「失敗」了,但他還是覺得那條路未行完。每次他說到自己的 idea,我都會覺得他的最終目的是想顛覆整個銀行業,甚至我會想像到,他最開心的畫面,是見到大部份 banker 揸兜乞食。
然後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終於想起在哪裏見過 Moses 的瘋狂與自信-Pat Brown。
簡單來說,Pat Brown 的公司 Impossible Foods 是利用植物製造 fake beef。
看著一家成功了的公司,有些人必定會想,要是當初我認識它,必定會投資。
事實是,當你不知道這家公司會否成功,而你又需要用錢來支持的時候,大部份人只會想到卻步的理由。很多年前向一位富豪提及過 Impossible Foods,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評價:「咪即係素雞素鵝,如果咁都做得起,我投資功德林 (香港一家素食店的名字) 唔好?」
就算是一些 venture capital,當時都有很多不投資的理由。第一,當然是投資這類公司需要的資金遠比投資一個普通的 app 多很多倍;第二,fake meat 便是 fake meat,植物怎可能製造出相似的味道?第三,某些基金對年輕創業家就是有種說不出的 obsession,一個阿伯 (Pat Brown 當時五十七歲) 仍然可以顛覆傳統絕對欠缺說服力。
Impossible Food 現在的市值是二十億美金,應該買到二百間功德林,如果功德林值一千萬 (美金) 嘅話。
Pat Brown 今年六十五,但比很多年輕人更激-「Fuck the Meat Industry」是 Impossible Foods 在今年的工作報告標題。
創科又好創投又好,我們需要的領導者就是像 Pat Brown 這種狂人,而不是像楊偉雄先生這些見過 Steve Jobs 便好像發現新大陸的煩人 (sorry typo)。帶領香港的創科產業,需要遠見和探索精神,下下靠捐錢科水是不可能協助年輕人改變世界的。
雖然香港在世界地圖上只是一小點,但,舉個例,要是 Impossible Foods 的製造工場可以搬來香港,就算是一處彈丸之地也有機會製造出全球三份一的牛肉產量,而所謂的工場甚至乎不是幾多幾多的地皮,而只是幾棟工廠大廈。
為什麼香港需要考慮這樣做?
“When the world’s one and a half billion beef and dairy cows ruminate, the microbes in their bathtub-size stomachs generate methane as a by-product. Because methane is a powerful greenhouse gas, some twenty-five times more heat-trapping than carbon dioxide, cattle are responsible for two-thirds of the livestock sector’s G.H.G. emissions.” (New Yorker)
如果香港可以為全球溫室問題付出這樣大大的力,作為香港人怎會不驕傲?
承認,要做也不是容易的,絕對比資助創業用多很多腦汁,但要鼓勵年輕人用腦之前,作為局長不是應該先做個榜樣用用腦嗎?
錢是應該花的,但要是用一個搞公益金的慈善思維搞一個創科基金,肯定是一個 ROI negative 的投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he new yorker 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伊格言|the novel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new yorker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new yorker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紐約客雜誌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紐約客雜誌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在紐約只吃超高評價美食特輯 一個900元的三明治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討論] 有夠難約S2 | Ep. 3 小街巷大明星(fe PTT推薦Hip-Hop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創作] lil DanZ - 失去-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The New Yorker 雜誌、Asia news、Commentary news在PTT ... 的評價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那些似是而非的管理「高見」》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露西•凱拉韋
「我不會投入人才爭奪戰,相反,我要對人才宣戰。」
「我的競爭規則是這樣的:雇用稱職的工人,然後照顧好他們。」
「顛覆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很多顛覆性創意簡直是災難,而很多成功企業並未顛覆任何東西。顛覆既不能預測未來,也不能解釋過去。唯一的效果是讓每個人感覺透不過氣來。」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封面用特大號字母印著「競爭新規則」。下面是三個要點,以醒目的黃色突出顯示:要偏執。顛覆你自己。投入人才爭奪戰。
我看了一下標題,然後翻到內頁正文,文章出自麥肯錫(McKinsey)的三位大人物之手。一開始我只是覺得厭倦,但隨後越看越冒火。自從我在20多年前開始追蹤管理理論以來,人們一直在聲稱,世界上的競爭日趨激烈。
在如何應對競爭的問題上,他們一直在兜售這三條相同的「新」規則。要是其中有哪一條說得對,那麼沒有新意或許也不重要。只是它們沒有一條是正確的。三條都是錯的。
第一條是要偏執,自1998年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寫了《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以來,這一條便開始流行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書名,但是「要偏執」是一個危險的餿主意。我不幸認識一個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他喜歡妄想,敏感易生氣,對人不信任,並對自己有著怪異、過高的看法。
這些特點放在個人身上令人討厭,很難打交道,但放在企業身上,則企業幾乎注定要破產。
可能我說得有點較真了:說企業應當偏執,其內涵無非是說企業應當留意競爭對手。這麼說有道理,但太顯而易見了,根本不值一說。時不時觀察一下競爭對手的情況,從來都不是一個壞主意。
下一條提示是顛覆你自己。當我是孩子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顛覆是壞事。「露西有時在班上有顛覆習性」,這句話放在帶回家給父母看的報告單上,可不是好評價。自從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里创造出「顛覆性科技」這個短語以來,顛覆一直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好事。現在,任何人只要聽到顛覆二字,自然就會想到優步(Uber),然後變得興奮起來。
顛覆或被顛覆是當前的流行語,沒人敢於質疑它。一個人也沒有——除了去年在《紐約客》(New Yorker)上刊發一篇精彩文章的吉爾•萊波雷(Jill Lepore)。她指出,顛覆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很多顛覆性創意簡直是災難,而很多成功企業並未顛覆任何東西。顛覆既不能預測未來,也不能解釋過去。唯一的效果是讓每個人感覺透不過氣來。
但是,最讓我不舒服的陳詞濫調是我們應該為爭奪人才而投入戰爭。麥肯錫把「人們」(people)改稱為「人才」(talent)、並建議為人才而戰,至今已有近20年了。
這20年來,全世界開始跟風。「人力資源」這個詞幾乎銷聲匿跡;無論你把目光投向何處,到處都在使用人才這個詞。
人才這個詞的第一個不對之處在於它是個謊言。大多數人並不是才華橫溢的——他們只是普普通通。不過,企業經常以這種不老實的方式稱呼最平庸的工人——沃爾瑪(Walmart)在達拉斯開設了一家「人才中心」,教會員工如何推車和在貨架上擺放貨物。
人才這個詞非但不能令每個人自我感覺良好,反而跟「資源」(resources)一樣沒有人情味,唯一的不同是後者至少直白一些。第三,起碼在英國人聽來,它聽上去略微有點下流,有點兒像是「對那個美人下手」。
不過,最糟糕的是,它帶來了一些極其沈悶和蹩腳的比喻。到處都是人才管道和人才池,這兩個詞各有令人不快的涵義:你一打開水龍頭,就會有人噴湧而出;或者很多聰明人在一個死水塘里游泳。但就比喻而言,人才爭奪戰理當摘得桂冠。戰爭的重大特徵是,你始終有一個敵人,但在人才爭奪戰𥚃,你似乎並沒有敵人。
我不會投入人才爭奪戰,相反,我要對人才宣戰。每個使用這個詞的人都是我的敵人,諷刺和理性是我的武器。我立刻就能想起兩個更好的詞,它們都需要重新啓用。第一個是「員工」(staff)。這個詞現在竟然如此過時,以至於我在亞馬遜(Amazon)上連一本書名中帶有這個詞的管理學著作都找不到。唯一找得到的是《唐頓莊園家政人員守則》(The Downton Abbey Rules for Household Staff),這或許是一本絕妙的出版物,但並不是我要找的那類。
要是哪位覺得「員工」聽起來有點兒過時,我有一個甚至更好的詞:工人(worker)。這個詞的優點很多。它準確,清晰,帶有光榮的意味。最好的地方是,這個詞有助於抑制庸俗的比喻和規則。工人管道,工人池,或工人爭奪戰,會有人這麼說嗎?
我的競爭新規則是這樣的:雇用稱職的工人,然後照顧好他們。我的競爭舊規則跟它一模一樣。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伊格言|the noveli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黃崇凱 說:
給北京新京報的回覆:
1、 为什么会想要做这样一个专题,介绍这些年轻的作家?
台灣的文學書市非常關心外國文學的最新動態,所以當2010年美國老牌人文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評選出20位40歲以下最值得期待的美國小說家專輯時,除了介紹美國文學即將迎來的成熟世代,也等於是給了出版商一份出價購買新人新作的推薦名單。同樣在2010年,英國的老牌文學雜誌《葛蘭達》(Granta)又提出22位最棒的年輕西班牙語小說家名單,後續在西語文學界也引起相當多迴響。後來作了功課,才知道最早操作這樣專輯的始祖正是《葛蘭達》,他們在1983年第一次提出「最佳不列顛青年小說家」名單。於是我們想,或許可以來作一個類似的專輯,介紹目前最值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
2、本次的挑选标准是怎样的?你认为是否囊括了当下有潜质的华语文学作家?
這個專輯在籌備徵詢的過程中,剛好在2011年底知道《人民文學》透過非常龐大的投票機制選出了「未來大家」20位,概念應是與《紐約客》和《葛蘭達》相同,都是評選出40歲以下的優秀小說家。這份名單提供我們許多徵詢方向的便利,但唯一可惜的是,「未來大家」幾乎只有中國大陸境內的小說家,不包括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及海外以華文書寫的小說家。所以我們在挑選標準上,除了徵詢許多兩岸三地的出版社、作家、學者和編輯,希望可以盡量涵容中國、台灣、香港及馬華等地。我們提出來的名單以1972年為上限(最年長的是1972年生的甘耀明和王聰威,最年輕的是1987年生的楊富閔),肯定存在著爭議和討論空間,因為我們不是在武斷地決定誰「最棒」或「最優秀」,而是「最值得期待」。或許可以視為我們描繪這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之嘗試。這批青年小說家截至目前為止所展現的,除了已完成的秀異作品,還散發著某些並不容易清楚描述,甚至略帶幽微的光度而無法一目了然。那曖曖之光,又讓人帶著無比激動的期待,忍不住要猜想「他們的下一部會端出什麼驚人的小說」。在這個當下,我們的確覺得作了最艱難也最恰當的選擇。
3、在策划这个专题的时候,希望文章里体现出的是什么?
我們參考《紐約客》和《葛蘭達》的專輯作法,發現他們提出一份名單,小說家們排排站,每人刊登一篇作品,專輯就這麼結束了。他們幾乎沒提到如何評選、評選標準何在的問題,甚至也沒有相關的專文分析或評論。或許英美的文學出版比較成熟,加上作家經紀制度行之久遠,後續的討論及效應自然就會發揮出來。例如2010年《紐約客》所選的20位小說家,其中最年輕的Tea Obreht甚至還沒出版任何著作,可是等到她隔年推出首部小說《老虎的妻子》(The Tiger’s Wife),馬上獲得非常熱烈的迴響。
所以我們的辦法是:找對該小說家作品熟悉的撰稿者,最好自己本身也是創作者或研究者,側寫20位小說家(很可能,這其中的撰寫者會有好幾人在十年後成為下份名單中的小說家)。另外,找專人撰寫40歲以下小說家的書寫趨勢觀察、討論大西洋兩岸製作這個專輯的始祖《紐約客》和《葛蘭達》、台灣及中國文學出版觀察以及概述這些年輕小說家的崛起、經營和生活方式。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讓讀者可以對這批小說家有最深入淺出的認識,繼而真的去閱讀他們的作品,持續地關注他們,耐心地見證他們的卓然成家。
4、通过这样的专题,你们对两岸三地的华语年轻作家有没有一些新的认识?
坦白說,華語文學的範圍真的非常廣闊,甚至不能只包括以漢語書寫的大多數作品。光是在台灣,就有以閩南語、客語的方言書寫嘗試,有些還以字母拼音來書寫。相信其他區域也會有類似的書寫狀況。現在看來,即使大多數小說作品運用的是同一種書面語言,各地華語語言的操演上,還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例如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作者的敘述口氣或腔調,依然是一眼就可以辨識出來。而在書寫主題上,這批40歲以下的年輕小說家似乎多半都不太寫過去很主流的大敘事小說,而比較善於經營碎片化、個人化的現代生活經驗。
5、专题出来后反响如何?
其實我們雜誌每期都會有「下期預告」,四月號出刊時就馬上有讀者在臉書(facebook,可類比於大陸讀者比較熟悉的微博)上表達許多意見。爭議之處除了談這份名單有誰沒入選,也有談入選小說家的區域比例及男女比例,還有質疑這份名單的代表性,甚至有人覺得這是某種程度的「文學收編」。或許這些爭論要到十年後才能有比較清楚的答案。此外,因為這個專輯,我們與趨勢教育基金會合辦互動座談會,也將於5月27號在台北登場,10位入選的台灣小說家,將會出席與讀者直接面對面交流。至於大陸讀者,可能再過不久就可以在豆瓣閱讀網上看到這次的專輯全文。
6、你个人有没有从专题操作中发现一些有实力的年轻作家?比如说?
因為製作這個專輯,我想盡辦法蒐羅到可見的大陸70後小說家作品,其中阿乙是最多長輩及朋友推薦的小說家。我自己讀了他全部可見著作,果然名不虛傳。其他像是這次未在名單內的路內、徐則臣或盛可以等,就我閱讀所及,也都是蠻有想法的小說家。我比較熟悉的台灣這邊,可能要以甘耀明、童偉格、王聰威、伊格言、高翊峰的成績最為突出,他們全部都交出了高度風格化、非常驚人的長篇小說,未來幾年可望還能讀到他們更具爆炸性的作品。香港風格獨具的韓麗珠,最近也剛在中國大陸推出長篇小說《縫身》簡體版,算是香港目前評價最高的年輕小說家。
至於此次兩位台灣最年輕的小說家,陳栢青與楊富閔都只出版了一本小說,但後勢看漲:陳栢青在小說書寫技藝的演練上展現了不可思議的想像力,在形式及主題都有很強的實驗性;楊富閔雜糅古雅閩南語與新潮用語,展現極高的語言彈性,也頗值得期待。另外,專輯內撰寫小說家側寫的賴志穎、鄭政恆、朱宥勳、神小風、江凌青、盛浩偉等,也都是極具潛力的台港80後年輕作家。
7、如果对如今华语文学40岁以下的年轻书写者做一整体评价的话,你觉得他们的整体实力如何?
這些年輕書寫者幾乎都是在外國大師及當代華語文學大師的作品洗禮下成長的,整體實力非常不錯,至少文學技巧層面及視野都在一定的水準上,不過也可能因為整體水準提升,現階段不容易有太多個別的人跳出來,暫時位居領先群的一小撮人在這場拉力賽的時間淘洗下不見得可以一直維持優勢。而這也是在時間試煉中,見證這些作家成長歷程的有趣之處。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new yorker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new yorker 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2022-07(持續更新) · new yorker意思-臉書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 the new ... ... <看更多>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The New York Times Chinese -Traditional 紐約時報中文網 的推薦與評價
二十大上被帶離會場的胡錦濤出席了追悼會。 CN.NYTIMES.COM. 習近平悼詞高度評價江澤民 ... ... <看更多>
the new yorker 評價 在 new yorker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new yorker 意思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2022-07(持續更新) · new yorker意思-臉書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 the new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