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列國志] 埃塞俄比亞是文明古國,也是東非洲最大的經濟體系;厄立特里亞(Eritrea)是非洲新獨立的國家之一。一新一舊為鄰不和睦,當中民族主義、經濟利益和邊界糾紛,使雙方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近一千年以來,埃塞俄比亞的主體民族是安哈拉人 (Amhara) ,在悠長歷史裏透過征戰擴張領土,勢力斷斷續續的向東北伸展到紅海濱,即今天的厄立特里亞地區。對安哈拉人來說,厄立特里亞地區「自古」是埃塞俄比亞領土;這種看法在郵票上也有所呈現,例如 1953 年埃塞俄比亞發行「埃塞俄比亞 - 厄立特里亞聯邦一週年」紀念郵票 (見圖) 用上 "Ethiopia's Return to Her Sea" 為標題,當中的 "return" 和 "her sea" 字眼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固有領土」伸展到紅海視為理所當然。
埃塞俄比亞北部有另一個民族,叫提格雷 (Tigray)。他們認為厄立特里亞的主體民族 -- 提格雷尼亞人 (Biher-Tigrinya),是跟他們同一民族,因為操同一語言。
厄立特里亞的提格雷尼亞人可不同意以上立場。他們覺得自己的社會文化跟埃塞俄比亞提格雷人不相同,是兩個不同群體,「自古」不屬於埃塞俄比亞,十七世紀起歐洲探險家和學者的記錄中可以得到印證。
十九世紀後期新帝國主義下的殖民競賽裏,義大利領有厄立特里亞,使厄立特里亞社會各方面起了很大變化和進步,無意中加強了身分認同。厄立特里亞是多民族地區,身分認同不是建基於血緣、種族、和語言,而是本身的地理(Mareb 河以東)和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化,使文化發展、社會建設和經濟成就都領先埃塞俄比亞。
二戰後厄立特里亞爭取獨立,埃塞俄比亞卻認為厄立特里亞應該「回歸」,結果 1950 年聯合國決定厄立特里亞跟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聯邦成立後,埃塞俄比亞利用語言政策、限制言論自由、財政和經濟操控等等方式,壓制厄立特里亞的主體意識和削弱聯邦意義。這舉動引起厄立特里亞人反抗,導致 1962 年埃塞俄比亞強硬取締厄立特里亞獨立運動,終止聯邦制,把厄立特里亞「回歸」為行省。「回歸」後的「受壓迫者」角色,使厄立特里亞人身分認同更趨堅定。
埃塞俄比亞控制厄立特里亞,除了民族主義作祟,更加是出於戰略和經濟利益考慮。埃塞俄比亞位處內陸,如果開拓海路,以增加地區性軍事影響力,和降低商貿運輸交通成本,需借助瀕臨紅海的厄立特里亞。1962 年埃塞俄比亞發行郵票慶祝聯邦制十週年,全套郵票圖案卻是關於厄立特里亞的兩大海港城市發展,足以看到埃塞俄比亞對海權的重視。(上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igrinya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新文章!
上次Lawrence 分享了一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如何慶祝國慶日?】(http://fairyseyes.blogspot.tw/2013/12/blog-post.html)
昨天才剛過完聖誕節,我們也都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朋友的聖誕祝福。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這個:「ርሑስ በዓል ልደትን ሓድሽ ዓመትን」看起來像是一堆人在做些什麼事的文字!超可愛的!
這是東北非"厄利垂亞 (Eritrea) " 的 "提格利尼亞語(Tigrinya)",意思是聖誕快樂與新年快樂!
"提格利尼亞語(Tigrinya)"是是一種閃語族的語言,目前除了是厄利垂亞的地方語言之外 (這個國家沒有官方語言,只有地方語言!),還是衣索比亞的提格里州的官方語言,也是現在以色列定居的貝塔以色列部落(Beta Israel)日常所使用的語言。
因為同屬於閃米族語系,所以這個語言(到現在還是記不起來它的名字) 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像阿拉伯文跟希伯來文的綜合體呢!
目前厄利垂亞全國大約有60%的基督徒、40%的穆斯林!
Lawrence 說,他的這群朋友都是從鬼門關裡逃出來念書的,每個在國外唸書的厄利垂亞人的經歷都能拍成一部電影
*********************
我在阿布達比的厄利垂亞同學為了要出國念書,都要先從邊境逃跑,到隔壁的蘇丹,找蘇丹境內厄利垂亞的大使館辦護照,才能順利出國念書。其中一位T(上圖),跟我描述他在跳跑途中要躲在橋下、樹叢中避開軍人、警察的追緝,而在他好不容易跳出邊境後,竟然不幸地遇到土匪,被抓到土著部落兩星期,還好最後聯絡到親戚帶來贖金,才成功被救出。我很驚呀他是以一派輕鬆的語氣和我描述這聽起來像好萊塢電影情節的真實跳亡故事!
**********************
是說Lawrence... 你那時候的頭髮怎麼了...
tigrinya 在 Pin on Tigrinya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Aug 25, 2017 - Tigrinya is a South Semitic language spoken by about 6 million people in Ethiopia and Eritrea.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