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收盤 #重點
📍非凡推出─台股盤勢即時直播─啦 不用怕人在外頭錯過最新消息,敬請追蹤「非凡股市最前線」:https://tw.tv.yahoo.com/stock-watch/
#台股 #失守萬七
台股在歷經昨日(3)暴量大逃殺後,今日(4)雖一度開高重回17300關卡,不過隨後殺低,重挫逾500點。直至午盤後有買盤敲進,聯電、華邦電等電子股也翻紅才讓跌幅收斂,不過指數仍下跌288.57點,終場收在16933.78點,成交爆量達6642億元,再寫歷史新天量。
#成交量
台股今日(4)以上漲27.21點,加權指數17249.56點開出,更一度小漲重回17300關卡,不過之後盤中狂跌575點,跌破月線,失守萬七關卡,高低震盪達681點,今天也終結12天萬七行情,成交量達6642億元,創歷史新高。
#多殺多 #航運 #鋼鐵
昨(3)日寫下去年8月20日以來,融資最大單日減少金額,今天續跌之後,引爆多殺多,而在今日盤中大跌下,還「共伴」觸動系統停損賣壓,以至於一舉爆出天量。昨日強勢的航運、鋼鐵族群,今(4)日同樣遭賣壓空襲,萬海、長榮、益航、新興、裕民、中航、四維航跌停作收,陽明、台航大跌 8%;官田鋼、盛餘、燁興、春雨、佳大、燁輝同步跌停,大成鋼、威致、海光、高興昌、彰源全數重挫超過 9%。
#聯電 #華邦電
權值股今(4)日幾乎全軍覆沒,不過其中聯電(2303)勁揚超過3%;記憶體同樣難擋賣壓,僅華邦電(2344)收在盤上。其他還有世界、敦泰、合晶等電子股獲低接買盤敲進,午盤後漲幅擴大。台積電則在平盤附近震盪,收在591元,小漲0.51%。
#台股
台股今天再度上演大跳水,開盤一度漲破百點,但隨即下殺,盤中恐慌賣壓出籠,一度崩跌逾500點,截至上午11時,加權指數成交量已接近5000億元。財政部長蘇建榮對投資人信心喊話,強調台灣實體經濟仍是相當堅強,畢竟台股已經連漲一個月,回檔只是盤整,長期而言仍看好。但他也提醒投資人,依然要有風險概念。
#南電 #4月營收
PCB多頭指標的高盛證券最新報告,搶先唱旺ABF載板大廠南電(8046)第1季財報及營運展望。高盛指出,受到ABF缺口持續擴大,帶動報價大幅上漲,南電首季獲利預估達14.9億元,高出市場預期兩成,且4月營收預估年增41%,達到41億元的十年高峰,相對市場財測超出35%;樂觀更強勁的營運動能,進一步上修南電目標價至450元。
#禾伸堂
禾伸堂(3026)第一季獲利突破5億元,寫下同期新高,亦為單季歷史第三高紀錄,每股盈餘達3.45元。禾伸堂第一季營收比重依各主要產品線區分為被動元件約占37%、主動元件約占28%、系統模組約占23%、其他約占12%。該公司表示,受惠於遠距商機、網通等產品需求持續暢旺,被動元件訂單能見度已達第三季。惟近期半導體生產與供應緊缺,將持續關注並妥善因應對於產業的相關影響,強化產銷應對能力。 今日在台股下挫的情況下,逆勢上漲,股價創下波段新高。由於下方的10日、20日及60日等短中天期均線呈多頭排列,短中線對於多方有利。下檔先以124元為支撐。
#瑞軒 #漲停
顯示器代工廠瑞軒(2489)公告第一季財報,受到面板價格大漲衝擊,本業仍然虧損,不過因為認列處分VIZIO股票獲利約63億元,拉抬單季稅後淨利達48.56億元,每股盈餘約6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財經 #新聞 #非凡新聞 #ustvnews #new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Tech Do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技狗 #VIZIO #P75QXH1 #VIZIOP75QXH1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限時特惠 先搶先贏 💥 9 折折扣碼:『3CDOG90』 ➥ https://bit.ly/3ldRVcq ================================...
vizio 當 機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百年一覺:24格夢和挑戰它的勇者】#葉郎電影徵信社
繼《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度在《Gemini Man 雙子殺手》挑戰每秒120格的高格率電影格式。這從來不是容易的革命,已經習慣24格電影美學的觀眾和評論者仍然在太過清晰的動作、過份放大的表演中無法怡然自處。所以上映至今爛番茄新鮮度指數只有25%,Metacritic只有38分,只有中國市場的豆瓣評分給了相對支持的7.1分。
李安不是第一個企圖挑戰電影每秒24格標準的人,近百年來已經有無數英雄前仆後繼地倒在這個傳說中打不倒的魔王面前。
為什麼偏偏是24?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難擊倒?難道24是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唯一解?
▇ 肥皂劇效應
「為了最佳觀賞經驗,請關掉類似TruMotion、Action Smoothing、Motion Interpolation或是諸如此類的功能。」
去年底Alfonso Cuarón的Netflix電影《Roma 羅馬》上架的時候,Netflix在官網上提供了鉅細靡遺的電視設定指南,其中第一個被Netflix強烈建議關掉的,正是最近一年成為好萊塢全民公敵的電視科技——「motion smoothing 動態補償」。
事實上就在《羅馬》上架前三個月,《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導演Christopher Nolan才剛在導演工會裡頭發難,要阻止電視機產業繼續用「動態補償」技術破壞電影的原貌。「動態補償」到底得罪了誰,讓Paul Thomas Anderson、Martin Scorsese和Patty Jenkins等導演都接連站出來叫陣?
躲在這場爭議背後的正是每秒24格的電影魔王。
因為每秒24格的電影和每秒25格(香港和歐洲使用的PAL電視規格)或每秒30格(台灣和北美使用的NTSC電視規格)的電視畫面格率不同,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補幀的方法(重複特定畫格)來補成25或30的倍數。這種方法一直都有殘影的問題,而且隨著高畫質電視機的尺寸越來越大,殘影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忽略。1990年代中期終於有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解法:如果重複畫格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讓電視機的處理器來自己計算出缺少的中間畫格。
最早推出類似功能的廠商比如Sony很快就發現動態補償科技讓動作變得非常流暢清晰,以至於各家爭相加入類似的功能(但名稱不一),並通常在出廠時就開到最強,以便在賣場陳列時讓路過的買家為之驚艷。
問題是這種讓電腦來「大膽猜測」下一個畫面的技術其實是在無中生有,所以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人工感。而且已經熟悉24格電影的動態模糊感受的觀眾,在完全沒有殘影的電視畫面中反而會覺得不「真實」。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被用來詆毀高格率影片和那些開了動態補償而太過流暢清晰的電視畫面:「肥皂劇效果(soap opera effect)」。
▇ 就決定是你了
「這世界上才沒有所謂固定速率拍攝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T CAMERA SPEED)」
距今104年前,一本由放映師F.H. Richardson寫的《Handbook of Projection: The Blue Book of Projection 放映師手冊:電影放映的藍皮書》中,白紙黑字(而且全部大寫強調)寫下這句會讓李安點頭如搗蒜的金句。
24格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等於「電影感」。
100年前不論電影拍攝或是放映的速度都比我們想像的任性得多。攝影機還沒有電動馬達的時代,攝影師是用非常不精確的手搖方式控制速度(所以很多攝影師會像現代人慢跑一樣邊哼歌邊拍攝來配速)。電影院的放映師有時候會收到發行商的指示告訴他們要用什麼速度播放,但有時候也會收到電影院老闆的指示要加快速度放映以便多放幾場賺錢。在喜劇盛行的默片時代加速放映其實很難被觀眾察覺。
除了賺錢的工具之外,在《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導演D. W. Griffith眼中電影格率則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部分。他的《Home Sweet Home》中就附上了詳細的放映指示:第一卷膠卷建議放映16分鐘(每秒16.6 格),第二卷約13到14分鐘(每秒17.8到19 格),其他卷則約13到14分鐘(每秒19到20.5格)。
1927年音聲同步的有聲電影的問世終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速度亂象。因為我們的耳朵比我們的眼睛聰明很多,被加速播放的音軌幾乎百分之百會被觀眾聽出來,於是任意調整的放映速度終於被判了死刑。電影格率被有聲電影逼著進入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年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所採用的Vitaphone錄音系統,是Warner購自Western Electric西方電器旗下貝爾實驗室的技術。這歷史性的一天(必須配上《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音樂),西方電器的工程師Stanley Watkins風塵僕僕地帶著他的團隊拜訪Warner的首席放映師,試圖在這次會議中把格率定下來。
「請問一般電影都用什麼速度放映?」他問。
當時放映師通常用每分鐘的膠捲長度來計算而非每秒幾格。Warner的首席放映師Frank Rich回答說多半是每分鐘80呎(約是每秒21.5格),然後部分急性子的戲院老闆則會要求用每分鐘100呎的速度放映(約每秒27格)。
工程師摸摸頭想了一下,然後說:好啦,那不然就取中間值每分鐘90呎好了。
各位剛剛見證了百年無可撼動的24格魔王的誕生。李安導演日前受訪才用「三個白人看一下」來形容24格標準的隨意任性。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祥雲瑞氣。三個白人看一下之後,24成了唯一解。每秒24格顯然只是底片成本和影片品質在那時那刻的平衡點,從來沒有準備要用上百年之久,更不是一個與藝術有關的決定。
▇ 打不倒的勇者
「我在《2001太空漫遊》劇組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迷上這種沈浸式電影體驗。那時候我們的電影被投放在Cinerama那種90呎寬的弧形巨大銀幕上頭,那是今日的IMAX都比不上的壯觀場面。當年我是個容易感動的敏感孩子,而Kubrick本人就在我眼前創造初、那些純粹的視覺奇觀——後來被大家稱作終極之旅,因為整部電影已經在追求純粹體驗的道路上徹底擺脫了世俗的所有電影常規。這一刻影響我無比深遠,我當場說:Holy sh-! 這太酷了!我將來想要拍這種電影,我想要探索這種電影語言。」
這段話出自《2001太空漫遊》、《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星艦迷航記》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好萊塢特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這次堪比大腿骨被猿人丟上太空的啟發經驗,促使Trumbull成為日後全世界最積極推動高格率電影的人。
Kubrick當時用的Cinerama弧形銀幕(由三台35mm放映機畫面拼接而成)來自一名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的技術投資人Mike Todd。NASA曾用來記錄阿波羅11任務的Todd-AO電影格式也是他的發明。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加起來幾乎就是今日IMAX的前身。每秒30格、曲形寬銀幕、高解析度70mm底片,幾乎你能想到的好萊塢規則都在1950年代被他逐一打破。
雖然Mike Todd留下的公司早已破產或是被併購,但他留下的技術仍隱身在今日的電影裡無所不在,唯一早早夭折的就是Todd-AO所採用的每秒30格的格式。在《Oklahoma! 奧克拉荷馬之戀》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兩次華麗但費力(必須用兩台攝影機拍兩次以便在傳統戲院也能上映)的產品展示之後,Todd就因為成本太高、推動困難而高舉雙手向24格的魔王投降。
事實上Todd自己還是《環遊世界80天》的製片,不只變賣公司股票、傾家蕩產投入這次華麗的Demo,甚至後製階段底片還被債主扣押,必須每天讓剪接師剪接完之後送還給債主當抵押。
Mike Todd的故事後來以電影宣傳後期駕駛小飛機墜機身亡的悲劇收尾(附帶一提他的未亡人是女星Elizabeth Tyler)。
Douglas Trumbull的故事相較起來或許勵志一點......
▇ 從24格的夢中醒來
什麼是「真實」?其實只要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無論每秒幾格都還是模擬出來的真實,只是我們沈浸在這個24格版本的模擬真實之中已經超過百年,早就把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於是這一切越來越像《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電影劇情:
Douglas Trumbull那被大腿骨砸到的靈光乍現一刻,就像是紅膠囊、藍膠囊的決定性時刻。此後半世紀,Trumbull開始扮演Morpheus的角色,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高格率電影革命,並成功遊說關鍵影人Peter Jackson和James Cameron從Matrix中覺醒,加入他的陣營。
Douglas Trumbull以Mike Todd為師,在1970年代推出了每秒60格、70mm的新格式名為ShowScan。迄今從來沒有成功使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長片中。即便公司早已破產,Trumbull仍鍥而不捨地到處傳教。2014年他甚至親自執導了一部3D、4K、每秒120格的Demo短片《UFOTOG》,到處參加展會示範120格的真實。
可能也受過Trumbull傳教的李安也許就其中一個版本的救世主Neo:
相較於已經棄教的Peter Jackson以及幾年前早就說要用高格率拍《Avatar 阿凡達》續集卻在這幾天改口說高格率行不通的James Cameron,李安已經挺過艱難的兩部電影,並且在各種批評聲浪中仍不死心地回答記者說下一部電影《Thrilla in Manila 馬尼拉之戰》如果預算允許的話仍然會用每秒120格拍攝。雖然24格的燈光、攝影、剪接、表演搬到120格的新宇宙顯然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形,李安仍不打算放棄追尋120格宇宙自己那一套的美學。
另外一個抵死不從的是電視業。
Christopher Nolan挟著導演工會的勢力和HUD超高解析度聯盟的電視機產業代表談判,成功使UHD聯盟旗下的LG、Vizio和Panasonic等品牌在日前宣示2020年起要在電視機上設置所謂「Filmmaker Mode 導演模式」,以便觀眾可以快速關掉各種花俏的動態補償效果,觀賞最接近24格的原汁原味。但仍有電視廠商陽奉陰違地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插幀技術,引入人工智慧來讓被補進去的畫格「比真實更真實」。
向來熱衷追求技術升級的Netflix,已經在一年內徹底強迫自製節目採用4K、Atmos和HDR的規格,甚至讓攝影機廠商人仰馬翻地升級設備以免被Netflix的4K規定擠出市場。雖然對於高格率節目Netlix一直維持「有興趣」但「沒出手」的猶豫狀態,但這幾天Netflix無預警地踩過另外一條肯定會讓Christopher Nolan神經緊張的界線:上週他們開始在部分手機用戶的APP上測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速度看節目。
電視產業最激進的一步應該還是去年底開播的NHK BS8K,每天播出8K解析度、22.2多聲道節目,而且還以每秒60格和120格兩種格率播出,此外東京奧運期間更將全面使用該格式來轉播,提供無死角涵蓋整個球場、每個動作鉅細彌遺絕無殘影的賽事畫面。
「此時此刻電影的技術規格已經和電視幾乎相同了。兩種媒介的差異微乎其微,但因為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影實在太過方便,年輕人正在快速地遠離電影這個媒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用電影的沈浸式體驗來展示它的真正力量,或許就可以讓電影留在戲院久一點,不要這麼快就在電視出現。」高格率電影教主Douglas Trumbull開示。
你準備好從24格的夢中醒過來了嗎?
(原載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
vizio 當 機 在 寫點科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本週面板市場上的大事件:鴻海群創投資美國電視品牌VIZIO〕
在討論這則新聞之前,先讓我來和讀者聊一段往事──鴻海在 2012 年底發出一則公告,以 2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60 億元)取得穿戴式運動相機品牌 GoPro 相關企業Woodman Labs 10.72% 股權,郭台銘則加入 GoPro 董事會。
但如果你稍微看一下 CB Insights 上面的全球 Top 100 投資人名單,就會知道 2012 年 GoPro 找上郭台銘、引入鴻海的投資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CB Insights 是矽谷幾乎所有 VC 進行決策都倚賴的智庫,他們每天都會發布各個產業領域的投資分析報告。就算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專業媒體在報導時,也會參考 CB Insights 提供的資料來源。)
很多 VC 投資人不僅僅是給錢而已、還扮演了 Mentor 的角色,帶來經驗分享或其他附加資源。若是其他品牌廠進行投資,也可以達成品牌形象綜效的提升。 CB Insights 上面不乏理想投資 GoPro 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到最後怎麼會是讓一家硬體傳統代工廠投資硬體新創品牌?
因而我猜想這個故事或許是這樣發展的: GoPro 當年找不到對他們有興趣的投資人,不得以找上了鴻海。此處 GoPro 說服鴻海的說法是「未來將人手一台輕便的運動型相機」,同時畫下一個預期全球銷量的大餅,並承諾這邊的代工訂單將全交由鴻海生產;也是鴻海作為代工廠來投資品牌廠或通路商的最大誘因。
殊不知後來消費者都直接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取代傳統相機,讓 GoPro 只能走小眾的運動市場,和原先的大餅大相逕庭。我僅能在公開資訊網站中查詢到 GoPro 在 2014 至 2017 三年間的全球銷量僅 476 萬,在 2013 年至 2014 年間的銷量應該最多也是百萬之列而已。這對於千萬等級以上生產量的大型代工廠而言是一個十分小的數字。
當鴻海發現 GoPro 的銷量和當初的預期差距甚遠時,兩方的合作也跟著破局。2014 至 2015 年間,鴻海子公司不斷地出脫手中持有的 GoPro 股權到持股比率僅剩約 3.02%。這樣的結局對當初大手筆撒下 60 億台幣的郭董的確非一項理想的投資決策。
近日又傳出鴻海聯合旗下的面板大廠群創投資美國電視品牌 VIZIO 共計台幣 20 億元,和先前這個故事或許是一樣的道理。2018年 Q1 全球電視出貨量估計為5,100萬台,年成長2.6% 然而中國市場銷售出現負成長、Q1出貨量年減1.4%,包括三星在內的主要品牌銷售表現都相當疲弱。出貨衰退的結果,也連帶影響電視面板採購。Q1出貨量較去年第四季少了 8%。
現在面板面臨生產過剩、低價競爭激烈的困境,生產廠商為了搶代工訂單,直接選擇投資品牌廠 VIZIO,相中不只是品牌而已,重要的還有零售通路,未來可以賣其他周邊電子產品並整合鴻海其他的投資事業。
若攤開鴻海的新聞,可以發現鴻海在近年來併購了許多家美國電子品牌商,比如今年三月的網通品牌大廠 Belkin;此舉無非就是找一個出貨口以消化產能;否則對於代工廠來說,產能閒置是最大的傷害。
當初買下夏普也是同樣的考量。2017 年美國電視的市占排行的第一名是三星,美國本土品牌 VIZIO 排第二、LG 第三;三星和 LG 都是自有面板生產廠、再直接自有銷售;故本次投資品牌廠 VIZIO是唯一能拓展訂單打擊競爭對手的選擇 。
可能會有讀者好奇:怎麼不靠夏普這個品牌推美國市場就好、還要另外投資 VIZIO?這其實是因為夏普在被鴻海收購前,因業績惡化、早已就退出歐美的電視銷售與生產業務。近年來有鴻海支持,財務趨於穩定,又傳出最快會在 2018 年重返美國銷售,很可能就是打算靠著 VIZIO 的通路打進去。
------
更多時事評論歡迎參考我的寫點周報噢!(工商推廣一下XD)
vizio 當 機 在 Tech Do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科技狗 #VIZIO #P75QXH1 #VIZIOP75QXH1
▌建議開啟 4K 畫質 達到高品質觀影享受
💥 限時特惠 先搶先贏 💥
9 折折扣碼:『3CDOG90』
➥ https://bit.ly/3ldRVcq
===============================================================
這一次我們新增了 HDMI 2.1 遊戲功能的梳理,以及串流媒體 HDR 格式解析度的確認。工作室也啟用了亮度計和光譜儀,接下來也期待為電視的評測帶來新境界。
Vizio 以前都是大賣場擺最前面,規格不錯還操不壞。現在台灣看不到了,但是在美國依然發光發熱。妥妥的性價比之王!這次開箱由 Ai Tec 協助引進,光論規格就打趴市場同價位所有機種。就算你把關稅貨物稅營業稅加上去還是很香呢 ~
➥ https://bit.ly/376gxvr
當然缺點還是有,沒有藍牙機能和 3.5mm 輸出就比較麻煩;深夜看節目沒辦法配對耳機有點麻煩。再來就是 HDMI 2.1 有一孔發生問題,另一孔執行正常但是切換畫面的時候那個雪花紋也是讓人膽戰心驚。
這也不是 Vizio 的鍋,因為目前大部分電視晶片都由發哥出產,有可能聯發科在 HDMI 2.1 這塊還需要磨合精進,但至少 4K@120Hz HDR 還是上得去啦!
也趁這次 Avier 贊助和提供優惠,大概講一下孔位演進和線材認證的差異。不過一看才發現市面上的 HDMI 線真的一堆沒認證,就算有認證的品牌也給你搞無認證版本另外降價賣,實在佩服。大家眼睛就睜大一點,避免買到雷線嚕 ~!
➥ https://bit.ly/3ldRVcq
===============================================================
::: 章節列表 :::
➥ 外觀規格
00:00 前情提要
00:33 外觀設計
01:23 遙控器
01:32 顯示規格
➥ 連線輸入
03:37 接孔規格
04:26 Avier HDMI ULTRA 認證線
➥ 軟體系統
06:37 SmartCast
08:10 系統功能
09:03 影像規格檢驗
09:25 ProGaming Engine
09:50 音源解碼
➥ 心得總結
10:31 心得總結
::: Vizio P75QX-H1 量子電視 規格 :::
面板背光:75 吋 QLED VA 120Hz 10bit
解析度:4K 3,840 x 2,160
色域亮度:95% DCI-P3 / 3,000nits
控光分區:480 區
靜態對比:5,000 : 1
靜態對比:14,000 : 1 ( 區域控光 )
反應時間:14.4ms
遊戲機能:VRR / ALLM / Auto HDR
HDR 規格:HDR10 / HLG / HDR10+ / Dolby Vision
影像處理器:IQ Ultra 處理器
遊戲引擎:ProGaming Engine™
作業系統:SmartCast
無線通訊:Wi-Fi 2.4GHz / 5GHz
I / O 介面:
RJ-45
2 x HDMI 2.0
2 x HDMI 2.1
AV 端子
光纖輸出
1 x USB 2.0
1 x 類比音源輸出
揚聲器:30W 2.0ch
音訊回傳:ARC:Y / eARC:Y
VESA 孔距:400 x 400mm
產地 / 保固:墨西哥 / 1 年
建議售價:USD1,999
不要錯過 👉🏻 http://bit.ly/2lAHWB4
--------------------------------------
#3cdog #科技狗 #VIZIO #P75QXH1 #VIZIOP75QXH1
#電視 #vizio電視 #評價電視 #2021電視 #顯示器 #電視代購 #SONY #LG #SAMSUNG
#開箱 #評測 #PTT #體驗 #優缺點 #評價 #Avier #HDMI #父親節 #父親節禮物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3cdog/
📖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3c_dog/
📖 LINE 社群:https://bit.ly/3rzUq8g
📖 官方網站:https://3cdogs.com/
📖 回血賣場:https://shopee.tw/3cdog
▋ 有任何問題都來這邊找我們:3cdog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