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與遊戲的 love hate relationship | 盧斯達 on Patreon】
兒童青少年陸續收到通知,電子遊戲只在假日開放,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
全人類和電子遊戲都發展出一段 love hate relationship。「家長」一向討厭小朋友打機,但近年手提裝置可以玩的遊戲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在街上捉小精靈或者爆 candy crush。但問到很多平常家長,子女打機對他們就好像吸毒,一吸人就廢了,會馬上上癮繼而喪失所有生產力。你打機,肯定上不了大學,一生都毀了。
一些經典遊戲重製再推出,要賣情懷,總會提醒你在中學時和朋友去網吧打機的日子。回憶有美好的,也有黑暗的。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在網吧過活,對入迷的人們來說,不在乎每一餐吃杯麵,不在乎網吧充滿煙味。甚至當 03 年沙士來襲時,我會照去玩,只有那時才不怕死。當時香港有人在香港打到暴斃,無聊的傳媒還會找風水師評論為何隻遊戲咁邪?
後來買斷制遊戲慢慢被月費制、時費制甚至免費課金制基本取代,但為了一把武器而自殺的事情還是很多遊戲都有。人長大之中要考慮的事越來越多,自然不覺得那件虛擬武器是甚麼,但對一些十幾歲的人來說,那是第一次「耕耘」的成果,可能是他在朋友圈裡地位突然躍升的憑據。最地獄的是,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第一次努力地「工作」通常是為了打機。自己看攻略、跟朋友交換情報和物資、形成一個互助的圈子、分黨分派以及互相鬥爭,可以說很多少年的智能、博弈和社會能力,最初是弔詭地通過遊戲來培養發展。
電子遊戲是有癮頭的,但特別上癮嗎?其實所謂成年人世界都有很多東西沉迷,在別人眼中都是看不明白的狂熱。賭搏就很上癮,所以很多遊戲都設計得很像賭搏,抽卡轉蛋會配合特殊震動、聲效、光效,去構成大腦的快感回饋機制,而且那種遊戲一律以「頻繁通知,確保玩家經常登入」的思路去設計,外層套甚麼 IP 根本無關痛癮,機制就是這一種,廠商可以用心做遊戲,但也可以疊埋心水做賭場莊家,更加和味。
就像人類對「毒品」有剿撫兩派。剿滅派基本認定電子遊戲是一種禍害,能不碰就不碰,好像血管裡的脂肪。遊戲帶來快樂,帶來體驗,有學者認為是第九種藝術,優秀的遊戲也具備文學性。審美需求在生存需求和自我實現之間,但仍然是很難消滅的人性。據說美國政權在越戰前後發動的禁毒運動,最後演變成特別針對低下層和黑人用藥,而社會賢達有可卡因。這個背後的思想是把用藥者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因此政策而引發很多災難發生之後,他們自我反省去想補救方法時,通常會向北歐取經,主張鬆綁、治療、協助,而不是一味懲治,認為這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也可以節省很多資源。正如你或許可以用電擊和監禁來治療一個少年的嚴重網癮,但你的成本可能是毀了一個人的人生。
然而這只會是一個紛爭不斷的議程,因為這涉及「甚麼是毒品、甚麼是異常」的形而上問題。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就是認為玩遊戲是可以的,在三小時之內屬於「正常」。然而這極少量的供應,面對龐大需求,之後人們會如何扭盡六壬,又會發生甚麼劇烈的戒斷症狀,簡直不可想像。
雖然遊戲有這樣黑暗的一面,但所有戰略家都不敢輕看電子遊戲業。今日富可敵國的 Apple 曾經與遊戲業保持距離,到現在還要苦苦追趕——沒人會買蘋果電腦玩遊戲。
遊戲只是一連串技術之下的終端產品,在上游是一堆因為遊戲需求和資源湧入而受惠因而進步的技術產業,這些技術產業最終就成為某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大部份。遊戲機越做越小,終於到了今日的微型,當中有一部份是家用機市場都飽和之後,日本人去了開闢手提機市場。據說地球上有一億台 Gameboy,當你做完一億台之後,你的製造工藝又可以去做一些更難的事情,做更小的電子組件,繼續升級下去。然後在那裡亮相的寵物小精靈,現在成為全球最值錢 IP,晉身代表全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然後台灣也有了她的科技神山,是一個政治上很重要的東西。
例如 NVIDIA 或者 AMD 的顯示卡究竟是誰人買的?應該主要是有強烈遊戲繪圖需求的人,而近年入場的還有很多礦老闆。還有一堆人是用來剪片,為甚麼有那麼多人要剪片?因為大家都要做 youtube。你用來剪甚麼,都是付了錢,理論上都有份推動技術進步。
一些看來很純娛樂的東西,上面都是一套最終會促進生產力和累積知識的東西。現在你可以說智能手機統治了世界,iPhone 的原型機其實有一些 walkman 的靈感,是日本將東西越做越小;為了生產某一款家用遊戲機,他們和東芝、IBM 合作設計和製造晶片,即當時很多國家傾舉國之力都無法通過的技術門檻,他們能通過,都是因為要生產一台「不事生產」的遊戲機。這應該是電子製造業的進步。
家長會投訴,那他們的孩子怎麼辦呢?所以他們不會在遊戲這一塊上癮,但明天也會在別的事情上癮。你的孩子,問我們怎麼辦?
iphone 突然 顯示 進 水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與遊戲的 love hate relationship | 盧斯達 on Patreon】
兒童青少年陸續收到通知,電子遊戲只在假日開放,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
全人類和電子遊戲都發展出一段 love hate relationship。「家長」一向討厭小朋友打機,但近年手提裝置可以玩的遊戲越來越多,很多中老年人在街上捉小精靈或者爆 candy crush。但問到很多平常家長,子女打機對他們就好像吸毒,一吸人就廢了,會馬上上癮繼而喪失所有生產力。你打機,肯定上不了大學,一生都毀了。
一些經典遊戲重製再推出,要賣情懷,總會提醒你在中學時和朋友去網吧打機的日子。回憶有美好的,也有黑暗的。我記得當時很多人都在網吧過活,對入迷的人們來說,不在乎每一餐吃杯麵,不在乎網吧充滿煙味。甚至當 03 年沙士來襲時,我會照去玩,只有那時才不怕死。當時香港有人在香港打到暴斃,無聊的傳媒還會找風水師評論為何隻遊戲咁邪?
後來買斷制遊戲慢慢被月費制、時費制甚至免費課金制基本取代,但為了一把武器而自殺的事情還是很多遊戲都有。人長大之中要考慮的事越來越多,自然不覺得那件虛擬武器是甚麼,但對一些十幾歲的人來說,那是第一次「耕耘」的成果,可能是他在朋友圈裡地位突然躍升的憑據。最地獄的是,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人生第一次努力地「工作」通常是為了打機。自己看攻略、跟朋友交換情報和物資、形成一個互助的圈子、分黨分派以及互相鬥爭,可以說很多少年的智能、博弈和社會能力,最初是弔詭地通過遊戲來培養發展。
電子遊戲是有癮頭的,但特別上癮嗎?其實所謂成年人世界都有很多東西沉迷,在別人眼中都是看不明白的狂熱。賭搏就很上癮,所以很多遊戲都設計得很像賭搏,抽卡轉蛋會配合特殊震動、聲效、光效,去構成大腦的快感回饋機制,而且那種遊戲一律以「頻繁通知,確保玩家經常登入」的思路去設計,外層套甚麼 IP 根本無關痛癮,機制就是這一種,廠商可以用心做遊戲,但也可以疊埋心水做賭場莊家,更加和味。
就像人類對「毒品」有剿撫兩派。剿滅派基本認定電子遊戲是一種禍害,能不碰就不碰,好像血管裡的脂肪。遊戲帶來快樂,帶來體驗,有學者認為是第九種藝術,優秀的遊戲也具備文學性。審美需求在生存需求和自我實現之間,但仍然是很難消滅的人性。據說美國政權在越戰前後發動的禁毒運動,最後演變成特別針對低下層和黑人用藥,而社會賢達有可卡因。這個背後的思想是把用藥者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因此政策而引發很多災難發生之後,他們自我反省去想補救方法時,通常會向北歐取經,主張鬆綁、治療、協助,而不是一味懲治,認為這可以為社會帶來很多好處,也可以節省很多資源。正如你或許可以用電擊和監禁來治療一個少年的嚴重網癮,但你的成本可能是毀了一個人的人生。
然而這只會是一個紛爭不斷的議程,因為這涉及「甚麼是毒品、甚麼是異常」的形而上問題。遊玩時間不可超過三小時,就是認為玩遊戲是可以的,在三小時之內屬於「正常」。然而這極少量的供應,面對龐大需求,之後人們會如何扭盡六壬,又會發生甚麼劇烈的戒斷症狀,簡直不可想像。
雖然遊戲有這樣黑暗的一面,但所有戰略家都不敢輕看電子遊戲業。今日富可敵國的 Apple 曾經與遊戲業保持距離,到現在還要苦苦追趕——沒人會買蘋果電腦玩遊戲。
遊戲只是一連串技術之下的終端產品,在上游是一堆因為遊戲需求和資源湧入而受惠因而進步的技術產業,這些技術產業最終就成為某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大部份。遊戲機越做越小,終於到了今日的微型,當中有一部份是家用機市場都飽和之後,日本人去了開闢手提機市場。據說地球上有一億台 Gameboy,當你做完一億台之後,你的製造工藝又可以去做一些更難的事情,做更小的電子組件,繼續升級下去。然後在那裡亮相的寵物小精靈,現在成為全球最值錢 IP,晉身代表全日本的文化軟實力。然後台灣也有了她的科技神山,是一個政治上很重要的東西。
例如 NVIDIA 或者 AMD 的顯示卡究竟是誰人買的?應該主要是有強烈遊戲繪圖需求的人,而近年入場的還有很多礦老闆。還有一堆人是用來剪片,為甚麼有那麼多人要剪片?因為大家都要做 youtube。你用來剪甚麼,都是付了錢,理論上都有份推動技術進步。
一些看來很純娛樂的東西,上面都是一套最終會促進生產力和累積知識的東西。現在你可以說智能手機統治了世界,iPhone 的原型機其實有一些 walkman 的靈感,是日本將東西越做越小;為了生產某一款家用遊戲機,他們和東芝、IBM 合作設計和製造晶片,即當時很多國家傾舉國之力都無法通過的技術門檻,他們能通過,都是因為要生產一台「不事生產」的遊戲機。這應該是電子製造業的進步。
家長會投訴,那他們的孩子怎麼辦呢?所以他們不會在遊戲這一塊上癮,但明天也會在別的事情上癮。你的孩子,問我們怎麼辦?
iphone 突然 顯示 進 水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01/23-01/29一周大事〕
#政時事
❶ 波蘭嚴格墮胎法令裁決生效 抗議者發起大規模遊行
於去年十月時,波蘭右派執政黨「法律正義黨」要求憲法法庭針對墮胎權進行裁決,最後憲法法庭裁示「因胎兒缺陷而墮胎」違憲,隨後波蘭各地爆發了大規模抗議遊行,迫使政府暫緩施行法令。
而在本週三(1/27)時,當局卻突然公布「幾乎完全禁止墮胎」的法令,原先已經十分嚴苛的墮胎要件變得更加限縮,如今要符合墮胎要件的情形只剩兩種:一為遭強暴而懷孕;二為懷孕導致傷害母體。
這項限縮權利的法令將可能導致波蘭有墮胎需求的婦女轉而尋求私人管道的墮胎,增加過程中的危險。此項突襲的墮胎法令也激起數千民眾不滿,在防疫禁令持續的情形下,於首都華沙發起大規模的抗議,遊行至執政黨辦公室前訴求婦女生育選擇權。
❷ 緬甸軍方不認大選結果 不排除發動政變
緬甸新一屆的國會將於下周一正式開議,然而因為民選政府和軍方的緊張情勢升溫,使外界對於緬甸的局勢穩定並不樂觀。
去年11月8日,緬甸舉行結束近半世紀軍事獨裁後的第二場國會選舉,結果由翁山蘇姬領導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大獲全勝,順利連任。然而軍方至今仍不接受選舉結果,並宣稱過程中存在大規模舞弊,要求選委會公布選舉人名冊來比對是否有做票的嫌疑。
面對指控,緬甸選委會昨日發表官方聲明,表示經過調查,部分選舉人名冊的確有出現姓名重複等錯誤,但由於投票時使用的是無法洗去的墨水,所以選民無法重複投票,選舉人名冊的謬誤也就不會影響選舉的可靠性。
然而軍方並未領情,拒絕排除全面奪權的可能性,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甚至揚言考慮廢除憲法,引發外界強烈擔憂,軍方可能會發動政變奪權,為緬甸民主的前景增添不少變數。
❸ 疫情當頭,英國脫歐,蘇格蘭或脫英?
肇因於英國脫歐的影響,加上首相強森在防疫的表現不佳,蘇格蘭人民對英國的不信任又漸漸抬頭。路透社(Reuters)表示近期民調顯示,大多數蘇格蘭人傾向與英格蘭分離,自成一國。
面對低迷的支持度,昨日(1/28)英國首相強森前往蘇格蘭,大力宣揚英國在蘇格蘭一齊團結對抗新冠疫情的努力與成效,試圖拉回蘇格蘭欲獨立公投的想法。相同的情況在 2014 年蘇格蘭就曾發生過,當時的沸沸揚揚的獨立公投也並未通過。
而其實在今年 1 月 14 日,強生已拒絕過蘇格蘭提出二次獨立公投的要求,並表示「若要舉行另一次公投,至少應差距約40年的時間」,強調現在最重要的是全英國人民一起合作對抗疫情。
#經時事
❶ Gamestop大逼空事件
Gamestop大逼空事件是近幾個禮拜以來的熱門話題,華爾街的多家大型投資與避險基金認為這間在美國擁有多年歷史的電玩遊戲實體零售連鎖店,在疫情的影響與科技日益發展的況下前景堪憂,因此準備大舉放空這支股票。
此消息逐漸在各大美國論壇當中傳開來,於是開始了民間散戶們集結購入此標的股票與華爾街對做的現象,透過Robinhood等新興、免交易手續費的網路投資平台,大舉購入GameStop的零星股票。
狀況於是越滾越熱,吸引了各大投資人,海外投機客湧進此一標的股票,也因此讓GameStop股票飆漲。
在散戶狂潮下,白宮、美國國會、美國財政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27日也都各自發出消息表達關切,但市場熱度卻仍不斷擴張飛漲,免手續費但卻透過交易時間差賺取中間價差的Robinhood瞬時被頂上了風頭上。
最終在極端爭議的周轉問題下,Robinhood與其他交易商遂於28日片面宣布:「即時限制交易GameStop...等特定股票只能賣出、轉購,不能繼續買進。」,此舉使股票應聲下跌,引起了各大投資人的不滿。究竟這波現象會怎麼繼續下去呢?值得大家多多關注!
❷免收境外手續費!Uber Eats 落地台灣
外送平台百家爭鳴,來台四年的Uber Eats 今日宣布自2月1日起落地台灣,使用Mastercard, VISA, JCB 信用卡的用戶不用再被銀行收取境外消費的手續費。
此外,商品的發票將由Uber Eats合作夥伴直接開立發票,而用戶也會同時收到由Uber Eats開立的外送服務費發票。
Uber Eats台灣區總經理表示,落地台灣是一項重大的里程碑,未來將與更多的在地商家合作,開創嶄新的消費服務並朝超級APP方向邁進。
❸ 蘋果季營收破千億!單季新高你也有貢獻嗎?
美股進入超級財報周,包含蘋果、特斯拉、微軟、Netflix、特斯拉、波音等營收數字都要在這幾天公開。
其中,蘋果於本週四領頭公布FY 2021第一季財報,單季營收落在1114億美元,是蘋果史上首度破千億美元大關,在疫情下表現亮眼。
iPhone 12 需求強勁,本季 iPhone 營收年增 17%,打破2018年第一季的紀錄,創下656 億美元歷史新高。iPad 本季營收也猛增40%。財報中蘋果也坦承,Mac、iPad、iPhone 12 目前都供不應求,在半導體等供應鏈上游都有供給瓶頸。
本季上市公司們成績轉好,根據美國銀行(BofA)的數據,已公布財報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中,73%的公司營收與每股盈餘(EPS)都是優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