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廠不願意大幅擴充,IC設計廠商只好自己買設備確保產能,雖然類似的案例不是沒有,像蘋果過去就會買設備給代工廠,但發生在IC設計產業,還真的挺有意思的。
【半導體設備市場發出「異常」信號】
近幾個月,半導體行業的熱點和主題一直是產能吃緊和漲價,已經非常成熟的IC設計+晶圓代工產業模式,分工明確,效率越來越高,這在客觀上也推升了產能吃緊程度。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近期出現了一系列十分吸引眼球的「新鮮」事件。
就在昨天,業界傳出消息,IC設計大廠聯發科為了鞏固電源管理IC產能,自掏腰包16.2億元新台幣採購了一批半導體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搶產能。
由於5G需求大爆發,加上遠程辦公/教育需求持續旺盛,聯發科在2020上半年向力積電每月下單3000片12吋晶圓用於生產電源管理IC。進入下半年後,下單量快速拉昇到每月7000片,全年取得12吋電源管理IC用晶圓數量達到6萬片。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客户訂單需求。基於此,預計到2021年,聯發科每月將從力積電獲得上萬片電源管理IC的12吋晶圓產能,全年取得電源管理IC晶圓數量將比2020年翻倍增長。
而聯發科的產能狀況只是整個市場的一個縮影,類似這樣的情況大量存在。
傳統上,只有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和IDM才會購買半導體設備用於自家的生產,而IC設計廠是無Fab模式,是不需要半導體設備這類重資產投資的,這也是當初產業由IDM分化為IC設計+晶圓代工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分工明確,提升了產業效率。
此次,聯發科採購半導體設備,在租給對應的晶圓代工廠的操作非常罕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狀況已經非常普遍,且程度很深,從而形成了巨量的市場空白。而量變必定引發質變,IC設計廠商權衡後,認為做出少有的購買半導體設備這一舉動,投入產出比依然為正,且後續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只有如此,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見,市場對產能的需求是多麼的大而強烈。
除了聯發科這一吸睛的操作之外,近期還有多種因產能吃緊而出現的不同尋常事件,如三星晶圓代工業務部針對旗下的8吋晶圓廠進行自動化擴建投資,以提高生產效率。
一般情況下,業界12吋晶圓產線為全自動化生產,也就是在無塵室中藉助架設在高處的運輸系統移動晶圓盒。不過,8吋晶圓盒仍由工作人員用搬運車運送。
據韓媒報道,三星已經在部分8吋晶圓廠的產線測試自動化運輸設備。這樣的自動化升級,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據三星估計,如果要在所有8吋晶圓廠中導入自動化運輸設備,可能需要約870萬美元的附加投資。而且,這樣的投資也是有風險的,不能絕對保證取得預想的生產效果。
此外,由於產能越來越緊張,很多小型IC設計公司到處找產能而不得,即使是加價也拿不到,因此還上演過一些很是讓人心酸的悲情場面。
可見,無論是IC設計的代表聯發科,還是晶圓代工的代表企業三星,為了產能,都在不惜血本,甚至不約而同地改變了各自原有的經營模式。與此同時,規模較小的IC設計和晶圓代工廠則沒有那麼強大資金實力,能夠在這一大波機遇中分得的蛋糕就比較有限了,甚至有被「擠壓變形」的風險。
總體來看,這種產能嚴重吃緊的狀況,使得相關的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以及半導體設備廠這三方成為了最主要受益者。
晶圓代工催漲半導體設備
在IC設計廠商、晶圓代工廠和半導體設備廠這一鏈條上,晶圓代工廠與設備商直接產生聯繫,而晶圓代工廠的火爆,直接帶動着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增長。據SEMI統計,今年9月,北美半導體設備製造商出貨金額達 27.5億美元,月增3.6%,年增40.3%,創今年新高,並創下連續12個月超過20億美元的佳績,還創下近 20 年來單月歷史新高。
SEMI 認為,2020年,隨着數據中心基礎建設和服務器存儲需求增加,加上疫情以及美中貿易戰加劇,供應鏈為預留安全庫存,帶動芯片需求提升,是帶動今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大幅增長的重要因素。
近期,台積電也針對資本支出做出展望,預計今年資本支出將貼近170 億美元,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客户下單並未因疫情而減緩,需求相當強勁。
SEMI認為,這一波設備支出走強,佔晶圓製造設備銷售約一半的晶圓代工和邏輯製程支出貢獻最多,2020 年及 2021 年都維持個位數穩定增長;DRAM 和 NAND Flash 在2020 年支出將超過 2019 年,且在 2021 年增長幅度都將超過20%。
另外,晶圓廠設備包括晶圓加工、晶圓廠設施和光罩設備,預計 2020 年將增長 5%,受惠於內存支出復甦,以及先進製程與中國市場的大力投資,2021 年將大幅上升 13%。
按地區來看,台灣、中國與韓國都是 2020 年及 2021 年設備支出金額的領先市場,其中,台灣2020年設備支出在去年大增 68% 後,略微修正,預計 2021 年將回升,反彈幅度達10%。
由於台灣是全球範圍內晶圓代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這裏的半導體設備支出會明顯高於其它地區。而採購設備,本來都是晶圓代工廠做的,如今作為IC設計大廠的聯發科也加入這一採購大軍,無疑會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的影響力。
IC設計廠商的重資產化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整個半導體行業一直是從單一的IDM向IC設計+晶圓代工這一分工合作方向發展,但最近幾年,特別是從2015年在全球掀起的半導體併購狂潮開始,整個產業似乎在從分散向整合方向演進。這其中,有相同業務模式公司之間的合併,也有不同業務模式公司的合併。與此同時,原本單一業務模式的廠商,也越來越多地在向複合業務模式方向發展。
典型代表就是台積電,該公司本來只做晶圓代工,但隨着市場地發展,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以後,台積電開始導入封裝測試業務,因為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
另外,就是有越來越多的IC設計廠商涉足晶片生產過程,特別是封裝測試領域,相比於晶圓代工,IC設計廠商進入封測業務的投入相對少,門檻也會低一些。它們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同樣是提升市場掌控力和話語權,提升產品上市速度。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MOS圖像傳感器(CIS)領域,由於CIS在2019年出現了井噴,嚴重供不應求,促使一些CIS芯片設計廠商開始投入大量資金建廠、購置封測設備,從原來的fabless業務模式,逐步轉型為fab-lite。
此次,在產能嚴重吃緊的產業大環境下,聯發科直接購買半導體設備租給相應的晶圓代工廠,似乎在從另一個角度詮釋着IC設計業的變遷態勢,以後很可能會出現更多類似的現象。
最近幾個月,聯發科曝光率一直很高,這與華為有着很大的關係。由於受到貿易限制,華為原有的美國晶片元器件供應鏈受阻,特別是手機處理器、電源管理和無線連接晶片,而這些正是聯發科的強項,因此,華為向其發出了大量訂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其產品的供不應求。
另外,還有消息稱,聯發科有希望拿下蘋果訂單,最有機會打進的是iPad或是iPhone 產品線,如果屬實的話,這將會進一步提升其2021年業績。或許,這也是該公司不惜花大錢購買設備租給晶圓代工廠,為其保證產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總之,如果能同時擁有華為和蘋果這兩大客户的話,前期多進行投資,是非常值得的。
嚐鮮
為了尋求產能支持,有些電源管理IC和MOSFET廠商正在考慮從8吋晶圓升級到12吋晶圓生產,不過,這種想法的可操作性不強,主要原因在於,用12吋晶圓生產MOSFET在技術層面沒有問題,但就目前的產業情況來看,成本難以接受。而起初的參與者,都屬於「嚐鮮」、吃螃蟹的。
此次,聯發科購買的半導體設備將租給力積電,主要是為了保證其電源管理IC產能。這裏就涉及到了「嚐鮮」的話題。具體來講,就是由於電源管理IC大多采用8吋晶圓製造,鮮少廠商使用12吋晶圓生產,因為12吋晶圓大多提供給邏輯製程使用,而力積電本來就具備DRAM技術,因此擁有12吋鋁製程產能,較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技術,而台積電、聯電在12吋生產大多以銅製程,相比之下不適合量產電源管理IC,因此,聯發科才會罕見採購設備回租給力積電,以鞏固其未來電源管理IC產能。
聯發科似乎有「嚐鮮」、開創新業務和模式的傳統。早在20年前,當時的聯發科在業內還是岌岌無名的晚輩,當時,該公司憑藉「一站式」的手機方案,即為手機客户提供主晶片和參考設計,從而解決了手機80%的設計工作,客户只需要完成後續的20%工作就可以了。一舉統治了山寨機市場,並由此打下了立足產業的基礎,才有機會發展壯大到今天。
目前,ASIC設計服務正在興起,聯發科的ASIC設計服務在業內也是一絕,也是較早投入發展該業務的半導體廠商。目前,在提供ASIC設計服務的企業裏,聯發科是數一數二的。不久前,有消息稱,當下在處理器市場熱得發燙的AMD將ASIC設計服務訂單交給了聯發科,也從側面展現出了其ASIC設計實力。
如今,聯發科又開始涉足半導體設備業務。可以説,該公司一直走在不斷嚐鮮的路上。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的推薦目錄: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捷徑自動化時靈時不靈- 看板iOS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請問各位有關自動化問題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看板iOS - PTT數位生活區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iphone捷徑沒反應、捷徑突然不能用、ios 15捷徑腳本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iOS15 捷徑自動化通知問題- iOS - PTT生活資訊討論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蘋果仁- iOS 14 的捷徑「自動化」變得更強了!App 連動開啟是 ...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iPhone #求解捷徑沒反應- Apple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homepod捷徑自動化操作失敗- iOS | PTT Web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iPhone 捷徑自動化教學小技巧!gif 製作、公車動態、自動打卡 的評價
- 關於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iOS 看板| PTT 網頁版 - My PTT 的評價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沃倫不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
又到了中國投資會議的季節。美銀美林在北京和深圳,花旗在澳門,高盛和瑞信在深圳,再過兩星期,大摩的亞太峰會就將在新加坡舉行。我知道這些大型會議都是一早計劃好,但仍希望多些人願意再去香港。
我去了瑞信的會議一天,聽了劉明康和Larry Summers(薩默斯)兩位嘉賓的演講。劉明康是第一任的銀監會主席,留學英國,屬早期的海歸派。他英文流利,明顯非常了解西方文化和思想,對中美關係和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觀點,很多都跟我的頗接近。他指出,中國多方面的發展,仍非常倚賴國際合作,他以C919大飛機為例,很多零件都是進口或中外合作發展出來的。過去的高鐵也一樣,包含很多外國技術和進口零件,未來的半導體技術發展則更倚賴外國生產設備和技術。
他當然高度讚揚中國在短短數十年的發展成果,從赤貧到今天全球第二最大經濟強國。但他也指出過去倚賴出口和基建投資的發展模式已開始過時,每1元的GDP,仍倚賴超過2元的借貸,效率非常低。未來的經濟火車頭必須是可持續的消費,這一點已幾乎成為所有投資者的共識,留意到所有的投資會議,主題都跟消費有關,最熱衷出來見投資者的公司包括餐飲的瑞幸咖啡,海底撈,以及教育方面的學而思和中國東方等。過去兩年中國體育品牌李寧(2331)和安踏(2020)的成功更是一個重要新趨勢。李寧除純體育用品外,更已開始發展體育型時裝。安踏除自家品牌,亦收購了一些外國品牌,並成功把FILA重新打造成一個潮流品牌。
劉主席的看書口味和我也相近。他在會上推介了兩本書,Michael Pillsbury的《Hundred-Year Marathon》和Graham Allison的《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兩本我都曾在文章中介紹過。他表示極擔憂中美之爭,遠遠超過貿易戰範疇,實為兩個大國之爭,但他並沒有提出解決方法。
中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從出口轉為內需,對減少貿易摩擦有幫助。但請不要誤會中國出口已缺乏競爭力,其實中國出口產品正在提升質量和市場定位,相信未來不少中國品牌如美的、格力和李寧,甚至服務業的海底撈(6862)和喜茶等,都有可能成為國際知名品牌!另外,近日發現一宗跟美國關稅有關的羅生門事件,一方面美股不斷創新高,包括一些頗倚賴中國進口貨的零售商如Walmart和Target,他們都力稱邊際利潤受的影響極小。但同時在會議上,亦聽到不少出口企業高管和分析師,也堅持關稅的影響不嚴重,更已適應下來。假如美中兩方都不是在講大話(不肯定),如何解釋這宗懸案呢?再加上特朗普自誇美國政府和人民是最大贏家,既增加稅收,通脹又沒有上升,那麼誰是輸家呢?
我認為可能答案有三個,第一,人民幣在過去兩年,兌美元貶值了超過10%,對支持出口當然有點幫助。但我當然不支持貶值政策,因為貶值不會令中國富強,不會增加中國人的消費力。喜見近日人民幣已在反彈,曾升穿7算。第二,中國出口商本來仍有繼續成本縮減空間,可能跟提升生產和物流技術和效率有關,亦可能有節省人手減開支的情况。第三,雖然美國失業率處於50年來最低水平,但工資通脹壓力溫和,證明勞工仍缺議價能力,可能跟勞工參與率仍偏低和自動化的威脅有關。所以美國進口方亦有一定減縮成本空間。結果真正贏家仍是資方,即是投資者!
我認為中國消費者面對貿易戰的態度非常高質,既表現愛國情懷,但仍非常理性,絕對沒有盲目杯葛所有美國貨。例如華為禁運事件確對華為國內銷量有幫助,但iPhone 11性價比不俗,蘋果的銷量就有所反彈。早前Costco在上海開店時,場面震撼,何來杯葛?NBA屬個別事件,現在騰訊(0700)已重新轉播賽事。我相信Tesla的國產Model 3,亦將頗受歡迎。美國以外的進口貨,中國更無任歡迎,上海正舉行第二屆進博會,規模比去年還要大很多。
Larry Summers教授是克林頓年代的財政部長,亦是奧巴馬年代的最重要經濟顧問。他在6年前提出Secular Stagnation(世俗停滯)論,經濟長期低增長,儲蓄率上升,但投資機會反而愈來愈少。結果是超低息口,但仍無法刺激投資,有限的優質資產則反而被大量資金追捧,形成泡沫。他認為成因很多,包括人口老化、減少需求、地緣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投資意欲。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發展趨勢,製造了Google、亞馬遜和Facebook等新的壟斷者。他形容Secular Stagnation為一個把所有發達國家吸進去的黑洞,情况有點像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那一次大衰退的解決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然希望今次情况不同。
他對中美關係也比較悲觀,認為即使能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全面性協議仍將非常困難(剛見到中美終達成逐步減低關稅協議,恭喜)。他認為在短短四年,中國已失去美國政商界所有重要支持者,他認為原因是中國對外資變得不友善,亦當然跟美國民粹崛起有關。我認為從前美國商界對中國較友善,因為當時中國企業與美國沒有很大競爭,反而有互補性,但如今在很多高科技範疇,包括5G、AI、電商和新能源等,中國已追貼,甚至超越美國。他們可以再坐以待斃嗎?
他非常痛恨特朗普,所以也長期影響了他對美國經濟的看法,傾向悲觀。但因近日的就業和消費數據仍不錯,他不得不把明年出現經濟衰退的機會率減至35%。有點意外的是,他竟支持取消聯儲局的獨立性,因為過去的最大敵人通脹,已被徹底打敗,現在面對的最大敵人已變成通縮的威脅,需要貨幣和財政政策的並用和協調。
談到明年美國大選,他認為選情將十分接近,但可能暫時稍傾向民主黨(偏見?)。毫不意外,他較支持他的前同袍拜登,認為他的政策接近中間路線,較受大多數選民歡迎。他擔心Warren(沃倫)太左,反而不容易當選。
我尊重Summers的經濟觀點,但如正確,即要處理科技龍頭壟斷、貧富懸殊、氣候變化,經濟放緩和通縮等問題,一位如拜登般傳統、主流和保守的總統,能應付這些辣手問題嗎?
上周提到不少人擔心Warren提出的政策,對未來投資環境不利。我則指出從歷史看來,民主黨人當總統的年代,美股表現遠勝共和黨當總統年代,所以可能不用太擔心Warren。其實不止在過去30多年是這樣,原來從1929年到現在,近百年來都是這樣,在民主黨當總統的年代(50年),標普平均每年回報高達10.8%,共和黨當總統的40年,平均回報則只有約2.5%,差距極大!
無論如何,讓我粗略分析一下Warren的幾個主要政策建議,討論對投資的可能影響。
最多人提到的可能是她針對Facebook和其他科技龍頭的言論。她建議加緊對這些壟斷性企業的監管,甚至要求它們把部分被收購的競爭對手,再次賣出來,或甚至把這些收購合併交易還原!如何能做到,簡真是個謎!但有人指出,如Facebook真的被廹把Instagram和Whatsapp等平台分拆出來,反而極可能釋放出高達2000億美元的投資價值出來。情况或有點像1911年把當年最大的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拆分為34家獨立公司,結果老闆John D. Rockefeller,不單止沒有破產,反而因這拆分行動釋放出來的投資價值,令到家族變得更富有!長遠來說,有人擔心互聯網經濟很倚賴Network Effect(網絡效應)。但我不擔心,仍相信有競爭才有進步。中國的騰訊不是同樣的社交平台龍頭嗎,但現在不也面對抖音的嚴重挑戰?阿里也一樣,現在也需應付拼多多的挑戰。如他們都把所有對手買下來,何來會有進步?現在抖音厲害到已被美國立案調查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小孩子搞笑短視頻,竟成為了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服未!
對投資市場最具直接影響力的必定是稅務政策。Warren建議向富人開刀,徵收Wealth Tax(財富稅),5000萬美元以上,每年抽2%稅,10億以上,3%!華爾街富人當然反對,數天前,白手興家的著名投資者Leon Cooperman,在CNBC訪問中,竟然因被大眾指責為自私而黯然落淚。我相信他並非自私,只是他堅信自由經濟,如何回瞶社會的決定應為個人決定。我不認為財富稅將對投資市場有很大影響,因為相關人數極少,亦不相信將大幅減低對有能之士努力工作的誘因。
此外,她建議把企業收入稅重新提升7%,這必然對股市有一定影響。但7%只是特朗普減去的一半左右,估計對市場的最大影響也只有10%多一點,亦應只是一次性的。但如能好好運用此稅收,可能投資到基建或對拉近貧富懸殊的福利,市場反應未必很差。
Warren極想為全民提供廉價公共醫療服務,我覺得很合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已經有此福利。她建議把社保貢獻提升15%,但很多人包括Summers都批評此計劃太昂貴,10年內經費可能高達20萬億美元以上,美國政府無法負擔。我並非專家,但既然加拿大和英國等國家可以負擔得起,為甚麼美國不可以呢?我相信美國醫療系統有很多可減卻的「肥膏」,AI的廣泛應用也可能有助省錢。除此,Summers說他毫不擔心現時因特朗普減稅而帶來的每年萬億財赤,因為息口超低,對GDP比例仍很低。那麼同樣的,即使公共醫療導致大量財赤,亦未必有很大不良影響。最少為廣大人民帶來福利,總比只輸送利益給富人好。
Warren最激進的建議是所謂的Green New Deal(綠色新社會交易),希望有效解決她認為是人類面臨最困難的氣候變化問題(同意)。她不止將鼓勵再生能源,更建議停止所有頁岩油和頁岩氣的fracking(壓裂)活動,亦全面停止使用核能。我贊成逐步減少使用石化能源,但如馬上停止使用較清潔的頁岩氣和核能,是否明智和可行呢?有人擔心,此舉可能反而令到更髒的煤碳翻生。這些建議必對某些行業股價有短期影響,但現在時間尚早,魔鬼在細節,即使她當選,到時再看吧。
最後她對中國貿易的態度也肯定是強硬的。她建議任何貿易協議都必須包括環保和勞工待遇等考慮,並需得到所有stakeholders(持份者)的同意,即包括勞工、消費者、社區,甚至行業競爭者。聽來根本不可能達成任何貿易協議。但我留意到,在一場辯論中,參選人被問到對美國最大的威脅時,不少人的答案是中國,但Warren的答案只是氣候變化,所以她應是在原則上支持所謂公平貿易,而並非出自種族或國家主義。
其實投資者最值得擔心的並非Warren的個別政策,因為美國總統的權力也非常有限,尤其內政上,很多被認為過度極端的政策都必然被water down(淡化)。最值得擔心的可能是她的大政府主義(其實她從前是共和黨人),加強對各行業的監管,包括科技、金融、能源、醫療等等(她更建議每家大公司董事局需包括40%勞方代表)。但這亦可能是全球大勢所催,市場也未必是永遠對的!
(中環資產持有瑞信、海底撈、李寧、安踏、學而思、中國東方、格力、沃爾瑪、蘋果、Costco、Tesla、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大哥大 郭宇泰
#inside未來日 #5G #郭宇泰 #台灣大哥大 #車聯網 #Humble #GartnerHypeCycle
5G 對生活有什麼影響?對創新有什麼趨勢與發展可以注意?要我預測未來是不行的,但希望可以看得出一些脈絡,跟各位分享我怎麼看的。從八零年代的行動電話,把大家從家裡的線束福解除了,九零年代的2G除了容量增加外也介紹了簡訊給這個世紀,兩千年代的3G是行動寬頻,讓網路不再受到網路線所束縛,3G剛出來的時候的效能是非常差的,當時我們一天到晚都在擴容,因為iPhone 出來後流量每年都得翻倍,這代表說需求一直在那裡只是沒有被滿足而已。從1G到4G的時代,是需求引領建置的時代,而在5G一個基本的地方是,可能不再是需求引領建置。
根據高通的預測,未來的美麗新世界是萬物聯網。其實有很多基本上不同的地方,例如從Nokia 2015年的說法,5G是無所不能,上天下地什麼都能做,但也是無所能。從那之後到目前的四年,當年的願景正要被轉換成實際的東西,根據這個願景從XR,智慧聯網,工業4.0,智慧家庭等等,5G引導萬物聯網後會帶來很不同的世界。
但實際是怎樣呢?未來的車子,穿戴裝置、機器人等等,5G是基礎能力,但不見得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5G是個潛在內建的角色,是個推動者(enabler)。根據高通的分析,2035年的5G會有12.3兆美金的產值,不只是台灣媒體也是世界媒體。5G是中美貿易戰的點火點,是未來經濟國運所繫的國家級競爭。
5G的頻段使用與特點會是什麼呢?最常談到的就是下載一部4K電影從3~5分鐘到不到十秒,但這個數字常常有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唯快不破真的是4G跟5G的重要差異嗎?目前有多少人看電影會下載?大部分人使用的是串流,而根據Youtube 的建議,HD的畫質只要5Mbps的流量就夠了。那為什麼需要5G?
從下載速度與遲延兩個角度,4G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幾乎99%的應用,那為什麼需要5G? 飛躍的技術能力到底代表什麼市場,誰會出來,誰先誰後?新創者如何更省力地搭上這班車跟潮流接軌?
從3GPP制定的標準,可以看出他在跟哪些機構合作,走勢如何,以及未來大勢的分析。5G的第一版R15是支持了超大頻寬,並沒有超低遲延跟海量物聯網。3GPP這個機構也不是神,像我們在發展產品的時候也會先看市場的走向,超大頻寬只是目前市場的延伸,佔市場的99%,也比較容易做到。
如果我們把物聯網劃成金字塔,最底層的水表電表等等今天的4G IOT就可以支持,接下來的安全監控等,目前的LTE-M也可以支持,真正需要很大頻寬時候也可以用4G LTE即可。這些應用不但現在就可以支持,而且也還在開端,數量沒有多到需要海量連結。
那為什麼會有5G的標準呢?3GPP跟車聯網還有工業自動化的組織有密切的合作,所以R16甚至之後的標準,很多是為了他們打造的。
另外一個重要的差別是在1G到4G,都是人跟手機的關係,但是到5G之後,物品的連結比起跟人的連結更重要。商業模式也會從目前的B2C轉變到B2B,透過很多層後才到終端消費者。所以一班消費者感受不到5G在裡面的,雖然這些連結會因為有了5G有更強大的效應,但一般消費者是感覺不到的。以前行動產業是電信為主的事情,行動聯網後網路產業就有很大的角色,像是Over The Top (OTT) ,但在5G裡面不只是電信業網路業,跟很多產業都有關係。
過去在1234G時代,滿足了需求滲透率就會提高,台灣在4G時代的滲透率成長是全世界最快的,為什麼?因為需求已經在那裡了。5G時代就像門口有一塊耕地,用5G去施肥澆水,但不知道兩三年後會長出什麼來,現在有點像是用技術引領需求,可是會長出什麼我們不知道。
我常被問到未來的殺手級應用是什麼?我認為會有很多應用與平台在不同產業出現,每個產業的殺手級應用與平台都不相同。例如有穿戴式裝置,家庭裡面使用的音箱,ARVR的眼鏡,電線桿上面的裝置,它可能是安全監控等等等等,自動化駕駛,工業、無人機。。。會不會發展都有可能。
5G的佈建部分,我們從<3GHz開始,為了要有更大的容量會往更高頻率發展,但不要被尖峰速度騙了,因為實際應用會差異非常大。台灣剛開始會是3.5GHz的佈建比較踴躍,在戶外可以得到5G服務,但進了室內就很拼了,因此若創業者要做的應用根部建有關係,就要思考是戶外而已,還是室內外都有。若要做到室內外都有,就要想辦法補足使用者體驗,因為80%是室內使用。
另外從幾年前開始就有很多異質性網路的討論,理論上是現有的4G做大範圍覆蓋,小區域用3.5GHz,在特殊熱點用28GHz.重點是過去網路佈建是消費者需求為主,有人的地方就會去補,未來有人的地方還是會去補,但是企業工廠的需求是更重大的。而工廠裡面是沒有人口涵蓋率的,那裡的基站主要的目的是讓生產更有效率,會有很多生產機具感知器接到基站,Local gateway & application ,企業專網的應用跟雲跟邊緣計算是比較重要的需求。
企業跟消費者最大的差異是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有自己的後端系統,所以電信業要有大量的客製化跟整合,需要跟後端連結。這跟做消費者市場不一樣,消費者市場已經在手機廠端整合好了,但企業客戶不一樣,電信業者要自己花很大力氣整合。
5G會帶我們進入很多的市場,數量不勝枚舉,若創業者進入某個市場但起不來是事倍功半的事情,哪裡有大順風可以讓創業者一躍進入龍門?車聯網跟工業自動化只是一個市場嘛?5G會促使不同產業的發展融合與突變,電信業者會接觸很多不熟悉的產業與企業,要如何了解他們目前的運營與痛點及問題何在,如何把5G跟其他東西帶入這個環境。而且其他東西可能是更重要的,5G只是個推動者,我如何讓他們做到以前做不到的更好的事情。
另外還有更多的技術,5G真的是選項嗎?為何不是選wifi呢?另外換機週期,就手機來說從1~2年到2~3年甚至更久;而跑到其他產業像是車子還有工廠機具,換機週期更久。我們作為顛覆創新者如何進入多個產業,遇到換機週期的開端。我認為我們在很多產業週期的開端,這有待各位做研究提出自己的結論。
以車聯網為例,這只是舉例,並沒有任何價值判斷。我只是想用我的思考方式,選個產業挖得比較深一點。車聯網Vehicle to everything, 包含車輛跟車輛的聯網(V2V),車輛跟基礎建設的聯網(V2I),車輛跟網路(Vehicle to network),車輛跟人員。應用場景可能有開車時候騎自行車的人靠近,另外還有人要超車等等。這只是車聯網一部分,但是車子會變成新的商務平台,我們可以注意到當自駕車變成Level5的時候不需要有人的進入,汽車會變成客廳、工作場所、甚至可以住在車上。但這只是發想的東西,在自駕車裡面,安全只是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商業模式可能從這裡發芽。
例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因為車禍傷亡超過一百萬人,根據統計有94%的意外是人為疏失。
另一個角度是從車輛共享平台像是Uber最不可靠的環節是駕駛人,即使我在台灣也常接到美國信箱詢問我要不要加入駕駛人,如果能把駕駛人這段都變成自動化該有多好。根據ABI的預測,到2030年時候每64人擁有一台車,但是這些美好真的只能靠5G嗎?
DSRC根據802.11p 發展了近十年的技術,在跟5G競爭到底V2X是用誰為基礎。歐盟跟美國還沒有決定,但中國似乎已經決定了要走5G。
根據ADI的統計,2030年的自駕車會取代500萬輛私家車,事故的部分目前的事故理賠$190B會因為自駕車進來只剩下$55B,另外90%的計程車也會因此失業。
根據Goldman的報導,2040年的時候Level4的自駕車才會達到20%的佔有率,換句話說初期可能會是在都市的時候用自駕車取代一般車。我們也可以看北美自駕車的銷售比率,2025年時候Level4也只有1%,所以若要選擇自駕車為發展市場,要注意市場到底會有多大。根據5G刺激的車業發展地圖來看,會以為是在看手機產業,有很多像是目前的網路公司,Google也會進來,傳統的車廠會有變成Dump Car笨載具的危險,因為車子已經變成一個平台。會有很多新舊廠商聯盟想要主導未來產業發展與產業鍊,像是5GAA跟5G-ACIA都在產生跟試圖對標準產生影響。
另外一個問題是,5G對不同產業的影響力有多大,到底是必要條件還是Nice to have? 例如就自駕車而言,有兩輛車,一輛是自己可以做99%的決定不用理他,另外一輛要不時的經過5G網路去聯網才能使用。你會選哪一台?我會選前者。因為5G的覆蓋率要到達很高是有大挑戰的,5G在自駕車產業上是協助性的角色,解決有個死角有台車忽然跑出來的狀況,是個錦上添花的想法。
很多產業調查都講過,應用平台與大數據是電信業最大的價值。電信業從傳統的電話網路提供者,也逐漸往上走,未來會漸漸往產業鏈發展才會有更多的營收。不只要把目前的收入抓住,也要看到未來更大的餅。
根據Gartner 的Hype Cycle,任何新東西出來走過的歷程是往上爬,越來越炒作,到達頂峰後很多幻想會破滅,往下掉,這之後有些會慢慢不見,但也有些會慢慢發展出來。我們可以看到5G之外,機器人、L4自駕車、L5自駕車與無人機、AR等等被連結的技術很多是會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
我的結論是雖然目前炒得很厲害,但5G絕對不是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目前韓國跟美國很多消費者的反應進來,若明年再有個論壇,5G可能在Gartner的Hype Cycle中往下降,但發展絕不是短期的事情,因為是個長程賽跑。創業者要以平常心看待。
結論
5G跟4G最大的差異,要注意到的是5G可以額外為我們帶來什麼。
從創業者的角度,要看標準發展、看5G會覆蓋在哪裡、在你有興趣的領域發展的先後與順序如何。
有哪些生活應用場景?這很難講,因為是個B2B2222C的事情,未必感覺得到。
電信業如何透過5G跟各行各業更緊密結合?必須跨界結盟走出去,才能有機會有更大的營收。
QA
電信業盈利模式如何改變?終端跟著產業走,看要進什麼產業才會跟著改變。手機是消費者主導的東西,但其他領域很多是產業跟企業的東西。大問題是如何結合。
物流業會如何變革?物流業不需要5G就可以多做很多事情,主要是追蹤跟物流安排更有效率。
切入車聯網應用會有哪些新創共同加入?這還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情,目前需要做的是跟這些產業聯盟有共同接觸,找到電信業可能發展的商業模式。車聯網發展有條線是台灣會怎麼發展。
韓國為何可以做到百萬用戶?因為本來不賣吃到飽,5G開始賣吃到飽,而且補貼非常多。資費差異不大,最新手機還比較便宜。韓國電信商的策略是先用補貼的方式把用戶抓到5G,在使用應用把他們留在5G,未來再往其他地方發展。
除了基礎建設外還要推哪些服務?其實從4G開始就在推很多自己的OTT服務,這些可以做5G的基礎之一,舉例來說ARVR可以做工業也可以做消費者應用。在物聯網部分這幾年非常著力,跟很多不同產業的聯盟結盟,例如在路燈方面跟億光等等。因為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第一步是很謹慎小心的,要跟產業龍頭結盟才知道產業到底在做什麼,痛點效益效率到底有什麼我們可以往上走的。方針都差不多,但走出去的路大家可能不同。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請問各位有關自動化問題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各位有關自動化問題- 我目前是iPhone 13 以前沒用過我有設捷徑自動化每天到公司自動傳Line給家人但是到達公司後會跳出捷徑執行的圖示但是沒有傳送Line 這是為什麼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
-
iOS13.1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 Mobile01
-
iOS 13.1.2 捷徑中「自動化」為什麼不會自動操作 - Mobile01
-
iPhone那強大的捷徑怎麼用在LINE上呢?分享點一下免打字就 ...
-
關於捷徑- 自動化問題 - Mobile01
-
www.mobile01.com 的其他相關資訊
-
iOS13.1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 Mobile01
-
iOS 13.1.2 捷徑中「自動化」為什麼不會自動操作 - Mobile01
-
iPhone那強大的捷徑怎麼用在LINE上呢?分享點一下免打字就 ...
-
關於捷徑- 自動化問題 - Mobile01
-
www.mobile01.com 的其他相關資訊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看板iOS - PTT數位生活區 的推薦與評價
[問題] 捷徑自動化執行沒有自動執行 · 對我來說iOS13.1 最吸引我的新功能是捷徑自動化執行可是設定完並沒有自動執行只有跳出捷徑的通知然後在按執行這樣就失去自動執行的 ... ... <看更多>
iphone自動化沒反應 在 [問題] 捷徑自動化時靈時不靈- 看板iOS 的推薦與評價
系統版本:(設定→一般→關於本機→版本)
iPhone 11
iOS 14.0.1
問題描述:
現在捷徑自動化操作可以選特定時間執行了,有「執行前先詢問」的選項
但我用捷徑自動化選特定時間執行事件(例如設定鬧鐘)
有時會執行有時不會
一開始發現這問題以為是捷徑沒設好
但手動調整系統時間來測試發現有時會作動有時不會
是bug還是我哪邊搞錯了?
謝謝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4.10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OS/M.1601089951.A.16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