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acebook.com/sosinternationalbento/posts/1898631613722171
在以色列很多人抱怨政府沒有給東耶路薩冷的阿拉伯地區足夠的預算,足夠的市政建設,足夠的基本教育,沒有好好對待阿拉伯人,甚至使用「次等公民」這樣的名詞。但這代表他們視這些阿拉伯人為自己的「同胞」,而不是代表他們同意東耶路撒冷的土地該屬於巴勒斯坦。
而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就算是受到民族情感挑動,一天到晚暴動,但這也不代表他願意成為巴勒斯坦人!
這些都很不「政治正確」,卻是最真實的政治情勢!
【以色列便當🇮🇱|東耶路撒冷阿拉伯人的自我認同】
對於以色列人而言,西岸是「境外」,東耶路撒冷是「境內」。他們期待政府和平處理與西岸的國際關係,但要給境內的東耶路撒冷人——無論有沒有國籍——以色列公民的基本生活對待。
很多人抱怨政府沒有給東耶路薩冷的阿拉伯地區足夠的預算,足夠的市政建設,足夠的基本教育,沒有好好對待阿拉伯人,甚至使用「次等公民」這樣的名詞。但這代表他們視這些阿拉伯人為自己的「同胞」,而不是代表他們同意東耶路撒冷的土地該屬於巴勒斯坦。
而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就算是受到民族情感挑動,一天到晚暴動,但這也不代表他願意成為巴勒斯坦人!
這些都很不「政治正確」,卻是最真實的政治情勢!
◎延伸閱讀:誰的應許之地?西岸與東耶路撒冷的領土問題
(https://sosreader.com/west-bank-and-east-jerusalem-1/)
--
作者吳維寧現為以色列的全職幼教老師,兼職導遊和翻譯,育有三名兒女,以色列外籍新娘、台灣媳婦、媽媽的在地生活角度,分析以色列種種制度與人民特色;透過不同於歐、美評論觀點,寫出以色列人對於國際情勢與外交的分析。
支持、閱讀更多維寧在SOSreader的計畫「從以色列看世界」:https://sosreader.com/project/israel/
或者,你也可以加入「從以色列看世界sosreader-vip」社團,與維寧一起討論:https://goo.gl/ztViDt
#以色列 #巴勒斯坦 #西岸 #東耶路撒冷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
「jerusalem翻譯」的推薦目錄: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雅媽的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jerusalem翻譯 在 耶路撒冷(CityAlight 诗歌"Jerusalem" 中文版) - YouTube 的評價
jerusalem翻譯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色列/巴勒斯坦 ‧ Jerusalem/Bethlehem ‧以巴之間的Pac-Man ]
騎車回家路上,想著Google今天搬上Maps上的小精靈遊戲(Pac-Man),到家又立刻開了電腦。
這次測試的,是去年11月從以色列耶路撒冷到巴勒斯坦自治區伯利恆的路徑。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正常從市區開車不到20分鐘的路程,現在約需45分鐘甚至更長,因為以巴之間有座長700公里、高8米,被國際法庭裁定為違建的隔離牆。
隔離牆是中文翻譯,若用Google搜尋separation wall,第一個出來的結果是維基百科的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以色列西岸屏障)。以色列認為,這道牆把巴勒斯坦恐怖分子阻絕在外,2000年到2003年,以巴邊境發生73起自殺攻擊,隔離牆開始興建後,2003到2006年,自殺攻擊僅12起。
但隔離牆並非依1967年的停火線建造,而是往東悄悄將巴勒斯坦的沃土與水源包進高牆內,畫入以色列這一邊。依照去年的經驗,想從耶路撒冷進伯利恆,要在大馬士革門的阿拉伯公車站搭21號或24號公車,單趟是8 NIS或5.5 NIS。若是搭24號,公車得沿著隔離牆繞大一圈,經過檢查哨,再進入巴勒斯坦自治區;回程時若還是在檢查哨搭24號公車,外國人是不需太多盤查的,但巴勒斯坦人得經過特殊通道逐一檢查身分、行李,尖峰時段可能耗上幾小時。
以巴之間的Pac-Man,小精靈一下子就從巴勒斯坦跑進以色列,但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想進入東耶路撒冷,得向檢查哨申請入境許可證,還不一定拿得到。巴勒斯坦這面的隔離牆寫著太多辛酸故事,有很多重病患者,就因拿不到入境許可到以色列的大醫院就醫,死在檢查哨。
除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度克什米爾、南北韓、烏茲別克與吉爾吉斯間也有隔離牆。有的理由是杜絕恐怖攻擊,有的號稱防止非法移民,美國與墨西哥、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間也計畫建造隔離牆。沙烏地阿拉伯近日則準備在伊拉克邊界建造長牆,防止IS擴張領土。
這個愚人節小遊戲,對高牆兩端的人們而言,很難笑。
jerusalem翻譯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色列‧Jerusalem‧「那男的開車撞進一群人,有人死了,然後…」]
「這裡從沒塞成這樣,一定出事了。」
這是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天,依原計畫,早上逛完老城和錫安山,在大馬士革門附近吃午餐,搭下午一點的shuttle bus回約旦。這幾天在伊拉家沙發衝浪,他這天剛好有事去老城,要我把大背包放在他後車廂,他中午忙完剛好載我去車站。
伊拉是美籍猶太教徒,65歲的他,40多年前與女友、朋友搭便車環遊世界2年。走過40多個國家,他決定在以色列定居,因他相信,終於回歸家園的猶太人,可以在這片應許之地建立最美好的國度。但這麼多年來,這片土地的戰火從沒有停過。
由於可以搭伊拉的順風車,我取消在大馬士革門吃午餐的打算,去橄欖山再看一眼隔離牆。在賈法門和伊拉會合,往公車站短短幾百公尺的距離,卻只見長長的車龍靜止不動,已有人不耐地按起喇叭。
「是車禍嗎?」我問。「也許,但也可能是炸彈、自殺攻擊,或更糟。」我一 怔,在台灣,我們絕不會把塞車跟炸彈聯想在一塊。
伊拉跨越馬路中線迴轉。連試了2、3條路,都無法駛近大馬士革門。他打開收音機,臉色愈來愈凝重,突然大聲喊道「果然是恐怖攻擊!兇手開車衝撞輕軌道旁的人群,手法和十月底那次一樣,可是這男的這次還下車拿鐵棍攻擊,有十多個人受傷」。
他邊聽希伯來文廣播邊翻譯,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籍男子Al-Akri駕車撞進在Shimon Hatzadik 街與輕軌Highway 1交叉口等車的人群,接著下車往Moshe Zaks 街方向奔跑,沿途持鐵棒揮打路人。一名以色列邊境警察傷重不治,另有10多人受傷,男子隨後被警方擊斃。據信,他是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的成員。
「看吧!這些自詡神聖,成天老喊著要解放巴勒斯坦、回歸家園的哈瑪斯,是如何殘酷地屠殺無辜!」伊拉激動地說,「不過到時國際輿論定又指向我們槍殺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巴勒斯坦人,而不是他如何血腥地殺死以色列平民。這個死在以色列人槍下的恐怖分子會被當成英雄看待,讓愈來愈多人起而效尤。一個巴勒斯坦人幾天前才開車撞進輕軌站,撞死一個3個月大猶太女嬰和26歲的年輕猶太女子,今天相同事件又再度重演。老天,這些恐怖分子希望以色列永遠在地圖上消失啊!」
伊拉連試了4、5個方向,都無法穿過車陣接近大馬士革門,只好把我載到最近的路口,要我抵達安曼時向他報平安。車輛沿著老城城牆,往大馬士革門方向一路壅塞,若今天中午按原計畫在大馬士革門一帶吃午餐,會不會剛好碰到攻擊現場?我不敢想像。
一位年輕女子坐在長椅上看手機新聞,我走近問:「現在情況如何? 」
她抬頭望著我,淚水不斷從兩頰滑落,「那男的開車撞進一群人,有人死了,然後…」她說不下去了,睜得大大的眼滿是恐懼。下一個被車撞上的人,有可能是家人朋友,也有可能是她自己,who knows?
到車站時已是1點40 分,shuttle bus早開走了。那是當天的末班車,再來就要等到隔天早上六點。從耶路撒冷到約旦以色列間的胡笙橋關口僅30公里,計程車司機開價350 Shekel,相當台幣2812元。
半走半攔便車到了高速公路匝道,找到一個想賺外快的當地人,談好30 Shekel載我到以色列警哨,我再找計程車帶我過橋。胡笙橋是給外國遊客與巴勒斯坦人的關口,抵達海關前會先通過以方警哨,以色列人過不去,計程車司機也得持有官方證件才能載旅客通過。過了以色列海關,有僅此一家,別無選擇的JETT bus(8.5 JD,台幣366元)載旅客過橋,通過約旦海關,還須自己轉搭bus或shared taxi進Amman市區或其他城鎮,光過個橋,交通費就無比可觀,更別提連年調漲,簡直天價的以色列離境稅182 Shekel(可刷卡)。
出約旦海關天色已暗,已沒有bus到市區,和一位一起通關的大叔和計程車司機喊價,經同意幫司機去海關的duty free shop買菸,喊到每人9 JD,依舊昂貴的車費。
「我是巴勒斯坦人。」大叔一上車便自我介紹,他叫艾法,在巴勒斯坦自治區的伯利恆出生,後來到奧地利工作,也在那有了家,但父母親戚仍大都住在伯利恆。他這次回來探望父母,接著要去約旦拜訪嫁到安曼的姊姊。
「一位巴勒斯坦男子今天中午開車撞進耶路撒冷市區的人群。」聊了彼此經歷與旅行後,我小心翼翼開啟另一個話題。
「是啊,死了一個警察,十多個人受傷。」艾法原本開朗的臉色陰鬱下來,「那個哈瑪斯的年輕人很敢,我欣賞他。以色列人奪走我們的家園,這群人自私、沒有憐憫心、沒有靈魂,該給他們一點教訓。」
「隔離牆築起後,我們家的土地就在以色列劃定的封閉區內,那塊地不能種植作物、不能蓋房子,一塊好地就這麼荒廢在那。多少巴勒斯坦家庭被分隔在牆的兩端?多少良田美地被強制徵收?多少人每天得花幾小時繞好大一圈,經過特定的檢查哨才能到隔離牆另一頭上班上學?而且這牆蓋在以巴停火線以東,又把一些好地與重要水源劃到以色列那邊,這簡直公然作賊!
「最糟的是,巴勒斯坦人需要許可證才能通過隔離牆的檢查哨,我們得耗費大把時間、忍受以色列官員的百般刁難取得許可證,才能到我們的土地上耕種。多數醫療資源被阻隔在以色列那邊的東岸,許多西岸居民沒有24小時緊急醫療資源,救護車在檢查哨卡了數十分鐘仍過不來,因拿不到許可,無法過牆看病,病情惡化或病死的巴勒斯坦人每天都在增加。
「以色列人把巴勒斯坦人與恐怖份子畫上等號,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把我們趕得更遠,創造一個沒有巴勒斯坦人的巴勒斯坦。以色列蓋隔離牆前有問過我們的意見嗎?他們叫我們恐怖分子,他們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欺凌、泯滅人權,不是比槍砲更恐怖嗎?」
直到Amman市區,艾法都一語不發。下車時,我倆握了握手,「不好意思說了這麼沉重的事,但希望妳了解,假如生活安定,沒有壓迫,沒有人會拿起武器。」
事件發生後的2天,據媒體報導,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
向安全官員諮商恢復耶路撒冷平靜的可能措施,包括查封或摧毀Al-Akri住家,該點已獲安全官員同意,但仍需司法部正式同意。
聖經中流著奶與蜜之地,現在流著止不住的血。
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探訪地點資料:
1.橄欖山Mount of Olives/Mount Olivet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說耶穌經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後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聖經上許多重要事件發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的最後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聖殿教導人,聖經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西元四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朝聖者來此訪問。西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紮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聖殿和耶路撒冷。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c。因此,猶太人總是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聖經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到1967年六日戰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墓碑修築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At-Tur。《聖經》中首次提到橄欖山,是押沙龍叛亂時,大衛王從耶路撒冷逃出,蒙頭赤腳上了橄欖山。在《舊約聖經》中另外只有一處提到橄欖山,就是在《撒迦利亞書》14章4節。不過,《列王紀上》11:7、《列王紀下》 23:13 、《尼希米記》 8:15 、《以西結書》 11:23 也都隱晦地提到了橄欖山。《新約聖經》頻繁地提到橄欖山:《馬太福音》21:1、 26:30 等。在聖經時代,從耶路撒冷到伯大尼的道路經過該山,耶穌曾站在橄欖山上為耶路撒冷悲嘆。耶穌在橄欖山上度過了很多時間,教導他的門徒並且說預言,每天晚上回到橄欖山住宿,在他被出賣的那一夜也是如此。
2.耶穌升天小堂(Chapel of the Ascension)位於耶路撒冷舊城以東的橄欖山山頂,基督徒和穆斯林都相信基督在此升天。升天小堂為八角形建築,中間為升天石,據說上面有耶穌升天時留下的右腳腳印,基督徒將其作為耶穌留在地上最後的痕跡加以崇拜。升天小堂最早建於約AD390年,614年被波斯薩珊王朝的軍隊摧毀。1152年左右,十字軍重建了露天的八角形升天小堂。1187年,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將這座建築改為清真寺,並給它增加了一個穹頂。由於來訪者絕大多數為基督徒,作為妥協和善意的姿態,2年後薩拉丁在旁邊另建一座清真寺供穆斯林使用。現在,小堂仍由穆斯林控制,但是允許基督徒可以在每年的耶穌升天節來小堂慶祝,但是需要象徵性的收費。天主教會可以在小堂內慶祝,而東方教會只能在庭院內慶祝。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橄欖山頂也有一個升天修道院。
3.主禱文教堂,天主教又譯天主經堂Church of the Pater Noster是位於耶路撒冷橄欖山的一座法國天主教教堂,傳統認為這是耶穌教導《主禱文(天主經)》的地點。目前的教堂興建在4世紀康斯坦丁一世所建的紀念耶穌升天的教堂的原址。他的母親海倫納太后將其命名為門徒教堂。2世紀的約翰行傳提到橄欖山的一個洞穴與耶穌的教導有關,但並非只與主禱文有關。614年,波斯人摧毀了這座教堂。1106年,十字軍在其廢墟上建造了一座小堂,1152年丹麥主教捐款建成了一座正式教堂,他本人也安葬在教堂內。這時教堂已經完全完全與教導天主經有關。十字軍時期的教堂在1187年耶路撒冷圍城戰期間嚴重受損,到1345年被拋棄,成為廢墟。1851年,4世紀教堂剩下的石塊出售,用作約沙法谷的墓碑。19世紀後期,法國圖爾韋涅公主買下這地段,尋找早期朝聖者提到的洞穴。1868年,她模仿義大利比薩的原型建造修道院,1872年成立了加爾默羅會修道院。1910年在修道院下面發現洞穴,於是修道院遷到附近,1915年開始重建拜占庭式教堂。這座教堂仍未完成。仿造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已經部分重建,尺寸與原作相同。教堂是無頂的,有台階通往洞穴,那裡是一些基督徒相信耶穌向他的門徒預言耶路撒冷被毀和耶穌再臨的地點。不幸的是,1910年發現洞穴時,它已經部分倒塌。教堂的南門左側是鑲嵌馬賽克的洗禮池。該修道院是歐洲風格,刻有100多種不同語言的主禱文。修道院右邊的路通往俄國升天教堂和拜占庭墓地教堂,一些亞美尼亞馬賽克保存在一個小型博物館內。
4.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Upper Room是新約中許多事件的發生地點:
• 最後的晚餐;
• 耶穌為門徒洗腳
• 耶穌復活後顯現
• 耶穌升天後,門徒在此聚集禱告
• 選出馬提亞為使徒
• 在五旬節,聖靈澆灌在門徒身上
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 "第一座基督教堂。” Catholic Encyclopedia: Jerusalem (A.D. 71-1099): "During the first Christian centuries the church at this place was the centre of Christianity in Jerusalem, "Holy and glorious Sion, mother of all churches" (Intercession in "St. James' Liturgy", ed. Brightman, p. 54). Certainly no spot in Christendom can be more venerable than the place of the Last Supper, which became the first Christian church."
5.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主哭耶京泣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著耶路撒冷老城。Dominus Flevit從拉丁語翻譯意為「上帝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主泣教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
6.客西馬尼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 可能是由於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根據新約聖經和基督教傳統,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後的晚餐之後前往此處禱告。根據路加福音 22:43 –44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馬利亞 (耶穌的母親)的地方。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山下汲淪谷,今天位於耶路撒冷市內。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聖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聖者」前來拜訪,他的Itinerarium 是基督徒前往聖地朝聖留下的最早記載。在他的Onomasticon,,Eusebius of Caesarea記載客西馬尼園位於「橄欖山腳下」,又說「信徒習慣於前往此處禱告」。
7.萬國教堂就位於客西馬尼園。614年,古教堂被薩珊王朝摧毀,十字軍重建了教堂,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Maria Magdalene教堂 with 獨特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拜占庭/俄羅斯風格),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馬可福音( 14:32 )稱為「一個地方」;約翰福音 (18:1)稱為「一個園子」。
8.雞鳴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是一座羅馬天主教堂,位於耶路撒冷城外錫安山的東坡。這座教堂是紀念彼得在雞叫兩次以前三次否認耶穌。據信此處是大祭司該亞法的府邸,彼得否認耶穌事件的發生地點。457年此處建起了一座拜占庭小堂,但是在1010年被穆斯林入侵者所毀。1102年十字軍重建小堂,並使用今天名稱。耶路撒冷陷落以後它再度淪為廢墟,直到1931年才重建。屋頂塑有金色公雞。教堂入口處的停車場高於教堂地面。在院子裡是一個描繪否認事件的雕像,描繪了公雞、婦女和羅馬士兵。碑文是聖經經節:「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入口兩側的鍛鐵門刻有聖經題材的浮雕。巨大的五彩色鑲嵌畫描繪新約人物。面對入口是耶穌被綁,在該亞法府邸受審,右側是耶穌和十二使徒共進最後的晚餐,左側是彼得,穿著教宗的衣服。天花板有一個巨大的十字型視窗,五彩斑斕。苦路十四站列在牆上,有簡單的十字架標記。
8.耶路撒冷(Jerusalem)位於猶太山區(Judean Mountains),海拔700-800米,東臨汲淪谷(Kidron Valley),南面和西面被欣嫩谷(Hinnom Valley)環抱。這裡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共38億人(2013年資料)仰慕的聖城,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神聖的城市。對基督徒來說,這裡是耶穌受死、埋葬和復活的地方,基督教會的發祥地,被聖經提到過653次。對猶太人來說,這裡是神所賜應許之地的心臟,聖王大衛的首都,曾是聖殿與約櫃的所在。穆斯林則相信這裡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登霄的地點。近年來的人口增長將耶路撒冷的邊界遠遠地推移到了城牆之外。截至2011年,耶路撒冷總人口80萬1千,其中猶太人占62%,穆斯林35%,基督徒2%,1%為其它宗教或無信仰。然而令幾十億人魂牽夢繞的,卻仍只是在城牆之內面積0.9平方公里的老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並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比中國最古老的城市洛陽(建于夏朝,西元前2070年)還早700多年,於1981年被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耶路撒冷老城及周邊。老城根據居民組成分為四個城區:基督徒區、穆斯林區、猶太區和亞美尼亞區。粗黃線為城牆的位置。根據猶太傳統,耶路撒冷原名撒冷(Salem),意為和平、平安,但在過去的五千年中,和平在這聖城中卻常常是短暫的。
jerusalem翻譯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節錄自"聖經考古"網站:
苦路的來歷可追溯至主後14世紀,由聖方濟會修士Franciscan 為當時的朝聖者設計的。在1335年,聖方濟會成了聖地的管理者。他們的責任有兩方面:
1. 在耶路撒冷聖墓堂和伯利恆的主誕堂定時舉行拉丁文的崇拜;
2. 照顧歐洲而來的朝聖者,特別是發生衝突時,他們是朝聖者和本地權貴的中間人;另一方面,聖地的導遊。
在14世紀時,朝聖者通常會留在耶路撒冷10-14天,他們會遊覽各地點。有見及此,聖方濟會漸漸發展出一套朝聖路程,繞圈子的參觀耶路撒冷多個地點。行程編排方便之餘,又要有系統,加上不同的傳說,行程增加了不少權威性。其中一個傳說,提到馬利亞在晚年時,會沿著這路程,查訪有關她兒子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些的傳說,更使當時的朝聖者難以批判。
當時的苦路,路程是這樣的:
1. 從錫安山的聖方濟修道院開始
2. 先看當時在城西的該亞法院和亞拿院
3. 途中經過聖墓堂,之後往東出城,攀登橄欖山
4. 從橄欖山下山,走到南面的西羅亞池
5. 從西羅亞池再攀上西山,回到錫安山的起點
6. 這個繞圈的路程上,加上聖經的經文和事蹟,幫助朝聖者的屬靈經歷。
現在的Via Dolorosa是中世紀朝聖路之其中一段,當朝聖者離開聖墓堂之後,他們會向東行,路上有不同有關耶穌事蹟的站,例如:耶穌跌倒的石板、審判之門Judgment Gate,在那裡耶穌被判死刑被帶到城外的各各他(這門尤其重要,因為要表明主是死在城外; 希 13:12 ),士兵給耶穌酸酒的蘆葦(可 15:36 ),聖維羅妮卡之家 ,財主之家(路 16:19 -31),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架的路口(可 15:21 );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女子的地點(路 23:27 -31);當馬利亞追上去見耶穌時跌倒的石級;耶穌被判罪的拱門;馬利亞小時候的學校;彼拉多之院(可15:1);希律安提帕之院(路23:6-12);法利賽人西門的家,那裡是抹大拉馬利亞被赦免(路 7:36 -50);聖殿美門(徒3:2);主的聖殿(路 2:27 );安尼之家,傳說馬利亞出生之處;近羊門的畢士大池(約5:2);最後,出城門到約沙法谷。朝聖者會停在每一個站祈禱和默想。朝聖者對歷史的真實性不大關注,導遊只是講道者,使旅客感到心靈的感動而已。到了15世紀,朝聖者不約而同地感到聖墓堂和彼拉多之家的一段,應具有特別的地位,因為在這段路程上,主為我們的罪慢長的受死,便將這段路倒轉而行,不但更合情理,更使朝聖者可以親自行在十字架的路上。這樣的做法,正式在1530年開始,當時由一位西班牙的聖方濟修士Antonio of Aranda描寫。只是,這段早期的苦路,只在3個站:
1. 耶穌與跌倒的馬利亞相遇
2. 古利奈人西門為耶穌背十字架,而耶穌同時對耶路撒冷女子說話
3. 聖維羅妮卡為主抹汗
當時是奧托曼Ottoman時期,教徒不能太公開表現信仰,朝聖者會分為小組,在不同的站上默禱思想。這種苦路朝聖感動了不少的朝聖者,他們回到歐洲之後,將之發揚光大,使不能到聖地朝聖的信徒也得到幫助,歐洲沒有禁止基督教,所以漸漸苦路加上了不少的創見,站的數目便加多了。到了14世紀,其中一個歐洲版的苦路─比利時的盧萬(Louvain in Belgium)─漸受歡迎,Jan Pascha得了靈感,寫了一本靈修書Spiritual Journey,之後在1563年由Peter Calentyn出版,這書第一次使用Via Crucis「十架路」一詞。接著在1584年,又引發另一位作者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一本耶路撒冷地理的書Description of Jerusalem at the Time of Christ,這書被翻譯成各種歐洲語,非常受歡迎,直到19世紀,一直成為耶路撒冷地理的經典。 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列出的苦路站,與現今苦路14站相近,但是當時仍對耶路撒冷的苦路朝聖影響不大。 到了17世紀,Pascha和van Adrichom所寫的苦路14站靈修書深受到廣大歐洲基督徒歡迎。但是,當他們來到耶路撒冷時,發現苦路到了Judgment Gate便完畢,便感到失望,因為他們預期苦路的終站是聖墓堂。耶路撒冷當地的聖方濟修士的解釋不被接受,所以某些修士為了迎合朝聖者的希望,便將苦路路線作修改。最後,到了18世紀,聖方濟修士Elzear Horn在1724-1744年間於聖地事奉,他同時又深受van Adrichom的著作影響。他是第一位把van Adrichom苦路放在當時的地圖上。這就是現在的苦路的最早版本,14站的位置與現今的各站位置大約相同,地圖上的圓形數字是18世紀時各站位置,方形數字是今天苦路各站的位置。苦路本身不是以歷史和考古來定義,而是以信仰為本,所以並不符合考古和歷史的資料。但是,它是歷代信徒響往基督經歷的表達,這正是信徒來朝聖的原因,朝聖之時,在默想和祈禱中找到屬靈的真實,正如Murphy-O'Connor一文標題所說,苦路是「信心的地理」(geography of faith)。
但是,因著聖經考古學的發現,我們現在得到更多的考古資料,可以重新的找出耶穌當日苦路的路線。
jerusalem翻譯 在 耶路撒冷(CityAlight 诗歌"Jerusalem" 中文版)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