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孩子總是習慣用比較負面的想法暗示自己「我書都讀不完」,可以協助孩子列出一些比較合理的念頭。例如:
‧我已經連續看了「三個小時」數學。
‧我已經把「第三單元到第五單元」練習過了。
‧我已經練習寫過「兩遍」題型了。
‧上次數學小考,我的平均分數落在「八十至九十五分」區間。
運用具體的數字,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式看自己。同時詳細地列出自己過往在該科表現上的成績,有助於更能掌握與瞭解自己。
摘錄自《#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這一段文章很長,但充滿重點,可見作者的用心。
別說孩子們面對考試所以念書,我自己在看書的時候,也會如文章所提。像是我會大概設定,我要花在一本書上面多久時間?還有,我要把握書裡面的哪些重點?
有意識地看書,而不是一翻開書就從頭到尾一字一句看,反而更能抓到一本書的精要。有些書要瀏覽、有些書要精讀……,視目的而定。
祝願您,能不只為了考試而唸書,而能為了享受、休養、療癒而與書相伴!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4298539783495632
... ... ... ... ... ... ... ... ... ... ... ... ... ... ...
孩子書看不完,好焦慮?
【文/ 王意中】
有些焦慮的狀態很微妙,比如孩子一邊為考試複習,一邊心想:「書看不完,怎麼辦?」
孩子不看書,爸媽會焦慮。而發現自己書看不完,則令孩子更焦慮,於是爸媽也跟著焦慮,勸說:「你真的該休息了。」
「我書看不完,明天要考試。」
「現在時間那麼晚了,你先睡,明天早一點起來看。」
「不行,我沒時間了。你不要在那邊吵,愈吵,我就愈念不完!……」
對有些孩子來說,考試前,書一定得看完。孩子這麼認真,當然爸媽也感到窩心。但是請問:這裡所謂的「看完」,指的是什麼?
◎ 陪伴孩子面對焦慮
■ 書看不完好焦慮,傳達什麼「訊息」?
在此,我們來探討孩子擔心念不完書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
有些孩子是因為沒看完書,考試會考不好;考試成績不好,在班上的排名會退步、對未來升學可能有影響……為此擔心又焦慮。
或者是當同學們都很努力在拚搏時,自己卻總是成績墊底,無形中也會受到影響而在班上陷入低氣壓的氛圍,情緒低落。
有人則是擔心考不好,可能會被留校,無止境地罰寫、抄寫,晚回家;被老師、爸媽無情地數落;或者得到補習班、安親班,不斷地加強再加強。
我們要引導孩子思考在「書沒讀完」的擔憂背後,令他焦慮的到底是什麼原因。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考試成績理想,這是非常自然的期待。孩子想要考好的這個念頭,是可以給予肯定的,但是由此而生的擔心是否合情合理,我們必須與孩子共同來討論。
■ 自我設定的表現,剛剛好就好
我們真的不用要求自己的表現要百分之百的好。我通常給自己設定在百分之八十五的狀態,對我來說,百分之八十五剛剛好。
有人可能會問:「為何不設定在頂端?不然百分之九十五也好啊。就像爬山,當然是爬得愈高愈好。」我明白你為什麼這麼想,我爬過高山,上面的風景還真是迷人。但是,高處不勝寒。
如果以長遠來看,當一個人在達到高點的過程及來到頂端後,對於壓力可以自在負荷,那麼這樣設定就沒問題。不過,假如是容易焦慮、患得患失的孩子,那麼讓孩子設定自我的表現「剛剛好就好」。
以我為例,我的自我設定是百分之八十五,中上程度。設定在這個標準,接下來的目標就是鎖定如何維持細水長流,能夠保持在百分之八十五。比起百分之九十五、甚至百分之百,百分之八十五比較容易維持,壓力相對也少了一些。
沒有人規定一定得設定到什麼程度,我也不認為設定在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就顯得自己目標不足,缺乏挑戰性。
不是這樣的,每一個人對於自我目標的設定不盡然相同。
在學校裡,許多老師把標準拉到很高,在家裡,父母的標準何嘗不是如此。但我們應該與孩子共同釐清其現階段的程度及條件,給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範圍,或者至少能讓自己維持平穩的狀態。這並不是退縮在舒適圈內,而是找出合理的設定標準。
我相信這麼做,孩子不必要的焦慮將少很多。
■ 細膩覺察,彈性判斷
當一個人有「非得如何不可」的想法,表示他的認知處於一種沒有彈性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談論焦慮時,我不時地強調「調整認知」是非常重要且關鍵的練習。
一個人的腦袋中如果被太多「應該」占據,就會造成「非得如何不可」,這也是形成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不強迫孩子一定得如何,而是讓孩子練習「覺察」與「判斷」。
我們看待事物常常是憑感覺,比較缺乏具體且詳細地去記錄自己的情緒與感受,體會內心那些抽象的感覺及想法。這使我們錯過許多細微卻關鍵的改變契機,那可能只是一個念頭,或者其中的一個字、一句話。
法律用語中有兩個字:「應」和「得」。這兩個字的意義截然不同,其實也適用於練習覺察與判斷。
「應」就是「非得如何不可」。
「得」則是可有可無、可做可不做。讓自己有一個彈性的空間,我們可以選擇做,也可以選擇不做,或者選擇做到怎樣的程度,隨著自己的能力、心思、時間、體力、腦力、擁有的資源等,有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
總是認為自己「應該」如何的人,自我要求比較高。但如果給自己設定在「得」,相對來講就比較有彈性。
要從容面對焦慮,「給自己充分的彈性」是非常重要的。
■ 平常就做好設定,抽離考試書堆,抽離焦慮
孩子在準備考試,但一邊讀書,心裡一邊焦慮起來。這時,要怎麼舒緩焦慮?
可以先闔上書本,離開書桌,透過轉移的方式,讓注意力先從準備考試這件事抽離出來,做做別的事情,緩解一些焦慮的情緒及生理反應。
抽離多久的時間呢?平時就可以先做好設定,例如五分鐘、十分鐘。要注意的是,有時抽離時間太久,反而會令孩子更焦慮,擔心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考試,反而又會形成另外一種焦慮的來源。
這也是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需要和孩子進行一些設定,當狀況發生的時候,只要把這些設定套入公式,孩子便可以很快地進入狀態。
我常常講:演練、演練、演練。我們必須不斷演練,孩子才能夠更輕易地面對與因應眼前的狀況。
■ 以合理的數字,取代習慣性擔憂
若孩子總是習慣用比較負面的想法暗示自己「我書都讀不完」,可以協助孩子列出一些比較合理的念頭。例如:
‧我已經連續看了「三個小時」數學。
‧我已經把「第三單元到第五單元」練習過了。
‧我已經練習寫過「兩遍」題型了。
‧上次數學小考,我的平均分數落在「八十至九十五分」區間。
運用具體的數字,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式看自己。同時詳細地列出自己過往在該科表現上的成績,有助於更能掌握與瞭解自己。
■ 關鍵在於考試時,能夠「順利提取」
考前複習時,看書是為了考試,所以在此暫不討論做學問這件事。
我們都希望在考試作答的過程中,順利提取自己在這段期間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因此,如何認定所謂的「看完書」?
其實與其說看完,關鍵應在於「如何順利提取」。
■找出念書效率最佳的時段
每個孩子都需要瞭解,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當中,扣除掉睡眠,每個人、每天,在不同時間的精神、思緒、體力與情緒狀態都不盡相同。孩子要找出自己在什麼時間、什麼時段或什麼方法,讀書的效率最好,而不是像苦行僧一樣,從頭到尾花了過長的時間靜坐在書桌前,用力啃書。
這樣的背影確實令許多父母覺得很驕傲、很欣慰,眼見孩子如此認真,幾乎要落淚。但是對於考試的成效來講,並非是好事。畢竟長時間坐在書桌前,缺乏適度運動,對孩子的專注力、情緒舒緩及身體負荷等,都是耗損,反而容易降低學習成效。
有些孩子會做自我設定,比如每本課本都必須從第一頁開始看到要考完的那一頁,甚至每一字、每一句都讀得很仔細。其實,重點不在於看多快、多細,而是要練習能在考試時,對應題目,將看過的內容輸出、寫下來。
因此,我們得先打破「看完」的說法,請先回頭思考:現在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為了應付考試,那這時要練習的就是如何有效提取。與其長時間輸入(記憶),需要練習的反而是「輸出」(提取)。
■ 抓重點準備
看一本書,是否一定要從頭到尾看完呢?並不是如此。若是讀小說,跳過了一些章節、段落,可能會忽略重要的情節與線索。但是看的並非小說時,就要試著先瞭解自己閱讀這本書,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一本書中百分之八十的重點,就在百分之二十的內容裡,透過八十/二十法則可以瞭解,很多事情,我們只要「抓到重點」。
比如說,當孩子因準備考試而產生讀書焦慮,可以運用前面的方法,引導孩子慢慢跳脫綁死的自我設定所形成的有形、無形壓力。並不是說看書時跳行或漏字,而是只要能很清楚地掌握內容的「重點」,有時不一定非得逐字或逐句看過。
重要的是能「順利提取」,並非只有純粹記憶。
先找出目的,再針對不同目的,進行不同重點的輸入(記憶)與輸出(提取),會比較清楚自己的準備哪些是有作用的。
打破既定的刻板印象,才能以比較合理的方式看事情,避免無謂的焦慮干擾日常生活。
■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輸入」與「輸出」
我時常告訴孩子,不管我看了多少電影、戲劇、繪本、小說等,看完之後,我一定要把心得說出來或寫出來。無論說了多少或寫了多長,只要有「輸出」,這些「輸入」就對我產生作用。
我們不斷提醒自己和孩子要多看書、多接觸人事物,這些都是「輸入」。然而,如果只有不斷在輸入,卻沒給自己任何機會進行輸出,所看的、接觸的一切都是枉然,那些輸入也就產生不了太多意義。
在教學上也是如此。我常在演講時跟老師分享,在課堂上,不要都只是我們不斷在講,要孩子記下來或背下來,而是要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試著開口說話、開口回答或開口提問。
無論是說或寫,任何形式都可以是「輸出」的方式。
過去,輸出對我而言是一種壓力,我常在暗示自己可能寫不出來或講不出來。但是現在,我不時提醒自己轉個念頭、換個方式想,把輸出看成一種非常愉悅的事,讓自己每天都想要說出來、寫出來,漸漸地,思考、表達與書寫的手感都更加順暢。輸出不但成了我的好習慣,也成為一項好的生產方式。
當我們對輸出愈來愈習慣並熟練,表現也會愈來愈俐落。日常生活中的「輸入」機會無處不在,不但與我們有密切關聯,也可能激發出我們更多創作──這就是「輸出」。
有機會,多和孩子分享這樣的概念,並且自己也不斷地練習輸出吧。這是我的一些想法,與你分享。
.
以上文字摘錄自
《#覺察孩子的焦慮危機》
咬手、拔頭髮、猛眨眼……從辨識警訊開始,讓孩子學會紓解焦慮,安定成長
博客來:https://reurl.cc/Q38d8Z
金石堂:https://reurl.cc/ygxZxa
誠品:https://reurl.cc/D6W9N6
讀冊:https://reurl.cc/VXKZAQ
全台各大書店販售中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呂冠緯 / 冠緯學長陪你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先備知識: 1.體積莫耳濃度定義 影片重點: 1.先寫出公式就不會亂。 2.討論氣體溶質,若要做起體體積與莫耳數的換算方法如下面兩點。 3.0度C,1大氣壓下(STP),每莫耳氣體佔22.4公升。 4.25度C,1大氣壓下(NTP),每莫耳氣體佔24.5公升。 更多教學影片在均一教育平台 htt...
一大氣壓公式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台灣學做手工皂,把環保和節儉的理念帶回家鄉〉
🧼#聖誕小精靈🎄
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
其實我一直在悄悄地跟老師學做手工皂。
聖誕節快到了,我拜託老師教我做聖誕老公公皂,這是我第四次做皂,剛試著自己將皂脫模並切割,說真的,好久沒有這麼緊張了!
做聖誕皂實在是狀況百出,第一次製作時,將皂放進保麗龍盒子保溫後,才想起來忘記放精油,和老師兩個人「啊哦」了老半天。
第二次,我因判斷錯誤,将老公公眼睛模型放早了,拿出來時又弄斷成七八截,只好安慰自己:「這樣出來的老公公的每一塊皂都會不一樣,微表情會有差異。」
綠色帽子的皂油因前面做太慢,整個皂化得硬梆梆,哭笑不得地跟老師解釋:「聖誕老公公他今天打了髮蠟!」
今晚,當我看到切割出來的成品,因「錯誤百出」,卻陰差陽錯導致每一隻老公公都獨一無二、神態各異時,真的覺得好奇妙、好有趣!
#因為老師,我開始接觸手工皂
印象中,去年有一次見到老師,她手上抱著一本厚厚的書,我問這是什麼書?
老師告訴我這是手工皂的書,一提起這個話題,她就像被上了發條,興奮地跟我分享說手工皂可以分為哪些種類、需要用到哪些材料,這種怎麼做、那種怎麼做⋯她說自己打算好好研究。
但說老實話,我當時不太感興趣,因為我沒有用皂的習慣,心裡還難免嘀咕,搞不好老師跟我一樣,只是「三分鐘熱度」,畢竟從「說」到「做」,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呢!
沒想到的是,去年的下半旬開始,老師陸陸續續送給我了好多塊自己做的皂,先是簡單的純色皂,而後是花紋特別的渲染皂,快到聖誕節的時候,老師送了我一塊珍珠奶茶皂⋯
但我都當紀念品收起來,
所以手工皂到底好不好用,
我也不清楚。
我要回廣東過年的時候,老師又給了我兩塊皂,回到家後,為了給老師反饋,我就逼著老爸試用,老爸被我叨叨得不行,才拿起來認認真真地洗了一次臉⋯
結果這次以後,我發現手工皂的體積縮小得越來越快,老爸不僅用它洗臉,洗澡洗頭都在使用它了!
不過這一次,
除了手工皂,
我更想跟大家分享,
手工皂的背後,
我學到的事。
#手工皂的好處
我在廣東時,身邊幾乎沒有親戚朋友使用手工皂,但是台灣隨處可見手工皂專櫃,在東門甚至還有很多巨大的門市體驗店,讓遊客感受手工皂的觸感和味道。
手工皂代表著一種環保和節約的理念,一塊皂出來,最後可以完全「消失」,不會留下洗髮精、沐浴乳需要用到的塑料瓶瓶罐罐。
輕便、好攜帶,最重要的是,上好的手工皂,除了必要的皂化料,不需添加任何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潤滑成分,也能夠起到清潔和保濕效果,若能自己製作,成本還可以大大壓縮。
我現在洗頭洗澡洗臉都用手工皂,皮膚越來越好,洗完臉不立刻用潤膚露也不覺得乾,真的很神奇。
若莓以前說我的腦袋很臭,頭皮有一股陳年老油味,結果這次我讓她聞聞看,她說:「哇,王老師的皂真的很厲害!」
我下定決心要在臺灣學會手工皂,把這樣的好東西帶回去,分享給家人朋友們。
#手工皂的平行世界
大家都知道2020年有多麼地不太平,地球「兵荒馬亂」,災難連連,令人悲傷的、讓人憤怒的消息層出不窮,所有人都多多少少受疫情影響,長官們壓力無窮、員工們人心惶惶,留學生們被困在原地,與老師和同學隔岸相望。
疫情爆發初期,籠罩在城市上空的低氣壓真讓人煎熬難耐,我的心情也總是低落到極點,打開電視、手機一看,全都是經濟衰退、確診人數激增的壞消息,除了縮在被窩裡喀喀啃薯片,哪也去不了⋯
而那段時間,老師的畫風卻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她總是很高興地跟我分享自己做的新皂,杯子蛋糕、西瓜、咖啡豆、玫瑰花、冰淇淋、海洋與雪山,三角形的、圓形的、方形的、磚型的⋯
從老師做的皂裡,我覺得老師簡直在另外一個平行時空,2020年的台灣也同樣波濤洶湧啊,風雲巨變的庚子年,老師卻有這樣的「閒情逸致」,
絲毫不受外境影響,在學皂、做皂、修皂、包裝皂、與人分享皂的過程中,心靈得到提升,每天都生活在平靜與祥和之中。
作為時刻被外境震盪著,
身不由己的其中一朵小浪花,
我真的很讚嘆老師的心境和態度。
#第一件事:毫無保留的教學
9.11-9.26日,我隔離期間,老師給我送來了一個愛心包裹,裡面就有一塊自己做的手工皂。
當我順利解除隔離後,
終於有機會跟老師學手工皂啦!
老師在教我和外甥女時,是毫無保留的手把手教學,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乾貨滿滿」,三小時做皂的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有所收穫。
人之常情,很多手藝人在傳授學徒時,總是不得不「留幾手」,許多工序細節是不會讓學生知道的,都只敢教到剛剛好而已。
可是老師不僅沒有跟我們兩個算學費,讓我們使用她的工具和材料,還把所有失敗的經驗、成功的秘訣知無不言地傳授給我們。
老師看過大量的書和視頻,也親身去上過手工皂的課,但發現做皂的許多細節和門道,還是需要自己摸索才能得知。
也就是說,若不花費大量心力去研究,做出來的皂永遠「馬馬虎虎」,套公式、用模具而已。
正因為老師經歷了這個困難重重的摸索過程,在教我們的時候,才會把自己一年多來的功夫,鉅細靡遺地全部講給我們聽,其中的原理、竅門、秘笈,一點都沒有藏著掖著,就是希望我們不是一知半解,而能真正學會。
我問自己,如果是我,會願意這樣把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經驗和秘密,傾囊相授嗎?我在跟老師學皂的同時,也是在觀察老師如何教人學皂,在當好一名學生的時候,我也想要學會如何當一名好的老師。
老師說自己很佩服教「根治飲食法」的賴宇凡醫師,這位心理諮商師讓病人真正康復,她捨得讓病人永遠「離開」自己、離開藥物,但她不會因此就關門大吉,反而來找她的人越來越多!
我明白了,抱著一顆真心與人分享真知,樂於助人、樂於法佈施,自己絕不「吃虧」,更不會因為通通教會別人了,自己就沒價值了,
相反,真心誠意地幫人、教人,最後一定會真正的幫到自己,因為善意的緣分,就是一個很妙的循環啊!
這樣的度量和為人師者的態度,是我跟老師學手工皂過程中學到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
第一次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拿出兩塊皂讓我們摸摸看,一塊是修過邊邊的,一塊是沒有修過的,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修過邊的那一塊手感真的不一樣,非常溫潤而圓滑,沒修過的那塊,握在手上就很膈應,想馬上放下。
老師對我們兩個小朋友說:「修過的拿在手上感受會不一樣,心情也會不一樣。我們要站在收到這塊皂的人的角度來思考,處處看到對方的需要。」
上課的講義是老師自己整理設計的,其中很特別的是,老師單面列印,一般翻開時,留白頁都會在左手邊,但老師將留白頁留在右手邊,是為了讓絕大部分學員方便做筆記。老師的細緻與貼心,時刻為他人著想的念頭,在這裡展露無餘。
處處看到他人的需要,是我跟老師學手工皂過程中學到的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殘缺的留給自己,完美的才給他人
我建議老師,那些自己做得不滿意的,還可以送給別人啊!
老師卻慈祥地對我說,「拿給別人的東西,一定是自己覺得很好用的,如果連自己這關都過不了,就一定不會塞給別人。」
啊,我以前都是把自己不要的、閒置的東西,「慷慨」地給別人,好的、漂亮的、新鮮的才留給自己,我很慚愧。
老師做皂的過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風順,她也有過許多做得不完美的皂,她會選擇留下來自己使用,或乾脆毫不留情地刨掉,當作下一次皂的材料。
怪不得,收到老師的手工皂的朋友,
沒有一個不高興的!
好東西才能分享給別人,
這是我跟老師學到的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做皂沒有快功夫
我總是沉不住氣,例如倒珍珠奶茶的中間層的時候,倒得太快,切皂的時候看到花紋不細膩,才懊悔不已。
還有一次,老師拿出印章讓我給自己的皂打印章,需要用小錘子將印章力度均衡地慢慢敲入皂中。
可是我一心求快,敲得邦邦響,老師敏感地從這急促而不規則的聲音中聽出我此刻心亂如麻,便溫柔地提醒我:「不能急,慢慢來。」
一塊皂要設計造型、構想功能、計算油料比例、搭配色彩、一層一層地舖陳,要想、做、切割、晾曬、打磨、製作包裝、清洗滿是油污和顏料的工具⋯
圖案皂需要提前做準備,如聖誕皂,前一天就把老公公的眼睛和鼻子做起來。從用料理紙製作模型到最後封箱保溫,光是四顆眼睛、兩隻嘴巴,老師就用了五六道工序才完成。
如果有熱油,一定要先加熱,溫度降至40度後才能和其他冷油拌在一起。氫氧化鈉作用時會急劇升溫,老師想到何不直接加入冰塊中,這樣最安全,所以做皂的液體(水、牛奶等)要提前做成固態冰狀。
一開始我不明白,明明有電動攪拌器,為什麼老師還要讓我們用打蛋器打,手痠死了!
後來才知道,使用機器的話,皂液一下就皂化了,但這時的氫氧化鈉和油料,或許根本還未完全融合。
顏料也一定要攪拌均勻,在混合的過程中,還要記得同時刮量杯的邊邊,把蕩上去的油料也刮下來一起拌,否則不勻的話,老公公的臉上可能會出現一條線。
称各种油的重量时,如若分心,油很容易一下倒太多造成超脂,老师现在的功夫几乎能做到一克不多一克不少。
裝油料的鍋子,老師一定會用刮子刮好幾次,动作慢慢的、细细的,惜福,在耐心做皂的過程中就得以成全。
精油的搭配也有讲究,苦橙、苦橙叶、雪松、甜橙、柠檬香草...不同的比例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香气,每一种香都有独特的功能,如薰衣草可以舒缓压力、安眠,玫瑰天竺葵可以振奋精神,协调荷尔蒙系统。
脫模切割後,還要放在晾架上置於通風處氧化處理,帶皂化到一定程度,要修邊、蓋印章、保鮮膜包裝、貼上含量標籤、裝盒等。
如上所述,一塊皂的出爐,至少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最好是晾四十五天以上,根本急不來。
老師說自己曾經也是一個很著急的人,但是做皂讓她不得不學會放慢腳步、撫平自己內心的每一道褶皺,感受每一個步驟背後的靜思和沈澱。
调配颜料的深浅难有定数,皂化过程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精油添加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出来的效果也不同,所以几乎每一次做皂,都会带来惊喜。
咖啡、牛奶、母乳、左手香、蘆薈,一切我們能想到的,老師都拿來做手工皂實驗。
為了呈现每块皂最好的效果,老師一次又一次地調試配方,她曾一天洗三次澡,手都快搓疼了,就是要切身感受每一塊皂的細微差異。
原來啊,不只是盤起腿來在禪堂打坐,三百六十行、柴米油鹽醋,無處不是修心養性的過程。這是我學手工皂過程中,體悟到的第四件事。
#第五件事:失敗則反思,成功則謹慎
做第一塊皂之前,老師就告訴我們,不要怕失敗,即使失敗,把那一塊刨掉就好了,刨下來的碎屑,又可以入下一次的純色皂,變成色彩斑斕的花紋皂!
懊惱沒有用,反思和總結才是有意義的。老師的筆記本裡詳細書寫每一次做皂的過程和心得,其中一頁「卡布災難」,記錄老師做卡布奇諾皂時出現的危機和轉機。
老師鼓勵我們大膽嘗試,靈活運用,每一次失敗,都是為自己積累寶貴的經驗,都能讓自己有所成長。
這個觀念,除了做皂,平日做飯下廚,我也常常如此提醒自己:哪怕鹹了、淡了、焦黑了,也不怕啊!
下一次再調整不就好了,
人生又不是只吃一頓飯,
我也不會只做一條皂啊!
豁達地面對失敗,謹慎地對待成功,
是我跟老師學皂過程中,明白的第五件事。
#分享手工皂的幸福:感恩的心意
在做皂的幾個小時裡,雖然我們的手、眼、腦都在高速公路上,但我們的心情總是非常舒適而喜悅,我時不時問老師一些最近生活和學業上遇到的問題,老師也與我分享最近的心情和境遇...
老師會點上一座手作香薰燭臺,放點SPA音樂,我們在電子秤上稱量各式各樣的油,為調出的莫蘭迪色系而歡喜雀躍,懷著感恩和期待的心情酿造每一块皂。
手工皂是最好的伴手禮,因為每個人都用得上,用完就完全不見,和其他禮物不一樣,不需擔心變成對方的累贅。
我的小本本裡記著每一次做皂的日期和數量,例如這一次收成的皂要寄給老爸老媽、爺爺奶奶、這位老師、那位老師、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下一次要給這位叔叔、那位阿姨,這個朋友、那個同學、這一位幫助過我的人、那一個教會我某件事的人⋯
正如我所說的,我不會只做一條皂,因為我想要分享幸福給對方的人,會越來越多。
關於皂的故事啊,
我一定會繼續分享下去的!
2020.12.01
手工皂收成日
一大氣壓公式 在 科技大觀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溫度計不能量雪深 那能量山高嗎?🗻】
曾有人以溫度計測量20公分的積雪深度,一般量氣溫的溫度計大概長25公分,拿來估計一下也是可以啦......但當手中只有溫度計,要怎麼估量山有多高呢?🌡 #沸點怎麼來?
沸點和氣壓的公式啊,請在物理規則面前顯示你真正的力量,與你締結契約的物理定律現在命令你,封印解除↓↓
#掐筆算一算覺得山不在高_有仙則名
一大氣壓公式 在 呂冠緯 / 冠緯學長陪你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先備知識:
1.體積莫耳濃度定義
影片重點:
1.先寫出公式就不會亂。
2.討論氣體溶質,若要做起體體積與莫耳數的換算方法如下面兩點。
3.0度C,1大氣壓下(STP),每莫耳氣體佔22.4公升。
4.25度C,1大氣壓下(NTP),每莫耳氣體佔24.5公升。
更多教學影片在均一教育平台 http://www.junyiacademy.org/
一大氣壓公式 在 1-2.1氣體的壓力04_氣壓換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