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PR坐實華人主場:包攬全部獎項,四成作者來自中國
本文來自量子位(公眾號 QbitAI)
……
這屆CVPR,華人簡直大放異彩。
怎麼說?來看下結果。
•最佳論文、最佳學生論文,每年兩個最受矚目獎項論文一作都是華人,吳尚哲和Zhiqin Chen。
•經典論文獎,同樣被華人一作的論文拿下。
•在本屆CVPR投稿論文中,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數量高達39%。
•投稿最多的Top 10機構中,中國頂尖大學占7所;Top 5入圍4所。
•商湯、華為、百度、騰訊、阿裡等視覺大廠,高產論文紛紛入圍。
•還首次設立了華人,Thomas S. Huang紀念獎,從2021年開始頒發。
嗯,如此成績,說是「華人的CVPR」也不足為過了。
▌最佳論文獎
最佳論文(Best Paper Award),毋庸置疑,是每屆大會接收所有論文中的「最頂級者」。
本屆 CVPR 最佳論文獎,由來自牛津大學的團隊斬獲。
團隊提出了一個叫Photo-Geometric Autoencoding的新方法,可以在沒有任何人工或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只需單張圖像,就可以生成高品質的3D人臉模型。
簡單來說,就是輸入單張人像圖像,然後從深度、光照、視角、置信度、反照率等多個維度進行分解,而後組合渲染,生成3D人臉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牛津大學視覺幾何組博士生吳尚哲,與 Andrew Zisserman 及其弟子 Andrea Vedaldi一起共事。
吳尚哲本科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曾在商湯、騰訊優圖、Google AI 實習。在牛津大學讀博期間,主攻無監督/自監督3D理解領域。
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作為一名出身寒門的學子,我很感謝父母親無私的支持。
自小我就明白兩件事:一是要改變命運只能努力學習;二是父母無法幫我太多,我只能靠自己。
而這一次斬獲如此殊榮,也是對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懈努力的很好證明。
▌最佳學生論文獎
每年CVPR獎項的另一個重頭戲——最佳學生論文,頒給了西蒙弗雷澤大學和穀歌研究院的三位研究者。
這項研究是受到了經典空間資料結構,即二叉空間分割(BSP)的啟發,提出了新的神經網路BSP-Net,以此來促進在3D空間中的學習。
這個方法的亮點就在於:用最少的多邊形,生成盡可能完美、真實的3D物體。
以明顯看到,在使用少量多邊形的情況下,生成的3D模型效果是更加逼真、完美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還是華人——Zhiqin Chen,西蒙弗雷澤大學博士生,師從Hao (Richard) Zhang教授。
Zhiqin Chen本科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之後遠赴西蒙弗雷澤大學進行深造,於2019年獲得該校碩士學位。
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電腦圖形學,主攻幾何建模和機器學習。
▌經典論文獎
除了最佳論文和最佳學生論文這兩個「重頭戲」,今年的經典論文獎之一,論文第一作者同樣也是華人。
這項研究由布朗大學和TU Darmstadt的三位研究人員共同完
成,主要講的是光流法測算,也就是和觀察者的運動所造成的觀測目標、表面或邊緣運動有關的一個概念。
光流法測算本身是視訊壓縮、物體識別和追蹤、機器人導航等領域的關鍵技術。
而這項研究不僅剖析了光流法測算相關的一些問題,還在此基
礎之上做了改良,得出新模型。
在這次CVPR線上會議上,評審團對此也表示:
回顧十年前來看,這篇論文對後世研究的積極影響最為重大,所以頒發了經典論文獎給它。
這項研究的一作,是Deqin Sun,當年他還在布朗大學讀博士,目前已經在穀歌就職。
嗯,沒錯,這屆CVPR重要的獎項,已經被華人一作包攬了。
但為什麼叫「華人的CVPR」,遠不止於此。
▌中國作者論文近四成,清華高居第一
除了獎項之外,CVPR 2020還公佈一組資料,包括投稿作者、機構情況等。
首先介紹一下今年投稿的整體情況:
論文作者數量增加了20%,達到16955人。
論文投稿數增加29%,達到5865篇。
超過3600評審審閱了超過1.8萬稿件,工作量增加了21%。
接下裡,便是華人學者、機構,再次「高光時刻」!
從投稿論文作者分佈情況來看:
華人作者占比39.2%,近四成!
來自清華的論文作者最多。
在Top 10機構中,中國占7家,Top 5就占了4家。
上榜機構除了清華,還有上交大、北大、浙大、中科大、北航、西電。
當然,除了國內高校之外,企業的成績也是相當亮眼,在量子位元2月份的報導中便有所提及。
商湯科技及聯合實驗室,本次共有62篇論文入選,並且拿下了CVPR 2020 ActivityNet動作分類比賽、時空動作定位比賽,以及CVPR 2020 NTIRE真實圖像(Real World RGB Images)光譜重建(HS Reconstruction)賽道冠軍。
華為視覺團隊34篇論文入圍本屆CVPR,其中包括7篇口頭報告論文。值得注意的是,單是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高級研究員王雲鶴團隊,投了11篇中了7篇。
百度今年中選19篇,比去年的17篇多了兩篇。
騰訊共17篇入選,涉及主題涵蓋類比學習、人臉識別、物體檢測、行人重識別等領域。
阿裡巴巴共有16篇論文入選。
曠視今年中選16篇,比去年的14篇有進步,論文的作者中我們也看到了印奇、范浩強等熟悉的名字。
滴滴,除了多篇論文入選,還在 CD-FSL 挑戰賽、track1比賽等獲得多項世界第一。
快手一共6篇,其中一篇一作,作者是羅切斯特大學的快手實習生Haichuan Yang,也是劉霽老師的學生。
虎牙也有1篇論文入選。
▌One More Thing
在今年的CVPR上,還特別開設了「首個華人獎項」——Thomas S. Huang紀念獎。
主要是為了緬懷獲譽華人AI視覺鼻祖、一代宗師,Thomas S. Huang(黃煦濤)。
正如UC伯克利教授、電腦視覺大牛馬毅教授這樣寫道:
黃老先生不僅開創了現代三維視覺,而且從他開始,慧眼識英,一手建立了UIUC在電腦視覺領域的鼎盛。
並且,他的桃李門生們,現在也已成為華人CV界的中堅力量:雲從CEO周曦、依圖CTO顏水成、華為諾亞方舟電腦視覺首席科學家田奇、文遠知行CEO韓旭……
據悉,該獎項將從2021年開始頒發。
最後,雖然今年的CVPR被稱為十年來最難的一屆,接收率僅為22%,但從上述的中國科研工作者、機構的不凡表現來看,真的可謂是大放異彩!
所以既然中國力量已經如此耀眼。
「交大量子力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Johntool-工具王阿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心得] 陳永富-量子力學導論- 看板NCTU-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林炯源量子力學- 交通大學板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林聖迪老師- 量子力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林聖迪老師- NYCU OCW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Fw: [心得] 朱仲夏- 量子力學(二) - 看板NCTU-Teacher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心得] 陳永富-量子力學導論- 看板NCTU-Teacher 的評價
- 關於交大量子力學 在 【請問】 求鄭舜仁量子力學導論(二) 之考古題- NCTU-Teacher板 的評價
交大量子力學 在 Johntool-工具王阿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工程師之路】電子系vs電機系 到底哪裡不一樣?
「電子系vs電機系 到底哪裡不一樣?」
電子系和電機系,其實很多課程重疊,也難怪大家容易搞不清楚,就讓我來說給大家聽吧🗣!
#電子工程學系☑️
電子系主要在處理的東西都偏小,從操作晶片上的電子,到產出可以運作的晶片,都是電子系學生的領域👨🏻💻。
他們會學習電子在晶片上運作的理論,所以需要學習近代物理、量子力學等,當然,除了電子如何在晶片上運作,還要做出可以被運作的晶片,所以需要學習化學、半導體等科目。
#電機工程學系☑️
電機系和電子系非~常~像,電機之所以稱為「電機」,是因為除了電子之外,還有相當程度的機械、動力,電機系通常會加入馬達、控制、電力的課程,而且比較著重「電磁學」⚡️⚡️⚡️⚡️。
因為晶片與系統做出來之後,只是得到一個訊號,而如果想要做出機器人或電子機械,就要靠電機系學生分析、組合,而這些技術就是電子系所沒有的。
#兩者的差異性☑️
電子系是最上游的製程設計,主要是發展最小最專業的初階晶片元件,發展一套系統電路供其他人使用。電機系則是整合上游電子以及下游資工,統整並發展出一個機械或是儀器。
以必修課課程來說,電機、電子兩者間的差異性不大,電子系會專精於IC和通訊方面📱,像是常見的半導體、晶圓都是屬於IC領域。
電機系則規定各領域都是必修課程,光電、奈米電子、計算機科學、通訊、自動控制組等等都會接觸到,電機系的領域相對更廣☺️。
不論是電子、電機,這些都是目前產業界熱門且重要之領域,發展前景非~常看好💪🏻,就看你喜歡怎樣的領域囉😉!
想知道更多?
【歡迎追蹤Johntool-工具王阿璋 @johntooltw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Johntool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johntooltw/
收到更多 #工程師之路 #不務正業工程師 系列!
#工程師 #軟體工程師 #Coding #韌體 #硬體 #網路 #電子 #電子系 #電機 #電機系 #理工科系 #選系 #大學選系 #台灣 #台大 #清大 #交大 #晶片 #半導體 #化學
#分享 #share #Johntool #工具王阿璋
交大量子力學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悼~永遠的交大人張俊彥校長
本校前校長、台灣半導體界之先鋒--張俊彥博士於今日(10月12日)凌晨安祥地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壽81歲。今天同時也是他的生日,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表達所有交大人對其之敬意及緬懷。
張俊彥校長為台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在戰後艱困的環境中成長,於交大電子研究所求學,1970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位國家博士,是台灣光復後培養出的第一代最傑出的學者和教育家。在當時研究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自立自強,與研究團隊做出雷射、電波發射台、以及國內第一顆電晶體,並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第一篇半導體論文。
張校長自1960年起鑽研半導體,並於1964年與張瑞夫、郭雙發先生籌設建立國內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成為亞洲頂尖先進矽平面技術之先鋒;並於1990年成立國家毫微米實驗室(NDL),培育尖端人才發展我國半導體產業並開創先進技術,奠定了今日台灣世界級半導體產業的基礎。張校長獻身電子研究將近一甲子,不僅榮耀無數,更培育了無數傑出門生成為我國電子與資訊產業的先鋒及中堅。由於他傑出的貢獻,也使他成為台灣國家博士中第一位獲選為美國工程學院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外籍院士,也因為他的當選,中華民國國旗一直掛在美國工程學院的正廳直到今日。
張校長一生奉獻交大,曾擔任電物系系主任、研發長(1987-1990)、工學院院長(1990-1994),首創電機資訊學院並擔任首任院長(1994-1995),後擔任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1996-1998),並於1998-2006年期間擔任本校校長。治校期間,張校長積極邀請高科技產業領導人支持推動校務發展,充分利用交大與科技產業的良好關係,推動各項學院間的研發及教學合作。他期許交大成為亞洲的MIT,擔任校長期間建立自由多元的學術環境,鼓勵師生狂想及提出狂點子,創造智慧並將有用的智慧財產移轉至業界以支援產業成長。任內成立生物科技學院、客家文化學院、推動台南分部之建立。他極力推動師生注重人文藝術邀請雕塑大師楊英風改善校園景觀,將交大理工起家之形象,轉型為人文藝術並駕齊驅,為交大成為一所完全大學奠定基礎。他也將長年擔任企業顧問之所得,投入交大校務基金,至今已逾新台幣一億餘元。
交大現任校長張懋中曾受業於張俊彥校長,亦師亦友,他表示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張校長精彩之一生可謂台灣過往堅毅奮鬥發展之縮影,非常遺憾他臨終前交大尚未能完成他當年推動與陽明大學之合校案,我們將繼續努力。前任吳妍華校長回憶起張前校長,對他在眾多場合的仗義執言印象深刻,將永留她心中,也深切期盼當初他所推動的合校案能順利,完成他的遺願。
張俊彥校長之告別聚會,謹照校長生前遺願,不對外公開,僅留給家人追思紀念。交大將擇期舉辦紀念研討會。
*******************************************************************
我們敬愛的張俊彥校長,同時也是我的恩師,於107年10月12日凌晨,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平靜辭世,享壽81歲,懋中謹代表本校師生同仁表達深刻的惋惜與不捨。
張俊彥校長為交大電子研究所博士,一生專長於電子專業領域研究及人才培育工作,是台灣第一位國家博士與本土中研院院士,也是第一位本土美國工程學院外籍院士,在台灣學界享有「半導體之父」之美名。
張校長曾因二二八受難家屬背景,求學之路中並不順遂,但是他靠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從自學開始開啟量子力學與半導體研究之路,在取得國家工學博士學位後,曾先後擔任電物系主任、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院長、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及校長等職務並且將長年擔任企業顧問所得均投入交大校務基金,致力發展建設,不遺餘力。
雖歷經交大復校初期的艱困時期,仍努力不懈,1964年,張校長與張瑞夫教授在朱蘭成和施敏教授的指導之下,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實驗室,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枚積體電路,培養出許多台灣的電子資訊產業人才,並且具寬闊的視野,擔任校長時期,曾與世界名校柏克萊大學簽約進行長達10年的實質合作交流計畫,全力發展電資領域。他的一生可說是全程參與半導體產業建構的歷程,其學經歷紀錄可謂台灣四十年IC發展縮影,並且以永不放棄的精神帶領台灣邁向半導體強國之路。
張校長一生專注高教志業,曾親手寫下自己的教育理念-「探討宇宙真理、發掘人生真諦、歸納與演繹並重的思維、知識紮根、育重於教、以學生為本,發展創新、開放、自由的全人教育。」顯見以學生為重,以探究知識本源為主的想法。他曾說,創新要從教育開始,而教育就是主動學習,時時提醒自己「Active learning. Stop lecturing me.」教育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點亮(Light up)思想、點亮機會,懋中深感認同與佩服。
張俊彥校長是一位愛校傑出的交大人,為本校奉獻畢生所學,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長者,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其美好的思想與典範將永遠令人景仰及懷念。
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張懋中
107年10月12日
張俊彥校長專訪:從台灣第一顆IC到矽導計畫
https://goo.gl/3RK2vp
交大量子力學 在 林炯源量子力學- 交通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想請問下修過的學長姐他教的量力如何給分一般沒關係但希望教的好網路查不太到這們課相關資訊. ... <看更多>
交大量子力學 在 林聖迪老師- 量子力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的推薦與評價
本課程是由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提供。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lassical exam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 <看更多>
交大量子力學 在 [心得] 陳永富-量子力學導論- 看板NCTU-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課名⊕
電物系 量子力學導論
▲教授▲
陳永富 教授
★修課年度★
107學年 下學期
£教了什麼£(課程大概內容。或是額外學會了什麼東西。)
上課用書是Griffiths-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貓書)的第三版,是在量子
力學入門書中較為平易近人(除了題目)的一本。
老師基本上循書的順序教,一直到與時間無關的非簡併微擾理論,其中穿插對稱性與WKB
近似法等後面的章節。並且在學期末的時候會額外談一些在量子力學中十分重要的主題,如
矩陣力學與散射問題等。
會開這門課除了因為老師本身熱愛教學外,也因為他的研究內容包函雷射物理與對應性原
理,這兩個領域和量子力學有很深的關係。其中老師會給出許多古典量子對應的例子,讓大
家更能接受量子力學給出的結果。
最後這門課值得一修的原因,在於老師會把一些大學生需要有的量子力學的能力如
特殊函數:Hermite,Legender,Spherical Harmonics,Bessel以及Spherical Bessel
不受干擾的物質波隨時間演化的計算方法: Propagator,包含自由空間Propagator的Closed
Form
用來計算位能障壁透射及反射系數的Transfer Matrix
以角動量本徵態疊加來達成空間旋轉的Wigner-D系數
等等
在這門課中全部簡潔有力地交代清礎。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除了一些電腦繪圖才能清楚傳達的圖外,都是版書(老師的版書真D好看),每次上課都
會避免擦到黑版,讓同學上課盡量聽,鼓勵下課拍照。此外老師有辦法這樣搞是因為他都將
真正的精髓給掌握了,所以才能用少少的篇幅介紹。
老師上課一貫的風格是,不拿手抄,用他的思路帶同學理解,不會跳躍,而且很強調連貫
性,甚至數學基礎都會從頭來(這邊指的是物理數學),對我來說凡是永富帶過的數學,我
都更能體會這些數學為何會被稱為物理數學。
然後這門課有配助教上的演習課,不強制參加,反正就是來把上課沒聽懂的聽懂,沒證的
學會證,並且也可以有更容易見到助教然後問爆的機會。
▼考試作業▼
期中期末各半,考試九成以上都在黑版上出現過沒有作業(上課的內容就夠消化的了)
不過老師很喜歡改規則,像這學期先考了一次小考,讓同學試水溫,(不過配分就要再問
助教了)而期中也在考完試後對小考沒出現的題目加乘50%,啊老師給分是很瀟灑的那種,
像是期末直接開書,雖然期末的內容書上大概只找得到一半,但仍然是上課的內容。
¥其他¥(是否注重出席率or嚴禁遲到?需要的基礎?)
老師會認人,尤其是電工系的,偶不對電工已經掰了。
基礎最好有傅立葉變換和線性代數,最好是bra和ket先熟一點,更屌一點可以先看研究所
的Sakuri-Modern Quantum Mechanics第一章。
¢最後想說的話¢
其實當初修這門課的時候,我正在想專題老師要找誰,那時候看永富講了幾個禮拜,發現
跟著老師學東西,進步神速,一不小心就融會貫通,就決定跟永富專題惹。
我的專題原來是把老師上課的圖畫出來(當然不只是講啥畫啥),後來生出一篇專題報告
,裡面就是幾乎全部上課內容可圖像化的東西。另外也回答了老師問我的一個問題,那個回
答我另外做成了我最後專題的報告,不然我的原版報告根本就跟繪本沒兩樣,可以拿去參考
:
https://bit.ly/35QwvHv
註:裡面有另一門也是永富開的課的報告
※ 編輯: justin90439 (140.113.123.168 臺灣), 12/24/2019 00:16:29
※ 編輯: justin90439 (140.113.123.168 臺灣), 12/24/2019 00:19: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