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情緒療癒課
#接納覺察自己
#諮商心理師郭蕙寧
這次在苗栗上的 #親子情緒教養課,孩子們都比我過去帶的學齡前寶寶還要高呢~是一群上了小學的學童
我在這堂課,應用 #藝術治療圖像式學習,與孩子一起來練習覺察,覺察自己有哪些情緒?而這些情緒長什麼樣子?情緒除了如表情般呈現在臉上,還會在自己身體的哪些地方及位置呢?
覺察情緒,不只是對情緒的認知與認識。更重要的是,感受情緒在身體中如何串流,我們如何受情緒影響,做出情緒相對應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是自己可以接受和喜歡的嗎?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有覺察,也就開始有能力可以控制自己和調節自己。譬如,生氣時會握拳頭,想打人,但是打人是適當的嗎?是自己可以接受或喜歡的嗎?覺察後意識幫我們做判斷,並找尋和學習更適當的情緒疏通方式。
跟自己情緒連結,可以透過「 #覺察」,而最好的方式之一是「 #正念」,靜下來跟隨自己的感覺,感受自己的心情與感覺。
課堂中,不管是五年級的孩子,還是萌萌的小一,孩子們都開心地探索自己,一開始孩子們比較會將情緒聚焦在頭部。從這裡可以觀察到,孩子對情緒大都還在認知上的認識。而在引導之後,他們發現情緒不只是在頭裡面,還有在心裡面,在手、或者在腳,還有孩子說在肚子中,而他們描述這些在身體中的感覺,像是心裡面爆炸的感受、手上有難過留眼淚,或者用手接住淚水、擦拭淚水,或者心情不好時肚子會不舒服,還有生氣時,腳會很想跳來跳去,或者去運動。
從認識情緒、覺察情緒,到表達情緒,我引導他們用塗鴉、繪畫的方式,將這些畫出來,畫在一張畫有自己人形的全開紙上。
這個過程是 #情緒外化,不只是更認識自己情緒,塗鴉、繪畫更是讓情緒流瀉、疏通的過程。
孩子的覺察力,讓我很驚訝,驚訝於成人不見得對自己的情緒感受能有這麼多敏銳度,而孩子們可以在引導之中,當下體察自己,透過語言、繪畫表達出來。
塗鴉之後,我們一起做了 #練習深呼吸 的小玩具,像熱氣球一樣,一呼一吸,熱氣球就會膨脹和萎縮。玩得很開心。
最後,我與孩子一起討論,除了深呼吸之外,還有什麼事情,是孩子們在心情不好時可以進行,進而疏通自己的情緒呢?
為了這一堂課,寧寧老師自己做了兩個特別大的 #情緒選擇輪,除了文字,也畫上一些小插圖。當我拿出來的時候,孩子們全部湊上來,非常喜歡這些選擇輪,看來圖文並茂的教材一直都是王道呢~我引他們想一想、看一看,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疏通情緒方式,並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選擇輪。
這是非常美好的一堂課,寧寧老師與孩子們一起徜徉在學習跟自己情緒在一起,感受自己的情緒,然後透過美麗的色彩,溫柔地、慢慢地,讓情緒釋放、流瀉、疏通。除此之外,也將自己舒壓的方式再拉開、拉大,選擇多,彈性也變大,就更不容易在自己的情緒中迷失,而茫然不安。
家長的諮詢時間中,我簡單分享了國小學童學習情緒的四個方向,分別是:
1️⃣教孩子認識與覺察自己的情緒
2️⃣教孩子學習面對與處理自己的情緒
3️⃣教孩子遇到問題願意提出來,絕對不能沈默
4️⃣教孩子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學習情緒,不只是情緒的學習。情緒產生問題,更多時候是因為孩子遇到困難而不知道該怎麼辦。鼓勵家長,要用心關注孩子,陪伴孩子一起度過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挑戰與難題~
另外,小小地分享一下,這一堂課的孩子,其實是來自弱勢家庭,但儘管是弱勢,也完全不會掩蓋孩子的優勢。每一個孩子都有獨特天賦,我們對彼此的「相信與愛」,會讓每個人都能發展出專屬於自己的得天獨厚。
祝福。
#苗栗山城
#苗栗區社福中心
#弱勢家庭優勢學習
#掌握情緒我最行
#親子情緒療癒課
#藝術治療情緒療癒
#圖像式學習情緒疏通
#情緒管理
#正向情緒教養
🔽孩子們都好專注上課,跟著寧寧老師一起練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推薦目錄: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蜜亞麻-諮商心理師郭蕙寧。寧寧老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音樂治療師 賴冠樺 Ju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並且有積極的自我治療能力。Rogers為心理治療研究之父 的評價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102上-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遺囑面具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女性心理學家被撩的感受- 有趣板 - Dcard 的評價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書上市📖|#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
◎張明志
幻聽、幻覺、發燒、做惡夢、自言自語,
看見地獄、黑衣人、已逝親人──
血液腫瘤科主任逾四十年的臨床觀察,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是身為人的最後考驗,一場漫漫人生的總清算。
▍此時需要的是信仰、是靈性對話,與安住彼此身心的陪伴……
有些人一路走得自在安穩,
有些人愈到生命末期,愈是焦慮惶恐。
現代醫學難解的心靈困境:
醫者、患者與家人如何面對即將迎來終點的生命,
給予顧全「身、心、靈」的照護?
科學有其盡頭,醫學也非萬能。曾任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十五年的張明志醫師,觀察到許多癌末病人所經歷的症狀,皆屬現代醫學無法解釋的「#靈性困擾」。
諸如 #無名發燒、#吼叫、#看見黑衣人、#聽見怪聲、#夢見自己死亡 等,許多容易發生在臨終病人身上的譫妄現象,在先進的影像檢查中,結果往往顯示一切正常;既無法以特定病理解釋,也難透過精神科藥物及治療手段解決,因而時常被誤判、忽視。病患的苦痛和恐懼真實存在,卻因科學的極限與家人的避而不談而被否定。
此問題的根源,要回溯到患者與家屬本身如何看待生死。張明志醫師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引據聖經、佛典,也及老莊思想,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
死亡可以癱瘓一個人的德性或修為,但也能將一個人的思想拉回到「神」的大能上。與「神」共好,便能在信仰中求得撫慰與力量。
▩■▩■▩■▩■▩■▩■
▍血腫科主任的靈性解惑,知生也知死的生命課題
Q:何謂靈性困擾?
A:意識或潛意識、自主或不自主、他人可察覺或不能察覺的,精神或肉體上的痛苦。
Q:怎樣的人容易有靈性困擾?
A:正在生死交關處,安寧病房或瀕臨死亡的病人較為多見。
Q:如何看待靈性困擾?
A:靈性的困擾,與病患個人的人文背景較有關。它不是大腦顳葉、額葉、枕葉的問題,也不是血管、多巴胺,或腦內啡的問題,而是病人面對生死關時所呈現之心理與靈性上的問題。
奇特的靈性困擾,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
▩■▩■▩■▩■▩■▩■
★-專業推薦-★
張醫師以其多年陪伴末期癌症病患所體悟的靈性關懷經驗,不分宗教信仰的理論及體驗,撰寫出最接近癌末病患的臨床關懷。藉由個案討論的帶領,讓讀者可體會各種癌末生理現象的靈性表達,合理解釋各種靈異的環節,以宗教關懷的理念去完美闡釋,對專業的醫護人員也可啟發其靈性領域的教育。
其實,這些都是課堂上學習不到的體驗,是照顧癌症病患的過程中才能有的親身體會及經歷。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
我們不能總是看著外國人的死法,來幻想自己將來必然的死亡情境。張明志醫師的這本書,正是極少數台灣本土化「臨死覺知」與「靈性陪伴」的紀錄,值得安寧療護工作人員、安寧志工,以及未來必然會成為家屬與末期病人的我們閱讀參考。──#許禮安(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
★-專文作序-★
何景良(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
許禮安的安寧療護與家醫專欄(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醫護聯合推薦-★
朱為民( 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老年醫學、安寧緩和專科醫師)
李春杏 (自由工作行動護理師)
張正雄(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醫療副院長)
楊育正 (前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鄭安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榮譽院長)
蔡兆勳(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
謝瑞坤(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困擾
#陪伴瀕死親人走過生死難關
#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8月25日上市📣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音樂治療師 賴冠樺 Ju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代為分享轉發]
為協助音樂治療專業在台發展,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戲劇治療與心理劇籌備推動「#創造性藝術治療」專法。
(過去廣為人知的表達性藝術治療為單一專業,於此,創造性藝術治療為多專業之集合)
—————————————————
在 #衛生福利部 指導下,有諸多任務需要逐步完成,其一就是解決 #高等教育訓練缺乏問題
為促進 #教育部 協助創造性藝術治療內的各專業
#成立碩士層級的學位課程,
我們首先邀請對音樂治療有興趣之
🔸學生 (大學、碩士、博士、在職進修等)
🔸醫事人員/社福單位/教育在職人員(醫師、護理師、心理師、創造性藝術治療師、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師、社工、高中職以下教師、幼教、特教老師等)
🔸自己或親友曾經或正在接受 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動作治療/戲劇治療/心理劇
🔸高等教育或成人教育之授課老師及行政人員
協助我們完成
「創造性藝術治療碩士級高等教育訓練進修管道與意願調查」
👉 https://forms.gle/nzFnFKfUqVwiosKW7
您的回應,可以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也探討台灣對創造性藝術治療高等教育層級專業訓練之需求意願。
⚠️ 本問卷之資料蒐集僅為創造性藝術治療專法籌備小組做市場統計和分析之用,不會散布個人資料做其他用途。
【更了解我們】
介紹影片:https://youtu.be/F8uSo164gCY
圖文介紹:https://reurl.cc/og0kvl
———————————————
【註記】
專業及其代表單位
音樂治療 🔗 #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
藝術治療 🔗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舞蹈動作治療 🔗 #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
戲劇治療 🔗#臺灣戲劇治療學會 (籌備中)
心理劇 🔗 #台灣心理劇學會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活之後,發現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樣,很方便卻也有些不真實。
與陶土的相遇
林文萱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她的童年經驗有些關聯,「土」讓她可以有很多對時間的想像,加上對於潛意識的興趣,因此創作主軸一直圍繞著記憶的主題打轉著,透過創作觸及更多的潛意識層面。一個物件可以很容易去影響一個空間給人的感受,甚至在描述一個空間的時候,我們通常以各種物件來形容,對林文萱而言,空間就像是可以利用物件所構築的一個抽象名詞。
關注記憶和心靈
在林文萱的創作中,記憶和心理空間是她特別關注的。實際上開始創作的主因是在於自我治療,像是透過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系列,白話一點說就是把過去較負面的記憶感受,轉化成一個禮物送給過去的自己,像是一個對昨日之死的道別儀式。林文萱認為或許是自己在鄉下成長,對於快速的世界並不是很習慣,於是她給自己在創作裡多一點時間和手續,像是對著自己叮嚀著好好照顧自己的一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在各種時間的消磨之下,她對於過去的糾結也減少許多。而到了近期的新作,則是漸漸轉移到觀察物件進入心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考慮觀者的感受和與空間關係的創作。
從求學時期至今,對林文萱心境上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一開始她很痛苦,尤其半工半讀時間永遠不夠,時常讓她覺得很不安,但是在她因為創作的需求,而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心態上調適得更好,整個人也都轉變得很多,她想這是好好創作最好的回報,在這之後也比較有心力完成創作以外的事情。其實她本身的個性比較衝突,有點內向卻在想法上又很開放,她喜歡躲在工作室裡創作,也喜歡認識新朋友,只是創作真的很費時,比較少有時間在社交或其他的娛樂上面,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旅行上。
對林文萱而言,創作能帶給她很多好的能量,她像是用創作來說話的人,平時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也不太照相,但是面對形狀和質感她卻可以比較準確地去說她要說的感受。加上她是那種喜歡躲起來的個性,可能讓作品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會讓她比較自在一些。
圖像思惟推動創作
創作時的靈感來自於生活,林文萱是隨時用圖像思考的人,通常是她得到一些感受時,記憶和潛意識裡儲存的各種觀察資料會自己組合出一個影像,她就把這些影像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做出來。未來她也期許自己能繼續創作和學習,好好活著,如果有機會,帶著作品到世界各地走走,她喜歡體驗不同生活,從中學習。
調整自己清理心靈空間
這次展覽會同時展出兩種類型的創作,從相當寫實的創作轉變到形象逐漸模糊的形式,她希望能呈現一個轉折點,是透過創作照顧自己之後,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改變。有很多事情的癥結點其實都不在於事見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照顧自己,好好整理心理空間,那有很多小事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像是體制裡的認同等等。
林文萱的故事平淡,卻很真實,希望能帶給觀者一些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她覺得做到好好照顧自己,是所有夢想的第一步,所以她沒辦法等老一點,或是生活變得優渥一些再來做創作,畢竟她的創作時常來自於一種匱乏,如果過了這些時期,就真的過去了,時間一直都是人生最大的成本,畢竟人生無法比較,也無法重來,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做決定,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有後悔也將會是自己心甘情願去承擔的。
林文萱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展覽記錄:
2017 アジア現代陶芸展,愛知縣陶磁美術館,日本。
2017 黑陶接線生計畫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藝術駐村聯展,台中,台灣。
2017 第三屆故宮青年陶藝雙年展 台北,台灣。
2017 台灣陶藝創作獎,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
2017 類似種子類似彈藥,林文萱創作個展,台北,台灣。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童夢幻境陶藝展 #藝術家呂蕙如專訪
在童年回憶中找尋最初的自己 陶藝家呂蕙如帶領你我一同進入童夢幻境
幼時回憶的觸動
透過雙手的重新捏塑
試圖敲醒妳我內心中的童夢記憶
來自大自然的孩子 喚醒童稚的同時也提醒環境議題的重要性
「透過手捏塑出喜歡的東西,我認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從小在樹林長大的
呂蕙如,在阿嬤家度過童年的生活,在她的記憶中—那兒有一大片綠意與花草,每天赤腳在自然中奔跑,感受泥土的濕軟與花草的香氣,小小瓢蟲在手掌走動,蝴蝶停在手背上的感動,對於一個喜歡大自然的小女孩來說;至今仍記憶猶新。
幼時就發現自己喜歡塗塗抹抹、動手做美勞、翻翻童話故事繪本等等,呂蕙如
也表示,在這樣的時光中特別地快樂。雖然到大學前並沒有受過術科教育的訓練,但是她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卻從來沒有間斷過。在就讀大學的期間,累積了不少平面類與立體類的作品,而其中所表現的元素與脈絡,和兒時的記憶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呂蕙如的創作也多與童年有關,創作主題經常圍繞在她喜愛的花朵、蝴蝶、家屋、城堡等。
開啟學習手作的契機 沉浸在創作的喜悅裡
學習藝術的過程中,在平面繪畫之外,呂蕙如更發現自己對於手作的喜愛;當開始動手捏塑時常忘記時間的流逝,這樣的作陶過程中,彷彿讓她處於另一個時空,處在一個只屬於自己、不被外在打擾的世界。提到對於陶的熱愛,呂蕙如笑著說:「陶土的質樸,還有各種不同釉色的表現,深深令我著迷。」特別是手感給人的溫暖,那份溫暖的堅持,她相信是所有手作人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由於自小熱愛自然,她選擇自然中富含記憶性、可手塑性的土作為媒材,以陶藝創作的方式來詮釋個人的情感。
談起創作中最關切的事情,呂蕙如回想起的是童年與自然相處的幸福時光。那樣的回憶與經驗,已深深刻印在她的腦海之中;那是無可抹滅的印記。揉合了童年的經歷與夢境,觸動了她心靈中的鑰匙,不只透過夢境,也想透過藝術創作的過程,重溫兒時的幸福感,同時也期許在陶藝創作中,能自由的悠遊其中,試圖在腦海浮現或勾勒出自己的童年意象。蕙如更想著帶領大眾們,一同進入她的童話想像世界後,從封閉已久的內心中整合過往,找回最初的自己。
美麗的創作語彙 象徵著藝術家內心的世界
在蕙如的作品當中,你會發現:小時候筆下常畫的家屋、夢裡的雲朵、繽紛的城堡、祕密花園中的花朵與蝴蝶們等夢幻元素,都是她創作裡時常出現的語彙符號,在驚艷童時的美好之際,不妨也放鬆倘佯;在這一片呂式所精心營造的童夢幻境裡。如此美麗的符彙,也擁有著許多心靈上的意象喔!例如顏色繽紛的花朵是兒時感動的重要元素,也是心靈完整的象徵。而花形意象中的蝶,則有尋求心靈深處「轉變」力量的意涵。堅強的城堡與家屋是固守心靈的象徵,用它來守護著兒時的永恆又美好的回憶。以雲有機造型為載體、述說著夢境中既真實又虛幻的存在。
打造夢幻的城堡 回歸童年的初心
採訪的當時,我們也相當好奇;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會經歷甚麼樣的心境變化,呂蕙如是這樣描述的:因為童年在自然環境下成長,深深體會到自然的美好,可使我們有回歸母性般的懷抱;使我們心靈獲得沉澱與祥和。「我很幸運能無拘無束在自然的環境下成長,度過幸福的童年歲月。」,童年裡的房屋並不單純只是棟建築物,也是承載她記憶的容器,是情感的儲藏所。想試著捏塑出可愛、溫暖、穩固家屋與城堡形象,給予人們溫馨與幸福的感受。而在形塑泥土的過程中,她的心境彷彿回到幼年一般那樣放鬆與快樂,讓童年的回憶融入作品之中,進而回歸到自身,尋回最初的童心。
陶藝創作時的滿足感使心靈沉澱
「我想用土揉和我的童年經驗、童年意識、夢境與幻想,進而表現在我的陶藝作品裡。」,藝術家呂蕙如也表達:陶瓷創作就如同用陶土在捏塑與形構出她的內心世界。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能回到如童年般的赤子之心,自由自在的捏塑,沉浸在創作時的幸福感中。就像是藝術治療般;幫助她抵抗現實牢籠的束縛,而在心靈留下一塊寧靜、祥和的淨土。關於此次展覽的作品,期望觀者看著呂蕙如所創作的微型童話世界中,也能依稀喚起彼此的童年意識,傳達出放鬆且療癒、心靈沉靜的感覺,同時也隱約透露出夢境般的氛圍與靜謐安詳的氣氛。更對自己也期勉著,作品能帶給人溫暖的親和力、愉悅的心情與童話般浪漫幸福的氛圍。(文:金車文藝中心)
呂蕙如學經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研究所 畢業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102上-悲傷輔導與表達性藝術治療-遺囑面具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導師:何長珠剪輯:林吏君,林妤珊. ... <看更多>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女性心理學家被撩的感受- 有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人本取向表達性藝術治療師,結合個人中心取向並應用於表達性藝術治療之中,於2015年逝世,為個人中心學派創始人卡爾羅傑斯之女。 ... <看更多>
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 在 並且有積極的自我治療能力。Rogers為心理治療研究之父 的推薦與評價
【個人中心治療】 一、創始者:Carl Rogers 二、概述:1940年代反對精神 ... 八、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治療:Natalie Rogers將父親理論擴展為創造性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