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柯智棠 Kowe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27屆金曲獎入圍「最佳新人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好多音樂:https://www.facebook.com/forgoodmusicTaiwan/ 柯智棠:https://www.facebook.com/KoChihTang/ 柯智棠 Kowen 個人首張創作專輯《你不真的想流浪》 ...
公保年金化最新版本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我猜人類未來20年,會逐漸地把網路和電動車結合,然後附加更多功能在電動車這個行動裝置上面,就像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歷程那樣,在這個科技產品達到市占率飽和以前,科技股的大多頭都還能持續有炒作題材。」
現今全球科技產業的最熱門話題之一,就屬於電動車,Morgan Stanley預估到2030年,電池供電的電動車(Battery-powered Electric Vehicle;BEV)的銷售量將佔全球市場的30%以上,其實,30%的這一預估值是相當保守的。因為電動車的發展快慢與許多因素相關,包括:氫燃料電池與鋰離子電池之競爭技術的變化、電池供應鏈的發展情況以及各國政府立法的變化等都影響這一預測值,最令人振奮的變化是銷售量將佔全球市場跳升至50%。
Morgan Stanley在不包括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預期上,其認為如果未來幾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法規趨於嚴格,則全球BEV滲透率預測將出現變化,到2025年,將11.6%提高到的13.2%,到2030年將從26%提高至31%,現今已經有15至20個國家已經明確的公布禁止銷售內燃機汽車的日期。未來幾年有很大機率陸續有更多國家加入這一行列,在這一趨勢中,歐洲必絕對是引領這一趨勢的先鋒。歐盟委員會提出到2030年新車平均碳排放量必須比起2021年的水準還要降低50%以下,因此,Morgan Stanley修正2030年歐洲BEV普及率,從先前預測的31%上升至40%。
市場預估,歐盟這一要求能夠有效地提升汽車製造商在歐洲推出50%以上的新型電動車。這也讓替代燃料汽車的銷售量在整個汽車市場中所佔的比例在2020年時,躍升至少10%,達到32%,至於BEV的普及率變化,在西班牙可達1%,英國和法國則為6%,至於美國,Morgan Stanley預估美國BEV滲透率將從2025年的7%提高到10%,到2030年則將從14%提高到25%,可是這一數值仍低於全球平均水準。主因在於,美國地區缺乏監管的壓力,所以進展速度低於其他地區。
雖然在最佳因素之下,2030年電動車銷售量有可能達到50%的比例,但是要達到這一數字的困難度相當高。因此,合理的預測值在30%至50%之間。阻礙的因素包含:高昂的資本支出和研發投資費用,讓傳統汽車產業加速投入的能力成為疑問;電池和動力傳動系統供應鏈的健全程度;政府立法變更(歐洲和中國以外);競爭技術,例如氫燃料電池;和基礎建設投資的進度,照理說,電動車趨勢演變得很慢,應該讓傳統汽車廠商有足夠時間迎來這一趨勢,但是事實是,美國三大廠商擁抱新科技的能力被傳統汽車的優勢所壟罩著。隨著Tesla與其他新創電動車股價不斷飆高,美國三大汽車廠終於下定決心全力往電動車發展,但是能否力挽狂瀾呢?
1.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FCA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Chrysler早在1990年代就製造了幾十輛電動多功能休旅車(Minivan),但是在技術上不夠成熟之下,Chrysler於2008年之後就放棄了電動車的想法,在2008年金融危機下,Fiat開始收購Chrysler的股票。於2014年取得大股東身分之後,開始轉變成FCA公司,並加倍關注電動車,在2020年9月初,FCA在美國市場推出了其標誌性的Jeep Wrangler的混合動力版,併計劃於未來推出全電動化車型。並於近期開設了一個新的車對網(V2G)充電站,該站可使旗下電動車充當電網的延伸。
2.福特
福特曾經將其電動化戰略重點放在轎車和混合動力車上。不過,於2019年以5億美元投資了新創公司Rivian之後,期望藉由Skateboard平台快速進入全電動皮卡和休旅車市場,不幸的是,中國武漢肺炎引發的經濟下滑危機,似乎成為一個障礙。2020年4月,福特的林肯豪華品牌取消了其基於Rivian平台的計劃,但卻堅定往100%電動車的方向前進。畢竟,福特已經建立了龐大的電動車充電站網路以及專屬的支付系統。標誌性的福特野馬和F-150車型的新全電動版本,也正在幫助該公司提升電動車發展的形象。
3.通用汽車
通用汽車已經通過其受歡迎的Bolt轎車積累了強大的電動車形象。為了強化競爭力,通用於2020年9月初與新創公司Nikola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根據該協議,通用汽車將可獲得了Nikon的11%所有權,兩家公司預計將通過此次合作電池和燃料電池的夥伴關係,此外,通用汽車與美國國防部有銷售記錄,以及與本田合作研發燃料電池的夥伴關係。這都說明了通用將全面關注於電動化的未來!
總之,從美國這三大傳統汽車廠商的動作來看,他們已經認知汽車電動化是不可逆的趨勢,希望尋求合作來強化其技術能量,期望能趕上這一潮流而不會成為被淘汰的一員,未來汽車的關鍵價值,可以斷言的是透過軟體不斷更新汽車功能,帶給消費者驚喜,甚至讓汽車功能再次升級,就如同又再一次買到一輛新車的新鮮感。這種以軟體精進而成為運營模式,正在改變汽車產業。
Tesla的Model S、X、3與Y等電動車,就像一台電腦一樣,不斷透過升級軟體來擴充功能。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Tesla新車之後,會隨著購買時間愈長,電動車變得更智慧化,就像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上一樣,Tesla定期會透過網路讓旗下的全電動車更新軟體。未來幾年,隨著汽車軟體化時代的來臨,傳統汽車廠商必須從現在開始就建立一個軟體部門,且針對未來汽車作業系統進行相關研發。不然,就必須全力尋求科技公司的支援,建立一個聯盟或深度合作的夥伴關係,才能在Tesla引領的汽車軟體化時代,找到活路。
從整體戰略觀點來看,Tesla在設計一輛電動車時,會預先配備高性能相機模組和感測器等基本硬體,之後再透過軟體更新,來強化這些硬體的功能,達到收費獲利的目的。馬斯克剛向全球宣布,Tesla電動車距離L5級「完全自動駕駛」很可能就在2020年底,這就是一種透過軟體更新的獲利模式之一,這種獲利模式在蘋果公司也可以看到。蘋果雖然不會對iPhone或Mac作業系統的更新收費,但是卻可以透過Apple Music、Apple TV Plus和AppStore等服務,在硬體獲利之外,持續透過服務獲利。
根據財報顯示,Tesla在2019年通過銷售其完全自動駕駛軟體升級獲得了14億美元的軟體營收,為其汽車毛利率貢獻了4%。如果未來其汽車賣得愈多,軟體獲利就會爬升更快,這成為汽車產業未來獲利的新來源。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7134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6834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7046
公保年金化最新版本 在 安納金 國際洞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亂世中保存財富的七大祕訣》安納金推薦序 (分享抽新書)
安納推薦序:【當潮水退去時】
相當欣賞作者於此書以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的《奧德賽》,作為一場央行返回利率和資產負債表正常化之旅的比喻,在面對一邊是過度舉債導致美國信用體系坍塌崩壞、另一邊是適度緊縮讓經濟和金融資產價格修正而不至於危害信用體系,兩害相權取其輕之下,歷任的美國聯準會決策者普遍採取了後者:權衡該適度緊縮的時候就犧牲一些必須犧牲的來達到調控,為將來的再度寬鬆出手救市預留子彈和存糧。這也是一百多年來美國資本市場以及信用體系、居其位的掌權者以及金融市場參與者長久以來的共同默契,基本上,如此周而復始的故事持續發展下去,或許對某些人來說了無新意,但總比將一個史詩級的悲劇在真實世界裡引爆還要好!
只是,資本市場美好的故事發展至今,似乎正在偏離前述的黑色喜劇路線。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十年之後,歐洲及日本並無明顯的重返過去經濟擴張軌道,因此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仍維持負利率政策,冀望爭取更多時間等待「回歸正常」的經濟(或許所謂的正常已經成為過去歷史,新的正常就是目前這景象);美國拜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之賜,經濟堪稱十年來冠絕群倫於全世界,美國聯準會也順勢而為,自2017年9月宣佈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也確實有一段時間看起來「回歸正常」,只可惜半路上就出現險阻:川普於2018年3月為美中貿易戰揭開序幕,愈演愈烈,再加上2020年第一季新冠狀病毒疫情肆虐,美國聯準會縮表計畫大轉彎,反而被迫實施無限量化寬鬆(QE)、擴表超過一倍以上,創下史詩級的紀錄!
2020年3月的金融市場閃崩,不僅讓美股在短時間內重挫將近三成,更釀成了流動性危機,影響所及股票、債券、黃金等所有金融資產同步被拋售,傳統的股債平衡、或者2008年金融海嘯後新興的風險評價模式(Risk Parity Model)全數失靈,這樣的系統性風險雖然不是第一次發生,但問題癥結點是在近十幾年間發生多次,讓全球央行頻頻救災導致資產負債表膨脹到了前所未有的紀錄,零利率及負利率政策導致資產價格扭曲,而利率的扭曲又影響了儲蓄、投資及信貸循環的正常發展。這種驚奇詭譎的狀況將來是否能回歸正常?抑或是定義當前經濟才是一個嶄新的軌道?
這是一套全新的劇本,發展至今已經超出了原來編劇者所能形容的範圍,而劇中的角色,例如川普、五大科技巨擘(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Google)、全球掌權菁英們又常常不聽使喚、脫稿演出,這一幕幕活生生在我們眼前上演的「政治、經濟、金融市場以及所有糾纏不清的事物」行動劇,沒人敢保證當帷幕落下時會是什麼樣的結局,而此書作者所描繪的劇本顯然是比較偏悲觀、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一種版本。
目前美國前五大科技公司,占美股大盤的權重已經超過兩成以上,而獲利貢獻的占比則高達四成,這些科技巨擘一方面藉由創新技術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人們最詳細的個資和數位軌跡亦完整紀錄儲存其檔案中。當Facebook 因為濫用顧客個資和協助俄羅斯干預美國選舉而突然遭到檢視,Amazon 也因反托辣斯顧慮、貨運疑似接受政府補貼,以及川普厭惡《華盛頓郵報》的假新聞而備受關切,民粹主義者對科技巨人的憤怒會不會愈演愈烈?是否將再引爆另一重大變革的發生?這都是值得我們高度留意並且持續追蹤的。
此書值得讚賞之處,在於作者將上述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金融市場以及所有糾纏不清的事物梳理出清晰的脈絡、並揣測其所認為未來最可能的發展,儘管我不是悲觀論者,但此書之論述,值得我們深思並且警惕在心!或許,經濟浩劫未必一定會出現,但當全球資金潮水退去時,我們都是做好防備、不會是裸泳而手足無措的那些人。
願善良、紀律、智慧與你我同在!
❤️ 2020/10/22(四)晚上20:20之前在粉絲頁上對此貼文按讚、分享者,將抽出3位獲贈此一好書!
#下一波全球經濟浩劫
公保年金化最新版本 在 柯智棠 Kowe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第27屆金曲獎入圍「最佳新人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
好多音樂:https://www.facebook.com/forgoodmusicTaiwan/
柯智棠:https://www.facebook.com/KoChihTang/
柯智棠 Kowen 個人首張創作專輯《你不真的想流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t was May_______
逝去的美好記憶,是《唱遍》小型演出的核心概念,在和這些記憶中的人事物告別之前,我們能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將其保存下來?
2013年金士頓年度廣告《記憶月台》主題曲。保留詞曲原來的跨時空詩意,收錄在專輯中的正式版本,增加了弦樂配置,使得旋律更為完整動人。敘述回憶中最美好的一日,那會是某個五月的星期二,也可能只是任何一個尋常的日子。心愛的人事物都在身邊,或者,都牢記在腦海裡了,因為仍然想念,那一日便彷彿盛開的玫瑰,永不凋謝。
《 It Was May 》這支MV將原本廣告中 “記憶” 的主題抽出,重新描寫面對消逝的情感。或許,也會因為消失而展開的新生,感到希望。
▶專輯購買____《你不真的想流浪》
博客來:http://tinyurl.com/ou9wzfh
誠品:http://tinyurl.com/qflw3sk
佳佳唱片:http://tinyurl.com/of6olov
五大唱片:http://tinyurl.com/o5yl4bf
▶線上收聽____《你不真的想流浪》
iTunes : https://goo.gl/6gFkyc
Spotify : https://goo.gl/2FHBP3
KKBOX:http://goo.gl/yOeY2J
myMusic:http://goo.gl/wMNTVf
Omusic:http://goo.gl/xeeQMC
It was May
詞:蔡柏璋 曲:羅恩妮
It was a Tuesday morning in May and as I awoke
I saw the sun against your fair face
It was the year’s loveliest smile
The breeze was fresh and throughout the garden linger the scent of roses
It was May and I can not forget that we sang together
The more time passes the more I remember
The air was fresh and the song so sweet
Oh it was May, it was May
You sang love of my heart, love of my heart
You’re going far away, you’re leaving me
And I will count the hours, when will you return
With nod I said, I will return when the roses bloom again
And I sang love of my heart, love of my heart
You’re going far away, you’re leaving me
And I will count the hours, when will you return
And you said, I will return when I hear your voice again
I will return, as promised, when the roses bloom ag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製作Credit
詞 Lyrics:蔡柏璋 Pao Chang Tsai
曲 Composers:羅恩妮 Annie Lo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陳以霖 Yi Lin Chen、姚信宇 Shin Yao
編曲 Arranger:楊聲錚 Zane Yang、羅恩妮 Annie Lo
弦樂編寫 String Arranger:羅恩妮 Annie Lo
木吉他 Acoustic Guitar:柯智棠 Kowen Ko
中提琴 Viola:蘇子茵 Daphne Su、甘威鵬 Wei-Peng Kan
大提琴 Cello:呂超倫 Tsao-Lun Lu、王品文 Pin-Wen Wang
錄音工程師 Recording Engineer:陳以霖 Yi Lin Chen、鄭皓文 Howard Tay、錢煒安 Zen Chien、楊敏奇 Micky Yang
錄音室 Tracking Studio:大小眼錄音室 Twin Eyes Studio、Lights Up Studio、112 Recording Studio、白金錄音室 Platinum Studio
混音工程師 Mixing Engineer:林正忠 Cheng Chung Lin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白金錄音室 Platinum Studio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 Mastering Producer:陳建騏 George Chen
母帶後期處理工程師 Mastering Engineer:孫仲舒 MT Sun
母帶後期處理錄音室 Mastering Studio:鈺德科技 U-TECH
製作公司 Production House:銀翼文創有限公司 Mr.Wing Creative
發行 Published By: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Taiwan Ltd.
OP: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Taiwan
SP:Universal Music Publishing Ltd Taiwan
▶MV團隊
製作:狠主流多媒體 www.vmstudio.tw
https://www.facebook.com/vmstudio.tw
導演:周東彥
故事:王小苗
副導:黃嘉文
執行製作:郭宇庭、莊中辰、吳亭潔
攝影:羅偉恩
攝影助理:沈子耕(大助)、蕭世豪(二助)
燈光:劉議友
燈光助理:周國鉉
美術:楊心荷
美術助理:林吟璇
場務:葉昭宏
服裝:劉馨檜
梳化:石詮
剪接:黃嘉文
成音:郭人豪
調光:詹謹嘉
片頭英文翻譯:陳佾均
攝影器材:東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妄想機影音製作有限公司
燈光器材:東罄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特別演出:謝盈萱、洪健藏、周之民
演出:
牟啟東(中提琴)
李姿慧(大提琴)
邱鈺婷、沈子琦、蔡劭欣、鄭亘甫、李祐緯、徐子紜、林家煒
服裝贊助
Tran泉(柯智棠) https://www.facebook.com/TRAN.official
iohll(謝盈萱) https://www.facebook.com/iohll
特別感謝
南投草屯 美音唱片行(姚憲忠、姚信宇)
FORGOOD SOUND 好多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 柯智棠 官方資訊 Official Platfor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KoChihTang/
微博Weibo:https://www.weibo.com/kowenko
下載/購買:https://forgood.lnk.to/kowen
▶訂閱 好多音樂 YouTube官方頻道 Subscribe YouTube
-- MV首播、新歌搶先聽、獨家花絮
https://goo.gl/57BEFN
▶接收 forgood music 好多音樂 第一手官方資訊 Official Platform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orgoodmusic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forgood_musi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5YGicz_Mpw/hqdefault.jpg)
公保年金化最新版本 在 卻是朝向公保年金化,並納入所得替代率之分子計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公保 並無財務危機,不應捲進年改中,然而在年改會「國是會議」的版本中,卻是朝向公保年金化,並納入所得替代率之分子計算-「月退休金+優存利息(或養老年金給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