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O's Podcast: 2021/09/08
品牌的第一印象 The First Impression
心理學研究顯示,第一印象的形成,只需短短四十五秒。這種印象一旦形成,就會在人的腦中占據重要主導位置,也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初始效應」。無論第一印象產生於何處,源自何種原因,人們總會不自覺相信:初次接收到的資訊是真實準確的。它會阻礙大腦對後續印象的傳遞,甚至讓你下意識忽略不符合第一印象的資訊。
舉例來說,如果你第一次與人見面時,讓對方覺得你有魅力、值得交往,那麼即便你之後表現有所下滑,對方也不會放在心上。反之,如果你在初次見面時,表現無法讓對方滿意,那麼不良的第一印象會長期影響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以致於你做出很多努力,都無法有效彌補。
哈佛大學的研究已經證實,初次留下負面印象後,你需要用八次正面印象才能為自己洗白;但在步調緊湊的生活中,沒人會給你八次機會!
#品牌化
#第一印象
#我就是品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卓苡瑄Jessi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錨定效應?! 那是什麼? 簡單的來說是人類在進行決策時, 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資訊, 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 在進行決策時, 人類傾向於利用此片斷資訊(錨點), 快速做出決定。 在接下來的決定中, 再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 逐步修正。 因為沒有經驗, 我們常以初始情境的錨定點, 會不會其實是...
「初始效應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BRUNO BLACK / I am the Bran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卓苡瑄Jessi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心得] 墨菲定律-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心靈小棧-雜七雜八分享室- 【心理小知識(一)】-初始效應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心理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心理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心理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第5單元可重製的記憶研究| 實驗心理學 的評價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瑪那熊的愛情觀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許多網友推薦,我也把《#當男人戀愛時》認真看完了。是部溫暖溫馨,笑中帶淚的小品佳作,尤其後面親情那塊整個打中,差點逼哭我。但前半段我倒是看得膽顫心驚,一起追劇的朋友見到我表情,趕緊說:「應該不會有人,把邱澤的方法當真吧?」
然而就我從事心理師&約會教練的多年經驗,倒覺得真會有人把男主角的行為誤會成浪漫,在現實中突進一番!事實上邱澤在電影中的言行舉止,若真在生活中出現,很高機率會被當噁男,女生直接報警處理(絕非電影中的抱緊處理)。
【地雷一:快速且瘋狂愛上對方】
許多電影為了戲劇效果,會使用「一見鍾情」這個浪漫元素。
然而從心理學來看,因為看一眼或對方一個行為,就認定此生非她不可,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迷戀」。
我們會產生很多猜測與幻想,腦補對方是心目中的完美情人,或視為自己灰暗生活中的一盞明燈。每次一想到對方,不但聚光燈會自動照射在她身上,還會自帶音效,好不浪漫啊!
但這種腦補,很可能並未貼近真實,只是我們在欺騙、說服自己「她就是世上最適合我、最棒的人」。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瘋狂迷戀上自己幻想的對象。既然對方如此完美,那自然不容錯過以免抱憾終身,於是我們會開始「狂追猛追」。
【地雷二:堵人、跟蹤是因為我關心她】
瘋狂追求的常見行為,就是想盡辦法看到對方,並製造刷存在感的機會。不論是「不期而遇」或「刻意等候」,都是想透過更多的交集,讓對方也對我們有意思。
或許有些人會拿心理學的「曝光效應」,為自己的行為背書,認為只要不斷出現在對方眼簾,就能增加好感。很可惜,「曝光效應」要成功有個前提,就是對方對你的初始印象是正面的。換言之,若對方本來就不是很喜歡你、對你沒啥好印象,那我們一直刷存在感,只會讓對方更反感!
電影中男主角的堵人、跟蹤、硬衝女生辦公場所聊天、狂送飲料,在現實中極高機率違反了「跟蹤騷擾防制法」草案(尚未三讀施行)。這些行為往往會被當成恐怖情人,讓對方心生恐懼、保持距離(就算你比邱澤帥也一樣)。
【地雷三:威脅利誘只求交往】
劇中男主角因為不斷被女主角擺臉色,在情急之下想到一個「秒招」,就是利用對方生活的困境,提出一個「互惠」方法。看似幫助她解決問題,實則是交換好處;男生表面釋放善意,背地則是為了滿足自身慾望,想藉此讓女生願意跟她約會,甚至「建立連結」。
這種行為在現實中出現,不但會被當渣男、噁男,更可能直接被告上法院,不可不慎啊!
另外,劇中男主角還有幾個具有恐怖情人潛力的特質:
1. 習慣自我傷害,砸自己的頭、喝怪東西。
2. 情緒起伏大,衝進農會打人、做事衝動。
3. 自我中心,女主角不爽時,他卻說今天就不陪妳了,顯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騷擾,覺得是在陪伴、關心。
4. 自做主張,抱著我為妳好、為我們的將來好,而在對方不知情下擅自使用對方的財物。後面硬要塞錢給女主角,也是同樣的模式:我覺得這樣對妳最好,所以聽我的就對了。
臨床實務上,恐怖情人常會用「我是為妳好」來做為控制或暴力行為的理由。(呃,有些怪獸家長也是如此)
5. 逃避現實,出事就喝醉發酒瘋,並遷怒在別人身上、暴力攻擊。
6. 魚死網破、破罐破摔,為求目的不則手段,即使要同歸於盡。
當然,男主角在電影中還是有很多良善溫暖的一面,例如對家人、對其他辛苦的市井小民。我自己也認為,很多「用錯方法追求」而被視為「恐怖情人」的人,並非出於惡意。而是他們太習慣只用自己的角度思考,誤以為「這麼做妳會高興」,卻不知不覺傷害了自己心愛的人。
電影是虛構、浪漫、美好的,女主角在劇情開展下給了男主角正面回應。然而,我們如果貿然在生活做出這些行為,嗯......害人害己的機率實在太高啦!將感動留在欣賞電影,現實中想脫單還是要找對方法噢!
BTW也歡迎來看影片版:
https://youtu.be/kUhOACAMiZw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
「每天都有新增和死亡案例,超絕望的怎麼辦?」
「如果打不到疫苗,還要撐到八月以後,怎麼辦?」
「現在空氣根本有毒,我就算戴口罩也不敢外出看病,怎麼辦?」
.
以上這三種「怎麼辦」,是自三級警戒以來,我在會談室聽見最多的類型。它們各自代表了對疫情的絕望、打不到疫苗的焦慮,以及觸碰外環境的恐懼。
.
但仔細談過之後,我發現這些問句的共通點,都是在「認知」上出現了盲點,在缺乏完整訊息的情況下便倉促判讀。由此可見,病毒不但會攻擊呼吸道,還順便了襲擊我們的大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正確的認知作戰策略,合理判讀訊息,由此降低疫情引發的焦慮。
.
同一條訊息,穿過不同的視網膜,流進不同的大腦迴路,就會產出不同的想法,衍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記者會直播一結束,有人放心,有人焦心,同樣都接收到確診與死亡人數,施打疫苗的時程安排,或是戴口罩的呼籲,但每個人的大腦畫面就是不一樣,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解讀訊息」。
.
面對大量的疫情訊息,若要從認知觀點破解焦慮,避免想法往死裡鑽,這裡提供三招:
.
1. 完整判讀:完整接收訊息,不單看帳面數字
2. 平衡觀點:任何訊息皆有其正負向效應,雙向解讀,能避免產生極端情緒
3. 換位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從決策方的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
.
若將上述三招,套用在開頭三個問句,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結果:
.
首先,「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這兩組數字決定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無論染疫或殞命,都是令人難過的事,我們都很希望有天打開直播,確診人數那格會把嘉玲找回來。我相信嘉玲有天會回來,但要它瞬間歸零,抱歉不可能。
.
我的孩子曾在去年初感染一般肺炎,幸虧新冠疫情彼時尚未爆發。當時除了讓他施打抗生素,能做的就是每天徒手拍痰。我和太太都很清楚,X光片的白色陰影不會隔天就清空,沒那麼好康,我們必須耐心地拍痰,持續讓他吸藥劑,濃痰才會慢慢退散,肺葉才會還原,過程中即便卡關,也只能等待。
.
現在,整張台灣的疫情地圖,就跟當初那張X光片一樣。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都一定會持續出現。要這些數字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歸零,是不合邏輯的期待,但數字一直出現,是否就代表疫情沒被控制,這倒未必,因為我比較在意的數字,反而是「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
.
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呈報的是現況,但「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反應的是趨勢,趨勢才能代表疫情的起伏。因此我想請大家調整一下解讀方向,從這兩組數字著手。
.
在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之後,倘若新增病例變多,可能因為是篩檢人數增加,如果陽性率跟著變高,那才有沮喪的空間。若陽率不變甚至變低,那代表「安全人數」也相對增加。至於死亡人數,除了看比例(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823) ,也要試著理解「死亡原因」(包括年齡與疾病史)與「感染型態」(不明原因或家庭群聚)。
.
帳面數字,很容易成為操弄點擊率或民意對立的素材,我們可以被牽著鼻子走,也可以更完整且仔細地解讀這些訊息,焦慮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切入角度。
.
第二,關於疫苗的施打焦慮。當前疫苗存量吃緊是個事實,倘若排在施打順位後段,甚至無法擠進梯隊的民眾,一定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但我想帶大家進行「觀點平衡」,分享關於施打疫苗的「正負向效應」,這是一種避免情緒走向極端的方法。
.
五月初,在我接種疫苗後兩周疫情爆發。我的身體因此多了一道防線,這是正向效應。但和往常相比,我反而更戰戰兢兢,因為我很擔心自己一旦鬆懈會波及兩個孩子。因此疫苗對我而言,不僅是種抗體,更是一種提醒。如果有「即便打了疫苗,心態也不見得比較放鬆」的案例,我就是其中之一,對我而言,這種焦慮是個負擔,也是一種負向效應。
.
無法接種疫苗的負向效應,是擔心染疫的恐懼。然而相較於疫苗,更重要的是「態度」。在排除職業風險的情況下,一個沒打疫苗,但能時刻提高警覺,做好自我防護的人,他的感染風險或許會小於打了疫苗,心態卻開始鬆懈的人。畢竟疫苗的作用,不是打造金剛不壞,而是預防重症。
.
疫苗是強悍的後盾,若能接種當然最好,但若你尚未施打疫苗也未確診,千萬別絕望,因為過去一年你都挺過來了。無法施打疫苗,會讓人格外謹慎,這是它帶來的正向效應。現在大部分的路人,態度都比前兩個月還要正則,你能做的,就是跟往常一樣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定時消毒門把,不要心存僥倖,疫苗到位之前,你的日常習慣與警覺心態會成為最實用的護具。
.
最後,關於「空氣有毒」的部分,要從一張防毒面具說起。有位案主的老木,由於每天接收里長「建議降低活動度,外出強制戴口罩」的洗腦式廣播,日子一久,便將兩件事連結起來,然後深信外界的空氣有毒。
.
更麻煩的是,她必須定期到醫院復健,但醫院對她來是說修羅戰場,因此她選擇戴防毒面具進醫院(她兒子是軍事迷),沒人能動搖她的意志。母親對此外部環境的不信任,讓她深感困擾。
.
於是在某次會談中,我們針對防疫策略進行「換位思考」,以事實為根據,經過角色扮演,重新調整了對空氣有毒這件事的看法,然後由她轉告母親:
.
「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讓人害怕空氣有毒,而是防止病毒傳染。」
.
當然,戴口罩的初始目的絕對是為了降低飛沫傳染的機率,然而三級警戒當前,政令禁止群聚,一脫口罩就要罰款,飛沫要在街上橫行的機率,應該比先前低了一些。因此根據上述「事實」,現在站在決策方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之後,戴口罩一舉反而比較接近某種「自我約束」,目的是一起讓公共環境變得更安全,而不是讓大家更害怕外界的空氣。
.
畢竟,空氣有毒與否,始終取決於群體的憂患共識。
.
因此即便在低活動度呼籲下,該走的行程,也不用過度焦慮,只要大家都做好自我約束,病毒不會主動敲門。倘若病況嚴重,建議還是及早就醫,畢竟醫院比一般單位還要重視環境清潔,醫師比一般人還要擔心人身安危,醫院之所以比其他機構更容易出現確診病患,不一定是防護做得差,而是因為它們接收的潛在病患樣本數比一般單位還要多得多。
.
然而考量身體抵抗力,年齡過老、有慢性病史或幼齡孩童,只要病況不是太嚴重,仍然建議暫緩就醫。
.
三級警戒未歇,疫情訊息撲面,把現況想糟絕對是人之常情,畢竟現有牌面算不上漂亮,而我們每天又被提醒沒有樂觀的條件。但經換位思考,我相信這種提醒不是恐嚇,而是為了維持危機意識。
.
使用認知作戰調整想法,並非為了自爽,或對危機視而不見,而是避免讓情緒走向極端。若只對訊息單向判讀,囫圇吞棗,很容易讓人對現況感到絕望。但若能仔細解讀訊息,通盤考量正負向效應,即便現況變得險峻,訊息依舊不利,我們都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之舉。
.
一旦大腦能合理解讀訊息,心理解毒便指日可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情期間,相信大家不管在生活、工作中,多少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下一棒,想點名 哇賽心理學 的佳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她在疫情期間,還觀察到那些常見的困擾,又有怎樣的秘訣想跟大家分享~
.
【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
.
完整文章串列請看下方留言喔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卓苡瑄Jessi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錨定效應?!
那是什麼?
簡單的來說是人類在進行決策時,
會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資訊,
即使這個資訊與這項決定無關。
在進行決策時,
人類傾向於利用此片斷資訊(錨點),
快速做出決定。
在接下來的決定中,
再以第一個決定為基準,
逐步修正。
因為沒有經驗,
我們常以初始情境的錨定點,
會不會其實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偏差認知呢?
今天我們的腦盲潛意識主題,
就來探討【錨定效應】是否也存在你的腦盲潛意識中呢?
--
我是星期五夜晚想在家裡當宅女的卓苡瑄Jessie,
伴你走過感情中所有的起伏跌宕
---
🔍Instagram:jessie.zhuo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jessie0422/
🔍PressPlay:https://www.pressplay.cc/jessie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心靈小棧-雜七雜八分享室- 【心理小知識(一)】-初始效應 ... 的推薦與評價
初始效應 的提出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A.S.. Lochins,這個實驗是透過對陌生人的描述,摻入先後次序的對立描述(內向、外向),而後受試者 ... ... <看更多>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初始效應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以心理學作為武器,巧妙操控人心【最強心理學攻略套書】(漫畫面對不解的人與事,就用心理學戰鬥+無意識的力量). 為了解決 初始效應 的問題,作者YUUKIYUU,梯谷幸司這樣論述 ... ... <看更多>
初始效應心理學 在 [心得] 墨菲定律-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我是瓜居GJ,第一次在book板po文是想跟大家分享我的網誌,並且分享我最新念
的一本書「墨菲定律」,我的網誌內容主要會以心得分享為主,其餘會是一些生活記事,
歡迎大家交流,謝謝!
網誌圖文版:
https://iiil.io/j6AX
墨菲定律
如果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作者: 張文成
推薦分數:☆☆☆
前言
這本書算是許多知名心理學概念以及效應的集成,一共分成12個大段落,每個大段落會講
述幾個彼此些微相關的心理學效應,會在這個時間點閱讀這本書其實跟我過去在研究所甚
至是開始喜歡上閱讀書籍這個習慣有關,我很喜歡看書裡介紹人類各種不一樣的行為是怎
麼被研究並且拿來做探討,研究所的論文就是在講認知附載以及利他動機等跟心理學有關
的東西,而自己更是在那段期間閱讀了「別當正常的傻瓜」之後,覺得這一類的主題都滿
有趣的,因為有一段時間沒有看這類書籍,所以我把這本拿來當作複習,順便看看有沒什
麼主題是我以前沒看到過的,本書講的都是非常經典的心理學概念,但也因為這樣而沒辦
法整本連串的變成一本故事書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但對於喜歡一篇篇小故事的讀者
來說,本書可以是帶你入門心理學的好書籍。
由於作者提到的概念有60種以上,我這篇心得會以我自己之前沒讀過的、跟台灣時事有關
以及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幾個概念拿出來探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購買這本書來做更詳細的
閱讀!
自利偏誤 - Self-Serving Bias
「裁判今天判罰明顯偏袒另一隊,所以我們輸球了」,「我今天怎麼投怎麼進,所以我贏
球了!」,請你仔細想想這兩句話有趣的點在哪?輸球是「我們」的責任,贏球是「我」
的功勞,這是很常見的自利偏誤的例子,自利偏誤在講的是人類心理會將成功的因素歸類
在自我因素,而失敗的因素則推給外在因素,主要的目的是讓人類能提高自己的自尊,進
而在演化上能有比較強的心理素質,這其實是很常見的偏誤,但大家卻很容易忽視,我特
別把它拿出來講是因為最近某則新聞讓我很有感,
台灣的交通素養有多爛已經不用我來贅述了,最簡單的轉彎禮讓行人到底有多難?每次看
到那些轉彎不減速、停下來一直逼近,有時候還要加一些鳴笛聲的車子我整個就火很大,
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本來在想,好可憐、又有人喪命了,再看影片裡司機的講解,整個就
「蛤?所以是行人的錯?」,自利偏誤是一個會讓人討厭的偏誤,希望大家在歸因的同時
,想想整件事情的過程到底是怎麼造成的,不要一昧的功往自己身上攬,過往別人身上推
。
布里丹效應 - Buridan's Ass
「布里丹養了一隻毛驢,這隻毛驢每天都能完食主人給的一堆草料,有一次因為主人必須
出遠門,因為怕毛驢餓死,主人就準備了兩堆一模一樣的草料給他的毛驢,三天後主人回
來了,他卻看到毛驢倒在地上奄奄一息,而且兩堆草料都完好如初」,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這隻毛驢跟我們人類一樣理性,當牠在衡量到底要先吃哪堆草料的時候,牠沒辦法做
出抉擇,因為兩堆草料的條件一模一樣,最後導致毛驢餓死,這種反覆權衡利弊而猶豫不
決的結果就稱「布里丹效應」。
會把這個效應拿出來講除了因為這則故事寓意深遠,我更覺得和我最近經常在思考的人生
有關,我們一生之中有太多不同的選擇,大如選擇伴侶、選擇工作,小到等等要吃什麼?
今天要幹什麼?每個選擇都在影響你的人生,就好像我問我自己該不該離職?在我考慮了
之後,我並沒有猶豫太久,但有時候卻感到後悔,但是後悔對人生到底有什麼幫助呢?還
不是一樣要繼續面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最後推薦給各位本書提到你在遇到要做選擇時的建
議:
1. 選擇之前不猶豫,選擇之後不後悔
2. 當你面臨抉擇而無法取捨時,應選擇自己尚未經歷過的
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 - Primary Effect & Recency Effect
這兩個效應本質上算完全相反的兩個效應,初始效應講的是,你對事物的第一印象會大致
上成為這個事物給你的所有感覺,假設你與A先生第一次見面,但是他沒禮貌性的跟你握
手問好,導致你覺得這個人很沒禮貌,你腦袋就會很自然的把他歸類成「討厭的人」,之
後不管他做了什麼舉動,你都會覺得他很討厭,他想要扭轉你的印象就必須費很大的功夫
,相反的,時近效應在講述的卻是某事物最後一次給你的印象反而成為了你對該事物的評
價,試想,你有一位認識了20年的朋友,你們過去18年都非常要好,但因為某些原因,你
朋友出國了一年,一年後你們相聚時,你朋友不小心遲到了,聊天的氣氛也不再熱絡,於
是乎你感覺他好像不再是你的好朋友了,這就是時近效應。
心理學家指出:「初始效應和時近效應的區別前提是,與陌生人交往時,初始效應起較大
作用; 反之,與熟人交往時,時近效應起較大的作用。」會對這兩個效應有感觸是因為我
有兩位好朋友之前算是深受時近效應所害,還好他們最近有開始想起以前的好,也開始正
視彼此的個性,能真的成為摯友的人不多,與其因為幾次的吵架而反目成仇,不如在吵完
之後深入的了解背後原因,才不會後悔一輩子。
槍手賽局
這本書裡提到的各種賽局理論衍生如懦夫賽局、智豬賽局以及如何破解最經典的囚徒困境
都歡迎讀者去閱讀,我這邊想講的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一個賽局,槍手賽局。
現在假設,有三位槍手要在田野間進行廝殺對決,槍手甲射擊率80%、槍手乙射擊率60%、
槍手丙射擊率40%,請問誰活下來的機率最高?答案是丙,為什麼?我們來站在每位槍手
最大的勝率來看這個賽局,槍手甲的目標一定是對他而言威脅最大的槍手乙,而槍手乙的
目標則會是槍法最準的槍手甲,槍手丙呢?甲乙兩為槍手都比他準,但甲的威脅比乙大,
所以丙的目標也會是槍手甲,結局比下來反而是槍法最不準的槍手丙存活下來機率最大,
這個賽局告訴我們,有時候實力不一定代表一切,找到對的聯盟,你也許才是那個笑到最
後的。
為什麼我特別喜歡這個賽局呢?因為最近電視又在播三國了,而我覺得三國真的是完美演
繹了這個賽局的歷史,大家如果熟悉三國歷史的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笑到最後的是東吳
,魏蜀兩國起起伏伏,但東吳的策略很簡單,魏強蜀弱時,孫劉必須聯盟,反之魏弱蜀強
時,孫曹必須聯盟,東吳就是那個槍手丙,他知道什麼時候要和對的人聯盟,他才能笑到
最後。
禁果效應 - Forbidden Fruit Effect
最後一個我挑了這個,因為我覺得台灣目前有些規範真的啼笑皆非,但是在講這些規範之
前,先來講講禁果效應是什麼?大家有沒有過一種經驗,小時候爸媽很喜歡跟你說不可以
去夜店、不可以去網咖、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你可能本來沒有想要去,但因為有人
跟你說不可以去你反而非常想去,這就是禁果效應。人的本性嚮往追求自由,而且一定程
度上對新鮮事物會有好奇心,當你感受到自由受到威脅的時候,你會本能反應的反抗他。
這個效應其實很常見,隨便舉個我最近在聽「百靈果NEWS」的新聞,一位修士跟修女在相
愛了七年之後決定還俗結婚了,故事的起頭是,
When Robert got up to leave, their sleeves brushed accidentally and Lisa felt
a spark. "I just felt a chemistry there, something, and I was a bit embarrasse
d. And I thought, gosh, did he feel that too. And as I let him out the door it
was quite awkward," Lisa told BBC.
這難道是所謂的天雷勾動地火?或許是,但也是因為禁果效應導致了這個結果,但這個結
果就我而言是好的結果啦,接下來我想講的是台灣規範下可悲的產物,
身為老航海迷的我,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香吉士抽菸被馬掉我就覺得莫名其妙,小孩在海灘
難道不會看到穿比基尼的人?走在路上不會看到抽菸的人?電視上把這個馬掉難道小孩不
會更想知道那是什麼鬼東西?這種矯枉過正卻不願去正視真正該解決的問題就是現在台灣
可笑之處。
讀心理學有什麼用?
我之前在聽Adam Grant的Podcast時,他訪問了全球知名的撲克選手Annie Duke,Annie D
uke在訪談的過程提到了他是如何運用他讀到的心理學並應用到撲克比賽當中,簡單舉例
,德州撲克是一個講就機率的遊戲,玩的過程當中因為會涉及賭金的部分,因此業餘的選
手會有賭徒心態,覺得贏了是因為他很會玩,輸了只是運氣不好,而Annie Duke就會利用
對手的這個心態來讓他們陷入賭博的心態而非看機率去下注,她認為區分職業與業餘選手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知道自己何時要quit。
就我而言,讀心理學就像在看透人性的感覺一樣,跟物理化學不一樣,人性更捉摸不定,
但大抵上又有一定程度的模式在,當你了解人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不理性的生物之後,你會
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非常有趣!
閱讀完「墨菲定律」的心得,2022/01/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48.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73791890.A.B6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