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學生紀錄「學習歷程檔案」,會不會變成新一輪的加碼競賽?】#精選書摘
自111學年度起,大學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甄試,備審資料得參採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所謂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是希望高中職學生在學期間,可以定期記錄、整理自己的學習表現。
像是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都是紀錄內容。但是,學生會不會假手他人代做而失去公平?甚至,這會不會演變成新一輪的加碼競賽,加重學生負擔?
#素養教育 #學習歷程檔案 #多元 #學生
💪成功的定義由你決定,2020年的未來大人物,邀請你一同參與:bit.ly/3l05wju
十二年國教學習表現學習內容 在 以專業實踐幸福-鄭秀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呼籲 蘇院長切莫把德政變成大災難]
*本文同步刊登於自由共和國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321456
臺灣缺乏天然資源,唯有透過公平的教育制度培育人才,才能讓下一代藉由創新創意,自立自強,甚至立足天下。自106年度以來政府已經投入450億元經費(包括新年度的100多億元),和高中老師們一同努力推動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即108課綱),十分值得肯定。
推動108課綱是德政,學生可自主多元選課
在此新課綱下,今年的高一新生可以自主選課,部定和校訂必修的學分數下降,增加「加深加廣選修」和「校訂多元選修」。預期未來各高中將有多樣化的選修課程,類似已實施數十年的大學通識選修課程。因此政府花費鉅資,準備多時,努力推動新課綱讓高中生得以多元探索和適性揚才,高中生修課大學化,實在是德政啊!
然而,大學招聯會竟然於日前(8/31)公告了《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草案》,並預期在11月(下個月)正式通過。意即高中生需將其每學期修課紀錄和學習成果詳細列載於其學習歷程內,並在缺乏標準化與審核機制下,要求高中端校方自行將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課程對應至招聯會頒布的18個學群。而招聯會在沒有和個別科系充分溝通解說下,同時也要求大學端各系自行勾選對應學群,作為申請入學者的資格和備審資料參考。招聯會此項錯誤的學習歷程和考招連動新制,恐將使德政變成災難,詳述如下:
招聯會錯誤介入,德政恐變成災難
招聯會主委清大校長賀陳弘及其他委員們理應非常了解全臺各大學過去25年來推動通識選修教學的經驗,大學生們選修課程時,幾乎多以自己的興趣為主,不會戰戰兢兢地擔心少修哪一門選修課,就因而影響他們的升學和就業!因此唯有將高中生的學習歷程和考招脫鉤,才能真正讓他們多元選課、自由探索找出興趣所在。大學招聯會賀主委及其他委員為何反而要求志向尚未確定的懵懂高中生,其選課要和大學的申請入學互為連動呢? 為何會有如此強人所難的錯誤決策呢? 著實令人百思不解!
更何況經過我們團隊深入分析教育部課程計畫平台資料,發現不同高中間在課程品質和課程學群類別分布上有非常顯著的城鄉落差。預期在此學習歷程與考招連動新制度下,將導致「明星高中更明星,偏鄉高中更偏鄉」,對偏鄉弱勢原住民等小孩的未來發展極為不利!例如都會區明星高中有人脈和資源可邀請各行業精英和大學教授到校開設許多門完善豐富選修課程,分屬於所有的18類學群。而偏鄉高中則因資源少,只有較少選修課程,有些學群甚且沒有任何選修課程。由此可知,偏鄉高一生在起跑點上就輸了明星高中一大節。冀望透過教育,來做階級反轉的夢想(例如礦工之子當醫生)將離他們更為遙遠!
由於對目前這個學習歷程考招連動新制度的反彈與不信任,有能力的中資產階級已經用行動反制,紛紛送小孩去念私立學校,長期以來頗受好評的公立中學教育系統恐將頹敗。很多私校早就打出「六年一貫特色課程學習歷程檔案」,從國中就規劃特色課程選修課、培訓參加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競賽等等。最近民間更盛傳,台北某私立高中今年考上醫學系的學生數較往年表現優異,主要是因為該私校事先邀請口試考官幫忙補習面試題目與情境。由此可知,這個新制恐讓十二年國教走向資本化和表面功夫化。教育部聲稱「準備好了」,明星高中說「我們準備好了」,私立學校也說「我們準備好了」,很多還沒準備好的學校(沒師資、沒教室、沒設備和沒資源)卻不敢說話,而家長們則煩惱著「錢,還沒準備好」……。那些沒有能力的弱勢家庭,則是面對更加狂風暴雨的人生路!
因為招聯會的錯誤做法,要求學生的學習歷程和考招連動,導致名為自由選修,實則在高ㄧ就給與桎梏,無法自由探索! 名為適性揚才,實則阻斷了弱勢偏鄉小孩的未來! 名為德政,實則讓學生和家長們惶惶終日,奔向補習班和私立中學!
因此,懇請 蔡總統和蘇院長明察學習歷程與考招“脫鉤”的重要性,為了人才培育及學生的公平受教權,期盼您們展現魄力,盡速諭令髙教司和招聯會撤回即將於11(下個月)通過的「大學參採學習歷程參採內容草案」。請招聯會繼續延用已實施多年的申請入學第二階段備審資料審查和口試,即綽綽有餘。此外,也請您們追究高教司長監理不周的責任,並盡速建立一套監督招聯會運作的完整機制。既然政府花費納稅人450 億元,努力推動的108 課綱,國人期盼它是有感的德政,意即達成12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目標,培養出適應現代生活,面對未來挑戰的下一代。千萬不要因小失大,變成另一場教改大災難!
(鄭秀玲 立法委員)
十二年國教學習表現學習內容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時專欄:林建甫》人工智慧教育該向高中扎根
2018年08月20日 20:28 林建甫
最近高中歷史課綱爭議很大。高中生該學什麼?請注意一下對岸的舉措。
為了培養更多的新科技人才,上海日前發表全球第1本人工智慧中等教育教科書「人工智能基礎」,並在北上廣40所中學率先使用,內容包括人工智慧發展歷史以及主要應用發展的介紹,包括臉部辨識、公共安全系統、自動駕駛等。
該書是由商湯科技公司與華東師範大學慕課中心(MOOC)合作,並邀請上海6所知名高中教師團隊共同編著。值得注意的是,商湯科技今年4月完成6億美元C輪融資,創下了AI新創企業單輪融資金額的新紀錄,估值超過45億美元,也是目前全球身價最高的AI獨角獸,華為、小米、Nvidia、高通都是商湯的客戶以及策略夥伴。
由於商湯科技擁有深厚科技基礎,產業發展及原創技術的經驗豐富,因此在「人工智能基礎」的編撰思維與傳統教材不太一樣,更強調「手腦結合」的學習方式。同時商湯科技還和這些學校合作設立了人工智慧教學實驗室。該實驗室配置了商湯研發的深度學習演算法Parrots,並加入了人臉識別互動機、姿態識別互動機、手機增強現實應用等系統。學生可以結合教科書內容及有實驗室完成各種課堂實驗、作業、競賽及自主創新項目,能夠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
大陸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正式將「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訂為課程標準,並新增「數據與計算」及「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必修課程模塊,將於今年秋季正式施行。換言之,大陸教育課綱的目標明確,就是努力向下扎根全力培育數位經濟人才,推動中國成為科技、經濟大國。
追根究柢起來,大陸教育政策的思維其實源於美國對於科技人才培育的STEM計畫。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STEM的概念,取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4個字的第1個字母組成,目標是整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綜合發展,全力培育科技人才菁英,進而提高美國全球競爭力。
最早STEM的推動以高等教育為主,後來美國政府積極向下延伸,並將STEM設定為1~12年級的標準課綱之一,除了學校之外,不少高科技公司也將這個概念吸收,成為培育人才的核心標準。
準確地說,STEM並不是單指4個學科的加總,它更強調的是4個領域的融合,並用於解決現實社會中所發生的事情,是以這4個領域的知識為基礎,進行創造、設計、建構、發現、合作並解決問題。STEM教育不忽略分科教育,但更重視跨領域統整的精神。目前日新月異的新科技,人工智慧、物聯網、共享經濟都是跨領域整合而成的新創型態,也都算是STEM發展的成果。
美國很清楚「科技就是國力,就是競爭力」,因此歷任總統都十分重視STEM教育的推動。2012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即喊出STEM是未來教育的主要方向,並提倡「提升下一代青年學子科學指標」,2016年他以「教育以創新」(Educate to Innovate)為口號,再投入40億美元加強STEM計畫的推動。去年川普也簽署備忘錄,規畫至少補助2億美元支持STEM教育的發展。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情況,一直以來我們在數學、科學兩大學科表現突出,但涉及到應用的科技、工程層面的表現就差強人意,也就是知識充足,但運用有待加強。而且未來的教育,絕不能僅限於單一面向知識的學習,而是跨領域整合、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能力。
值得省思的是,近年來台灣大力推動新創企業發展,期盼打造出台灣的獨角獸,對比美國及中國這兩個產生最多獨角獸的國家,或許教育正是其中的關鍵。STEM教育的跨領域整合學習及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主軸,正是培育創業家最好的方式。日前新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科技領域從自然領域獨立出來,並也規畫將國中及高中必修納入「程式設計」,但不少學校都發現師資不足與設備未到位,加上我們社會仍十分重視「成績」,忽略技術的實際運用。如何反轉這個舊有的觀念,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結合未來趨勢布局下一個世代的教育,實是當務之急。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十二年國教學習表現學習內容 在 [111-2 PEC-5] 12年國教健體領綱導讀--學習內容、學習表現 的推薦與評價
台師大運動競技系111-2體育課程設計上課紀錄影片。 學習 單可依下方連結下載: 學習 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