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偏遠的鄉下,隔壁村有好幾個馬來新村,全校只有1年級到6年級只有六個班。我還記得我們班只有27個同學,其中有三個馬來同學和兩個印度同學,原本有三個印度同學,但最後其中一個因為家境因素休學了...
這些馬來同學很好玩,兩個女生一個男生。男同學是國小三年級中段才轉到我們班的,原名叫Hakiki,中文名字叫『哈齊齊』。當老師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還有些羞澀。後來是老師直接看他作業本上面的名字,才發現他是友族同胞。
哈齊齊剛開始非常安靜,但後來熟了以後吵得像什麼一樣,而且他是個不愛唸書又很愛玩的人。哈齊齊跟村裡其他馬來小孩不太一樣,總感覺他多了一些城市的味道。另外兩個女同學分別是Siti Faridah『花麗拉』和Latifah『拉蒂花』。
現在看這樣的中文名還真的有點可愛,一個姓『哈』,一個姓『花』,一個姓『拉』。我以前跟他們超級要好,好到開齋節會到他們家拜年作客,一般馬來家庭比較少會邀請華人到家裡作客,原因很多,除了宗教以外,也包含了各種種族之間的誤解。
只是現在回想起來,就覺得好可惜。已經二十多年沒聯繫了,我到現在都還記得他們小時候住在哪裡,他們那時候的樣子!中學唸了華人獨立中學以後,有百分之95以上的學生都是華人,高中同班的一個馬來同學唸了一年之後也轉校了。
算一算,我還真的沒什麼馬來朋友欸,好可惜!突然好想念他們!我的馬來文很好,會寫會講會罵,多虧小學這些馬來朋友的訓練啊,他們還教我一些可蘭經的經文和唸法!
真的很感謝他們讓我的童年很不一樣,無論是開齋節邀請我到他們家作客,亦或者是一些關於回教徒的各種禮儀和文化內涵都是他們賦予我的。於是當我看到不一樣的文化傳統的東西都很感興趣,讓我活著不是一個空殼而已。
很多馬來西亞華人不會說馬來語,因為他們排斥和不同的種族文化的交流,當中也帶有歧見。我發現我接受不同於自己的文化以後,後來的一切都變得不一樣。我可能比別人更特別了,也可能我身上有別人永遠都不會有的特質。
突然好想念我的這些好朋友們,不曉得他們現在在哪裡?在做些什麼了?他們還是和小時候一樣快樂嗎?
總是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一些過去很珍貴的情誼,雖然沒辦法永遠都生活在一起,但曾經的美好足以讓我記得你們一輩子!
Apa khabar kawanku? Semoga sihat dan bahagia :)
www.instagram.com/anthonyfilmproduction
可蘭經中文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年前的今天,911事件發生時,你正在做什麼?
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當天的震驚,是一個不容抹滅的記憶。在那之後世界一連串的發展,讓許多的事物被賦予特定的色彩。包括國土安全和恐怖主義等等新的詞彙進入主流。中文翻譯成「聖戰」的伊斯蘭吉哈德 (jihad),成了這一串論述背後的壞人。但任何有回教徒朋友的人應該都知道,穆斯林大部分是非常溫和以及愛好和平的。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反差?而在6到10世紀輝煌的伊斯蘭文化,以及後來發揚光大,橫跨近800年的鄂徒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又是如何發展?這一些問題都是我在選擇這本書的時候想要得到的答案。
「興亡世界史」這個系列的書籍,之前就看了幾本很棒的,讓我在華人視角的世界史,與西方視角的世界始終史之外,看見一個不一樣的可能。之前一位書友的描述很貼切,說日本人看歷史,很像監視器一樣反應一切,平鋪直敘不帶立場的陳述事情。
從穆罕默德開始創立說起,他說講述的思想與當時阿拉伯社會截然不同。包括獨一真神的信仰,社會的平等,還有賙濟窮人的理念,在當時部落主義盛行,多神信仰,以及富人只管自己的文化當中,幾乎是挑戰權威的一股力量。從那裡開始論述的「吉哈德」,講到的就是內心善與惡的爭戰,還有受到逼迫時自身保護的行為,並沒有什麼侵略或是攻擊他人的含意在內。
這一連串因著堅定意志,和天時地利,與巧合之下,伊斯蘭的世界逐漸擴張在整個阿拉伯地區。到第6世紀開始,更是誕生了輝煌的文化,特別是他們著重翻譯和貿易,更是讓文化交流鼎盛。像是「一千零一夜」故事描述的繁華,還有現在數學基礎的阿拉伯數字和代數 (algebra),以及現代 AI 人工智慧必須由的「演算法」(algorithm) 都是從阿拉伯數學家 al- Khwārizmī 名字衍生的。在當時伊斯蘭文化強調的是對各種宗教信仰的兼容並蓄,社會的平等 (特別是對於窮人,另外伊斯蘭初期,婦女的地位也不低),和整體社會的和平發展。後來因著政治和接班人不明確的因素,什葉派和遜尼派的敵對,讓很多初期的善意開始變質。歷經鄂圖曼帝國百年的傳承後,包括阿富汗,土耳其,和伊朗,都有類似宗教改革的推動。但當時已經是面對20世紀的強大西方世界,因著石油的利益,讓這些改革受到嚴重的干擾。而1948年以色列建國產生的巴勒斯坦問題,更是挑起伊斯蘭世界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現在我們熟知的一些人物包括賓拉登,以及塔利班,和蓋達等組織,某一段時間之內其實是西方世界所連結的勢力。所以書本最後的一部分是在檢討這些恐怖的攻擊,真的是伊斯蘭世界挑起的戰爭,還是西方世界所埋下的種子?在這裡我就不要破梗了。
雖然這本書許多可蘭經內容,眾多烏瑪和哈里發的翻譯名字,不是那麼容易閱讀。但不要太在乎這些細節,還是可以掌握到一定的輪廓。冤冤相報的循環,到底要怎樣才能結束?我想引用我最欣賞的作 者,同時也是猶太拉比的Jonathan Sacks,在紐約 911 事件10周年紀念所發表的談話來總結:
“Whenever Me takes precedence over We, and pleasure today over viability tomorrow, a society is in trouble. If so, then the enemy is not radical Islam, it is us and our by now unsustainable self-indulgence. The West has expended much energy and courage fighting wars in Afghanistan and Iraq abroad and defeating terror at home. It has spent far less, if any, in renewing its own morality and the institutions — families, communities, ethical codes, standards in public life — where it is created and sustained. But if I am right, this is the West’s greatest weakness in the eyes of its enemies as well as its friends. The only way to save the world is to begin with ourselves. Our burden after 9/11 is to renew the moral disciplines of freedom. Some say it can’t be done. They are wrong: it can and must. Surely we owe the dead no less."
“當我們看重[我]超過[我們],看重今日的歡樂超過明日的繁榮,那麼社會就會陷入麻煩。這樣說來,我們的敵人並不是激烈的伊斯蘭主義,而是我們自己,和我們寅吃卯糧的個人主義。西方的世界用盡許多精力和勇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爭戰並且在國內防恐,卻幾乎沒有花時間精力在更新自身的道德,和創造並保持這些道德標準之處,包括:家庭,社群,道德共識,和在公開場合的行為標準。如果我想得沒有錯,那麼這就是西方世界敵人和盟友眼中,我們最大的弱點。拯救世界的方式,從檢視自己開始。911事件之後,我們共同的負擔就是要重新定義自由世界中的道德標準。很多人說這是不可能的,但我認為他們錯了,這是可能而且必須的。我們向所有逝去的犧牲者,有這樣的責任”
📚延伸閱讀📚
📗“Destiny Disrupted” 中文版 「中斷的天命」
這是我15年前讀的書,是一位伊朗學者從伊斯蘭世界的角度講述世界史,讓我眼界大開,也開始愛上從不同視角來了解世界史。
📙“Not in God’s s Name” 中文版「毋以神為名」
我2018的top 10 之一,也是我知道惟一一本Jonathan Sacks的中文書。原來宗教戰爭,常常是一種有忌妒衍生出來的兄弟鬩牆? “當宗教將人變為兇手,上帝痛心垂淚”
全文與延伸閱讀的連結在部落格中 👇👇👇
https://dushuyizhi.net/%e4%bc%8a%e6%96%af%e8%98%ad%e5%b8%9d%e5%9c%8b%e7%9a%84%e5%90%89%e5%93%88%e5%be%b7/
#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 #興亡的世界史
可蘭經中文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 在1935年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中指出,男女在社會所展演的性別角色並非是天性或生物學的發展,而是與該社會的文化與習俗有關。我們可以從不同社會文化的道德、倫理、風俗與傳統等所謂的生活常規,看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或文化互動情境中,對於性別角色分工、規範、權利與義務的不同期待。
近來阿富汗在塔利班重掌政權後,婦女社會地位與人權議題備受關注,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女權運動」的意義與價值。在Ted Talk的這場演說中,講者朗姆達斯講述了不同國家的女性,在試圖維護她們的文化傳統的同時,如何努力改革這些傳統中壓迫性的習俗。
【同場加映:百工夏季系列講座】
🌟參與線上互動展覽與報名請往這裡: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
爲什麽女性一方面 被文化習俗不懷好意地壓迫着, 而另一方面, 她們又是許多社會中文化的保護者? 戴面紗或裹頭巾 是象徵屈服 還是抗拒? 有這麽多的女人和女孩子 被打、被強姦、被致殘 每天都有, 而人們把各種各樣的原因 歸咎與榮譽、宗教和國籍。 女性還能憑什麽去改植樹木, 去重建社會 去領導全新的非暴力運動, 從而為社會帶來改變呢? 難道進行改革的女性和 保留傳統的女性不是同一類? 還是說她們是同一類,而且都是一樣的?
...
那時候的美國, 沒有人知道阿富汗在哪。 她對我說:“與這身長袍無關。” 她是我所聽説的主張女權的 最堅定的分子。 她告訴我,在她的社區裏, 由女性舉辦的地下學校, 而她自己所在的機構,阿富汗學習學院, 也在巴基斯坦開了一所。 她說:“穆斯林人都知道的第一件事, 是可蘭經要求 而且大力支持文化學習。 穆罕默德希望每個信徒 都能自己閲讀可蘭經。” 我有沒有聼錯? 主張喚醒宗教 是女性的權利? 不過薩奇娜反對被標記。 她總是裹着頭巾。 但我也曾和她一起漫步在沙灘上, 她披散的長髮在微風中飛舞。 她每次講座前都會以祈禱開場, 但在一個女孩子12嵗就要被嫁掉的國家裏, 她確是一個單身,活躍, 經濟獨立的女人。
而且她是一個非常實務的人。 她說:“這些頭巾和衣服, 給了我自由去與那些在這工作中 與一些人交談並得到他們 能起到關鍵作用的支持和協助。 當我要在難民營開一所學校的時候, 我去找了教長。 我跟他說:“我是一位信徒,而女人和孩子 在這可怕的條件下 需要靠他們的信仰來生存下去。” 她俏皮地笑笑說: “他覺得很榮幸。 於是他每週來兩次我的中心 因爲女人不能到寺廟去。 而當他要離開時, 婦女和女孩子們總是跟在後面。 我們開始了一班小型的掃盲班, 開始讀可蘭經, 然後開了數學班,然後英語班,再然後電腦班。 幾周后,難民營裏的每個人 都來上我們的課。” 薩奇娜是一位老師。 在當時的阿富汗教導女性是 一門危險的行業。
她在塔利班的襲擊名單裏。 每次她穿越那個國家的時候,我都替她擔心。 我問起她關於她的人身安全時,她只是聳了聳肩說: “朋友卡維塔,我們不能讓自己害怕。 看看那些年輕的女孩子回學校時 即使被人潑往臉上潑硫酸的情景。” 聽到這,我微笑着點了點頭。 我意識到我自己正看着婦女和女孩子們 用她們宗教的傳統和慣例, 把壓迫和機會 變爲工具。 她們的道路在她們腳下, 向著成爲不一樣的阿富汗人延伸。 ...
...
也許是因爲女權運動 不像其他幾乎所有的社會運動, 並不是反對一名暴君。 這反對的不是統治階級, 不是侵佔者也不是殖民者, 它反對的是關於女性一些根深蒂固的信仰和假設, 經常性的, 阻止了我們前進。
而也許這是女權運動最終的禮物, 就是這裡的人事其實帶有政治色彩。 所以,正如愛蓮娜羅斯福(羅斯福總統夫人)曾經談過的人權問題, 對於性別平等也是一樣的, 就是這些都會從家附近的一些小地方開始...
...
在我講的這些小故事中, 這些個別的故事中, 我看到了全世界的女性正在譜寫 一曲不同凡響的史詩。 她們如一根根細綫 織入一塊彈性的布料中, 幫助維持社會穩定, 織入希望。 而如果我的心在歌唱, 是因爲通過在這些細小的片斷, 人們能不時地瞥見 整個世界,一個全新的世界。 而女性不可否認地在前進的道路上。
(文字引用自https://www.ted.com/talks/kavita_ramdas_radical_women_embracing_tradition?language=zh-tw)
可蘭經中文 在 [問題] 請問台灣買得到中文的可蘭經嗎? | book 看板 - My PTT 的推薦與評價
在台灣看過的回教徒大多是外國人回教在台灣好像沒什麼人有研究請問台灣買得到可蘭經嗎? 有中文版嗎? 謝謝--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 ... <看更多>
可蘭經中文 在 Re: [請益] 可蘭經跟舊約真的一樣嗎? | PTT 問答 的推薦與評價
我沒有查到可蘭經的中文白話無從查證, : 有人知道嗎?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LGE LM-K510. 莫罕默德因為要創教的時候有看到看到猶太教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