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霞海城隍廟 1938 vs 2019
上圖由杉山虔三攝於1938年,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3月18日在同地拍攝。
清代台灣的漢人移民在墾殖、營生過程中,一向以源自於原籍的守護神信仰作為凝聚族群的主要力量。同安人在台北大龍峒、大稻埕地區的發展,除了在物質上得利於商業貿易的幫助之外,在精神上也依賴守護神保生大帝與霞海城隍為支柱。
「霞海城隍」信仰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后溪霞城,相傳明朝武宗正德年間曾賜予「臨海門」匾額;霞海城隍原為臨海門分廟,於明末清初時建廟於同安縣下店鄉海邊厝,為五鄉庄庄民之守護神,後改稱霞海城隍。
清初,施琅將軍為了爭討明鄭軍隊,曾在霞海城隍一帶築城練兵,並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親題「臨海門」石匾額,目前還存放在后溪祖廟裡。
清道光元年(1821年),以陳金絨為主的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下店鄉海內派百餘位鄉親,結夥渡海到台灣發展,並奉請故鄉的城隍爺金身來台,初抵台北盆地時,落腳於艋舺地區的八甲庄(今台北市老松國小附近),陳金絨於自宅供奉攜自同安故里的霞海城隍神像,以方便同安鄉親祭祀。
1853年,艋舺發生嚴重的「頂下郊拚」械鬥事件。衝突中,頂郊的泉惠南三邑(泉安、惠安、南安)居民,設計焚燬安溪人信仰的艋舺祖師廟以穿越該地並突襲同安人,因而落敗的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居住地,改遷至大稻埕避禍。
同安人初到大稻埕時,地方上只有林益順等幾家店鋪,於是先將城隍爺金身暫時供奉在陳浩然所經營的「金同利」舖中,眾人在大稻埕安頓後,開始建立新家園。
清咸豐6年(1856年),大家的生活都安定了,陳浩然便號召居民建廟以奉祀霞海城隍;是時林右藻等人在大稻埕今迪化街一帶創建三郊會「金泉順」,經營台灣與福建之間貿易的獲利頗豐,因此當陳浩然號召建廟之際,獲得極大迴響;富者捐款,貧者捐工,計募金壹仟餘元。
當時,同安海內派下集會籌建城隍廟,舉董事八名主其事,在南街(今迪化街從霞海城隍廟到民生西路口的路段)找到一塊適合建廟、風水甚佳之福地(被稱為「蜂巢穴」或「雞母穴」),經與當時的地主、前任安平副總兵官蘇斐然相商,得其慨允捐地,乃於清咸豐6年(1856年)3月18日興工,並在清咸豐9年(1859年)3月1日落成,今址為台北市迪化街一段61號;因其主祀的神像是來自同安的霞海城隍,因此廟名被稱作「霞海城隍廟」。
由於南街寬度狹窄,霞海城隍廟之廟殿與廟埕並不大,佔地約四厘二絲(約180坪),但若不計廟埕,則廟宇面積僅有46坪大;此乃因為資力有限,故無法建立宏壯之廟貌,亦為時地所限也。
廟宇落成後,廟方雕塑城隍金身,並將渡海神像奉裝在新造的城隍爺神像之中妥加保存。
淡北等眾於清咸豐6年(1856年)同立「天眼時開」匾額一方,為廟中歷史最悠久的匾額。
廟成之後,蘇斐然撰聯一對:「天理昭彰看如何結局,人心奸險待這裡關防」。
清同治三年(1864年),淡水廳事鄭元杰曾親自掛匾額一方:「其盛矣乎」。
在祭祀神祇方面,台北霞海城隍廟除了供奉來自同安的城隍神像外,也和其他城隍廟一樣,旁祀城隍夫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七爺八爺)和八將等;比較特別的是,廟方在側殿旁祀昔日殉難於頂下郊拚的38位同安鄉勇壯丁,並尊稱其為「義勇公」。
台北霞海城隍廟祭祀的神祇如下所列:
《大殿》
前方:范謝將軍(神將)
中央:霞海城隍、月下老人、八司官、文武判官、范謝將軍、八將、馬使爺及義勇公等諸神
《偏殿》
最內側:義勇公、廖添丁、施琅
中間:註生娘娘、城隍夫人、天上聖母
外側:觀音佛祖
相傳農曆5月14日為霞海城隍爺的生日,因此台北霞海城隍廟按例於前一天(農曆5月13日)舉行城隍遶境慶典,民間稱之「五月十三迎城隍」,並有「五月十三人看人」之俗諺形容其盛況。
台北霞海城隍廟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慶典活動是在1879年的農曆5月13日。台灣日治初期,台灣總督府曾於1896年明令禁止此慶典之舉行,但後來台北在1898年爆發大規模瘟疫,為杜絕民怨,台灣總督府才又允許霞海城隍廟復辦迎城隍慶典。
於1898年至1937年之間,台北霞海城隍廟結合同在大稻埕的台北法主公廟及慈聖宮的農曆5月13日大稻埕霞海城隍老爺遶境,和農曆3月14日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出巡、農曆10月22日艋舺青山宮靈安尊王遶境(俗稱艋舺大拜拜),合稱台北三大廟會。
台北霞海城隍廟在廟宇管理方面,一直維持「管理人」制的特色,並不像台灣其他廟宇多改制為管理委員制或成立財團法人。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管理人,自第一代管理人陳金絨由福建泉州同安奉霞海城隍金身來台,第二代管理人陳浩然在大稻埕發起建廟之後,160年來,皆由同安移民族群海內派珍山陳氏家族子孫出任,歷代薪火相傳。
目前台北霞海城隍廟在第六代管理人陳文文女士的主持之下,逐漸轉形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文化廟宇。
在台灣的漢人社會中,凡是香火鼎盛的寺廟,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多會將其廟宇建築加以改建擴大。然而霞海城隍廟自清咸豐9年(1859)初建落成迄今,雖然曾歷經三度的重要修葺工程,但160年來仍保持著初建時的格局,並未隨著香火興盛而擴建。
1985年,內政部明定台北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
1994年,台北霞海城隍廟將城隍夫人與月下老人形塑為東方愛神並在海外進行宣傳,令其聲名遠播,而享有台灣最靈驗月老廟之美名。
1996年起,台北霞海城隍廟開始參加台北市年貨大街活動,成為大稻埕歷史街區的觀光重點。
2005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修正第二十七條規定,取消原本三十五級分級制,改依地方自治,將古蹟指定審查權回歸地方主管機關,台北霞海城隍廟也隨之變成直轄市定古蹟。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台北大稻埕法主公廟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草人祭改、臺北法主公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草人祭改、臺北法主公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台灣好神氣】法主公嫡系血脈的大廟!收妖降魔救世救民香火 ...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抽天父小卡 :: 全台寺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請問台北有幫忙祭改的廟 的評價
- 關於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問題] 三重或蘆洲有正派的宮廟幫人收驚? - 看板BigSanchung 的評價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2
前一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6.7(農曆5.13)台北霞海城隍廟城隍老爺聖誕遶境(台北迎城隍)Part 1
這段直播因爲在烈陽下拍攝導致手機溫度太高,結果手機被強制停止運作⋯⋯
遶境路關表:
中午12點民族西路與重慶北路3段路口報到,下午1點出發→直行重慶北路3段→右轉酒泉街→左轉大龍街→左轉哈密街【大龍峒保安宮】→直行哈密街【案桌】【準提瑤后宮】【和安宮 大龍峒金獅團】→左轉迪化街2段【萬和宮 保安社】【聖德宮】→右轉迪化街2段296巷→左轉延平北路3段【天師宮】【四崁仔廣信府(紅壇)】→右轉延平北路3段18巷【北玄殿】【福德廟】【大稻埕麒麟會(紅壇)】→左轉迪化街2段→左轉民權西路【大橋頭清心樂社 飛舞獅】【廣澤堂】→右轉延平北路2段【大稻埕慈聖宮】→左轉保安街→右轉甘州街【舊市場普願宮 金萬獅】→左轉歸綏街→右轉重慶北路2段→直行重慶北路1段→右轉長安西路【台北北門口保正殿(紅壇)】→右轉塔城街→直行迪化街1段【社子玄靈宮(紅壇)】→直行【台北霞海城隍廟】→直行民生西路解散 (全程約5公里)
會選擇大龍峒保安宮為出發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早期大龍峒、大稻埕族群皆是福建泉州同安人,「保安」意即保佑同安。二、1853年頂下郊拚時,大龍峒也有派人來幫忙而且還犧牲了。
【認識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年3月18日完工的霞海城隍廟,佔地僅46坪,坐落在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其最早有資料記載的祭典是在1879年舉行,或許是當時大稻埕的茶葉外銷暢旺,經濟發達帶動地方繁榮,才讓店家有能力支付與贊助祭典的花費。
日治初期,日本政府曾禁止台灣民間舉辦廟會及遶境,但在1898年因為發生瘟疫,為了祈求神明保佑,方予以開禁,廟方才繼續中斷多年的迎神鎮煞等廟會活動。
台北霞海城隍廟的城隍聖誕祭典與遶境活動,最初由三郊人士分別輪值擔任爐主,負責當年的祭典事宜,近40年來,則由祭典委員會協助迎神祭典,聚集地方人士與財力參與,加上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令「五月十三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之盛況再現。
過去大稻埕的商人會利用霞海城隍廟這幾天廟會所帶來的人潮進行商品的促銷,同時在祭典期間,招待與自己有商業往來的客戶參加節慶活動,把迎神賽會與商業活動聯結起來;當時的火車為此還需要加開班車以運送絡繹不絕的參拜人潮,這般熱鬧的榮景,擴大了大稻埕的經濟版圖,亦使得霞海城隍爺的神威更加遠播。
台灣有許多地方奉祀城隍爺,但迎城隍遶境的時間則各地不一,相傳台北霞海城隍廟自清光緒5年(1879年)以來便以農曆5月13日做為聖誕遶境日,且由霞海城隍廟所保留的歷史文獻上記載著:「霞海城隍廟歷年祭行事:……五月初六海內會祭典……,五月十一、十二暗訪,五月十三遶境行列,五月十八收軍,五月二十二城隍爺聖誕祭、契子祝壽演戲……」,由此可知,至少自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年)以來,便已確切維持五月初六起,按照古禮舉行海內會祝壽祭典,以慶賀城隍老爺的聖誕;並把城隍帳下五營兵將派往社區的五個角落駐駕在各土地廟內,藉以綏靖地方邪祟,謂之「放軍」。以下就依每年農曆五月祭典活動的時間順序簡單介紹之。
霞海城隍廟自清末以來,便為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聖誕遶境活動,皆會吸引許多人潮參觀,迎神活動之熱鬧,堪稱是北台第一,與北港的迎媽祖廟會齊名,因而有「北港迎媽祖,台北迎城隍」與「五月十三人看人」之喻。
霞海城隍廟最著名的信仰活動為「五月十三迎城隍」,肇始於清光緒5年(1879年),城隍聖誕期間的放軍、聖誕祝壽祭典、暗訪、迎城隍、梁皇法會、收軍、契子演戲酬神等活動,則依序舉行,自日治時期已有清楚的文獻資料可為佐證(見《沿革志》、《臺灣日日新報》等),而早年的迎熱鬧活動甚至出動許多陣頭,包括北管、南管、舞獅、舞龍、詩意閣,以及具有廣告意味的藝閣等,好不熱鬧,加上火車交通工具的祭典期間折扣優待等利多,更加吸引全台各地信眾前來觀賞慶典活動。
遶境的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主要是由各個北管軒社與各地金獅團等共同組成,各軒社所出神將主要為城隍駕前的謝、范兩位將軍,以及文判和武判等,由於城隍老爺是白晝繞境,所以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的裝扮異於暗訪時的裝扮,不需背包袱與雨傘,手中也不持釘棍或鎖鍊,而是改成右手持扇子、左手拿手絹。至於金獅陣則包括金獅數頭、以及類似宋江陣的兵器隊伍。
至於遶境遊行的路線,以2001年為例,中午12點半集合於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下午1點出發,進行路線為:重慶北路三段與民族西路(交叉路口)→民族西路→左轉延平北路三段及二段→右轉涼州街→左轉迪化街一段→社團法人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祭典協會→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塔城街→左轉長安西路→左轉承德路一段及二段→民生西路口。由於每年路線不盡相同,遶境遊行路線皆以當年度霞海城隍祭典公告之路關表為準。
熱熱鬧鬧的城隍祭典,自五月初六放軍日起、歷經五月十一的暗訪、再經十三日的城隍繞境,加上五日的梁皇法會,直到十八日收軍日止,整個盛大熱鬧的城隍聖誕祭典的活動才算完全結束。霞海城隍廟的廟地雖然並不寬敞,但其城隍祭典卻一直受到各方注目,每每吸引成千上萬群眾前來圍觀;而自清代首度舉行祭典以來,歷經日治時期的興盛期,戰後時興時衰的消長期,參與遊行的陣頭歷年來亦產生不少的變化;儘管如此,霞海城隍廟與信眾們為靈顯的城隍尊神慶生的心意從沒有改變,而這正是城隍信仰歷經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認識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為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當年創廟者為來自中國大陸的福建泉州同安人,因此取名保安,意謂「保佑同安」。
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音滔),醫名頗盛,逝世後被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白礁建廟奉祀。1150年宋高宗頒詔賜名為「慈濟宮」。
大龍峒舊名為大浪泵,源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大浪泵」社的閩南語譯音。史載18世紀前,大浪泵社全境皆為平埔族人所居,並無漢人,直至1709年泉州人戴伯歧、陳逢春、賴永和、陳天章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取三人之姓氏),向台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今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一帶)後,才陸續有漢人進駐大浪泵。
1742年,移居大浪泵漢人因普生瘴癘,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 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祀的醫神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浪泵該地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
1804年,四十四崁所在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擬將其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3000坪大廟宇。經過多年施工後,於1830年完工。1835年後,與台灣的許多廟宇相同,成為揉合儒(鸞堂信仰)、釋(佛)的道教廟宇。
1985年,內政部認定大龍峒保安宮為國家二級古蹟。1995年,因應緊鄰街道的擴建,保安宮自費整修,以傳統工法結合現代科技達到「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盡復舊觀效果,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並獲得2003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頒發的「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目前,大龍峒保安宮和艋舺龍山寺及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合稱「台北三大廟門」。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草人祭改、臺北法主公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中門秦叔寶尉遲恭黑線初稿。 感謝劉家正傳統藝術館電話:28234650 手機:0910211136 台北市北投區東華街二段92號7樓之1. 法 ... ... <看更多>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草人祭改、臺北法主公廟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中門秦叔寶尉遲恭黑線初稿。 感謝劉家正傳統藝術館電話:28234650 手機:0910211136 台北市北投區東華街二段92號7樓之1. 法 ... ... <看更多>
台北法主公廟祭改時間 在 台北大稻埕法主公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中門秦叔寶尉遲恭黑線初稿。 感謝劉家正傳統藝術館電話:28234650 手機:0910211136 台北市北投區東華街二段92號7樓之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