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二) 預告
中秋
祝福大家 幸福相依 佳節快樂
主題1 : 韻芬姐空中陪伴大家過節,特別安排中秋主題歌曲分享
主題2: 秋天是蓮藕的季節,你知道餐桌上清脆潔白的蓮藕,因為脆弱不能用鐵耙採收,是靠農民以手代耙,小心翼翼挖出深埋泥濘下3、40公分的嗎 ? 今天要介紹一部紀錄片,它榮獲今年坎城世界影展獎三大獎:最佳女導演、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幾乎也是導演自己生命故事的縮影,一起來聽聽[老鷹之手]賴麗君導演的故事
來賓 : 台灣紀錄片導演 賴麗君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楊力州生於彰化,其父親在農村裡以肖像畫為生活工具,一心想成為畫家,楊力州回憶他童年老家的客廳,總是擺滿50張以上未完成或已完成的遺照。耳濡目染下,楊力州從小也喜歡畫畫,一路升上復興美工,大學也是就讀美術系。唯漸漸的他就明白父親跟藝術界畫家的差異。大學時代因為繪畫比賽獲8萬元獎金的楊力州,買了人生第一...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鏡週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色牢籠》記錄台籍移民橋間阿嬤從88歲到92歲過世的四年時光,從阿嬤口中回顧戰前「西表礦坑」幾近被遺忘的移民歷史。
👉 加鏡會員看淨新聞 ➜ https://reurl.cc/qmoLK3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GQ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屬於台灣的歷史,值得一看!
#GQ電影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楊力州生於彰化,其父親在農村裡以肖像畫為生活工具,一心想成為畫家,楊力州回憶他童年老家的客廳,總是擺滿50張以上未完成或已完成的遺照。耳濡目染下,楊力州從小也喜歡畫畫,一路升上復興美工,大學也是就讀美術系。唯漸漸的他就明白父親跟藝術界畫家的差異。大學時代因為繪畫比賽獲8萬元獎金的楊力州,買了人生第一台攝影機,從此他不再畫畫,脫離美術世界。
會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因為楊力州開始接觸大量的電影,並著迷不已。尤其是台灣紀錄片導演吳乙峰描述白化症的《月亮的小孩》,觸動並啟蒙了楊力州,發現世界有一群人渴望被別人認識、知道他們是誰。
畢業後,楊力州在復興美工當了兩年老師,但對於將來的可預期感到不安,想到自己就要教書一輩子,人生的牌如此確定攤在眼前,毫無未知,30歲的他乃毅然決然離職,前往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學電影。
多年後,2019年上映的《紅盒子》,主題是布袋戲傳承與父子關係,但楊力州自言,隱性子題是人如何成為自己。他坦率表示,他跟《紅盒子》的陳錫煌其實都一樣,想要成為自己,不活在父親的陰影下,只是他在大二時走向與父不同之路,而陳錫煌要到76歲時才邁向自我之途。且楊力州另有所悟,關於父親對他的期待,或是他自身的想像,是他少年時想要成為父親所期待成為的樣子,根本不是父親加諸於他。
因緣際會下,楊力州展開老人命題的紀錄片創作,一為失智失能老人的《被遺忘的時光》,楊力州企圖紀錄、呈現他們的世界的真實,與常人的世界的真實,彼此之間的巨大落差。另一則是老人家跳舞的《青春啦啦隊》,反向地看望健康老人如何走向晚年。兩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捕捉、凝望老人的生活現狀與樣貌,楊力州希望能有更多的面向理解老人群體日常。
拍攝紀錄片時,楊力州會全神投入現場,拍完有難以抽身之感,他認為自己太難說再見,所以會持續關注被攝者後來的狀態,包含《奇蹟的夏天》那群踢足球的國中生們。楊力州提到,《奇蹟的夏天》首映後,對他們說過的一番話耿耿於懷多年,因為他在當下的勉勵是要年輕人們努力踢足球,但楊力州心知肚明台灣並沒有良好的足球環境。
7、8年後,楊力州前往台中觀看世足會外賽中華隊對越南隊,即便中華隊輸了,但在場11位足球員中有4名國手是《奇蹟的夏天》裡的中學生這件事,對楊力州而言,就已經是勝利了,至此,楊力州心中才能舒坦,不再感到愧疚憂愁。
小檔案
十五歲時希望可以成為畫家,卻在二十五歲時成為老師,本來以為會一直教到六十五歲退休,沒想到三十四歲時得到金鐘獎,接著三十七歲得到金馬獎,之後成為想都沒想過的導演。也因為拍片,他成為別人眼中的體育政策、老人議題、東南亞政策、偏鄉教育的專家,但其實他只會拍片,只喜歡好好說故事。
其紀錄片作品有《紅盒子》、《我們的那時此刻》、《拔一條河》、《青春啦啦隊》、《兩地: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林海音》、《被遺忘的時光》、《征服北極》、《水蜜桃阿嬤》、《奇蹟的夏天》、《新宿驛・東口以東》、《飄浪之女》、《我愛(080)》、《打火兄弟》等。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後製/賴炫佑
作品提供/楊力州
場地提供: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有限公司
🎥官網 https://1imageart.com/
🎥Youtube高畫質: http://bit.ly/2PVoJHu
🎥更多導演專訪: https://www.1imageart.com/cover-people
#導演 #紀錄片 #一影像 #楊力州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陳芝安與謝欣志,十年來採取雙導演制的方法拍攝紀錄片。陳芝安善於跟人互動,並且有強烈好奇心與同理心,因此負責前製與拍攝現場導演的部分,比較喜歡隔著距離觀看被攝者與故事的謝欣志,則是專職於掌鏡與後期剪接與敘事的整合。
兩人合作的《餘生》,係以安寧病房為主題。透過臨終病人之眼,他們也獲得始料未及的力量,重新學習生命的認識,理解每一個當下的可貴,與及正視親友關係的修補,乃至於必須展開關於生命的修煉。
《闖蕩》則是拍攝台商在中國創業的故事,但導演並不聚焦在成功,反倒是深入處理商人們在中國夢裡的失敗、掙扎、沮喪與破滅,進而涉及個別的生命難題,以及人與時代的複雜干連。
以慈濟志工為主題的《如常》,兩位導演在志工們生活化的場景中,充滿不確定的等待,持續大量的拍攝,長期陪伴被攝者,一起尋找答案,而最終捕捉到他們眼中神奇的剎那,驗證到無法預期的美妙的未知。
現階段,陳芝安與謝欣志正在拍攝《台灣網紅》,直視年輕人的多元多樣性本事,六年級生的兩人,並不自我隔絕於當代風氣與潮流,他們主動地去接觸,瞭解這群網紅的驚人意志與生存的樣貌,希望能夠促進跨世代的交流與對話。
小檔案
陳芝安,台灣紀錄片導演,早期從事電視工作,以《地球的孩子》榮獲金鐘獎,再以《沒有黑板的社會課》連續兩年入圍金鐘獎,為《遠見雜誌》製作的微電影點閱率破五百萬人次。對於能記錄斷代史、刻劃人類文明,與描繪人性糾結的紀錄片始終懷抱夢想,作品有《餘生》、《闖蕩——台商的中國創業夢》、《力爭》、《如常》等,並著有《一雙紀錄片的眼睛:影像敘事時代,人人都需要的拍片力,紀錄片導演給你的6堂必修課》。
謝欣志,台灣紀錄片導演,1999年以個人16mm 作品《後院》獲得金穗獎優等短片。2009年,所導的《福爾摩沙的指環》、《四川地震週年紀事》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以《福爾摩沙的指環》獲獎。2010 年以紀錄片《奔流》、2017年以紀錄片《闖蕩》入圍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近十年,與陳芝安導演合作有《餘生》、《闖蕩——台商的中國創業夢》、《力爭》、《如常》等。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三餘書店TaKaoBooks - 【早晨選書】《愛恨情愁紀錄片 的推薦與評價
【早晨選書】《愛恨情愁紀錄片: 臺灣中生代紀錄片導演訪談錄》,紀工會《愛恨情仇紀錄片》是紀工會和蔡崇隆導演合編的書,是台灣紀錄片少數的本土論述書, ... ... <看更多>
台灣紀錄片導演 在 台灣紀錄片導演 - 電影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近幾年台灣影視業發展的越來越出色不光是電視劇電影也是一部比一部精采當然還有紀錄片雖然它們不像電影有著誇張的手法來詮釋鏡頭但是最真實的面貌往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