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北投曾經是「台灣好萊塢」嗎?
在過去,許多經典台灣電影都是在北投製片廠拍攝,當時甚至還有全亞洲數一數二大的攝影棚。台灣好萊塢的稱號,已隨著時代推進而被淡忘,但是孕育許多經典國片的北投製片廠,我們應該讓它有下一個發光的時刻。
最近去看了一部很精采的台語電影歷史的音樂劇-《台灣有個好萊塢/Hollywood Taiwan》,劇本裡對於台灣電影發展的演變、電影拍攝的苦與樂刻畫得生動感人,當時我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啊,這些畫面應該就是以前北投製片廠拍片時可能也有的場景啊!」
所以我今天就特地邀請了《台灣有個好萊塢》導演楊景翔演劇團-Yang's Ensemble與音樂總監王希文,還有四把椅子劇團 4CHAIRS THEATRE的導演許哲彬、北投在地文史團體北投說書人、唭哩岸文化工作室、以及文史工作老師與學生們,再加上文化局的業務負責科室,一起到北投製片廠會勘,關心攝影棚及錄音室等歷史建築的保留狀況,推開長期深鎖的大門,也希望可以把修復再利用的腳步往前推動一步,讓我們可以把對電影文化和歷史的眷戀,從舞台上、從電影裡、從回憶裡,拉進來到現在的時空。
北投製片廠的活化新生,我一直希望可以幫得上忙,當初市府想規劃成影視音產業園區,但卻因為廠商意願不高屢次流標,讓北投人遲遲無法看見北投製片廠的風華再現。所以不管是在質詢柯文哲市長、文化局長蔡宗雄,或者向市府提案的內容裡,我都再三期盼市府盡速與當地民眾、藝文團體與文資學者交換意見,串連附近新北投71園區與台北藝術大學的資源,來讓北投製片廠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可以整合整個北投區的表演藝術能量,成為培育表演藝術人才的搖籃。
畢竟市府已經花了16.5億元向國防部買下整個廠區,是市府可以全權管理的資產,只要有心推動,不要以商業掛帥的話,我相信北投這一帶真的很有潛力成為表演藝術聚落和劇場基地,帶動新一波的藝文風潮。
在幾次的「溫馨喊話」之後,市府決定做出政策調整,將北投製片廠從BOT改為OT,由文化局編列預算1.3億元修復廠內歷史建築,再將園區委外給民間營運,所以最近陸續召開了五場諮詢會議聽取各界意見。
初步看完文化局提供的會議紀錄之後,許多專家學者的提出的意見相差不遠,多半認為若是朝向原先的影視音產業園區規劃,會有地段不佳、台灣已經有類似規模的攝影棚、拍攝過程可能影響鄰近居民生活等問題,所以持保留意見;反倒是認為 #周圍表演藝術的學術與產業資源豐富、場地大小也適合表演藝術目前最缺乏的 #中型劇場、 #沉浸式劇場 等,希望可以朝向這方面來保留規劃。
接下來我會繼續請教表演、劇場、影視音、在地文史團體等專業領域工作者們,希望可以得到最接近使用者的意見來回饋給文化局,促成北投製片廠這塊土地做出最符合在地期待、發揮最大功能、保留最大程度原有電影文化與歷史意義的規劃方向,所以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也都歡迎留言跟我說,我會一點一點的彙整起來和市府溝通討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