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和一些對於改變新竹歷史街區有想法的朋友聚在一起、討論了許多關於這裡能夠如何更好的做法。其中,運用新科技與政府開放資訊輔助公共討論是個趨勢。本系列文章就利用疊圖技術,將大家有共感的困境「具象化」。
本文作者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分析、實際訪問田野調查等做進一步探索。文末,他們也提出這樣的呼籲:
舊城要再生,不應只是在物質環境上的做改變,更需要關心的是城市空間如何回應到市民生活。因而我們需要用大數據發現城市中的問題,但更需要每一位新竹市民積極參與和發聲,共創一個彼此溝通的平台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讓執政者、專業者、資本家、居民可以多方協調,彼此建立信任關係。
這篇文章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如果你也有關於新竹的有趣研究,也歡迎和我們分享!文章若刊載也將奉上稿酬。
▍本篇文章出自《#城市的動脈與靜脈:新竹舊城永續發展論壇紀實》
新的一年,與我們持續關心新竹:《貢丸湯》2020訂戶徵集中
✨https://pse.is/PFRF2
城市的動脈與靜脈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你幾點起床,通勤的路線、時間,到在特定的商家或辦公處所停留多久,每一個在城市裡生活的人,都源源不絕地正在產出許多數據。有沒有可能,將這些數據集合起來,讓城市變得更好?
新竹市三百年來的豐厚歷史與文化,讓行走在舊市區的人如同走在一處開放的博物館群之中。然而,從種種的數據裡我們可以發現,舊城區 #不容易順利地到達 ,也 #不容易安全地親近 。董其樂、許庭源同學以政府開放資訊數據,疊圖到新竹舊城區的地圖上,指出了許多城市改造的可切入點。看到這些數據,我們也很驚奇呢!
他們製作了 #交通事故點位熱力圖,顏色越深代表發生事故越頻繁。其中,中正路是易發路段,多數交通事故集中在交叉路口,比如東門圓環附近。這可能與道路過寬,多岔路口影響了車速與視距有關;同時,團隊也分析了半徑 250 公尺視角下,擁堵路段與停車場分佈關係。經由圖片可以發現,舊城區內分佈了非常多小型私有停車場,推測交通擁堵程度也與停車區位有一定的相關性。因區內短街廓道路窄的特點,更多的停車場也意味著有多的車輛進出和回轉。這在尖峰時間段與主道上行人車輛交匯,引發交通混亂。
只要有心,每個人都可以從自身的專業來關心我們所生活的城市;透過群眾的關心與參與,城市的改變也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本篇文章出自《#城市的動脈與靜脈:新竹舊城永續發展論壇紀實》
新的一年,與我們持續關心新竹:《貢丸湯》2020訂戶徵集中
✨https://pse.is/PFRF2
城市的動脈與靜脈 在 我們的島第153集城市靜脈之旅(2002-04-22)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將都市看成是一個有機體,如果它也有 動脈與靜脈 ,那麼,清潔隊與拾荒者就是扮演著血球的角色。自從清潔隊開始做資源回收以後,住在蘆洲的劉阿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