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曾鈺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導致滿目瘡痍;眾所皆知,「襲」是指攻其不備,常用詞包括襲擊或偷襲等,根據《說文解字》,原來「襲」是死人穿的衣服。...
導致同義詞 在 榮格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免費活動 大家趕快報名起來
連結見留言
因著中元節的到來,全球大疫情的籠罩,面對「哀悼,鬼魂和往生」的議題,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多探究什麼?又可以觸及心靈中什麼樣的內涵?歡迎參加8/21-9/4合計三場的【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
【#哀悼之必要—傳統的回響系列講座2】
主講:#宋文里 老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
日期:2021/8/28(六)14:00-15:30
地點:ZOOM線上活動(額滿為止,報名成功者會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
主辦單位:有知心理、心靈工坊
重要說明:
◎ 線上活動以ZOOM進行,並將全程直播與錄影。
◎ 因系統名額有限,活動前收到e-mail線上活動連結通知才算報名成功,再請留意收信。若有問題,可私訊心靈工坊文化FB。
◎ 活動當天13:45 開放登入,敬請及早上線,以免超過限額無法進入。
◎ 活動全程請關閉麥克風及攝影機,若需提問,可在聊天室輸入留言。
◎ 為確保報名者的參與權益,請勿將會議連結傳給未報名者。
講題簡介:
1. 「死」的本意起於哀悼
2. 總是他人的死亡
3. 喪失與哀悼──在自我的世界中,哀悼導致憂鬱(抑鬱)
4. 哀悼與公共的紀念儀式:人類學與心理學觀點
5. 不可言說:沒有悼詞(禱詞)的文化
6. 關聯虛無化,如何慎終追遠?
7. 找回我們的語言
講者簡介:
宋文里
生於1952年,198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大學娥百娜-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澳門城市大學博導。
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論述心理學,及其他跨學科專題,如藝術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美學向度等。這些課程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並轉化為心靈工坊成長學苑的數次講堂。
自從余德慧、余安邦於2009年創立「人文臨床論壇」以來,每一年舉辦時,宋文里無役不與。其中一次,和余德慧討論「療癒」一詞的用法,認為「療遇」(healing encounter)才是「人文臨床」的同義詞。自茲而後,也決意把自己的專業工作界定為「療遇」,並設定其中的兩種立場:施療者/求癒者。
宋文里勤於著述,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曾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這些著作正著手編輯為《宋文里作品集》,目前已出版的是《重讀佛洛伊德》(2018,精選十餘篇佛洛伊德作品,翻譯、評註、加上導論)、《心理學與理心術》(2018,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2020,邁向療遇之途;心理學的下一頁)。
宋文里另也投注不少精力於翻譯學術經典著作,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專著。
主題閱讀:
《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宋文里
導致同義詞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P64 從甘肅夏河、阿爾泰山到塔什庫爾干:偏離正軌的絲路流浪 ft. 圖文插畫家 點點陳 點點陳插畫事務所 】
讓我們一起回到2012年的中國新疆。
當時七五事件才剛過不久,新疆在外地人眼中是「危險」的同義詞;習近平還沒完全掌握大權,智能手機與支付寶也尚未普及;方興未艾的自助遊風潮,吸引了無數城市年輕人紛紛西進,想感受這個國家的寬廣遼闊。而在這群年輕人中,還有著一位為了探索世界而到上海交換學生的台灣女生,點點,抱持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決心,正沿著河西走廊往歐亞大陸的最深處前進。
但這趟絲路流浪並不傳統;相反的,這是一趟非常偏離正軌的絲路旅行——
對西藏有所嚮往的點點,首先繞路來到了甘肅南部的夏河縣拉卜楞寺,見識到藏傳佛教信眾的虔誠;接著穿過河西走廊,原本在烏魯木齊就該結束的旅程,卻突然延伸到北疆阿爾泰山,放著一般人趨之若鶩的喀納斯湖不去,硬是在一個山中小村賴著不走;最後又一路殺到南疆最偏遠的塔什庫爾干,見到了另一邊就是巴基斯坦的紅其拉甫口岸,並感受富含塔吉克色彩的邊疆風景。
然而這一切的偏離正軌,可能都比不上親自前往七五事件發生地點——烏魯木齊二道橋來得精彩。當一行人來到這個所有人一再叮嚀「絕對不要去」的維吾爾市集,來自周遭的凝視讓他們彷彿誤入叢林的小白兔,氣氛也隨著腳步變得越來越緊張;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突如其來的尷尬問題,竟然瞬間導致情節大逆轉,徹底改寫了點點的絲路體驗!
究竟是什麼樣的問題,讓原本幾近凝結的氣氛出現180度的大轉變?從夏河、禾木、喀什到塔什庫爾干,這段不斷脫離主線的絲路旅程上,哪些人事物是在酒泉、敦煌、嘉峪關看不到,卻讓點點回味再三的?這集就讓我們跟著點點回到近10年前的中國,懷抱著年少輕狂的叛逆,一起經歷那些偏離正軌才會遇見的瘋狂流浪故事!
#三山夾兩盆 #西出陽關無故人 #朝穿皮襖午穿紗
#封面是來賓自己畫的
🎙️ 來賓簡介:
點點陳 點點陳插畫事務所 ,旅行插畫家,桃園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土木所結構組。擅長以手繪的溫暖風格描繪插畫,喜歡將旅行觀察與日常生活繪寫進手帳中,那些再平凡的日常,只要記錄下來都將成為獨具意義的回憶。期待作品能以插畫和文字帶給讀者身歷其境的感受。著有《海島一點點:東京╳廣島╳瀨戶內海 都來一點點》、《沙漠一點點:西安到喀什,4590公里的絲路日誌》。
✅ 本集重點:
* (00:01:28) 將近10年前還沒智慧手機就決定衝新疆!哪來的勇氣?
* (00:04:32) 從小都是個乖小孩,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只好⋯⋯
* (00:07:00) 甘肅夏河縣拉卜楞寺:擦邊球拜訪藏區,去不了西藏的替代方案
* (00:10:51) 藏區文化:藏傳佛教寺廟、喇嘛、磕長頭、轉經輪與唐卡
* (00:14:00) 背包客界無奇不有,青年旅館見識到的各種奇葩旅人們
* (00:18:02) 每個人都說新疆很危險!但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 (00:20:34) 七五事件發生地點,烏魯木齊二道橋,對話中意想不到的大反轉?
* (00:23:58) 從2012年到2018年,發生了多大的轉變?點點與Jerome的經驗對照
* (00:25:17) 從烏魯木齊前往阿爾泰山的旅程,尷尬的民生問題——關於廁所
* (00:29:26) 圖瓦人建立的阿爾泰山中聚落禾木村,來了就不想走啦~
* (00:33:46) 旅人的一廂情願,誰規定山中小村一定要很原始?
* (00:38:02) 東方與西方旅人的交會之處,南疆喀什,維吾爾人多就一定危險?
* (00:40:46) 塔什庫爾干自治縣,充滿塔吉克風味的山中縣城
* (00:43:27) 這段旅行對你的意義是什麼?還有給背包客的一點叮嚀
* (00:45:45) 點點陳的創作與出版品介紹,結語
🔈 收聽節目: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各大播放平台搜尋「旅行熱炒店」或至官網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中國 #絲路 #新疆 #甘肅 #烏魯木齊 #阿爾泰山 #禾木 #拉卜楞寺 #夏河 #喀什 #塔什庫爾干 #維吾爾 #七五事件 #沙漠一點點
導致同義詞 在 引起 - 東東同義詞詞典查詢結果 的相關結果
詞類:引起 詞性:動. 引 \ 引來 \ 引起 \ 引動 \ 招 \ 招致 \ 招惹 \ 挑動 \ 致 \ 啟發 \ 滋生 \ 惹 \ 誘致 \ 導致 \. 近義詞類: 使得 推動. ... <看更多>
導致同義詞 在 導致的近義詞 - 名言佳句 的相關結果
(1)致使:連詞。表示由於某種原因而使得:強颱風過境,房屋倒塌,致使許多人無家可歸。 (2)招致:1.招而使至;收羅。 2.引起;導致。多指不良的後果。 相關內容. ... <看更多>
導致同義詞 在 導致的近義詞_導致的反義詞_導致的同義詞- 相似詞查詢 - KM查询 的相關結果
導致 是什麼意思,導致的近義詞,導致的反義詞,導致的同義詞,跟導致類似的詞:造成,致使,導至,由於,容易導致,直接原因,嚴重,可能導致,主要原因,加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