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幣能改變什麼,只有大海知道
王如玄/華夏社會公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台灣女導演崔永徽深入台東蘭嶼拍攝海洋之子的故事。這部電影看見台灣單親、隔代和教育偏鄉的無奈與辛苦,尤其是父親離鄉背井到高雄工作,但孩子渴望已久的新球鞋,卻始終盼不到海的那一頭捎來訊息,及那一幕孩子在高雄街頭孤單奔跑尋找父親的心疼畫面,令人反思再三。
每提到少子化問題,總是以增加津貼做為獎勵生育對策。這是誤以為可以捷徑方式提升台灣的生育率,但我們可曾認真思考:當孩子生下來後,有被妥善照顧嗎?當他們遭遇家庭變故,有誰為他們撐住一個家?在學校被歧視被霸凌,誰能為他們伸張正義?
先說一個孩子貧病交迫的故事。孩子父母離異,新住民母親受雇麵攤賺取微薄薪資,積欠高額健保費,孩子因重病必須器官移植才能續命。雖有學校師長動員社會資源協助,但為時已晚。
這些生命的血淚扣問,一件件發生在殘酷的數據裡。根據衛福部統計,一○七年底的低收入戶中,未滿十八歲的兒少有十萬三千多人,若合計中低收入戶,台灣有近廿三萬的兒少生活在貧窮中。
更令人擔憂的是兒少人身安全問題。雖然兒童及少年權益保障法修正增加兒少保護措施,但兒少受暴案件仍層出不窮。另十二至十八歲遭性侵害者每年平均高達四千多件;當孩子遭遇性侵後何去何從?失學了嗎?或者是成了未成年懷孕的被協助關懷對象?
青少年教育競爭力問題,也令人憂心。根據教育部一○六學年度高中以下學生懷孕事件統計,從前幾年的七百多件增加到一千三百多件,而休學人數高達五九九人,如累計過往休學人數,有多少孩子因懷孕掉出教育體系,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小小孩,有社會安全網接住了嗎?
數據反映的只是一定程度的社會現況,必存在看不見的黑數。真正需要被關注、被需要以政策保護面向更是複雜。這些並非發了短期津貼就能解決的;縱然民間團體想方設法推動急難救助、安心就學、企業合作等計畫方案,但最終仍應回歸政策建制。
投資下一代,獎勵生育並非有錯;但我們沉重呼籲,國家資源有限,兒少保護安全網仍有諸多待補破網之處:
一、請重新檢視兒少政策及資源配置:二○一七年開辦至今的「兒童及少年未來教育與發展帳戶」,目前開戶萬人,開戶率四十七%,不及五成。建議審慎分析未開戶原因,若這是弱勢儲蓄極限,在協助弱勢兒少脫貧自立上,有必要跨部會再檢討有效的政策工具。
二、請儘速完備兒少社會安全數據基礎建設:上述統計已出現多重弱勢警訊,但目前各自分散的統計,讓解決兒少問題對策出現缺口,例如貧窮、性侵害及未就學未就業統計,應串接整合,找出個案重疊處,才能知道誰最弱勢、誰重複受害,並對家戶導入適切資源;後續追蹤關懷更不能斷。
三、請落實未就業未就學、十五歲以上結束家外安置及矯正學校等轉介之少年就業協助:行政部門雖將未滿十八歲少年納入就業服務法特定對象,但從輔導少年經驗,這些成效不能只是呈現多少人上課,應確實將穩定就業期間及人數納入指標,並設計友善雇主的獎勵誘因。
動輒上億元的政策支票,會不會讓國家資源錯置了方向,這是許多人的擔心。如果不能拋開政治立場,及時拉住在人生懸崖邊的孩子,再多的浮華政策,真的不能改變台灣未來什麼,且令人憂心忡忡。
Search
就業服務法特定對象 在 麻煩說人話!黃榆絜的勞動法小教室 的推薦與評價
職涯成長活動-台北就業大補帖 ... 三、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為特定對象及特定項目之健康 ... 至於最後一個小問題是,就業服務法第33條第1項的資遣通報還需要做嗎?要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