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檢限制人民行動自由必須於法有據
#居檢規定不能憑一通電話一張新聞稿或便條紙亂改
#病毒潛伏期3~5天
#只有3天不能抓出潛伏病毒
今天行政院的專案報告,因為國民黨的杯葛,國會癱瘓!
所以我在這裏向大家報告我的質詢內容:
要知道,政府規定「居家檢疫」是在限制人民的行動自由,必須「於法有據」、「依法辦理」,不能只憑一通電話、一張新聞稿或便條紙亂改;而我們的衛福部就是如此的知法玩法,在全球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只憑一紙新聞稿,放寬機組人員的防疫管理,然後我們的行政院長蘇貞昌還大為贊賞如此荒唐的行為。
2020年9月,疫情首先在美國爆發,今年的1到3月是最高峰,每天有20-25萬人確診,傳染力比原始病毒株增加60%的Alpha在全球大流行。
但是當時國內只有11萬劑的az,後續疫苗何時到貨、到貨多少?沒有人知道!當時我們疫苗整體覆蓋率連0.1%都不到!守住邊境是台灣防疫的重中之重,尤其航空機組人員全世界飛來飛去,當時的他們幾乎都沒打過疫苗!是染疫高風險群。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等於赤手空拳對抗變異病毒,稍有一點防疫常識的人都知道,邊境檢疫只能嚴不能鬆,但CDC竟大鬆綁航空機組人員檢疫規定;從這裡看,3+11是否為破口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防疫形同作戰「料敵必須從寬 」,CDC這項決策「無限」放大了alpha入侵台灣的風險。
蘇院長、陳時中,你們至今不知檢討反省,還拿專案報告唬弄誤導人民,我懷疑你們的專業能力,更強烈質疑你們的專業良心與羞恥心。
新冠確診者從感染到發病,會有一段潛伏期期間因病毒量較少,潛伏期通常3 ~ 5天,最長達14天,這也是一般隔離期為14天的原因,從流行病理學來說,「3天」不能保證抓出潛伏的病毒,連PCR也驗不出來,這些是新冠病毒科普小常識,民眾懂,我相信CDC也懂!
我不懂CDC為何在Alpha全球大爆發之際放寬邊境檢疫,更不懂的,為什麼是3天?不是2天或7天? 居檢3天依據為何?
以公衛角度,在疫苗荒之下,台灣守住邊境才有活路,沒有任何冒險的本錢,陳時中(CDC)竟挺而走險,拿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開玩笑,還口口聲聲:「我負責」,邊境失守、Alpha病毒長驅直入的風險,陳時中負得起嗎?
本席要問蘇院長,這種置台灣於險地的疫情指揮官,適任嗎?這樣的指揮官該負什麼責?蘇院長要跟他一起負責嗎?
航空機組人員檢疫,包括居檢天數、外站、機艙防疫等主要是依據:「國籍航空公司實施機組人員防疫健康管控措施作業原則」辦理。
這項作業原則是民航局依「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199及284條授權訂定,提報CDC審查核可後定案,實際檢疫措施由航空公司執行,民航局監督管理。
這項作業原則在去年3月18號經CDC核准定案後 ,隨著疫情變化,不管改了多少次,民航局都是依據CDC工作小組「會議決議」、或是「來函」進行修訂,每次的修正都有載明CDC的會議場次、或公文案號,清清楚楚。
唯獨只有「3+11」的這項決定,沒有會議場次、沒有公文案號,只有4月14號CDC的一紙新聞稿就可以辦理。
原來攸關全國2千3百50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的邊境檢疫措施,竟然是只憑一張新聞稿,就能隨便更改!CDC指揮中心的權力大到拿一張新聞稿,就能下令民航局修改作業規定!
根本「荒唐、荒謬,濫權」!!
本席要求交通部長回答,這項作業原則屬性為何?是公文書、行政解釋函?還是規章?一紙新聞稿可以取代公文書嗎?
去年3月至今,民航局多次修訂作業原則,都依據CDC會議決議與公文來函辦理,為何只有3+11憑一張新聞稿就改?如果新聞稿就可以改變規定,那麼衛福部一通電話、一張便條紙是不是也可以?
本席認為,時至今日追究3+11是否為破口,社會大眾,民意會給答案。但台灣畢竟是一個法治國家,一切必須依法行政,符合程序正義,就算是防疫也不能濫權,更不容許發生新聞稿防疫這類荒唐至極的事。
我要求徹查新聞稿事件,請衛福部與交通部下周五之前,給我書面報告,也給國人一個交待。
我們要知道是誰寫了或下令、授權寫了這則新聞稿?這其中有無違法違規?濫權?用一紙新聞稿就修改航空機組人員檢疫規定,是誰給的權力,是誰有這麼大的膽子?
再則,民航局看到一則新聞稿,將新聞稿當公文,如同,今天的專案報告,立法委員從新聞看到蘇院長的專案報告,現在是用新聞稿治國嗎?
最後,#我要為一直在第一線打戰的醫護人員請命!
政府拖欠基層診所疫苗接種掛號補助費、以及醫護人員防疫津貼,何時撥款?
第一季醫護防疫津貼,拖到8月底才入帳,第二季津貼何時撥款,難道要等年底?公費疫苗716開打,已至今打了大約1200萬劑(含第一、二劑),但當初說好給基層診所的疫苗掛號補助費,一毛錢沒進帳,許多基層診所快撐不下去了。
政府拖欠醫護津貼不是第一次 ,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一年多來,本席接獲非常多醫護的陳情,要求CDC防疫津貼快一點撥下去,但相關單位總是以「行政程序」、「行政流程」回應,直到今天還在「拖欠」中。
CDC撥付基層醫護、基層診所補助款聲聲慢,「行政程序」宂長得看不到盡頭。
CDC採購高端、聯亞疫苗,則採取「預付訂金制」,在疫苗能否量產都未知的情況下,火速撥款,之後的「行政程序」更是一路綠燈。
這場仗還在打,醫護是第一線上戰場打仗的軍隊
為什麼「高端」產品都還沒產出,錢就給得這麼快?「基層醫護」都已經打了半年的戰了,還沒拿到糧餉?差別待遇這麼明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本席希望CDC不要再拿「行政程序」敷衍小護士與小診所了,該改的、該簡化的程序,儘速改進, 儘速撥款,不要讓醫護們餓肚子上戰場。
居隔補助天數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預防性停課應給予有薪防疫照顧假!
難道身為育兒父母,就該自己在家吃土?
三級警戒期間,我就一再提出質疑,要求教育部針對幼兒園停課的退費基準作出回應,以及要求衛福部規劃有薪防疫照顧假,但兩部會卻置之不理,至今未見積極作為。
國內疫情再度延燒,才開學不過十幾天,雙北的幼兒園、國小及國中都紛紛傳出學生或教職員工確診。一有確診,就會啟動篩檢及預防性停課的措施。
對於這樣的情況,我今日參加 全教總 舉辦的記者會,再次對兩部會提出四大疑問:
🔎1️⃣ 孩子突然暫停上學,家長究竟能不能請防疫照顧假?
教育部公布的防疫指引中並未明定「預防性停課」,雖然有地方政府教育局處明確回覆「預防性停課一律適用防疫照顧假」,但若中央沒有統一規範,恐會有各地方政府不同調、或有個別企業不願准假的情形。
🔎2️⃣ 即便家長成功請了防疫照顧假,但衛福部是否規劃給予防疫照顧假津貼或補助?
因目前仍只有居家隔離者或陪同幼兒隔離者有一日一千元津貼補助,預防性停課的陪同者只能請防疫照顧假,沒薪資,又沒津貼,經濟壓力還是只能由家長自己承擔。
🔎3️⃣ 若停課的是幼兒園,幼兒園學費損失又該如何拆分,難道還是繼續由家長承擔全額損失嗎?
🔎4️⃣ 接下來因應學生施打疫苗,不少家長一樣會有請防疫照顧假的需求,這部分是否同樣沒規劃補助?
防疫成本全壓在家長肩上,造成家長極大壓力,卻遲遲沒看到相關部會提出解決辦法。
對此,我將繼續爭取,政府應該提供有薪的防疫照顧假,或提供相關補助,配合停課學童的家長可按天數給予相應補助,這部分預算應盡速在紓困預算中核實編列。
疫情短期內無法徹底根絕,在疫苗覆蓋率尚未達到標準前,不管是落實校園防疫措施,或是因應確診的相關配套,都還需要教育部及衛福部更積極的作為。
居隔補助天數 在 中國國民黨 KM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DC四大防疫破口 面對Delta病毒應該亡羊補牢!
新北幼兒園感染案例經過基因定序確定為Delta變種病毒,但是疫情指揮中心卻無法掌握感染源,如今Delta病毒已經進入台灣社區,CDC仍拿不出明確的防範措施,讓國人承受染疫風險,無法回歸正常穩定的生活。
Delta病毒之所以會進入台灣,就是因為CDC的四大防疫缺口:
⚠️邊境管控出現破口
Delta病毒不會憑空出現,有極高可能性是由境外移入,現在針對國人的居家隔離14天,還有機組員的「5+9」,到底是否足夠防範感染性極強的Delta病毒?CDC輕忽國際疫情變化,沒有適時調整隔離措施,才讓病毒有機可趁,入侵社區。
⚠️政府採購疫苗到貨率太低
國際間疫情不斷變化,疫苗供貨不穩定,蔡政府完全沒有超前部署,導致現在採購的疫苗,僅到貨666.65萬劑,到貨率22.36%。相較之下,國際與民間捐贈的疫苗數量達到819.4萬劑,大幅超越政府採購數量。
⚠️疫苗第二劑施打率太低
各國政府正積極規劃接種第三劑疫苗,但我國疫苗施打政策混亂,完整施打兩劑疫苗的比例僅4.17%,其中七十五歲以上長者能完整施打兩劑的比例,更只有1.5%。學者認為只施打一劑疫苗,面對變種病毒跟沒打一樣。
⚠️民眾自行檢測成本高
根據消基會資料顯示,目前快篩試劑的成本極高,核酸檢測一劑為新台幣1890元,抗原檢一盒平均約1700元至1900元。醫院的「核酸檢測」(PCR)更貴,每次自費檢測就高達五、六千元以上。國人自費快篩的意願降低,更難透過篩檢找出隱性感染源。
我們呼籲蔡政府應該:
📌立刻檢討現行「邊境管控」政策,因應國際疫情調整居家隔離天數
📌積極採購疫苗,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第二劑,降低變種病毒重症風險
📌建立「快篩國家隊」,透過政府補助,降低快篩成本,遏制疫情傳播
居隔補助天數 在 照顧者也可領居家隔離每天補助1千元|鏡週刊X東森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看更多東森新聞影音→https://bit.ly/3w3qCnE學校出現確診者,學童得停課,不少家長得請假照顧小孩,到底該怎麼申請防疫補償金呢? ... <看更多>
居隔補助天數 在 勞動部- 因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狀況確診者之勞動權益請 ...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我112/02/16-2/2/21申請居隔假,但是公司於班表上 ... 請問如果沒有保勞保可以申請確診居隔補助嗎? ... 給付天數是核算到24或是27日呢?謝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