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寫稿,讓記者工作不保?】
編譯/報導者
包括《紐約時報》、美聯社等,近來愈來愈多媒體採用機器人撰稿,不少人質疑,難道記者的工作即將被取代?
事實上,也不需如此悲觀。所謂的機器人撰稿,背後正是大數據與演算法的應用,最終目的是讓記者和編輯真正專注於更有附加價值的工作。
美國哈佛大學「紐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在9月初出版的《紐曼報告》(Nieman Report)夏季號專刊,探討了美國主流媒體如何應用機器人撰稿或其他自動化平台,深化新聞報導的內容以及讀者的互動。
究竟國外媒體是如何應用機器人撰稿?
◎案例一:美聯社
美聯社使用科技公司Automated Insights所開發的機器人撰稿平台Wordsmith,負責撰寫企業財報的新聞報導。
為了讓Wordsmith可以更精準地撰寫出符合美聯社報導標準的報導,內部編輯必須先做好以下幾件事;一旦發現文章有錯誤,編輯會立即與工程師溝通,調整與修正程式。
(1)確定撰寫企業財報報導需要哪些數據資料
(2)文章必須包含哪些基本元素?
(3)設定幾種不同的報導範本
(4)定義重要關鍵字詞的用法
目前,Wordsmith每季可產出約3,500篇的企業財報文章。當企業公布財報,Wordsmith可以在15~20分鐘內,撰寫出一篇約130字的簡短報導。美聯社會選擇其中最重要的300家企業,視情況需要指派記者增加相關內容,例如關鍵人物的引言或說明等等。
整體而言,Wordsmith的應用為美聯社帶來了兩大益處:
第一,針對重要大型企業,以Wordsmith撰寫的報導文章作為基礎,記者再額外增加有深度與觀點的分析內容。
第二,過去因為人力不足而無法顧及的小型企業,現在可以交由Wordsmith負責撰寫財報報導,美聯社擁有更多的內容,也可進一步提升內容授權營收。
◎案例二:ProPublica
ProPublica在三年前製作了“The Opportunity Gap”專題報導,探討美國州立學校是否提供平等的機會,讓低收入中學生能選擇符合個人需要的課程。ProPublica根據美國教育部提供的資料,自行建置資料庫,讓使用者可自行查詢每所學校的情況。
2014年,ProPublica決定採用芝加哥的科技公司Narrative Science 所開發的機器人撰稿平台Quill。目前ProPublica已完成資料的清整與校正,未來將由Quill撰寫每所學校的簡介,並提供與相同地理區域其他學校的比較結果。
◎案例三:紐約時報
今年5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專題報導,追蹤美國500萬名兒童1996到2012年的家庭稅收資料,探討兒童時期所生長的地理環境,對於兒童日後經濟成就的影響。
《紐約時報》特地為這專題製作了互動圖表,讓使用者自行查詢各地區兒童未來可能的平均收入;此外,每個地區會附上一段簡單的內容介紹,這些簡介資料其實都是機器人撰寫的。如此一來,記者可以真正專注於議題的採訪與撰寫,在有限時間內盡可能做出最好的報導。
此外,如果能擁有足夠大量且完整的數據資料,便能透過演算法產出個人化內容,精準地提供客戶需要的資訊服務,有助於媒體開拓新產品與新營收來源。
類似的應用案例已愈來愈多,像是奧勒岡公共電台推出了一款app,名為Aftershock,運用奧勒岡地理與冶礦工業部的資料庫,透過手機GPS定位得知使用者所在地,告訴使用者該地區若發生芮氏規模9.0地震時,可能受到的災害影響。
整體而言,《紐曼報告》這篇分析文章,對於機器人撰稿平台是給予正面評價的。記者長年累積的新聞判斷力、分析力與寫作力,其實很難被機器取代,如果懂得善用機器人撰稿平台,它將可成為記者的好幫手,而非替代記者的角色。(圖/flickr@boscdanjou, CC BY 4.0)
★參考資料
(1) “Automation in the Newsroom”, Nieman Report
http://bit.ly/1LJ4PVx
(2) “The Opportunity Gap”, ProPublica
http://bit.ly/1PN6UkC
(3) “An Atlas of Upward Mobility Shows Paths Out of Poverty”, New York Times
http://nyti.ms/1IFCfUZ
(4) “The Best and Worst Places to Grow Up: How Your Area Compares”, New York Times
http://nyti.ms/1zHNVES
#報導者
Search
工程公司簡介範本 在 前後端工程履歷範本|個人品牌 - 104人力銀行 的推薦與評價
獨立開發的網頁,請參考:https://lefty.blog,後台其他技術,若有興趣了解請聯繫。 作為公司的核心生產者,尤其是工程師,並非如人際關係學家卡內基所說:「一個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