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假的第一天 #早安
今天與你聊聊
✈️我是如何在旅行時維持自律生活的節奏?✈️
.
.
這幾個月的我一直在旅途中穿梭
生活的節奏緊湊,變數也很多
要維持工作效率和自律的生活也變得好困難
但這一個月以來
有幾件算是我不斷堅持
也大幅幫助我維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
.
❶ 👉🏻 堅持運動&冥想
.
旅行時本來就很難維持原本的生活習慣
以前,每當我一旅行的時候
我都會很自然的”暫停運動、暫停冥想”
.
當旅程只有一週時
暫停運動的影響不大
但當旅程開始變成一、兩個月起跳時
我便非常有感沒有運動、沒有冥想的代價
.
我的建議 🔻
旅行時記得帶運動服和跑步鞋
多利用旅店的健身房
或者安排戶外登山和踏青的活動
若有城市觀光的行程
也可以直接在城市慢跑半小時
.
至於冥想
可以多利用坐車通勤的時間閉目養神
但我覺得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就是早上醒來時先不看手機
就在床上躺著做幾次腹式呼吸
在半夢半醒之間簡單的與自己對話 👌👌
.
.
❷ 👉🏻 採買平日慣用的伙食,自己下廚
.
不同於台灣,美國外食的價格很高
大部分的營養成分低
且餐廳選擇不多元
(例如我們在底特律時,八成的餐廳賣的都是漢堡披薩三明治)
.
並不是說我多會下廚或多熟知營養學
但我真的發現吃自己習慣的食物
有些時候能夠在旅行時重拾儀式感
這樣的儀式感對於工作效率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
.
我的建議 🔻
開始為自己的行程做 Meal Plan
例如接下來幾天會去哪
可能會吃什麼、三餐如何規劃
這樣可以先預知自己會出沒的地方
方便查當地有哪些餐廳
以及如果自己煮,可能吃的是哪一餐
應該要準備多少份量等等
.
舉例來說
如果我明後天會去的某個城市都只賣炸魚薯條
我去超市就會多買蔬菜
略過澱粉和其他冷凍加工食品
或者早餐選擇水果優格
避開吐司炒蛋之類的
(雖然我平常更愛吃吐司炒蛋,但Meal plan 的用意就在此)
.
這麼做不但省很多錢
有時也能夠逛一下當地超市
感受一下當地人的口味風格
(我其實在旅行中真的滿喜歡逛當地超市的耶🤣你有這種怪癖嗎?)
.
最重要的是飲食均衡在旅行中所帶來的好處
行程爆炸耗能量 抵抗力下降
容易長痘痘、缺乏維他命
最怕的就是生病
這時要兼顧工作也變得難上加難
.
在旅行期間還要煮飯雖然聽起來一點都不 Sexy
但某些Airbnb的廚房其實都滿可愛的
變相體驗住在當地的感覺
好處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多
.
.
❸ 👉🏻 面對工作,集中處理
.
最後一個tips就是
把工作集中到早上或晚上處理
所有的會議都統一排在同一時段
.
舉例來說
我可能會在星期一晚上排兩個會議
星期二早上錄兩場節目
星期三晚上工作四小時
.
我發現
如果只為了一場會議而早起
或者只為了一點工作
而提早結束行程、趕回 Airbnb
都會讓我有一種很「划不來」的感覺🤣
既然都得特別早起或提早回飯店
我都會很精打細算的把其他類似工作打包在一起做
這樣除了能夠專注高效工作
也能在旅行時玩的更盡興
不會中午突然要開會
還得找個有 wifi 的咖啡廳來辦事
.
我的建議 🔻
若工作進度落後時
可以特別安排一天到當地圖書館工作
通常都有免費座位、免費網路且安靜不限時
或者鬆綁一天的行程
在Airbnb趕進度也是不錯的選擇
.
.
👇🏻👇🏻
這就是我一邊旅行一邊維持生活和工作規劃的方式
.
以上1、2、3點,你覺得哪個最重要或最有效呢?
在底下留言跟我說吧 ❤️
.
.
Zoey
👉 Follow 我的IG👉 @zoeyk.c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互動式電影近來開始形成潮流 而引起潮流的Quantic Dream就推出了新作 《Detroit: Become Human》 過往以選擇為賣點的遊戲 往往都只是雷聲大雨點少,十個選擇八個一樣 直到今天,我們終於看到比較像樣的互動式電影...
「底特律變人選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Zoey 佐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閒聊] 底特律:變人結局分歧路線討論- 看板PlayStation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活著就要不斷做出選擇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 的評價
- 關於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底特律變人》圖文攻略全流程及結局圖文攻略 - PTT新聞 的評價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狂人新聞台] 保時捷全新限定紀念車款Boxster 25週年 正式登台
#小編:Boxster 25 週年限定紀念車款的設計向1993年的Boxster概念車致敬
Porsche Boxster車系問世至今屆滿25週年,保時捷特別推出「Boxster 25週年」限定車款。Boxster於1996年首度量產加入保時捷家族,最初的986世代承襲了1993年於底特律車展亮相並獲得熱烈迴響的Boxster概念雙座敞篷小跑車多項特徵。Boxster同時是保時捷首次採用水冷式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以及智能可攜式零件設計的車款,一年後推出的996世代911亦沿用此一概念,這個設計讓保時捷重返獲利產製。Boxster車系迄今歷經四次改款,全球產量突破357,000輛。
以GTS 4.0車型為基礎,並搭載4.0升水平對臥六缸引擎,具備400PS (294kW )的最大功率輸出表現,全球限量1,250台。保時捷為Boxster 25 週年提供了六速手排變速系統及七速PDK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系統,極速表現可達293 km/h,在PDK變速系統與跑車計時套件的配置下,0-100 km/h 的加速只需四秒就能輕鬆完成。
Boxster 25週年限定紀念車款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便是在前保險桿、車側進氣格柵、Boxster字樣以及雙色20吋鋁合金輪圈的釹銀色(Neodyme)設計,以近似香檳色澤的優雅對比色,與1993年發表車款的金屬銀經典車色形成鮮明對比。除了金屬GT銀色(GT Silver Metallic)之外,Boxster 25週年亦提供金屬墨玉黑色(Jet Black Metallic)及金屬卡拉拉白色(Carrara White Metallic)等共三種金屬烤漆塗裝選擇。油箱蓋上的Porsche品牌字樣,為保時捷專屬Exclusive Design設計,為另一代表性元素。為了延續經典風格,Boxster 25週年特別選用酒紅色柔感真皮內裝搭配電動軟篷車頂,含Boxster 25浮雕字樣,內裝與車頂皆可另選黑色。髮絲紋鋁合金內裝飾板套件、14向電動調整跑車座椅、車門檻施以雙色Boxster字樣,以及含電熱裝置的多功能GT跑車式方向盤,也皆在這個全新紀念車款的標配之列。
對保時捷而言,Boxster車系承載的意義格外深厚,因為象徵著保時捷身為跑車製造商在產品策略上的重新定位,以及於90年代中期經濟狀況困頓時的關鍵復甦轉捩點。在當時,這款定價誘人的雙座跑車甫推出便擄獲眾多年輕車主的心,並體現於Boxster車系首見的水冷式水平對臥六缸引擎以及智能可攜式零件設計。此一概念亦被納入一年後保時捷發表的996世代911,引領保時捷重返獲利產製。外觀方面,Boxster車系也完美融合並承襲了保時捷品牌歷史及經典特色。在底特律發表的Boxster概念車,外觀讓人即刻聯想到傳奇車款550 Spyder 及 718 RS 60 Spyder 賽車。儘管當時環境充滿挑戰,但保時捷大膽無畏、勇於開創的品牌精神從未停歇。Boxster與保時捷的品牌理念不謀而合,甫推出便成為經典,無疑是品牌旗下最迷人的經典車系之一。
#Porsche #Boxster #25週年 #550 #Spyder #718 #RS #60 #Spyder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避不開的一本書,一些事】
Cathy Park Hong《Minor Feelings》
也不是說有意避開,就是知道了很久,沒拿起這書來讀。本書在2020年初出版,作者是一位美國韓裔著名詩人,這是她的第一本非詩集/非小說作品,書的副題是"A reckoning on race and the Asian condition":「種族和亞裔處境的反思」,隨著全球疫情後出現的反華情緒,和特別在美國發生襲擊亞裔人士個案數目大幅上升,令亞裔美國人身分認同成為熱門話題,而這書在今年初推出了 paperback,過去只讀沉悶的政經書籍的我,本來近期集中睇小說,但 Hong 的這書,再也避不開。
本書名列去年多個年終書評十大名單中,只不過是短短二百多頁、七篇文章,有什麼特別?作者以自己第二代韓裔美國人的身分和個人經歷,包括自己和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故事,探討了種族、結構性種族歧視,和在白人社會主導下成長的影響等題目,也因為她是詩人和藝術家,特別討論了小時學習英文為第二語言,從而讓她對這語言有更敏感了體會和應用,和一些在藝術社群中亞裔面對的問題。
Hong 成長家庭環境中上,住在白人居住地區,甚至家有私家泳池,但不忘提醒讀者小時候住在洛杉磯Koreatown的「基層」地區,不過在1992年當地發生的黑人與韓裔種族衝突前,父親生意有成,已經搬走。與我之前介紹美國越南裔詩人/作家 Ocean Vuong 不同的,是後者以難民身分移居美國,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一直貧苦地工讀,Hong 讀的是私立大學,但二人對英文為第二語言的體會,在他們作品中,可見相似的地方。
尋找一起走過的經歷
兩人相似的經歷,還有是一個刻苦、堅強但對子女十分嚴厲的母親,就像我們在流行文化中阿信再加「虎媽」的印象。Hong 提及,小時到白人孩子朋友家中玩,覺得很和平和安寧,父母慈祥,小狗可愛,但回到自己家中,父母總是吵吵鬧鬧,沒有寵物,但老人家總有些古古怪怪的習慣(像祖母親用咖啡罐裝自己的尿去後花園種蔥),我想如果拍成電視處境喜劇,應該嚇壞白人,但反過來,只會令他們對小數族裔 stereotyping 的印象定型,更根深柢固。
Hong 的文章中,帶出很多重要的問題,例如,她作為藝術家,作品是否被困在白人社會對亞裔的印象的框框內,要遷就他們怎看我們,才能有機會出版?甚至她透過於1982年在紐約姦殺被害的美國韓裔女詩人 Theresa Hak Kyung Cha 的事跡,質問為何媒體甚至她的藝術界同僚和朋友,分別都淡化報導或低調處理,難道亞裔面對的暴力,白人社會都不想提,不想知道太多,亞裔在他們眼中,最好是隱形?這狀況,也與黑人面對的問題和歧視,有所異同。
Hong 所提出的問題,未必有答案,卻能另我們反思自己的經驗。無論在那裡生活,或曾經在那裡生活,在「自己的國家」抑或「別人的國家」,是多數是少數,不要說沒有歧視,要是這樣說,肯定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包括在中國和香港。我也想,我曾經在美國留學和打工十多年,回到香港,種族上少數分子變回多數,但身分認同又在種族層面上增加變數,回歸後香港身分在國家全面管治下又不一樣了。但至少回想自己十多年在美國的經驗,究竟當時是怎樣的?
誰是「亞裔美國人」?
近年使用的「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一詞,原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示威浪潮最火紅的加州柏克萊(Berkeley)所創作出來的,今天最「建制」的形容詞,當年卻已是最「前衛」的。即使在八十年代我在美國讀大學時,對亞洲人的形容詞,很多人仍然以 "Oriental"(東方人)這個顯然極為殖民主義的詞語稱之。至近年,如果要向一些美國機構有需要填表,在種族一欄往往會以「亞裔美國人及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統稱,我都會不禁想,亞裔都夠包羅萬有了,怎麼把太平洋島民都打成一片?
反觀英國,近年在這些回應表格分類,都變得比較仔細了,會分為「中國人」、「華裔英國人」或甚至「香港人」,當然也有些「混血」、「其他」或「不想或選擇不回應」給選擇,始終,說是種族但其實也是身分認同的選擇問題。然而,是否美國人就是比較懶惰,還是白人主導思想下分不開,不想分?他們分不開華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等等,這都罷了,就是兩個東亞裔人的不同面孔,都總是分不開,我們分辨白人面孔卻沒這問題,是否我們看荷里活電影太多,他們看亞洲片太少?
自去年起,亞裔在美國因種族歧視遭受襲擊個案大增,亞裔美國人團體因而加強聯繫,作出回應,我曾經聽過當中他們舉辦的數個網上論壇,華日韓越還有印度、菲律賓等主要社群的參與都有,他們都會指出,一般美國人社會和白人主導的理解,甚至在不同亞裔之間,其實都未必完全了解「亞裔美國人」所包含的複雜性,不同的種族、文化、背景、語言,分隔了他們的互相了解,還有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和歷史的紛爭、新仇舊恨,在美出生的日韓中/港/台人後代,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是新移民或者留學生,不幸地可能根本互相敵視,另一方面,新移民與否、教育程度、社會階層不同,對種族歧視的體會也不一樣。
我比較深刻印象的,是有一位講者曾經提出過,在媒體甚至官方的描述,不宜再簡化地以"China"或"Chinese"形容中國政府或官方的事宜或行為,中國餐說是"Chinese food"沒問題,但如果是政府的行為,就應該在內容和標題說明是"Chinese government",的確,任何政府也不能代表所有人,批評一個政府不應把不滿投射都該國的人民,這個建議,可圈可點!
黑暗的歷史
另外,他們在討論中提出的典型應對,必定包括在美國教育中加強亞裔在美過去面對的歧視歷史,由美國內戰結束後,失去了黑人勞動力後,美國於1860年代輸入數而萬計的中國勞工以參與興建鐵路,可說是美國鐵路尤其是開發大西部的,當初都是以中國人的血汗,甚至用上平均每公里幾條中國人命搭建出來的,但美國政府「打完齋唔要和尚」,之後卻因恐怕大量亞洲移民,通過了「排斥華人法例」(Chinese Exclusion Act 1882),中國人甚至其他亞洲人,甚至包括前美國殖民地的菲律賓人,都難以移民美國,直到1960年代才真正開始改變。
今天亞裔美國人提出應該放進中小學歷史教材的,當然還有二次大戰時的日裔美國人的遭遇,他們無辜地被視為間諜,財產土地被充公,失去自由,年輕男丁卻被徵上戰場,保衛美國這「家園」,其他家人就關押在集中營多年,直到戰後才放出來,這段黑暗歷史。至於韓國和越南人,無論是否同意美國當年應否介入他們國家的內戰,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大概都會同意,美國接收不少來自兩國的難民或移民,多少都為贖罪。
然而,在今天美國的本土政治環境,種族主義反而更為抬頭,在部分州政府出現共和黨人大力打壓黑人投票權利和鼓吹白人至上主義,要提出亞裔美國人歷史觀,把這些美國帝國主義的黑暗歷史,放進教科書,談何容易!反過來說,政權用作政治宣傳教育的話不算,就是過去在華人社會和教材又有多少談論「賣豬仔」和美國反華移民法案?就是我這一代香港人,對這些事的印象,只有「華英雄」和黃飛鴻電影(但這些故事內容卻反而只較多描述中國人自己人打自己人多於受白人的歧視),難道這歷史連中國人自己都不想再提?
種族暴力未停止過
這兩年在美國發生多宗亞裔面臨種族暴力事件,特別在三藩市灣區和紐約市等地,以及在今年三月發生的亞特蘭大按摩院槍擊案中的受害者,回想我接觸這些仇恨罪案(hate crime)的報導,始於1982年的陳果仁案。案發於我入讀美國大學前的幾個月,案件和之後數年關於的審判的報導,在我讀大學時訂閱的星島日報(記住當年未有蘋果甚至world-wide web!),應該一直看到這案件的發展。
陳果仁在中國廣東於1955年出生,六歲被被同來自廣東的養父母從孤兒院收養,帶到美國長大,於1982年二十八歲之齡,在美國底特律一家脫衣舞會所與朋友慶祝八日後將舉行的婚禮時,與在場人士起爭執,後來被兩名白種人追打,以棒球棍擊至腦死亡,四日後正式離世。這是否種族仇恨罪案?有證人表示,聽到兇徒曾經說:「都係因為你班XXXX令我哋無工做」(It's because of you little motherfuckers that we're out of work.),兩名被告當然否認說過。
歷史背景,當年美國因日本經濟起飛,尤其美國汽車業面對日本進口車競爭,節節敗退,三大汽車廠大量裁員,而底特律正是美國汽車業傳統重鎮,失業情況嚴重,雖然陳果仁是華人,相信很可能是被錯誤當作為日本人而被害。然而,州政府的審判,竟然輕判兩名兇徒罰款三千美元,守行為三年了事,華人團體說,等同公告天下,三千大元可以買起一條中國人命。
之後,有華人律師和記者介入,根據侵犯死者公民權利把案件推上聯邦法庭,原本把兇徒當中一人成功入罪判監廿五年,另一人就脫罪,但在兩年後上訴判決,兩人獲無罪釋放。最終,家人僅能以民事訴訟控告兇徒,獲判約一百五十萬美元,還要分期每月幾百元地給被告慢慢還,慢慢玩!因此,今年的亞特蘭大槍擊案,社會爭論是否應該以種族仇恨罪行控告兇徒,但歷史告訴我們,在美國,要如此入罪,十分困難,結果,恐怕又是不了了之。
當然,與當年中國人被當作日本人不同,這兩年如果說有人因疫情而仇視華人,但不少在美國街頭被襲擊的,卻是其他族裔的亞裔人士,可謂諷刺,並且,這也不是因為認錯,不少襲擊者顯然沒打算再理會他們是華人或是其他亞洲人,就是發洩要叫他們「滾回家」,即使他們不少根本是土生土長美國人。可幸的是當年陳果仁案只有美國華人稍為關心,今天可能因為所有其他亞裔都一同受害,亦相信因為社會始終有少許進步,不同族裔的亞裔人士總算更大程度地合作起來。
選擇忘記的歧視?
回望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些年,究竟有沒有受到種族歧視?要說出具體例子的話,我說不出來,但說沒有遇上,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定有。小的事情地方,面對過的白眼,服務上當我隱形,言語上的欺凌,必定有,但很奇怪,雖然說已經過了廿多年,是真的完全記不起來,還是我潛意識要忘記這些事、那些人?相反,像 Hong 書中形容,美國人對亞裔有些既定形象、行為模式,作為「乖乖」的「模範少數族裔」,我們只要「fit」進這些模式,自然大體上「相安無事」。當時,不自覺下,受害者也成為了種族歧視的幫凶。
我的大學處於中西部非常保守的印第安納州(Indiana),白人絕對佔最多,黑人也少,不過,可能因為屬於理工科目較强的學校,來自分布大量不同國家的留學生算多,我大學第一年時,宿舍同房被分派了一個美國人,他來自本州的中型城市,從未踏足外國,甚至連美國本土可能只去過少數鄰近的州分,我這個香港仔同房,對他可能已算是個衝擊。我們相處不錯,但我相信他也覺得,他潛意識下覺得自己是主,我是客,他是大,我是細,而我都是用最典型的亞裔方式,用學科成績證明自己的實力,得回多些尊重,尤其因為我們主修科目一樣。不過,不自覺下,這也許又已墮進「模範少數族裔」的stereotype 了。反而我有印象的,是他初時常笑我寫中文信給家人朋友(我1993年在入學第二學期才拿到電腦戶口,學識用互聯網和電郵,減少了手寫信),寫的中文字是"chicken scratch",如果以今天標準來說,算是有點歧視成分了,不過,當年,算了。
與 Hong 描述她的大學生活比較(我比她約早十年入大學),我們都是在中西部的保守州分(她在艾奧瓦州 Iowa),不過她讀藝術,我讀的是工程,也許在亞裔的模範形象中,數學、理科能力較佳,讀這些科目的話白人接受,問題較少,只要是繼續在這些方面發展,可謂各取所需,當年就算是畢業後要在當地找工作,拿工作簽證留在美國,入籍,都不困難。後來我碩士畢業後進入大型電腦公司,先後在東西岸,前後兩家公司工作,回想起來,都是走不出這亞裔模範形象。
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聘請我的是一位台灣人,從一開始,我真的有想過,他是不是因為我是華人而挑選了我?結果我都沒有問過他,當時組中除了我倆沒有其他華人,而我們也從沒有在工作內外講國語。當年我讀的是電腦工程,但第一份工作卻是在電腦公司生產硬碟的製造工程部門寫相關控制機械的程式,老實說,並不十分「夾」,大學學的都不一樣,要重新學過,而硬件製造可說是比較「悶」,結果兩年後在公司轉職到西岸矽谷的前線部門,才擔上較接近軟件顧問和諮詢的工作。矽谷在科技人才上即使當年已經是個大溶爐,我的同事幾乎來自世界各地,說什麼種族歧視?雖然最終大老闆,基本上全是白種人。
後來我在1994年返回香港工作後,無論是朋友討論或是媒體訪問,問及我為何回流,我的答案都會說,在香港可以更快踏上更高的職位,事業發展更好。當然,也許在一刻是那樣,不過,我也會補充說,如果留在矽谷多一會,等及互聯網 dotcom 泡沫吹起,留在美國也許發展更好也說不定。不過,當時在美國大公司所見的,的確是即使科技行業也有這個玻璃天花(glass ceiling),上面的職位望得到,但不會能上到去。我沒有詳細數據,但即使至今,大家印象中仍會覺得,除非自己創業,在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最高層,華人等亞裔的不多,除了印度人。
Minor Feelings
Hong 書中說的 minor feelings,是指當「美國式樂觀主義被置於你的身上,與自己種族實況面對呈現矛盾,導致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人家告訴你,一切在改善中,自己卻覺得,都是一樣;人家說,亞裔多成功,自己卻感覺失敗。」相反,當我們覺得,「受夠了」,要對自己誠實一些,即使要令其他人覺得「難相處」,卻會被視為「敵意、忘恩負義、妒忌、令人沮喪、好戰」,就像白人社會覺得我們走出模範樣式,出了軌。
想起來,當年離開美國,的確有點兒這些感受。不過,奇怪的是,今天在香港,如果嘗試把種族部分,自己選擇用一樣你感受到的東西代替,這「認知失調」和「被當作出了軌」的感覺,同樣出現。這,又是什麼?
所以,我說這書避不開,是因為有些事,有些感覺,是避不開的。《Minor Feelings》最成功之處,最另我覺得是所讀最佳的書之一的原因,是因為它出奇地令讀者反思。不只是共鳴,更加是反思。
#CathyParkHong #MinorFeeling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互動式電影近來開始形成潮流
而引起潮流的Quantic Dream就推出了新作
《Detroit: Become Human》
過往以選擇為賣點的遊戲
往往都只是雷聲大雨點少,十個選擇八個一樣
直到今天,我們終於看到比較像樣的互動式電影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人工智能、機械人算是近年的熱話
但對於喜愛遊戲的大家,這種話提早就司空見慣
而這個5月末又會有另一片相關作品推出
不過這回的重點不是人工智能要代人類管理人類
而是三位人工智能所交織的故事
就在四月末遊戲推出了試玩版
我們來看看試玩版中有什麼信息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活著就要不斷做出選擇底特律:變人Detroit: Become Human 的推薦與評價
要不就,挺身而戰改變這世界當這世界陷入黑暗之時,有些人擁有帶領世界脫離黑暗的勇氣你 ... 活著就要不斷做出 選擇底特律 : 變人 Detroit: Become Human. ... <看更多>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底特律變人》圖文攻略全流程及結局圖文攻略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第1頁:按鍵操作&人質-搜尋線索展開《底特律變人》是一款互動電影遊戲,劇情共分為卡拉、康納和馬庫斯三段,他們將成為怎麽的人完全取決於玩家的選擇 ... ... <看更多>
底特律變人選擇 在 [閒聊] 底特律:變人結局分歧路線討論- 看板PlayStation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5/25發售當天)看台灣實況主聶寶的實況台,一連看了十幾個小時攻略。
目前看過的劇情分崎路線結局:
[1]訴求全和平抗爭路線
(也就是馬庫斯的路線,除了必要QTE的動作外,所有能夠選擇的選項都不殺人)
終場:馬庫斯革命4人幫全部存活,抗爭成功。
加上康納從公司總部帶出來仿生人軍團,
美國政府認知到仿生人的訴求,最後發言記者會強調接下來將會與仿生人溝通。
這條路線可能因為輿論值會上升到該遊戲內所有路線的最大值,
所以卡菈與小女孩艾莉絲,在通過加拿大入境檢查站時,
即使被偵查出體溫與人類不同,依然會被海關人員心軟放行。
因此卡拉/小女孩也存活。
[2]訴求暴力到底的革命反抗路線
(也就是馬庫斯只要面對到與他對立的敵人,能選選擇殺人時就全部都殺掉)
這邊依據最終章的行動路線不同/最後的革命結果,會產生幾種不同結果。
(1)革命成功:必須在限定時間內,面對最後的集中營外的鎮暴部隊,
必須在遊戲時間十分鐘內,將之全部驅除。
(要打到坦克車出現動畫,用火箭炮炸爛,鎮暴部隊才會全部撤退)
這路線會剩下馬庫斯與女友諾拉存活,4人幫其他兩位(1個黑人+1個白人)死亡。
其他所有攻略過程中,我方提供火力支援的仿生人夥伴,全數陣亡。
康納潛入總部成功,帶領仿生人大軍佔領底特律。
終場:美國政府感受到仿生人的威脅,總統發言表示軍隊將撤退離開底特律。
接下來會與仿生人談判。
這樣路線對於卡拉線的結局會在產生幾種分歧:
[2]-(1)-1 最終章要越過邊境時,接受蘿拉協助,搭船逃跑不選擇巴士。
當美軍的邊境巡邏隊船艦發現後開槍攻擊時:
選擇[加速]選項:卡拉/黑人盧瑟/小女孩艾莉絲 三個仿生人最終會全部死亡
[掩蔽]選項:盧瑟大哥死亡,卡菈下水推船,上岸後低溫過久導致身體機能停止。
這選項只剩小女孩艾麗絲一個人存活。
[利用]選項:盧瑟大哥死亡,卡拉也凍死,剩艾利斯存活。
[跳水]選項:盧瑟大哥死亡,卡拉跳入海水推船,卡拉/艾莉絲存活。
簡而言之,只要你選擇接受偷渡河流邊境搭船的選項,我方一定有人得死。
[2]-(1)-2 最終章要越過邊境時,不觸發蘿拉幫助事件,直接去拿其他乘客掉落的車票,
並且面對詢問時不歸還車票。
當到達加拿大的邊境檢查站大廳時:
選擇[犧牲傑瑞]:傑瑞死亡,海關檢查員看到艾莉絲流淚,心軟忘了檢查體溫,
卡菈/黑人盧瑟/艾莉絲存活到達加拿大。
[犧牲盧瑟]:盧瑟死亡,卡菈/艾莉絲平安過境加拿大。
[犧牲卡拉]:這條路線我還沒看到有玩家選,
照字面含意,可能是卡菈引發海關主動注意,讓盧瑟/艾莉絲脫逃。
另外,當[2]-(1)革命成功,但是最後康納在進入阿曼達的虛幻空間時,
沒有找到創辦人卡姆斯基提供的後門開關時,最後馬庫斯發表勝利宣言時,
康納會被引發背叛情況,從馬庫斯背後開槍射擊。
如果康納在阿曼達的空間找到創辦人卡姆斯基的後門開關,
當最後馬庫斯發表勝利宣言詞,康納會控制住反叛的程式,沒有開槍射擊馬庫斯。
(2)革命失敗:馬庫斯在突擊鎮暴部隊時,被槍打壞心臟裡的電池。
這時會出現諾拉要犧牲自己,拿出自己新的電池給馬庫斯用。
如果選擇接受,那馬庫斯繼續戰鬥。
此時這邊若又死亡一次,那革命路線劇情就結束,
如果革命成功,那就與[2]-(1)的劇情相同。
===========================================================================
以上是目前看過的分歧結局路線情況,還有一個康納最終任務的大分歧選像沒有開啟。
從遊戲內選單來看,該條目至少還有列出三十多種分崎路線的選項,
這邊要如何觸發的條件還未知,有完成的玩家可以提供攻略看看。
就以遇過的結局路線來看,只要選擇抗爭走暴力回應[美國政府]的路線後,
我方的仿生人夥伴就一定會有發生人員傷亡的情況。
想要全員平安的生存下去,似乎就只有走和平抗議的手段了。
題外話:(1)如果馬庫斯選擇革命路線,工具人是卡菈及小女孩艾莉絲生存的必備條件。
所以工具人在這遊戲很重要,沿路上能救的工具人就要救。
(2)加拿大邊境檢查站的帥哥大叔是個好人。
不管是看到媒體報導仿生人遊行抗議,還是小女孩艾莉絲流淚,
或是其他仿生人主動犧牲自己時,加拿大大叔都會放行艾莉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63.80
※ 編輯: neo718 (123.205.63.80), 05/27/2018 01:02: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