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 #低生育率 的戰犯,其實抓都抓不完
建商老闆政府、照三餐關心進度的父母
以及今天要講的遺珠── #天氣
現在有許多科學家都在研究全球暖化
對人類生心理或行為模式產生了什麼影響
而最近就有研究注意到,氣候暖化
已經開始改變人們的 #生殖策略
他們發現,在考慮要不要生的時候
人們普遍會擔心三個 #大環境 因素
恐讓孩子開局就抽到慘烈超難地獄模式:
前兩個是自然資源稀缺及人口過剩
第三則是 #氣候變化 帶來的災害
如果把孩子生在這樣惡劣的環境
多數人都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 #良心
但弔詭的是,他們同時也會期待後代子孫
可以更加瞭解氣候變化問題
並且對改善環境付出努力
──畢竟 #氣候暖化 問題
在我們這一代恐怕是無解了
雖然對大環境依舊有著滿滿的無力
但不希望地球環境越變越糟的焦慮感
也紛紛在不同領域上催化出些許改變
例如為了在交通上緩解高碳排,以自行減量
或抵換方式實現零碳排的「#碳中和」概念
就讓電動車車款雨後春筍百花齊放
但研究顯示,若以台灣現行能源結構
有近 8 成都是高碳排的火力發電前提下
全面轉換成純電車所暴增的 #充電需求
反而可能加劇碳汙染影響,這樣看來
交通全面純電化目前恐怕很難實現
如果再加上車價及里程續航等實務面考量
油電或 #PHEV 插電式油電車會是個好選擇
所以如果你是個最近剛好要買車的環保仔
真的可以考慮一下 TOYOTA PRIUS PHV
都會純電、長程油電,讓里程焦慮再見!
每公升 109.9 公里的超優異油耗
是你節能減碳的良心首選!
#怪奇事物所✕#TOYOTA
#怪奇冷知識705
怪奇冷知識698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之前說過,#貓 在古埃及的地位極其崇高
而從此以後,貓の魔爪更接連伸向世界各地
暗中宰制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
比如中國的明世宗曾養過一隻貓
因為毛又 Q 又捲,被賜名 #虯龍
也就是傳說中頂著螺旋角的 Q 毛神獸
為了拉皇帝叔叔加盟貓派
這隻卍煞氣a龍貓卍表現得非常狗
一聽到有人呼叫,就會立刻前來報到
然後很沒節操地為最愛的人即興表演
(呼其名則疾至,為舞蹈之狀)
而且虯龍特別喜歡窩在人類身邊睡覺
就算餓了或想尿尿,也要等人醒來才肯離開
(相依不暫離,即飢渴或便液必俟醒乃去)
如此貼心的舉止也讓皇帝直接被貓征服
此外,明朝皇宮還設有 #貓兒房
專門供養這些在宮中走路有風的貓
──祂們的後台硬到叫不敢,既有官銜
還享特權,連夜半鬼叫嚇死寶寶都沒人敢嘴
(有被貓叫得驚風薨夭者,有誰敢言*)
至於為什麼貓的待遇如此優渥
一說*是皇帝為了讓深宮中的皇子們
可以透過養寵物領悟真正的 #帝王學:
一個統治者不該把愛傾注在單一對象上
能愛就多愛一點,能生就多生幾遍
另有一說認為*,古代很缺 #性教材
所以養貓的用意是讓皇子們觀摩交配實況
理解一下那些不可描述之事該如何進行
算是一種尷尬又不失禮貌的性教育方式
雖然現在已經有更多優質的性教材
但貓已然躍升為全方位的精神指標人生嚮導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古代是人封貓咪官做
到了現代卻是貓封人類鏟屎官做了
希望大家都能從從養貓中好好學習怎麼做人
#比如像貓一樣整天待在家耍廢防疫
#怪奇冷知識698
註1:出自沈榜《宛署雜記》
註2、註3:出自劉若愚 《酌中志》
註4:出自 《禁御秘聞》,但我找不到原始紀錄
怪奇冷知識698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每年三月,正是 #豎琴海豹 的繁殖季節
當小海豹出生後,會受到媽媽的細心餵養
只要十天,就勝過你在阿嬤家住十年
能一口氣從 10 公斤豹肥到 40 公斤
_
然後海豹媽媽就會頭也不回地丟下小海豹
繼續尋找她的第二(也可能是第三四五)春
_
被丟包的小海豹幾乎沒有任何行為能力
不但不會游泳,甚至爬不遠也滾不動
不能自己找東西吃更不能叫 ubereat
_
所以在冰天雪地中自生自滅的小海豹
想要平安長大,就只能 #保持不動
得靜靜等到毛皮由白轉黑後 (約 4 周)
才有能力前往海邊,開始自學游泳打獵
_
這種趴著不動的廢豹模式
一方面是為了要降低能量消耗*
二方面是避免被北極熊等掠食者吃掉-
純白的小海豹如果肯乖乖趴好
就能融入雪景讓人察覺不到
_
而研究發現,只有大約七成的小海豹
能平安活過第一年,至於那些沒活下來的
死因大多是因為動作太大、不躲好還想趴趴造
_
嗯,還請大家在這段日子裡
多多效法(活下來的)小海豹的大智慧
_
#防疫冷知識
#怪奇冷知識499
註:不過因為完全沒吃飯,這些小海豹最後大概會瘦到只剩一半體重
怪奇冷知識698 在 怪奇事物所Incrediville - 首頁|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說到這個蛋蛋的哀傷,就要講一個之前無意發現的奇怪冷知識:#阿魯巴 的由來。為什麼把男性胯下抓去撞柱子這個風靡青少年的神聖儀式,會被叫城阿魯巴呢?維基百科提供一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