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自己的事】臨床心理師的隱憂
◆我的臨床心理師之路
在談這些敏感的議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我從大學到博士班唸的都是「心理all the way」,起初就讀的是中正大學心理系,心理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問,但具體直接的出路在當時只有臨床心理師這個選項,大學時曾到醫院見習過,坦白說並不覺得心理師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給我的印象是必須關在一間間的小房間裡與一箱箱的心理測驗為伍,總有點「技師」的感覺(實際上早期某些醫院的確使用心理技師這個貶稱),儘管如此我對於人性與變態行為(不是日本那種變態你知道的)還是很有興趣,成績兩光的我爆氣考到成大以訓練臨床心理師為主的行為醫學所(咳,小聲地說好像還是榜首)。
在行醫所我們接受了許多關於心理病理與鑑別診斷的訓練,在研究上也是採取量化的實證主義思維,或許是處於醫學院裡,那種科學或醫學的氣氛濃烈且自然。心理病理博大精深,涉及了精神、神經與復健醫學等範疇,三、四年的訓練並不長,相較於病理與衡鑑的比重,心理治療的訓練顯得淺嚐即止。在成大精神科實習時,精神科主任陸汝斌教授同時接任行醫所所長,磨刀霍霍地我們當成住院醫師來操(實習一年都可以養出一個R1了,他說),我們幾個也就跟著住病房、半夜跑急診,分配到的扣機雖然有點些沉重,但卻也像榮耀的徽章,感覺自己成為醫院重要的一份子。還記得有次在護理站硬背各種藥的學名與副作用,有位護理師跑來問我能否下order來約束一位躁動的病人,我困惑地理解到,在階級分明的白色巨塔裡我畢竟不是醫師,難道我們的訓練等同於半桶水的精神科醫師?
心理衡鑑(評估)是我們實習的主要工作,由於評估耗時耗力,病人往往得排上數周,即使是對我們這些小毛頭也多畢恭畢敬。值班與熬夜開研究會議造成我長期睡眠剝奪,以至於脾氣暴躁,記得有一次幫一位自閉症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媽媽怯怯地告訴我評估時她需要在場,不然小朋友無法接受,當時我面無表情地指示媽媽先離開房間,門才一關上孩子立刻大哭,用頭大力地撞牆,我嚇到馬上請媽媽進來安撫。我像是被這孩子的頭撞醒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披著白袍的我怎麼反而離人更遠了?
畢業後我在家裡附近的醫院待了兩年,很快就知道在醫院工作不是我要的,除了無止盡的評估外(才短短幾年智力測驗可能就做了幾百遍),心理師的發展也因健保給付而受限,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歡醫院的階級氛圍,以及與人較為遙遠的距離,畢竟醫院是看病而非看人。當時我迫切需要一位心靈導師的指引,而Yalom是我的偶像,我也開始接觸佛洛姆、阿德勒、荷妮等人的思想,後來決定轉換跑道到諮商心理學,在台師大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
就如同所有學校,師大的課程並不如想像完美,但已補充我許多不足,例如失落與悲傷、家族治療等課程都開啟了不同的視域,我也更為細膩地學習到心理諮商中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歷程。坦白說更深刻的學習是身教,這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戰爭
有太多的新仇舊恨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關係緊張,當年臨床界辛苦耕耘才使得心理師法三讀通過,諮商界則撿便宜搭了個順風車,後來諮商心理師又努力地想打入醫院,被搶地盤的臨床界當然很不高興。互相對抗下不免開始詆毀彼此,例如聽到諮商說臨床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測驗,而臨床說諮商根本不懂診斷和病理。我常戲稱自己是蝙蝠,兩邊都沒把我當成自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對抗感到厭煩,這些對彼此的貶低都隱含著偏見,即便都是臨床心理師,當中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概全,我也漸漸體會到在校的訓練只是起點,好的心理師應該根據所處的工作場域與對象自我學習。
這場戰爭一開始臨床略佔上風,掛著醫院的招牌總是多了分優越感,但談到打仗,人數才是硬道理,諮商心理師人數增加速度是臨床的好幾倍,雖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人才肯定也不少,尤其是因為研究所考試門檻較低,吸引了許多原本其他領域(如傳播、企管)的人才來學習,更增加了諮商界的多元豐富性,漸漸在媒體曝光率取勝,大眾越來越認識「諮商師」,有sense接受諮商的民眾也增加了。人多關係也就多,後來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因為姿態較低通常與醫師的關係也比較好,終於臨床心理師連醫院的城門也失守了。
當我參加臨床公會討論時,發現很多前輩們仍執著於「臨床」這塊招牌,希望能讓民眾認識臨床心理師與諮商的不同,說白一點,他們還想打這場已經輸了的仗。這裡可以發現他們少了role taking(說同理太沉重)的思考,民眾關心的是有誰可以幫到他們的問題,有太多事情要煩憂(如我有沒有病、會不會改善),誰有那個閒工夫搞懂什麼臨床跟諮商?
◆危機與轉型
臨床心理的危機真的來了,不是因為諮商,而是健保給付制度限制了心理師在醫院的發展,職缺增加速度趕不上每年新培養的新血,許多優秀且滿腔熱血的生力軍畢業即失業,被迫從事「行動」心理師,到學校、社福機構、甚至監獄接案(政府的心理衛生經費缺乏整合,工作多零散地發布,東奔西跑的心理師們其實很辛苦)但如果研究所的訓練都是以醫院工作為前提,他們又怎麼有信心在社區面臨大量的競爭? 離開醫院後臨床與諮商的區分還有意義嗎?
我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這篇文章,因為一定有很多前輩看了不高興,忠言逆耳,但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值得更好的發展。本文目的不在於輕臨床而重諮商,兩邊都有其優點與限制,但隨著醫院工作機會不在,臨床心理學界的大老們必須意識到這點並做出調整,究竟台灣需要怎樣的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學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是相當吃專家、實證主義這套的,但是台灣也是嗎? 從研究中發現好多的model與建構,是這些理論模型貼近民眾?
或者婆媳問題更值得關心? 光是「衡鑑」這個詞就夠讓人聞之生畏了,能不能用更為普及的話來說呢? 類似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偉大到都提供答案,我只是想指出臨床心理學界的產學落差的問題,學會的老師們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跳脫學院的框架,草根地去認識台灣心理衛生的現況與需求,謙卑謙卑再謙卑(總統梗)地學習如何能學以致用。
當然工會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更強的凝聚力,提攜後進,將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予以傳承,例如最近台北市公會,由黃龍杰心理師主持的「一一成群」活動正有此意味。我也認為臨床與諮商不僅該停戰,更要開始彼此熟悉與合作,學習彼此的優點。坦白說心理師早已供過於求,與其爭食醫院這塊越來越難以下嚥的餅,不如一同開拓藍海。
我們都希望良禽擇木而棲,但現在的心理師很難待在一個安穩的位子直到退休,相反地,我們被迫去闖,去思考、開拓、改變、成長。我們更辛苦,但必定也更多元豐富,默默耕耘的同伴們一起加油吧,Rogers說 ”becoming a person” ,就讓我們becoming a psychologis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技新創聽起來很炫很厲害,除了眾所週知的GOOGLE, AMAZON, TESLA 等⠀ 你我的生活中也充斥著亞洲地區新創公司的產品⠀ .⠀ 這週邀請到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林怡廷是成大心理系畢業,在東京大學主修跨領域資訊學碩士,現在在世界級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心得] 105成大心理正三心得- 看板Transfer 的評價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ptt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評價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成大心理系碩士班乙組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心理系的捧油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成大心理系出路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EDU.TW 的評價
- 關於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非本科系如何考上心理所?要選推甄或筆試?如何準備?讀書計 ... 的評價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科技新創聽起來很炫很厲害,除了眾所週知的GOOGLE, AMAZON, TESLA 等⠀
你我的生活中也充斥著亞洲地區新創公司的產品⠀
.⠀
這週邀請到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林怡廷是成大心理系畢業,在東京大學主修跨領域資訊學碩士,現在在世界級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IUX設計以及專案進行⠀
.⠀
這間公司的產品大家手機上一定有裝⠀
希望能向林怡廷請教她選擇IT新創、想要成就的又是什麼⠀
以及跨領域還可以上東大研究所的撇步⠀
.⠀
#新創
#東京大學碩士
#PM
Ep036 - 一頭闖進新創科技業的菜鳥PM:林怡廷⠀
經歷:⠀
- 日本 即時通訊軟體綜合平台PM,產品企劃、UIUX設計以及專案進行。⠀
- 日本 東京大學碩士,主修跨領域資訊學⠀
- 台灣 成大心理學系⠀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ptt - 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 的推薦與評價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ptt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成大心理所甲組、成大心理所乙組、成大心理研究所就來大學碩班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成大心理系研究所ptt體驗分享 ... ... <看更多>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成大心理系碩士班乙組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竭誠歡迎您參加成大心研乙組!106 學年度的推甄報名已截止,感謝報名考生參加乙組第一次招生。 我們建議報名考生進入本臉書專頁或是系上網頁,瞭解乙組老師研究領域與 ... ... <看更多>
成大心理系研究所 在 [心得] 105成大心理正三心得- 看板Transfer 的推薦與評價
一、前言
原本一直在思考要不要發一篇文分享自己的轉學心得,
總覺得自己的經歷不夠刻骨銘心。
最後,因為一些人的鼓勵,
決定還是盡自己最微薄之力,
試著去激勵那群年復一年,
也想一起走這條歧路的考生。
我們開始吧!
一位心理學家書中的前言中曾寫道:
「每一個作者在心中都會設定一個場景,
讓讀者在讀這本書時,
能夠從中獲益。」
我也想給在讀這篇的你一個場景,
你可能是一個指考剛放榜大學新鮮人,
旁邊的朋友都興高采烈的準備掀開嶄新的大學生活,
而你對你的未來心有不甘,
但仍陪著他們享受開學前最後的紙醉金迷。
夜晚,
在書桌前滑著臉書,
卻連審問自己為什麼那麼行屍走肉的勇氣也沒有,
捫心自問,心中明明還有最後一絲力爭上游的傲骨。
這時好想有一個曾與你陷入此困境的人一個長篇對話,
即便老生常談、即使一句鼓勵,
但只是想找個一樣的人,
分擔自己的遺憾。
此時,
正是一字一句讀這篇的最佳時機。
二、成績
我考了兩年轉學考,
去年(104)原本報考中正、政大、台大、成大
後來颱風卡期,
只考了中正、台大、成大。
今年(105)就只有考成大。
學校/年份/國文/英文/心理/統計/加權後/結果/正取最低
中正/百四/77/64/68/84/74.35/落榜/80.85
台大/百四/82/78/88/62/310/落榜/339
成大/百四////90/76////166/備四/172
成大/百五////74/59////133/正三/125
三、各科心得
(一)統計學
第一年的時候考了中正、台大、成大,
心得是四科裡面最重要的是統計學。
因為國英其實主要還是吃老本,
心理學近幾年真的是愈來愈簡單,
相較之下,
統計學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
統計學剛學的時候真的會覺得沒有甚麼,
前面那些高中都有教過。
等到後面的相關迴歸、ANOVA,
隨著這些術語相形生疏,
加上時間的壓力,
許多人就會因為害怕而把時間放在心理學,
但我認為風險很大,
台大心理學近幾年的難度真的無法與他人有明顯差距,
第一年台大考完心理學覺得很簡單也沒有給我任何優勢。
台大統計歷年都是以申論題為主,
第一年突然變成了是非題和選擇題,
剛看到的時候很震驚,
寫完之後也覺得好像還好,
最後放榜才發現,
這完全是騙局,
所以絕對不要放棄統計。
中正比較偏計算,
尤其是ANOVA,
沒記錯的話第一年考中正是兩個two-way ANOVA的計算,
各50分,
翻考古題中正也幾乎年年考ANOVA,
所以ANOVA的計算絕對要記熟。
如果到考前給各章重要性排序:
ANOVA
↓
regression & correlation
↓
無母數統計
↓
t分配
↓
常態分配 & 二項分配
↓
量數
(二)英文
英文是我認為第二重要的科目,
它很吃長年累積的底子,
加上心理學時常以英文出題。
今年能順利考上成大心理,
也是因為心理學突然變成申論題,
平均拉低,
關鍵成為了英文。
英文建議最早開始念,
畢竟沒有長時間的培養,
他真的很難在短時間有顯著進步,
推薦幾個各位一定有的軟體:Excel、OneNote。
背單字的時候常常需要用字根或同義詞去幫助記憶,
但常常發生一個狀況,
例如學了下大型車是get off,
卻想不起來上大型車的片語,
那麼如果列了一整行試算表,
再利用Excel的filter功能,
就能很快搜尋出來,
自己的資料庫愈來愈龐大時,
甚至能把所有get的片語一次瀏覽,
或者是找-titude字尾也很容易,
latitude、gratitude……,
它真的很方便。
OneNote和Evernote都是頗有名的筆記軟體,
我兩個都長時間使用過,
但我後來比較喜歡OneNote的設計,
就持續到現在了。
(三)心理學
雖然你可能不相信,
但考了兩年的心得是,
心理學在心理系轉學考當中,
絕對沒有你想像中的重要,
考題和學測指考一樣,
愈來愈喜歡使用情境題,
只重發生後果,
而不必說出那個後果的專有名詞,
加上人本來就有思考別人思考的能力,
所以這種題目常常淪為常識。
心理學的重點是,
遇到一個名詞的擴散性思考,
例如聽到overjustification effect你可以立即說出他的定義還有實驗,
因此我當初我用一個免費心智圖軟體:Xmind,
可以把各章節的名詞分類畫成心智圖一直發散出去,
幫助記憶。
考前的時候就用大量題海讓自己熟悉考法,
心理學選擇題其實考起來的感覺很像學測社會,
很八股,
怎麼創新也只能這樣,
除非今年成大心理學突襲,
變成申論題,
不過連我也考得不算好。
(四)國文
國文是我放最少心思的科目,
畢竟轉學考國文的範圍真的是無限,
所以也無從準備。
我只有偶而讀高中的搶救國文大作戰,
以及考前把學測指考歷年佳作影印下來研究佳句死背,
就上戰場了。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準備,
我大概就是天天看散文和讀其他科累的時候看一點國學常識吧。
四、運用
認知心理學提到,
將短期記憶進入到長期記憶有兩個方法,
複誦(rehearsal)與精緻化(elaboration),
所以除了死背,
更好的方法就是運用他進而精緻化。
人生氣時對於反詰、激問語氣的解讀能力會下降,
而生氣的人偏偏更喜歡使用這種語氣對人說話,
造成對方也更生氣。
有次和女朋友吵架的時候,
就跟他講這番道理,
然後他很認同,
但過沒多久還是下意識地用激問語氣,
他就突然又說一句:「我是不是又用問句了?」,
我說是,
我們彼此就笑了,
就和好了xDD
但還是奉勸各位男性,
這種方式不能常用,
畢竟吵架的時候不是大家剛好都講理的xDD
寫考古題的計畫很簡單,
但每寫一次都會重挫銳氣,
之後就會開始給自己很多理由不去寫,
這時候有個很重要的運用:再認知(recognition),
給自己一個新的方式去解釋當下的處境。
還記得每次覺得轉學考很難的時候,
就會給自己看看書桌前的一張紙條,
告訴自己,
如果轉學考是一個每個人都能輕鬆考上的考試,
我就不會那麼渴望,
正是因為它錄取率很低,
才凸顯它的價值。
難考,
是鞭策我考試的驅力,
而非打擊我的因素。
我也曾經開始自我觀察,
什麼時候會讓你自己不想讀書,
其中一個就是寫完考古題對答案改完分數的瞬間,
會因為看到分數沮喪而逃避幾小時甚至到幾天,
後來就給自己一個解決方法,
我不會為自己算分數,
而且每答對一題就打一個勾的正向鼓勵,
而不是錯的打叉的負面打擊。
臨床心理學也提到,
即使你不是躁鬱症患者,
其實每個人的情緒也會有週期性的起伏,
只是振幅可能不像患者那麼大,
而要做一個簡單的情緒預測,
就是寫下日記記錄自己,
它同時是一個抒發情緒的管道。
從2015年三月開始,
就會用Surface手寫日記在OneNote,
然後開分享跟女朋友交換日記,
不僅可以分享及促進心情,
也能整理每天的思緒,
這個習慣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幫助我生活很多方面。
隨著考試將近,
往往情緒起伏會愈來愈大,
很多的讀書進度都無法按表操課,
但既然你要考的是心理系,
就沒有資格把這個當藉口,
因為解決方法就在課本裡。
記得壓力處理那章提到人面臨問題時有兩個方式,
情緒導向(emotion-oriented)和問題導向(problem-oriented),
前者是不斷逃避與認知失調合理自己的行為,
後者是認清自己的問題並積極解決,
短期事件適合前者,
長期事件卻適合後者,
所以每當我想逃避統計學時,
我就會再看一次那章,
告訴自己我可以逃避,
但永遠要訂下一個停損點,
時間一到,
收拾情緒,
繼續前進。
我記得到考試不到一個禮拜時,
情緒起伏真的大到難以承受,
但還是沒忘記要看看課本找紓壓方法,
那時候找的方式真的也愈來愈蠢也愈極端,
想到睡眠的波,
隨便google之後開始讀書的時候就開始聽gamma波,
睡前聽alpha波,
雖然到現在都不確定是否真的有效,
但我想就算沒效,
當時給我的安慰劑效應,
也給我很多堅持的力量。吧xD
考試前一天更扯,
使用行為主義的系統減敏感法,
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考場降低焦慮,
考前坐在考試座位,
催眠自己在這裡讀書可以運用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加強記憶 xD。
看了那麼多應該看得出來我在考前我的人生滿滿都是心理學,
或許這就是對心理系執著原因之一吧!
只要能運用到一點心理學,
就充滿熱情。
五、考試技巧
轉學考和重考有個很大的不同是轉學考不會有固定題型,
你永遠無法知道你考得那年題目會怎麼出,
102台大心理學,104年台大統計學,105年成大心理學,
都是很明顯的例子,
所以絕對不要以為前幾年怎麼考,
今年一定怎麼考,
我考的104、105這兩年都活生生遇到這個狀況。
有一陣子發現考古題成績一直沒有顯著進步,
後來一直找問題的核心發現,
讀書進度不能用時間來計算,
而應該直接以成績當作準則,
常常讀了三小時的一節覺得好充實,
但那節考出來常常發現寫得途中不斷對自己說,
這我剛剛有讀到,
但我想不起來。
事實上,轉學考很殘忍,
這樣只代表你剛剛浪費的三小時,
而不是自以為的充實。
所以給自己一個觀念:「讀書三小時沒記起來等於剛剛去唱KTV三小時」xD
六、心路歷程
我一直印象很深刻,
高一下尾聲的時候跟一位老師說:
「老師,我想考心理系或企管系!」
「嗯…這兩個差很多噎…不過…企管系比較好哦!」
「哪泥?可是心理系感覺很好玩啊!不會吧,老師,而且心理師好像不錯啊!(明顯什麼
都不懂」
「不過現在心理師一定要碩士畢業,而且不只要考試,還要實習至少一年哦!你要不要多
查查心理系?」
過沒幾天,我還是填了第一類組。
這可能就是讓我大學之路迂迴那麼多年的源頭吧!
不過之後還是喜歡讀一些心理學的科普,
尤其在壓力大的段考前幾天。
高二的時候讀到了康納曼的《快思慢想》,
深深的再被那些人類所犯下的認知偏誤、捷思法所吸引,
又愛上了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
再愛上了知覺心理學的黑猩猩實驗和Stroop效應。
考心理系的念頭又再次萌生,
也因為自己的固執,
讓自己折騰了八個考試,
從應屆的學測、指考,
重考的學測、指考,
第一年的中正、台大、成大心理轉學考到今年的轉學考。
這次,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重考那年最想考的就是心理,
卻依然對自然有股莫名的恐懼,
前半年近了社會組重考班,
想直接靠學測上心理系千篇一律的生活現在回想起依舊不寒而慄,
唯一生變的,
只有我和初戀女友的關係。
爸媽其實在重考學測前,
一直很心疼我因學業和感情引發的情緒起伏,
但放榜後,
我無法接受我比同學多花半年的結果是這樣,
重考的時候承受那麼多身邊的人的不看好與嘲諷,
也堅決地對自己說過要證明給那群人看見自己的改變,
卻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
也失去的自己的感情,
我看不開的想再一次指考證明自己。
那晚,
我激動地跟父母說:
「我不要填了,我要考指考!」
過程早就忘記,我只記得激辯的最後一幕,爸爸說:
「當初你說要考我也彎下腰去請補習班讓你補,最後你卻這樣隨便說說放棄了。」
我也失序地哭著埋怨父母的不是,接著衝進房間鎖上。
幾個小時候,
從原本的哭聲轉變為哽咽,
自己明白很難受,
也讓父母心碎,
更想起他們在我學測前一晚睡覺時偷偷為我按手禱告,
但死也不願出門彎下腰道歉。
半夜,
爸爸知道我還沒睡,
突然主動敲門,
接著是一段快要天亮的促膝長談,
我們彼此都沒有道歉,
只有結尾的禱告,
或許我跟爸爸都是男生,
彼此都懂,
刻意避開道歉的揶揄,
比真誠卻彆扭的對不起更令人暖和。
指考放榜後,
自己還是放不下對這個科系的眷戀。
第一年的轉學考一開始就有很多阻礙,
父母因為看過我四個考試失利的沮喪,
堅決不讓我在承受這樣的壓力,
希望我好好過完平穩的大學的生活。
所以第一年的補習費用只能靠自己打工支出,
不過可能打工加上大一上很容易打混摸魚,
沒有非常順利。
唯一印象最深刻的是,
原本報了中正、政大、台大、成大四間,
政大考前一天特地北上住台大同學的宿舍,
卻因颱風順延卡期台大,
等於自己不但自己少了一間的選擇,
也同時白白多了一天北上住宿的煎熬,
那晚聽到順延的噩耗時,
其實只覺得所有的心血都付諸東流,
沮喪到很想哭,
只是朋友都在房間,
加上明明考試在後天,
卻完全讀不下書,
或許也是當年這樣的打擊,
今年自己才沒有再報名北部的大學。
放榜之後,
面臨了落榜的失落,
而轉學考不是一個很多人走的路,
身邊的朋友沒有考,
風涼話的數量絕對是壓倒性地多過安慰。
兩次的學測、指考、三間轉學考,
七次考試的嘲笑,
那時只深深覺得自己絕對是個失敗的人。
之後偶然間有一天看到兩個偉人的生平,
自己現在回想起都覺得很瞎。
其中讀到諾貝爾他在發明出火藥前,
曾經因為工廠失事,
自己的弟弟喪命,
當時一群人堅決反對繼續研發,
但他卻忍住這些痛苦和痛苦,
最終發明出來的火藥。
以前看到這些話,
可能只會覺得他只是非常簡短的傳記八股文,
但那天我竟然會想像得出那時或許周遭的人還沉浸在親人喪生的痛苦,
含淚勸退他的荒唐研究。
面對親人死亡那麼煎熬的情況,
他都還能沉著下來堅定心志。
突然覺得自己的情景無病呻吟。
過沒幾天,
我就被這個素昧平生的棺木人說服,
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
今年的轉學考,
給自己最大的轉變就是心態。
第一是一開始就面臨到成大可能要第一次舉辦台綜大聯盟,
考科可能大變動,
不過還是給自己一個四科都繼續準備不要苟且的心態。
第二是永遠給自己一個最原始的驅力去讀書,
常常沮喪的時候,
卻又不甘心自己讀到一半了,
總會找一堆認知失調的理由說服自己讀書,
可能抱怨原本學校風氣,
可能說服自己心理學比較有「錢」途,
催眠自己轉學生會比較成熟等等,
但那些根本不是重點。
如果哪天原本學校變得更好了呢?
如果心理系不符合趨勢呢?
如果轉過去還是被二一呢?
難道這樣就不考了嗎?
漸漸才明白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實驗中那群愛畫畫的孩子,
既然他們天生喜愛在牆上塗鴉,
就讓他們單純的恣意揮灑創意,
不要給予太多的餅乾糖果,
叫他們內在動機逐步被外在動機吞噬。
我高一時單純地立志讀心理系,
高二也深深被康納曼介紹捷思法的書深深著迷,
為甚麼高三卻隨著社會期待開始想考商學院呢?
最後轉學考這一年,
受到更巨大的外界質疑,
反而因為回歸自己的內心,
產生更堅不可摧的驅力,
好讓自己目光如炬地注視自己的目標,
我清楚地明白我每次因為學習到新知識的欣喜,
運用Bandura所謂的自我效能。
所以以前你問我為什麼考心理系,
我可以給你很多理由,現在你問我為什麼考心理系,
我沒有別的理由,
只因為心理學讓我著迷,僅此而已。
上榜後,
也深知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對自己的成功往往歸功於自己,
自己的失敗總是歸咎於外界。
但過去幾年的失敗,
其實也有外界許多的幫助,
倘若沒有,我當時可能考得更差。
今年的錄取,
也可能是每個題目都剛好幫助自己,
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很多事情,
人類的歸因根本不客觀,
最後只要告訴自己成功了,
並且繼續追尋下一個目標,
就夠了。
也經過這幾年的自我對話,
知道心理學不是萬靈丹,
人類永遠會不斷認知失調,
不停犯下認知偏誤,
讀心理學不是為了讓自己變得理性,
而是更了解自己的不理性且無能為力,
但願意接納如此不完美的自己。
我也深刻記得將知識運用進實務所看見的感人畫面,
看見運用代幣法小孩拿到禮物時雀躍地跳起來喝采,
看見喜歡喧鬧的小孩因著畢馬龍效應的技巧成為秩序的領導人。
這四年八次考試的旅途,
是傻事還是蠢事,
就給未來的時間去驗證吧!
只管重新咀嚼這幾年的收穫加以內化,
等待時機繼續用無懈可擊的內在動機驅使自己走往下一個目標。
七、結語
曾聽過一個演講說到:
「做傻事,就是旁邊都覺得你很傻,
但自己並不覺得傻,
而繼續努力往理想邁進;
做蠢事,就是不只旁人覺得你蠢,
最後連自己都嫌自己蠢,
放棄之餘也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
我也記得賈伯斯曾在Stanford大學的畢業典禮上說到,
生命的每個經歷,
最後就是一個個節點,
終將連結在一起,
所以我不後悔我曾經做的每一個決定。
細微查看,
每個考生的經歷刻骨銘心而血淚交織、
遠眺鳥瞰,
每個考生的過程平淡渺小而微不足道。
夜深了,
四年考大學的生涯我想我會暫時駐足休息了,
謝謝上帝,
也謝謝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
本站即將到站,成功大學心理學系
你可能注意到也猜到了,前言的預設場景,正是當年的我
僅獻給 曾經迷惘的自己,以及現在徬徨的你/妳
FB:https://www.facebook.com/lichungtsai61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185.16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ansfer/M.1474213020.A.28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