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流浪記 / 搭訕 Lirt - ㄧ種家
原先我並不認為以色列會帶給我寧靜感。
在沒真的去過以色列之前,我跟大多數人對那裡的刻板印象一樣,覺得那裡是一個充滿戰爭、或很容易挑起戰爭的地方。
「以色列?很危險吧!」我心想。
多次造訪之後,我的觀感變得完全不一樣;甚至,以色列給我的感覺,幾乎像是另一個家。
特拉維夫街道上,攘往熙來的人群來自多元背景,卻不顯互相隔閡,在那裏我找到身為城市人的熟悉感。烈日當中陽光底下的耶路撒冷,給了我一種堅定而持續等待的力量,在那我也找到一種別處沒有的內在親密。
「家」,那是一個可以毫無保留,將心靈負擔鬆懈寄託的地方。
記得與Lirt 認識,是從在路邊隨機訪問開始的。她留著一頭大捲髮,笑起來有著漂亮的牙齒,非常開朗。那次街邊訪問後,她帶我到她在附近的商業孵化器辦公室;寬廣的空間裡頭,坐著許多創業的以色列年輕人。她跟我說道:「以色列是勇於開創新事的民族。因著這樣的特質,失敗對他們來說已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開創的熱情動機,早已遠遠蓋過失敗了!這就是開創者的特質。」
後來每當我拜訪以色列時,都會和她見見面。有一次,我們到她的小公寓過安息日,她一邊準備一邊解釋安息日的每個步驟,細緻到連倒水都蠻講究的。她與朋友們挑了幾首記憶中最古老的猶太歌謠,然後帶著我們大夥兒繞圈跳舞、吟唱猶太歌曲。那晚我只是隨口說說:「我都沒到過猶太會堂欸!」她就馬上問了她朋友,是否可以帶遠從台灣來的我去看看?結果居然是可以的。
進去會堂時,男生頭頂必須戴上叫做Kippah的小圓帽,而且男女生空間是隔開的。他們讀著當周的妥拉經文、也唱了歌,歌詞裡滿滿表達出他們對創物主的情感。段落間,我似乎感受到那受造者與創物主間的交流。那是一種眼神的凝視。
我常想:單純與複雜,到底哪個更容易?
還是其實,人本來都是像小孩子一樣單純的,只可惜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向世界學了太多當大人的技巧?結果就是,該單純的時候單純不起來了,因為把事情弄複雜那一套,我們學得太透徹了。
什麼時候變複雜的呢?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不一樣的傷。每個傷都讓已經是大人的我們,遺留了一個受傷的小孩在原處沒有帶走。每當再度遇到使我們受傷的類似場景,「恐懼」會讓我們以內在受傷小孩的那一面去回應,而不是身為大人的我們。能使小孩從受傷中復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安慰與鼓勵而已;就算是大人裡面內住的受傷小孩,也是一樣。即使我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孩,也有能力做出不一樣的回應,但常常還沒察覺到內在的力量,所以跨不出去。
大人總是把事情變複雜,然後再說小孩不懂事。大人教你從喜歡的事物抽離,去經歷現實面、更實際的過程;然而在你有一天面臨抉擇時,卻又告訴你要選自己喜歡的。這樣反而讓我們看事情更複雜。
人的感覺是絕對真實的,當理智指不出方向的時候,心可以。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交給它?在做一個決定前,如果腦袋裡已經百轉千迴過各種可能性、可能產生的後果、可能造成的影響…… 而我們的心卻還是安靜不下來時,這時,該聽從的就不是我們的腦袋,而是我們的心。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選擇也太多了。如果每次有一個該抉擇的事情來到面前,都要那樣前思後想、把事情分析得透徹後,才能做出決定的話,那麼之後每次遇到類似的情形,我就會再度落入這種複雜苦惱的循環。天啊,我要的不是這個,我要的是單純。
每個小孩需要跟想要的,其實非常非常少;滿足他們世界的,一點點就足夠。小孩可以一直吃同一種口味的冰淇淋,不需要是哪一種星等的美味,巷口買得到的那種就可以;也可以一直穿同一件衣服,就算班上已經很多人都有同件一模一樣的,他們也不是很在意。
小孩想做的事情也不多,所以一直重複說著:
「我長大要賣冰淇淋,這樣就可以天天吃。」
「我要去便利商店當結帳的店員,好酷。」
「我要每天去上班,提跟爸爸一樣的公事包包。」
聽到這些話,大人還會說他好有夢想。孩子看過的事情不多,自然不會被激發出那麼多的「想要」。
但當小孩進到大人的世界,要應付的事情越來越多,大人會教他們很多方式,好讓他們能承擔更多。於是開始進入公式、區分優劣、制定框架、分門別類:感性的還是理性的、藝術的還是科學的、領導的還是執行的、穩定的還是變動的。
進入成人世界的競爭與追逐後,視野廣了,想要的事情變多了,也產生各種比較。覺得學歷很重要的,不能只有大學畢業;覺得錢很重要的,一年一百萬真的不夠;覺得成功很重要的,別人的頭銜永遠比自己好。還有,小孩長大了,想要的事情要多一點才行,成天只講那一兩件單純喜歡的事,是會被笑的。
但當我們眼前擺著那些許多人想要的事,試著易地而處看看,也許答案會完全不一樣。其實當我們用「心」做了一個決定後,全世界都安靜下來,我們就要相信那個決定是對的。
人對於不瞭解的事物,通常會努力試著從理性面去接近它。以為愈了解它就能更靠近它、或掌握它,但愈試圖用理性去接近一件事,很多時候反而會壓抑本能與直覺,致使我們漸漸遠離單純、最原本的「心」。
很多事情能發生都是從單純出發的,連想說出口的一句話都是。但往往我們都在理性層面停得太久,之後呢?
之後就什麼事也沒發生了。
我們活在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裡。效率,講的是速度;標準化流程可以讓速度加快,因為規格統一,出錯的機率就會降低。我們把這種工業思維套用在人生裡,創造出許多規格化的標準,為了讓人可以自願進入這種模式裡,還給它取了一個很動人的名字,名為「人生勝利組」。
小孩變成大人以後,很難理解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是人為制定太多標準去區分俗事的重要性,然後再把這套標準中認可是重要的事,試著一網打盡全部扛在身上,即便有可能扛不起。
但如果把因為比較而產生的那些「應該」放到一旁的話,「簡單」可以讓我們更接近事物單純的那一面。把一個孩子表現優秀與否與能否健康快樂,放在天秤的兩端,哪一個更重要;人會想要房子,是因為有一個歸處可以凝聚家人;更深層的需求,終究不是因為有多好的房子,而是家與歸屬所在。
人也會在漸漸年長時,看著比自己年輕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似乎快要失去了什麼,能完成的事情變少了。但其實,真正可以使我們完成什麼事情的原因,不是年輕有時間,而是因為知道怎麼抓住明天。「多」是一條不容易看見終點的路,但「少」卻可以有盡頭。
每個人都曾有過活得簡單的能力。只是我們長大了,會的事情變得太多,簡單反而困難,難到會覺得用這種方式生活,再也不可能。
於是,在傳統猶太歌謠聲中,我重新回到簡單,回到可以毫無保留、找回單純的一種家。
波阿斯
我心靈得安息歌詞 在 波阿斯 Boa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以色列流浪記 / 搭訕 Lirt - ㄧ種家
原先我並不認為以色列會帶給我寧靜感。
在沒真的去過以色列之前,我跟大多數人對那裡的刻板印象一樣,覺得那裡是一個充滿戰爭、或很容易挑起戰爭的地方。
「以色列?很危險吧!」我心想。
多次造訪之後,我的觀感變得完全不一樣;甚至,以色列給我的感覺,幾乎像是另一個家。
特拉維夫街道上,攘往熙來的人群來自多元背景,卻不顯互相隔閡,在那裏我找到身為城市人的熟悉感。烈日當中陽光底下的耶路撒冷,給了我一種堅定而持續等待的力量,在那我也找到一種別處沒有的內在親密。
「家」,那是一個可以毫無保留,將心靈負擔鬆懈寄託的地方。
記得與Lirt 認識,是從在路邊隨機訪問開始的。她留著一頭大捲髮,笑起來有著漂亮的牙齒,非常開朗。那次街邊訪問後,她帶我到她在附近的商業孵化器辦公室;寬廣的空間裡頭,坐著許多創業的以色列年輕人。她跟我說道:「以色列是勇於開創新事的民族。因著這樣的特質,失敗對他們來說已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開創的熱情動機,早已遠遠蓋過失敗了!這就是開創者的特質。」
後來每當我拜訪以色列時,都會和她見見面。有一次,我們到她的小公寓過安息日,她一邊準備一邊解釋安息日的每個步驟,細緻到連倒水都蠻講究的。她與朋友們挑了幾首記憶中最古老的猶太歌謠,然後帶著我們大夥兒繞圈跳舞、吟唱猶太歌曲。那晚我只是隨口說說:「我都沒到過猶太會堂欸!」她就馬上問了她朋友,是否可以帶遠從台灣來的我去看看?結果居然是可以的。
進去會堂時,男生頭頂必須戴上叫做Kippah的小圓帽,而且男女生空間是隔開的。他們讀著當周的妥拉經文、也唱了歌,歌詞裡滿滿表達出他們對創物主的情感。段落間,我似乎感受到那受造者與創物主間的交流。那是一種眼神的凝視。
我常想:單純與複雜,到底哪個更容易?
還是其實,人本來都是像小孩子一樣單純的,只可惜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向世界學了太多當大人的技巧?結果就是,該單純的時候單純不起來了,因為把事情弄複雜那一套,我們學得太透徹了。
什麼時候變複雜的呢?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受過不一樣的傷。每個傷都讓已經是大人的我們,遺留了一個受傷的小孩在原處沒有帶走。每當再度遇到使我們受傷的類似場景,「恐懼」會讓我們以內在受傷小孩的那一面去回應,而不是身為大人的我們。能使小孩從受傷中復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安慰與鼓勵而已;就算是大人裡面內住的受傷小孩,也是一樣。即使我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療癒自己內在的小孩,也有能力做出不一樣的回應,但常常還沒察覺到內在的力量,所以跨不出去。
大人總是把事情變複雜,然後再說小孩不懂事。大人教你從喜歡的事物抽離,去經歷現實面、更實際的過程;然而在你有一天面臨抉擇時,卻又告訴你要選自己喜歡的。這樣反而讓我們看事情更複雜。
人的感覺是絕對真實的,當理智指不出方向的時候,心可以。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交給它?在做一個決定前,如果腦袋裡已經百轉千迴過各種可能性、可能產生的後果、可能造成的影響…… 而我們的心卻還是安靜不下來時,這時,該聽從的就不是我們的腦袋,而是我們的心。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選擇也太多了。如果每次有一個該抉擇的事情來到面前,都要那樣前思後想、把事情分析得透徹後,才能做出決定的話,那麼之後每次遇到類似的情形,我就會再度落入這種複雜苦惱的循環。天啊,我要的不是這個,我要的是單純。
每個小孩需要跟想要的,其實非常非常少;滿足他們世界的,一點點就足夠。小孩可以一直吃同一種口味的冰淇淋,不需要是哪一種星等的美味,巷口買得到的那種就可以;也可以一直穿同一件衣服,就算班上已經很多人都有同件一模一樣的,他們也不是很在意。
小孩想做的事情也不多,所以一直重複說著:
「我長大要賣冰淇淋,這樣就可以天天吃。」
「我要去便利商店當結帳的店員,好酷。」
「我要每天去上班,提跟爸爸一樣的公事包包。」
聽到這些話,大人還會說他好有夢想。孩子看過的事情不多,自然不會被激發出那麼多的「想要」。
但當小孩進到大人的世界,要應付的事情越來越多,大人會教他們很多方式,好讓他們能承擔更多。於是開始進入公式、區分優劣、制定框架、分門別類:感性的還是理性的、藝術的還是科學的、領導的還是執行的、穩定的還是變動的。
進入成人世界的競爭與追逐後,視野廣了,想要的事情變多了,也產生各種比較。覺得學歷很重要的,不能只有大學畢業;覺得錢很重要的,一年一百萬真的不夠;覺得成功很重要的,別人的頭銜永遠比自己好。還有,小孩長大了,想要的事情要多一點才行,成天只講那一兩件單純喜歡的事,是會被笑的。
但當我們眼前擺著那些許多人想要的事,試著易地而處看看,也許答案會完全不一樣。其實當我們用「心」做了一個決定後,全世界都安靜下來,我們就要相信那個決定是對的。
人對於不瞭解的事物,通常會努力試著從理性面去接近它。以為愈了解它就能更靠近它、或掌握它,但愈試圖用理性去接近一件事,很多時候反而會壓抑本能與直覺,致使我們漸漸遠離單純、最原本的「心」。
很多事情能發生都是從單純出發的,連想說出口的一句話都是。但往往我們都在理性層面停得太久,之後呢?
之後就什麼事也沒發生了。
我們活在一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裡。效率,講的是速度;標準化流程可以讓速度加快,因為規格統一,出錯的機率就會降低。我們把這種工業思維套用在人生裡,創造出許多規格化的標準,為了讓人可以自願進入這種模式裡,還給它取了一個很動人的名字,名為「人生勝利組」。
小孩變成大人以後,很難理解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是人為制定太多標準去區分俗事的重要性,然後再把這套標準中認可是重要的事,試著一網打盡全部扛在身上,即便有可能扛不起。
但如果把因為比較而產生的那些「應該」放到一旁的話,「簡單」可以讓我們更接近事物單純的那一面。把一個孩子表現優秀與否與能否健康快樂,放在天秤的兩端,哪一個更重要;人會想要房子,是因為有一個歸處可以凝聚家人;更深層的需求,終究不是因為有多好的房子,而是家與歸屬所在。
人也會在漸漸年長時,看著比自己年輕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似乎快要失去了什麼,能完成的事情變少了。但其實,真正可以使我們完成什麼事情的原因,不是年輕有時間,而是因為知道怎麼抓住明天。「多」是一條不容易看見終點的路,但「少」卻可以有盡頭。
每個人都曾有過活得簡單的能力。只是我們長大了,會的事情變得太多,簡單反而困難,難到會覺得用這種方式生活,再也不可能。
於是,在傳統猶太歌謠聲中,我重新回到簡單,回到可以毫無保留、找回單純的一種家。
波阿斯
我心靈得安息歌詞 在 我心靈得安息(It Is Well with My Soul) 粵語| 這首詩歌的作者經歷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心靈得安息 (It Is Well with My Soul) 粵語專輯:貼心同行粵語專輯 ... 得安息 於心中在我心幸有祢賜 安息 ... 實體CD専輯,包括12首歌曲、三首伴唱音樂,內附 歌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