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法中必須經由灌頂、口傳和講解
始能修法,獲得相應
我們從《楞嚴經》這一段,當佛知道了阿難受困之後,此處經文中用「敕令」,這必須是法之持有者,例如法王或一國之王,才用此二字。佛敕令文殊師利菩薩,把咒語授權於文殊,如同密法中必須經由灌頂、口傳和講解,始能修法,獲得相應一般。現代人許多未曾親見傳法者,授法者亦未審查是否俱足根器,透過雲端直接傳授大法,這是否如法?不予置評。但從佛陀對法的慎重,可見一斑。
另外一層意思,在三姓族中,大慈屬觀音,大勇是大勢至,俱足大智者乃文殊師利菩薩,這其中的密意是阿難此次遭難,以及摩登伽女此回因癡愛深迷,如果無俱足大智慧,無法斷除和轉化。於是,文殊師利承受了佛的咒語之後,持往摩登伽女住處,此咒一到,邪咒頓除,如同油湯融雪一般,阿難和摩登伽女立刻雙雙俱醒。這中間如果沒有文殊師利菩薩,換作其他人,是否有如此的善巧智慧?在阿難如酣醉未醒的時候,很需要精神上面的鼓舞;在摩登伽女淫心熾熱尚未放下之際,仍然需要如文殊七佛之師的般若大智,才有辦法轉化她的無明。於是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啟發之下,兩者慚愧莫名,皆願意跟隨文殊面見佛陀,頂禮懺悔。
節錄|了知一切諸相本空,獲得無念法門 https://teacherwang.pse.is/佛學系列套書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敕令意思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滿城盡帶黃金甲》寫出了真實的歷史 | 盧斯達 on Patreon】
《滿城盡帶黃金甲》頭一段,身為後母的王后與太子有私情。聽說太子要請旨外調,母后去私下對質。
王后:你要走?你害怕了?
太子:你是我母后。
王后:你跟我在一起三年了,我是誰,你心裡最清楚……我不是你母后……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
太子:其實甚麼都改變不了。
跟很多人不一樣,張藝謀的戲,我較喜歡這一部。讀一部片,好過看外國人教你甚麼是政治、甚麼是權力、甚麼是暴政。
《滿》的宮廷,設定介乎現實與魔幻。整排的巨乳、琉璃砌成的走廊、金雕玉砌的宮殿,還有一個整天強調天圓地方、忠孝禮義的君主;但事實上,王的國家是一個小王國。王本來是一個軍人,娶了梁王國的公主,拋棄元配,靠「外國勢力」的力量當上了王。王喜歡這段政治婚姻帶來的權力,但不喜歡這段婚姻產生的妻子,但又忌憚梁王和輿論,於是只好和王后演著第一家庭的樣子,背後籌謀著用藥慢性毒殺王后。女方家勢顯赫、王也是靠以下犯上得位不正,有心理問題,更有政治合法性的懷疑。奪權的手段越多黑幕,得位後就越要強調仁義道德。
戲中的王總是文縐縐的滿口道理。王的設計,是一人身兼皇帝以及皇帝文飾者 / 文人。「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這叫天圓地方,取法天地,乃成規矩,在這方圓中,你們各居其位,這就叫規矩。君臣父子、忠孝禮義,規矩不能亂……」、「為了這個家,很多事情朕都可以忍,因為朕怕了亂了規矩。」然而王自己也不遵守規矩,才坐上這個王位。
王為了規矩可以不斷殺人。劇中充滿沒有「國家機密」之名的國家機密。王的元配是國家機密,所以最後娶了她的大臣,全家被敕令追殺;太子和同母異父妹妹亂倫真相,也是機密;王用來毒殺王后的藥方、王后拉攏海歸回來的二王子密謀造反,通通都是機密。從二千多年前董仲舒說的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老理論,到經理人塞給周柏豪說的不要反抗媽媽的母子論,其實都是「政治合法性理論」不同高度的呈現。
中國人知道為了廣大土地的政治穩定,政治權力最好集中,但集中之後掌權者就成了不受克制的「唯一公民」,便設定了理論上的「天」去壓制皇帝,用士大夫群體來道德監察他,用宗祖和朝廷慣例去限制他。傳統的「天譴論」與其說表現中國人迷信「天」有介入人間的能力,不如說其實是呈現文人沒法克制絕對皇權的現實。因為凡人治不了王,只好寄望「天」來「提醒」他。上世紀的中國文化人因為救國心切,對中國的事情無條件美化,例如他們認為中國是君臣共治,政權已經開放給士大夫,與民主選舉制各有千秋。然而如果政權開放,就沒人會用天來譴責君王,就用實際的政治手段去達成目的。最後人只能以天來理論性克制王權,反倒是歷史辯證地證明了君權的勝利。
政治的慣例也包括古聖王的傳說。由於體制上沒權力可以挑戰君權,於是古聖王的傳說不斷被創造和提起,迂迴地作為君主的模範,或者警戒。中國的政治傳說,總是充滿童話色彩,因為是後人有目的地撰寫,為特定的政治議程(勸戒君主) 服務。例如作為始祖的黃帝、堯舜、周文王武王,都是一個刻板性格,就是忠孝仁義、勤政愛民,他的統治擴大,沒有一次是壓迫而來,而是四周的部落聽聞他做事決斷公平,所以「四方歸附」。
這些童話故事雖然聽來天真無邪,卻是政治儒教「護教學」的基礎,沒有它們,就沒有道德模範,勸戒君主的基礎也沒有了。為了維持賢達自身的社會功能,以前的政治人物都會一律洗白,乃至慢慢被雕造成完美的聖人。例如周文王武王本身的行動,是以下犯上,後來卻被文飾為天命已經改變,他們造反只是「順天應人」,但周制的建立卻是嚴防天命再次改變。就像基督教開始不久,教會就開始制止民間出現新的巫師,不再承認人類會收到「新的啟示」——雖然在官版經書編集的之前和之後,民間一直有人自稱是新的先知和教世主。
我的造反是順天應人,而你的造反則是站在歷史大勢的對立面,必定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柱。政治意志的最主要構成元素就是輸打贏要,其次就是文飾夠力。如果周王是一個不會以下犯上的好人,之後就沒戲唱,成不了歷史留下的名字。能夠在歷史出現,都不會是好人。然而士大夫總得在歷史裡找一些人來作為道德模範、以古非今,於是積習下來,歷史人物變成一個集團,慢慢就滋生大眾歷史學,例如中國五千年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的講法。湯家驊肯定是士大夫,所以這樣說也相當合乎傳統。
在東方專制主義的系統,只有一個公民,其他都是畜獸。百官朝服依不同等級繡上不同野獸,大概都有類似意思。其他人總是永恆地不滿,所以法家才有那麼多理論去教君主如何「馴服」臣子,因為他們內心都是不滿。王后知道自己被慢性毒殺,迫著要反撲;二王子是個有孝心的兒子,也只能跟隊,做了抗命者。大王子是中間派,申請調到邊疆,希望離開權力鬥爭;小王子也希望奪權,但因為能力太低,太早現身,最後也是被父親打死。
這些身份尊貴的人,都死得很沒尊嚴,也是死於想尋求尊嚴;但在帝國之中,只有皇帝能夠有尊嚴。王后想推自己的兒子上台,自己才能拿回生命和尊嚴;二王子只有登位,才可以阻止母親被父親殺害;年幼的小王子則想在王位上得到重視和權力。所以最後每一個人都被迫與王父對著幹。 周潤發演的王,演出了手段陰暗但又滿口仁義道德的虛偽是一層,面對家人紛紛倒戈的不勝其煩又是一層,但最後坐看家破人亡、血流成河也要決心維持自己掌權的「規矩」和秩序,又是一層,充份表現「政治意志力」是怎樣一回事。登上龍椅之前是怎樣的人,並不重要;只要坐了上去,就是單程列車,只能頭也不回,走到底,至死之前都要歇斯底里地維持作為王與父的尊嚴。因為尊嚴是上癮的,一旦在龍椅上獲得過,就永遠不會放手。
在君主歇斯底里的時候,利害相關的人最後都會抗命,即使知道有極高可能失敗。良知未泯的同情者,總會由同情變成不知為何就胡裡胡塗成了抗命的前線。當然有時人更會像太子一樣,只想離開,不願意天上有兩個太陽爭炎。「你要走?你害怕了?」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以及認為其實甚麼都改變不了的兩種人,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滿》上演前後,大概人們只記得巨乳、黃金視覺疲勞、面癱的周杰倫等等,但這確實是一個反映歷史的寓言故事。中國歷史家李開元在訪問中說:「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信焉?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敕令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滿城盡帶黃金甲》寫出了真實的歷史 | 盧斯達 on Patreon】
《滿城盡帶黃金甲》頭一段,身為後母的王后與太子有私情。聽說太子要請旨外調,母后去私下對質。
王后:你要走?你害怕了?
太子:你是我母后。
王后:你跟我在一起三年了,我是誰,你心裡最清楚……我不是你母后……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
太子:其實甚麼都改變不了。
跟很多人不一樣,張藝謀的戲,我較喜歡這一部。讀一部片,好過看外國人教你甚麼是政治、甚麼是權力、甚麼是暴政。
《滿》的宮廷,設定介乎現實與魔幻。整排的巨乳、琉璃砌成的走廊、金雕玉砌的宮殿,還有一個整天強調天圓地方、忠孝禮義的君主;但事實上,王的國家是一個小王國。王本來是一個軍人,娶了梁王國的公主,拋棄元配,靠「外國勢力」的力量當上了王。王喜歡這段政治婚姻帶來的權力,但不喜歡這段婚姻產生的妻子,但又忌憚梁王和輿論,於是只好和王后演著第一家庭的樣子,背後籌謀著用藥慢性毒殺王后。女方家勢顯赫、王也是靠以下犯上得位不正,有心理問題,更有政治合法性的懷疑。奪權的手段越多黑幕,得位後就越要強調仁義道德。
戲中的王總是文縐縐的滿口道理。王的設計,是一人身兼皇帝以及皇帝文飾者 / 文人。「天地萬物,朕賜給你,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不能搶……」、「這叫天圓地方,取法天地,乃成規矩,在這方圓中,你們各居其位,這就叫規矩。君臣父子、忠孝禮義,規矩不能亂……」、「為了這個家,很多事情朕都可以忍,因為朕怕了亂了規矩。」然而王自己也不遵守規矩,才坐上這個王位。
王為了規矩可以不斷殺人。劇中充滿沒有「國家機密」之名的國家機密。王的元配是國家機密,所以最後娶了她的大臣,全家被敕令追殺;太子和同母異父妹妹亂倫真相,也是機密;王用來毒殺王后的藥方、王后拉攏海歸回來的二王子密謀造反,通通都是機密。從二千多年前董仲舒說的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的老理論,到經理人塞給周柏豪說的不要反抗媽媽的母子論,其實都是「政治合法性理論」不同高度的呈現。
中國人知道為了廣大土地的政治穩定,政治權力最好集中,但集中之後掌權者就成了不受克制的「唯一公民」,便設定了理論上的「天」去壓制皇帝,用士大夫群體來道德監察他,用宗祖和朝廷慣例去限制他。傳統的「天譴論」與其說表現中國人迷信「天」有介入人間的能力,不如說其實是呈現文人沒法克制絕對皇權的現實。因為凡人治不了王,只好寄望「天」來「提醒」他。上世紀的中國文化人因為救國心切,對中國的事情無條件美化,例如他們認為中國是君臣共治,政權已經開放給士大夫,與民主選舉制各有千秋。然而如果政權開放,就沒人會用天來譴責君王,就用實際的政治手段去達成目的。最後人只能以天來理論性克制王權,反倒是歷史辯證地證明了君權的勝利。
政治的慣例也包括古聖王的傳說。由於體制上沒權力可以挑戰君權,於是古聖王的傳說不斷被創造和提起,迂迴地作為君主的模範,或者警戒。中國的政治傳說,總是充滿童話色彩,因為是後人有目的地撰寫,為特定的政治議程(勸戒君主) 服務。例如作為始祖的黃帝、堯舜、周文王武王,都是一個刻板性格,就是忠孝仁義、勤政愛民,他的統治擴大,沒有一次是壓迫而來,而是四周的部落聽聞他做事決斷公平,所以「四方歸附」。
這些童話故事雖然聽來天真無邪,卻是政治儒教「護教學」的基礎,沒有它們,就沒有道德模範,勸戒君主的基礎也沒有了。為了維持賢達自身的社會功能,以前的政治人物都會一律洗白,乃至慢慢被雕造成完美的聖人。例如周文王武王本身的行動,是以下犯上,後來卻被文飾為天命已經改變,他們造反只是「順天應人」,但周制的建立卻是嚴防天命再次改變。就像基督教開始不久,教會就開始制止民間出現新的巫師,不再承認人類會收到「新的啟示」——雖然在官版經書編集的之前和之後,民間一直有人自稱是新的先知和教世主。
我的造反是順天應人,而你的造反則是站在歷史大勢的對立面,必定會釘在歷史的恥辱柱。政治意志的最主要構成元素就是輸打贏要,其次就是文飾夠力。如果周王是一個不會以下犯上的好人,之後就沒戲唱,成不了歷史留下的名字。能夠在歷史出現,都不會是好人。然而士大夫總得在歷史裡找一些人來作為道德模範、以古非今,於是積習下來,歷史人物變成一個集團,慢慢就滋生大眾歷史學,例如中國五千年來沒有侵略過其他國家的講法。湯家驊肯定是士大夫,所以這樣說也相當合乎傳統。
在東方專制主義的系統,只有一個公民,其他都是畜獸。百官朝服依不同等級繡上不同野獸,大概都有類似意思。其他人總是永恆地不滿,所以法家才有那麼多理論去教君主如何「馴服」臣子,因為他們內心都是不滿。王后知道自己被慢性毒殺,迫著要反撲;二王子是個有孝心的兒子,也只能跟隊,做了抗命者。大王子是中間派,申請調到邊疆,希望離開權力鬥爭;小王子也希望奪權,但因為能力太低,太早現身,最後也是被父親打死。
這些身份尊貴的人,都死得很沒尊嚴,也是死於想尋求尊嚴;但在帝國之中,只有皇帝能夠有尊嚴。王后想推自己的兒子上台,自己才能拿回生命和尊嚴;二王子只有登位,才可以阻止母親被父親殺害;年幼的小王子則想在王位上得到重視和權力。所以最後每一個人都被迫與王父對著幹。
周潤發演的王,演出了手段陰暗但又滿口仁義道德的虛偽是一層,面對家人紛紛倒戈的不勝其煩又是一層,但最後坐看家破人亡、血流成河也要決心維持自己掌權的「規矩」和秩序,又是一層,充份表現「政治意志力」是怎樣一回事。登上龍椅之前是怎樣的人,並不重要;只要坐了上去,就是單程列車,只能頭也不回,走到底,至死之前都要歇斯底里地維持作為王與父的尊嚴。因為尊嚴是上癮的,一旦在龍椅上獲得過,就永遠不會放手。
在君主歇斯底里的時候,利害相關的人最後都會抗命,即使知道有極高可能失敗。良知未泯的同情者,總會由同情變成不知為何就胡裡胡塗成了抗命的前線。當然有時人更會像太子一樣,只想離開,不願意天上有兩個太陽爭炎。「你要走?你害怕了?」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以及認為其實甚麼都改變不了的兩種人,成為了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滿》上演前後,大概人們只記得巨乳、黃金視覺疲勞、面癱的周杰倫等等,但這確實是一個反映歷史的寓言故事。中國歷史家李開元在訪問中說:「一切歷史都是推想。有時候,文學比史學更真實。」信焉?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敕令意思 在 勅令讀音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敕令 的意思:敕令解釋/拼音/讀音敕令的意思:敕令拼音,注音,讀音是chì líng敕令的解釋和含義,引申,語意,概念,寓意,釋義,用法:1.亦作勅令。2. ... <看更多>
敕令意思 在 勅令讀音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敕令 的意思:敕令解釋/拼音/讀音敕令的意思:敕令拼音,注音,讀音是chì líng敕令的解釋和含義,引申,語意,概念,寓意,釋義,用法:1.亦作勅令。2. ... <看更多>
敕令意思 在 道站- 經文、符咒中的“敕令”是何意?...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詞典上的解釋是指帝王所發佈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敕令”一詞用於道教文書時,借鑒了這一層含義。不過,道教“敕令”發出的主體,不再是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