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針》
你是否有聽過「乾針」治療?在門診很多病人看到我拿起針灸針的時候,都會很訝異難道西醫也變成中醫了嗎?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古用新治的結合跨科發展。先來談談針灸,您知道鍼灸針的起源及原理嗎?如果你還在認為針灸只是起到治病那就錯了,今天讓我們來直觀的瞭解針灸針的功效。
武俠小說裡的銀針飛入飛出,極其精妙,像絕命毒師一樣銀針一出,必有一傷。其實要對針灸追根溯源的話,大眾所知它起源於中國,併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當時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的時候,不自覺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銳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砭石也之而生。隨著古人智慧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針具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如今用的不鏽鋼針。鍼灸的原理是以針刺和艾灸穴位相結合的方法。針刺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應用手法調整營衛氣血,艾灸是用艾絨搓成條或柱,點燃溫灼於面板穴位表面達到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是針刺入病人的穴位達到刺激神經與經絡,再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區域性,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補氣運血、調手陰陽、調節體內各臟器的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雖然針灸是起源於中醫,但現在許多西醫也用到了針灸針做乾針治療頑疾,醫師單用中空的針具,或西方物理治療師用針灸針對患肌激痛點扎針,稱為乾針。我們醫師根據病人症狀,按照肌肉激痛點處(肌肉結節)及筋膜走向進行鍼刺,對於許多緊張型的肌肉疼痛,乾針能取得很好的放鬆治療效果,現代醫療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推廣乾針或浮針,這在西醫裡也得到了綜合治療的應用。除此之外部分中西醫,針處加上電流,所謂的電針灸,不只治療疼痛、神經痛,甚至也可以用於減重。
在我門診,也時常進行乾針治療。
李婆婆,她算是我們醫院復健室的常客,前幾次改善了李婆婆的臂部疼痛:梨狀肌症候群,復健無法解決的,用亁針處理;近期正治療頸椎引起她喉部不適感及反覆落枕,估計再有幾次就差不多了。一次門診,我看婆婆拿起包包時眉頭皺了一下,右手舉不高,走路變得緩慢又駝背,計她的肩膀跟膝蓋也不行了,我請李婆婆在床緣趴下,挽起胳膊,在挽起袖子之後,看見肩膀及背部有紫色的皰疹,我問婆婆:「您的肩膀是不是痛到半夜睡不好呢?您上下樓梯有沒有困難呢?」「你怎麼知道?我的確肩膀到手會痛到沒有力氣,半夜因肩膀痛常常痛醒,前幾次一直想說的,但看您病人也多,可不太好意思。我這一身的病,怎能全都麻煩你了?」我說:「既然來都來了,在我能力範圍……」李婆婆接著說,她年輕時能吃苦,幹過農活,也在扛過重物。每天扛著百八十斤的田螺在市場上賣。有時一天打三份工,每天潮溼的環境,負重的強度,加大了膝蓋的負擔。常常睡得少,年輕時候也得過皮蛇。現年紀大了,全身關節都不行了,尤其是膝蓋,而睡眠問題就更不用說了。」婆婆肩膀痛是因為免疫力差得到皰疹攻擊身體的神經所致,我處方了皰疹神經炎的用藥,我再讓她放平膝蓋,右側髕骨周圍有一定程度的腫脹,髕骨周圍有壓痛點。膝蓋並未發紅。屈伸有痛感。手觸並無明顯骨性變形或骨性增生;而軟骨被磨損得喀喀作響。
肩膀經過抗生素及早治療,婆婆的皰疹神經炎完全改善。然而婆婆的喉嚨痛及脖子僵硬,甚及膝炎,隨著數次乾針後大幅改善。
———————————————-
在中醫的理論,年紀大了的人,解決骨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固腎。另外,肝主筋。關節也有筋,各種韌帶肌腱都屬於筋,所以還與肝有關。腎屬水,肝屬木。水生木。腎氣不盛,何以生肝?腿腳手臂指掌沒力,都是肝不給力。一聯絡經絡穴性,藏象原理。
西醫的乾針適用於治療肌肉筋膜發炎及僵硬。主要有兩種做法,一是紮在筋膜上,放鬆緊繃的肌肉,許多病人在一紮針下去就可以感受到疼痛減輕3~4成,就是因為長期緊繃的肌肉因扎針得到緩解。不過隨著患者日常活動、使用肌肉等狀況,經時間累積後疼痛可能會再復發,治療療效會呈現鋸齒狀逐漸下降。
另一種方法就是用針反覆在患處扎針造成該處組織輕度損傷,重新修復生長,這個原理與震波、增生注射療法類似,都是破壞組織進而讓組織重新修復。
在做乾針治療時,我拿起數根3寸針,為了避免病人害怕,在轉移注意力後,數針很快就進入肌肉了。雖然針長,有一些痛感、脹感,但沒想像中的可怕。當然乾針也是有風險的,除了比針灸痛以外,也是有類似針灸如出血感染及氣胸的風險。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影 再現熒光幕變身「 #李婆婆」,近日在ViuTV劇集《 #好人好姐》中,演一個不時為劉美君出謀獻計的鄰居,打扮得花喱花碌以為好潮,言談間不時夾雜幾句港式英語,完全顛覆了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七、八十年代她是麗的電視及亞視當家花旦,拍下不少經典劇集,婚後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誕下兩個女兒,後來與丈夫離...
李婆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年前的秋天,我去京都的大原山區放空自我,偶然經過一間寂光院的小寺廟,簡單拍了些楓葉照片後,突然一位老婆婆從我身後問我是否是台灣人,我只能點點頭稱是,他說他是這邊的導覽介紹員,非常非常感謝我們311捐贈了如此多的金額,我只能尷尬地回應著這都是應該的,沒甚麼大不了,接著牽著我的手哭了起來說真的很謝謝,因為他兒子就是住在東北整個家都沒了,很謝謝台灣的援助。
接著婆婆用很鱉腳的中文說著:一定有一天會報答台灣
她說來這邊的台灣人不是太多,但只要有遇到都會跟他們說謝謝,投之以桃 報之以李,婆婆你的報答我們都有收到了。
李婆婆 在 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2歲李婆婆有高血壓及失智症病史,今年7月身上長出會癢的紅疹,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胸口、腹部和四肢大量出現水泡,才到台中醫院就醫,切片確診為「類天皰瘡」,經口服類固醇後好轉,紅疹、水泡逐漸結痂,不再增加,但此病無法痊癒,必須持續服藥追蹤控制。
李婆婆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李影 再現熒光幕變身「 #李婆婆」,近日在ViuTV劇集《 #好人好姐》中,演一個不時為劉美君出謀獻計的鄰居,打扮得花喱花碌以為好潮,言談間不時夾雜幾句港式英語,完全顛覆了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七、八十年代她是麗的電視及亞視當家花旦,拍下不少經典劇集,婚後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誕下兩個女兒,後來與丈夫離異,回流香港近年偶然在電影、電視中客串,演出的角色時有驚喜。 全文:http://bit.ly/2vhP2zn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李婆婆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炒米通,這尋常客家小吃。原來傳統的客家人在新年時才會吃,屬於賀年慶節的味道。在沙頭角上担水坑村的李婆婆,過年前就跟村內的鄰里一起炒米通。
米通依傳統以柴火炒,因為火力較溫和、平均。燒熱鐵鑊,先下幼鹽炒米粉。鹽不作調味之用,只用來阻隔熱度,避免米粉炒燶。炒過的米粉要用竹篩,篩走幼鹽。李婆婆說昔日原是炒連穀殼的糯米,現在村內沒人種田,才改用米粉。
炒完米粉,再炒花生、芝麻,前者還要壓碎、去皮,然後全部材料撈勻。同時要開始煮糖,除了片糖、還會加入麥芽糖和水。糖要完全溶化,差不多要兩三個小時。她們會取一個飯碗,盛着清水,看糖能否凝結在水面。糖溶化後,倒入米粉、花生、芝麻,撈勻後再盛在木格上,壓平切成條狀。新鮮炒成的米通,鬆脆蜜甜。
李婆婆每年總說退休不做,因為炒米通步驟看似簡單,但功夫耗時廢力,每次都要鄰里來幫手。堅持只為延續傳統,讓過年回鄉的子孫可以品嘗得到這份家鄉的美味。
採訪:姚敏惠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李婆婆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老公都行咗,我仲留喺度做咩?」同白頭,可惜未能同到老。想起往事,75歲的李婆婆在鏡頭前哭了。
也許每對夫婦終會遇到,老伴先走一步,留下另一半孤獨地面對餘生。六年前,在香港無親無故的李婆婆,丈夫因肝癌離世,她每天都以淚洗臉,不願出街:「我每日喺廁所喊,喊到眼腫,唔敢見人,真係好辛苦。」
「孤獨一個人,就好似無咗個世界咁...存在都無咩價值。」面對獨居生活,婆婆無時無刻都惦記着丈夫的好:「我一諗到老公咁勤力、咁顧家,好多嘢我都難以忘記,所以就會喊,甚至想了結自己。」
曾想過自殺 陪着老公走
那天,輕生念頭變成行動,幸好當時李婆婆找不到窗框鎖匙,才打消了自殺念頭。「到第二日落樓下,有一個姑娘見到我不停喊,就走過嚟關心我。」命運安排了這位素未謀面的社工在婆婆面前出現,「姑娘話,你講出來聽吓,佢不斷好耐心咁一句一句問我。」窗框鎖匙找不到,但婆婆卻找到了打開「心窗」的鎖匙。
社工關心 走出喪偶陰霾
自此,這個機構的社工經常探望李婆婆,傾聽她的心事。「一次又一次都係姑娘耐心咁解釋,使我思轉變,人就係必須一死,在生嘅人一定要面對。」漸漸走出喪偶的陰霾,李婆婆找到活下去的意義。
「經過咁多年,我會諗...我無讀書,咩都唔識,點解會有咁多人同我傾偈呢?佢哋就係想我活下去,所以我決心唔走嗰條路,一定要活下去,唔好辜負咁多人對我嘅一片好心。」
得到社工和義工們的關懷和陪伴,李婆婆不再感到孤單:「只要我有一日活着,我都會記住你哋對我嘅關心!」
長者自殺情況 不容忽視
生命熱線執行總監吳志崑指出,據官方統計每年大概有360多宗長者自殺身亡個案,即平均每天就有一宗。「長者好多時內心有鬱結,需要搵人傾訴,雖然可能係我哋未必能解決嘅問題,但一個聆聽嘅空間,可以畀佢嘅情緒得以宣洩。」他鼓勵大家,一起關心身邊的老人家。
生命熱線最近亦出版了一本書《生死角力─探索長者自殺的主觀世界》,希望社會大眾更了解長者自殺的原因,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怎樣洞察一個長者有輕生念頭?又可以做甚麼去化解?
今集《港。故》用6分半鐘,走入這位老人家的內心世界,也希望大家能多關注長者自殺的問題。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Follow埋《港。故》IG,睇更多精彩靚相:http://bit.ly/oncckonggu_IG
李婆婆 在 李婆婆的個人檔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查看名為李婆婆的用戶個人檔案。加入Facebook,與李婆婆及其他你可能認識的朋友聯絡。Facebook 讓人們盡情分享,將這個世界變得更開闊、聯繫更緊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