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哈利波特的作者 J.K. Rowling,也是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當年的一員,曾經這樣說,羅德達爾的《巧克力冒險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是她的十大愛書之一,而且,也是每個小孩都該閱讀的小說。
七月七日是國際巧克力日,昨晚睡覺前,想說該看那部電影,想到巧克力,於是打開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的《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再看一次,瞬間明白為何Rowling會說,每個孩子都應該認識這個故事。
不過,不只適合小孩,《巧克力冒險工廠》也是每個大人都可以拿來審視自己的小說與電影,畢竟我們也都是從小孩變大人,也會去生出小孩的人類。
#已經無法信任人類的旺卡先生
威力旺卡(Willy Wonka)的巧克力工廠,原本雇用的是人類員工,但是因為有些員工趁機偷竊旺卡巧克力的秘密配方,使得旺卡先生生意受傷、無法信任人類,並且決定關起大門、與人保持距離。旺卡工廠巧克力工廠自此成為神秘的傳奇——製造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卻不知道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幾年之後,神秘的威力旺卡忽然間決定邀請世界上最幸運的五個小朋友,與他的一位家長,一同進入旺卡先生的神奇工廠,參觀這個全世界最神秘的巧克力製造廠。
.
#有些小孩真的很討人厭
旺卡先生不喜歡人類,因為有些人的品性不好,有些人習性不好;內在性格有問題,造成外在行為也不端正,讓旺卡先生寧可選擇與叢林來的矮人族(Oompa-Loompa)合作,提供可可亞當薪水,或是信賴松鼠挑選堅果的智慧,也不願意與人類共事。
不過,當旺卡先生發現自己已經長出白髮,傳承變得有點棘手。於是,他必須找個可以信賴的小朋友,從小訓練起。
只是,許多小朋友都讓人很討厭,要如何挑選呢?不如就先把他們集合到巧克力工廠,來趟參觀之旅,再從中挑選出一位比較不討人厭的小孩。
.
#慣小孩都是大人寵出來的
旺卡先生會挑選一位家長一起進入工廠,因為可以透過小孩與大人的互動,認識小孩在家長面前卸下心房的真實面貌,當然也可以看見大人是如何是非不分、慣壞小孩。
小孩不是天生壞胚子,小朋友會討人厭,多半是因為大人本身的價值觀有問題,而不自覺地慣壞小孩(就故事的論點)。
.
#貪吃不節制與母親的盲點
來自德國的小胖奧古斯都,是個不知節制的貪吃鬼,不只貪吃,也沒有習慣把臉頰嘴巴擦拭乾淨。奧古斯都的母親沒有意識到,自己兒子因為貪吃而變得巨大且討人厭,甚至以此為傲。這就是母親的盲點。
.
#排擠他人爭第一
全身穿著運動服的紫羅蘭,跟媽媽都是心中只有第一名的勢利眼。她們以自己為中心,算計每件事情的得失,確認自己是否能夠由其中獲得利益。
紫羅蘭的每件事情都想要得第一,她不間斷嚼口香糖獲得世界紀錄之外,也要成為第一位嚼到第一片三餐口香糖的人類。自我中心、排擠他人,硬搶第一,讓紫羅蘭真是討人厭。
.
#氣勢凌人不聽勸
薇露卡的父親是堅果工廠的大老闆。大老闆養出的孩子,比起大老闆還氣勢大也口氣大,完全凌駕父親。薇露卡以命令與不妥協的方式,堅決要求他人必定要達成她的要求。
這種霸氣不講理的小孩,時常可見,父母已經無法教育他們,他們自以為是、不聽勸告、還會仗勢欺人,十足討人厭。還好,薇露卡已經被松鼠丟進垃圾場了。
.
#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
麥克則是個自以為聰明的電視兒童,每天泡在螢幕前,整天都在打電動,講出來的語言,都是暴力與殘殺。
麥克仗著自己腦袋裝著許多奇怪的冷門科學,於是喜歡口氣大又頂嘴,不僅看不起大人,也認為其他人都比他笨。麥克也是一個大人無法管教的慣小孩。自大、傲慢、目中無人,讓麥克把自己困在電視機裡,最後成為紙片人。
.
#寵壞小孩的通病
除了查理,其他四個被寵壞的小孩,都有一樣的通病:傲慢、自大、貪婪、自私、目中無人、不聽人勸、愛頂嘴、又沒有同理心。
查理與他們不同,雖然貧窮,但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與父母,教導他要懂得謙虛、溫暖、真誠、與同理他人。因為這些人格特質,讓查理雖然什麼都沒做,卻意外獲得旺卡贈與的巧克力工廠擁有權與經營權。
.
#乖孩子小查理就是後來的墨菲醫生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的可愛男主角佛瑞迪·海默(Alfred Highmore)長大之後,繼續在英國演藝圈發展,在戲劇界闖出一片天。
海默先是與 Vera Farmingo 在《貝茲旅館》(Bates Motel, 2013)飾演母子。《貝茲旅館》可謂電影《驚魂記》(Psycho, 1960)的當代前傳。當時海默與 Farmingo 都獲得不少獎項的提名。
之後,海默最受人稱讚的表演,是在電視劇《良醫墨非》飾演患有自閉症的墨菲醫生,還以此角獲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
#提姆波頓與海倫娜波漢卡特
在《巧克力冒險工廠》裡,查理的母親是由奧斯卡女主角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飾演。卡特會演出這樣一個豪不出奇的角色,那是因為當時卡特是波頓的女友。
導演波頓與卡特,兩人沒有結婚,是以伴侶的型式一起生活,由2001開始,至2014分手,有兩個共同子女。欣賞這種伴侶制,合則一起,不合則分,可以共享美好人生,也可以不打擾他人地安靜說再見(倘若是結婚與離婚,就得驚動家人)。
.
#英國TheatreRoyalDruryLane的巧克力夢想工廠
除了羅德達爾的小說,我的第一次《巧克力冒險工廠》,是在倫敦柯芬園附近的Theatre Royal Drury Lane,那是場非常華麗美好的戲劇,尤其是在故事後半的透明電梯,藍色星點綴滿整個黑色的舞台,只有一個透明的電梯間遊走在天空,好美好魔幻。
這是我第一次在劇場中,深深感受到奇幻竟然可以這麼近又這麼寫實,舞台設計精緻有創意,歌舞也是歡樂又驚喜。於是,除了大家都愛看又常常買不到票的《獅子王》之外,也非常推薦《巧克力夢想工廠》。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55
#第40部電影
#2021年7月8日
#巧克力冒險工廠2005
#CharlieandtheChocolateFactory
#TimBurton
#慣小孩是大人寵出來的
#善有善報
#TheatreRoyalDruryLane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小說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禁止小朋友看《鬼滅之刃》好嗎?從童書大王羅德.達爾談起〉
.
由經典童書改編的《女巫們 The Witches》(2020)在去年十月問世。許多影迷對這部作品的強烈印象,或許來自30年前的上一版、由安潔莉卡.休斯頓(Anjelica Huston)(圖二)主演的《巫婆》(1990),片中的「群巫亂舞」戲,對兒童造成的心理陰影絕對更勝《鬼滅之刃》。
.
本作改編自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同名小說,這位英國童書名家的的經典之作包括《飛天巨桃歷險記 James and the Giant Peach》(1961)、《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1964)、《超級狐狸先生 Fantastic Mr Fox》(1970)、《吹夢巨人 The BFG》(1982)與《小魔女 Matilda》(1988)等。
.
上述作品都有廣受歡迎的電影改編版本,其影響力遍及數個世代的兒童。但之所以他的作品如此受到喜愛,卻也令兒童心理學家感到好奇。原因是他的作品都有些兒童不宜的恐怖設定。以《女巫們》為例,故事以一個女巫大會為背景,潛伏在全國各地的女巫聚集討論邪惡計畫,而偶然闖入的小男童被女巫變成了一隻老鼠。故事結局更是怪到了極點。
.
無論是1990年版還是2020年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永遠是優雅的女士們卸下防備、露出真身的恐怖模樣。也許為了達到老少咸宜的標準,新版的表現其實更為收斂,但也都足以成為孩子的噩夢。除了《女巫們》,《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之中也有不乖巧的孩子們遭到恐怖懲罰的情節(包括身體被拉長、變色等等)。
.
羅德.達爾是如此令人過目難忘,一方面正是因為他的故事總是充滿類似殘酷的寓意、遊走於道德邊緣的情節。比起灌輸孩子世界多美好、快樂,他更喜於傳遞一些帶有黑暗元素的故事,打破兒童對世界既有的認知。不過與其說是他是要摧毀孩子的童年,不如說他也是在用他的方式為孩子對這個世界有著更深的領悟。
.
知名的奧地利兒童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telheim)曾說道:「沒有這種(恐怖的)幻想,孩子們就無法更好地認識怪物,也就無法獲得怎樣控制怪物的建議。因此,兒童對自己的嚴重焦慮依然無助,未曾聽過這種童話故事的兒童情況就尤為嚴重,而這種童話故事在講述這種焦慮的形式和主體的同時,也給出了戰勝這些惡魔的辦法。」
.
在此各位讀者也許可以停下來回憶,你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麼?也許你很快會意識到,真正使你牢牢記住的不會是那些無害的故事,反而是那些在當時「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的故事。例如,《超級狐狸先生》中的主人翁,其實是小偷⋯⋯等等,這是一個歌頌小偷的故事嗎?
.
這類的模糊性在羅德.達爾的作品中太過於常見,所有看完《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書迷,都會著迷於坐擁巧克力工廠的天才發明家威力.旺卡。
.
但請仔細想想,一個正常的大人又怎麼會使用這些過分的手段教訓孩子、造成其終身無法恢復的生理傷害?而他又「擁有」一群隆巴小矮人韋他做工,這與蓄奴似乎沒有兩樣。另一個諷刺是,威力.旺卡其實根本不吃他販售的甜食。
.
換言之,《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雖然是寫給乖張孩童與寵溺孩子的父母的警世寓言,卻也不忘諷刺資本主義家何以剝削兒童來換取利益的面貌。可能有些人會抱怨羅德.達爾太惡毒,但他只不過是不願意美化一個專靠販賣孩子甜食維生的人而已。將威力.旺卡描寫的慈眉善目,才不道德。
.
1983年問世的《女巫們》在當時也面臨一些爭議,許多評論家認為羅德.達爾意在醜化女權主義者,但卻也有相反意見,認為友善且勇敢的外婆角色與之形成了平衡。不過2020版電影上映之後,爭議卻圍繞在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外型。
.
電影忠於原作(但略有誇張化),將安.海瑟薇飾演的大女巫描寫成手部有缺陷的造型(圖一)。許多身障者認為如此描述,會給外界錯誤印象,認為身障者可能是心理不正常的惡棍。
.
確實,過去好萊塢常常將毀容者、身障者描寫成怪物與反派,冥冥之中的確加強了社會對相關人士的歧見。遭到反擊之後,華納選擇公開道歉止血。引發這樣的爭議,相信羅德.達爾本人也始料未及。
.
不過那種「我們也是這樣被嚇到大、不要對下一代過度保護」卻不是我的立場。相反的,我同意小朋友接觸帶有黑暗寓意的作品有其重要性,但情節過於恐怖驚悚、不合現代思維的作品(如可能帶有歧視意涵的作品),仍需要有家長陪同導讀。
.
完全禁止小孩觀賞,恐怕難以解決問題,因為孩子們總會好奇,也會有同儕壓力(好比我的外甥女所就讀的幼稚園,全班都是《鬼滅》迷),他們總是會使出千方百計去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根本防不勝防。
.
然而很遺憾的是,許多大人未必有時間願意耐心與孩子一起欣賞這些作品,或者也未必有能力判讀故事寓意。即便理解,也不見得能將所見轉化成讓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也許現在家長更需要的資訊該是「如何跟小孩討論《鬼滅之刃》」?
.
.
#女巫們 現在 CATCHPLAY+ 就可以看的到,和家人朋友在家隨選隨看,#整年看好片:http://bit.ly/36W92Hy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小說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小婦人》到史蒂芬金:創作者的靈感,與他們的玻璃心】(有後記)
創作者的靈感是悄聲無息地,我始終相信它不是天降禮物,而是早已經在你觸目所見的日常裡逐漸堆積,端取決於你的感知有多敏銳和深刻,以及有沒有心力與意識去將這些「累積」提取出來使用。
和大家分享幾個我滿喜歡的作家,有些人的小說靈感來源並沒有多麽驚天動地、可歌可泣,而是源於他們將周遭微小的觀察,以筆墨放到最大。
當然你也會看到,有些作家純粹就是被逼出爆發力,沒所謂老天爺給的靈感不靈感。
甚至,有些作家的寫書動機源自恐怖殘酷的欺凌事件,他的故事表述不自覺地流露出捍衛人權與譏諷社會的態度。
/
#《小婦人》Louisa May Alcott
世界名著《小婦人》描述馬區四姐妹在南北戰爭期間的小日子。
早在出版《小婦人》前, Louisa 就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女作家,但題材多以短篇散文居多。
1860 年代左右,伴隨女權大會陸續組織,世界各地逐漸出現性別平權的聲音,出版社編輯感受到女性讀者是未開發的荒地,遂要求 Louisa 能夠寫一篇關於「女人」的長篇小說,但 Louisa 不認為自己做得到。
出版社編輯不是省油的燈,他開出讓 Louisa 無法拒絕的條件:妳如果寫小說,我就幫妳爸爸出書。
Louisa 的父親是一名理想主義者,他成立過少年學校、安排黑人小女孩受教育,但全心操辦教育的結果,導致她的父親雖然備受鎮上人們尊敬,卻沒什麼錢。
面對 Louisa 爸爸這種哲思家,市面上出版社都委婉地說,這類型的書在當時並不好賣。
為讓爸爸出書, Louisa 開始動筆寫《小婦人》,但實在太沒想法,所以乾脆從自身經驗出發,女主角「喬」就是她自己,這本書也透過馬區四姐妹,全盤地描寫舊時代女性現狀,與她們無論是試圖衝破框架,抑或是溫柔遵循傳統,都有其生命力。
Louisa 是被編輯逼出潛力的,她不是特地坐在桌前決定要寫《小婦人》;她沒有特別為《小婦人》做寫作練習,純粹是出版社開啟一項挑戰(或利誘?),讓她決定接下任務。
我認為這證明一件事,創作者遇到挑戰,做就對了,搞不好讓你日思夜夢的靈感就這麼誕生了。
/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Roald Dahl
寫《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的 Roald Dahl 說,威利旺卡(Willy Wonka)這個瘋瘋癲癲的發明家,是他每天晚上向孩子們亂掰床邊故事時,莫名其妙就生出來的人物。
從那時開始, Roald Dahl 會根據每晚孩子們的回應,判斷這本小說的可讀性,如果隔天晚上孩子要他繼續講昨天的故事,他就知道成功了。
他開玩笑道,隨著小朋友長大,再也沒有「專業編輯」可以幫忙審稿了。
Roald Dahl 的要求嚴苛,《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總共重寫六遍,之後《瑪蒂達》更花費 3 個月重寫故事後半段,好不容易定稿,他又覺得不滿意主角人設,拿回來重改。
/
#《百年孤獨》馬奎斯
這本號稱現代文學奇書的《百年孤獨》長達 20 幾萬字,僅花 1 年就完成,馬奎斯告訴記者,故事靈感早已蓄積 20 多年:「如果沒有厚實的親身經歷做基礎,我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馬奎斯的靈感源自過往,童年就從祖母那裡聽到很多神話與民間傳說,對那群關於死去祖先、鬼魂和幽魂圍繞房子起舞的故事很是著迷。
小學時,他聽到老師朗誦詩歌,開始對古典詩詞進行研究,使他的文字讀起來極有韻律感;他曾目睹哥倫比亞內戰的慘烈,跑去當社會記者,報導展現對人權的關懷。
他把這些記憶透過略為奇幻的描述,一面虛虛實實地打造空中樓閣,一面反映南美洲大陸的生活與衝突,該書也為他贏得 1982 年諾貝爾文學獎。
上述種種,我們都可以從《百年孤獨》中略窺一二。
/
# 史蒂芬金、史迪格拉森
這兩個作家我打算放在一起說,他們代表作的靈感來源同樣是日常,但都不是「絕對當事者」,有的是親眼目睹,有的是從旁觀察。
史蒂芬金的《魔女嘉莉》和史迪格拉森的《龍紋身的女孩》原型就顯得殘酷且沉重了。
《魔女嘉莉》靈感是史蒂芬金在學生時代認識的兩個女生,一個女生因為天天都穿同樣衣服上學,因此備受同學欺負;另一名女同學,她同樣被霸凌,只因她的家庭信仰虔誠。
《龍紋身的女孩》史迪格拉森的故事非常可怖,15歲的夏天,他親眼目睹 3 個朋友輪暴一個女孩,該女和《龍紋身的女孩》女主角同名,都是叫做「莉絲」。
史迪格拉森害怕被朋友排擠,未能挺身而出,在旁觀看。
事後,史迪格拉森主動聯繫受害女孩,希望她能原諒自己的懦弱,對方回覆:「我永遠都不會原諒你。」
這段往事,是史迪格拉森終生內疚的痛。
他寫了 3 部關於被侵犯、被強暴的女性小說,這些女主角都有獨立思想、敢於鬥爭和反抗,史迪格拉森表示這是他的贖罪,呼籲抵制性暴力。
/
後記:
目前寫文章的感觸是,靈感不用刻意去找,但有個大前提,時刻保持高度觀察力與自我反省,這兩項似乎是需要訓練的。
不是有句話這麼說嗎,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如果你本身具有足夠的自我覺察,任何小事都可以巴拉巴拉扯一大堆。
上周閱讀完蕭紅的《呼蘭河傳》特別有感,光是出門看戲,她就能夠從戲台上下的民眾互動,從細節開始講起,娓娓道出傳統封建社會下女性的悲哀,文采著實驚艷。
很多人都喜歡嘲諷所謂「藍色窗簾」,取笑那些觀賞作品喜歡過度腦補的讀者。
但我認為所謂的靈感養成,大抵從腦補開始。
/
如果我是一個創作者,我會超喜歡別人延伸分析我的作品。
只要作品主軸沒有抓錯,腦補是好的,有學到東西是好的,我是屬於一百種人有一百種哈姆雷特的那派。仔細想想,小孩不都特愛腦補?瞧瞧他們的創造力?
這是我的想法,不代表其他創作者。
讓自己成為高敏感、卻願意撿起自己玻璃心的人,這種人是非常溫暖的。
不過,正因足夠敏銳,你很容易觀察到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細節,的確會被人們無意識的惡意傷害,尤其是在乎的人,但你知道他們不是故意的。
懂得「自我消化」與「理解深愛之人的沒同理心」,我曉得這會是每個藝術工作者所要面臨的課題。
但請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你會很強大的。
第一步如何開始?
唉,老話,輕鬆學習、活在當下,寫不出來就去外頭散散步,或是學吳爾芙掰一掰玫瑰花瓣。
原文刊載: #ADaymag
https://www.adaymag.com/2020/12/01/origing-of-a-story-from-famous-writer.html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小說 在 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作者,天才型作家,筆下的黑童話兼具 ... 的推薦與評價
他是《女巫》、《 查理 和 巧克力工廠 》的作者,天才型作家,筆下的黑童話兼具浪漫和殘忍#羅爾德達爾#黑童話# 小說. ... <看更多>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小說 在 參加一場神秘莫測的冒險|《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電影解說 的推薦與評價
小男孩 查理 和其他四個孩子抽中了金色的獎券,並獲得參觀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 巧克力工廠 的資格。於是幾個孩子來到了這個已經15年沒有人來過的古怪工廠, ... ... <看更多>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小說 在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只是因為我是個巨人,妳就認為我也是愛吃人肉的食人魔?」 改編自#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小說作者經典同名作品〈吹夢巨人〉,金獎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年度奇幻新作,在巨人國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