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好、病好、走好 積極的臨終觀
法鼓山紐約東初禪寺「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最後一場於9/26上午9點半(美東時間)舉行,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主講「如何幫助臨終者放下身心?」,從人一生都要走過的階段,向大眾分享活好、病好、走好,尤其在老病至臨終的階段,如何透過觀無常、無我、空的方法,體會到每個當下其實都在生死、在臨終之中,以此建立積極的臨終觀,讓自己一生能活得平安精彩、死得勇敢無畏!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面對不停歇的負面消息、生活的種種改變、死亡的強迫面對,許多人都被緊張、沮喪、害怕、恐懼等情緒壓得喘不過氣;雖然在解封之後,生活似乎漸漸回到以往,但身心卻還無法找回安住之處。
「提放.自在」前二場系列講座,方丈和尚果暉法師、都監常遠法師為大眾開示分享如何透過覺察身心和止觀禪法的應用,來調適安定自己的身心,也同時安定他人的身心。
而因疫情的緣故,有可能隨時面臨家人、朋友或是陌生人的離世,我們如何看待生死問題?在生命最後一刻,如何能協助家人朋友好走呢?這人生一大課題,在疫情驅使下,也提前交到每個人的手上來思惟作答。
監院常哲法師從引用《八大人覺經》中「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死熾然,苦惱無量」,來分享如何提前體會、練習臨終的觀念。法師表示,人的生死有三種層次:剎那的生死、一期的生死、三世的生死;這期生命的結束是必然,在這必然來臨前,其實我們也都時刻剎那地在面對生死,四大色身剎那地生滅,心也是不斷在生、住、異、滅變化,這就是無常,而無常就是生死,能這樣練習體驗無常,體會到每個當下都在生死臨終之中,便能願意放下身心、放下執著,好好面對死亡。
常哲法師也提到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臨終時身心靈的整體關懷,尤以靈性關懷為重要,能有宗教的信仰和發願才是最重要的皈依處。依佛法的修行說,以念佛和發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而能解脫輪迴、往生淨土;有了這樣的目標方向和信念,抱持著不怕死、不等死、也不求死,但隨時準備死亡的心態,精進修行念佛,每一天就是一天的修行。縱使病苦,或是遭逢生死無常,也能以平常心面對,而不感到恐懼害怕。
東初禪寺表示,希望透過這次「提放.自在」系列特別講座,能幫助每個人在解封之後,可以有效地調適身心、撫平創傷,從而積極地面對新生活的更多挑戰;不論是要提起,還是要放下,都能平安自在,甚或面對生死大事,也都能瀟灑自在。
#法鼓新聞
#線上講座
#臨終關懷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天下雜誌vide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嚴法師是台灣第一個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取得學位的出家比丘。飽讀詩書的他,吸引眾多企業與文學界菁英,被譽為是「知識份子」宗教家。隨著信眾日漸增加,1989年聖嚴法師更創立了法鼓山,是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聖嚴法師:「飽讀群書,是為了將佛國的理想移到這片土地」。聖嚴法師可說是台灣的心靈領航員,...
「淨土宗法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心得] 淨宗法師專訪:純粹的淨土宗(二) - 看板Buddha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一切修行,終歸稱名!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 一切不如念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 Pure Land Buddhism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不給自己留退路,往生反而更可靠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願生淨土者,皆屬覺悟人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彌陀救度,一個不漏,悉令如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學佛路上,我們都有心無力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講座】念佛成佛是自然#淨宗法師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净宗法师| “一心不乱真正的意义”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淨土宗 的評價
- 關於淨土宗法師 在 净宗法师唱念【 南无阿弥陀佛佛号】超清1080p - Pinterest 的評價
淨土宗法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
📰 人生有尊嚴地走好 1.7萬次點閱安和分院講座
法鼓山安和分院9月5日舉辦社會與生命關懷講座,以「如何有尊嚴走完最後人生」為題,邀請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與3位長期致力於安寧緩和醫學的陳秀丹、洪宗杰和陳慰信醫師,透過網路分享、探討如何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在生命無常中,以慈悲和智慧,尊嚴地告別。
推動「生命末期不要受苦」、催生病人自主權利法,陳秀丹醫師認為,生命是有賞味期的,最好能遵從身體的退場機制;無止盡延伸的醫療,造成病人痛苦、家人心痛、醫療人員無奈、國家財政淒慘的「四輸」,是殘酷的仁慈。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陳醫師以30年的臨床經驗分享,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洪宗杰醫師則引佛法「如實觀察、如理思惟」,幫助大家了解,安寧照顧團隊提供身、心、靈的照顧,希望減輕疼痛並讓末期病人擁有生命的尊嚴,有精神、有機會完成最後心願,安詳往生。洪醫師表示,每位病人都有著不同的生命故事,安寧照顧要解決的是心理上的不安,不是解決「死」,期許能用善心、善法,協助每位末期病人面對死亡,真誠的活在當下。
法鼓山關懷院監院常哲法師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藉此提醒大眾,身體是修行的道器,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現象,生病時應當學習因果觀、業報觀,透過觀照病苦的機會,可以體會人生苦、空、無常、無我,從而超越對身體、自我的執著,心無罣礙地自在生活。
「在途中不離家舍,離家舍不在途中」,法師並表示,無盡的生命皆在旅途與家中延續著,以正念活在當下,以平常心過生活,如此就能少些負擔,多一些自在。對於重病或臨終的人,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念佛或親友助念,要相信有佛國淨土,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虔誠恭敬,人有誠心,佛有感通。
在陳慰信醫師主持的座談中,則針對直播過程中「長輩避諱談生死,晚輩如何幫助?」「如何和臨終的長輩溝通?」「民間禮儀殯葬和佛化奠祭差別?」「遺族如何面對失落」,種種線上提問,以佛法和醫學的面向,逐一為網友們解惑。
法鼓山安和分院表示,「如何善終」是人生的重要課題,把握當下,善生才能有善終,學習並預作安排,當生命終點來臨,才能夠正向、無憾地放下。本場次講座直播當日即已累計1.7萬次觀看次數,為方便大眾閱覽,將剪輯分段重新上架,影片相關連結請詳閱(https://pse.is/3nvw4n)。
#生命
#安寧
#法鼓新聞
淨土宗法師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拴馬索」——念珠之功德與作用之九
俗話說「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獻詩」,這句話原來是用在禪宗,對證悟者自悟以後的境界,宗門之下除過來人有證悟境界者可以與人印證外,也只有行者自知。同樣地,人與人相交也只有程度相當,才有話語可度,否則茫然費解,牛聽彈琴,不知所云,也是在常理之內。
禪林中更有句「任將三寸輝天地,一句臨機試道看」,這句話也是同道之中默契相投者方可了解,前面所言,我和這位新店的方老居士互動之間便有幾分這種味道。方老在一次的浴佛節法會結束後,老人家邀我到台北車站對面一處素食店——功德林用齋,齋間一席話下來,方老應是歡喜心未艾之際,說了句過謙之詞:「你我雖稱一老一少,但在法緣上確有管鮑之誼⋯⋯」我聽完之後,連忙雙掌合十,驚慌地說:「不敢!不敢!後生小子豈敢有此顛越之想⋯⋯」,沒料想方老卻因為我過度拘謹之窘相,惹得他哈哈大笑。原來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在齊國有管仲和鮑叔牙,此二者原本是在性情上、志向上,以及日常中工作上,都有極深厚的因緣,經常在公私上面都有極親密的互動關係,所有人都知道兩者之間那種水乳交融的情誼。曾經有一段古文正是用來描述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情誼,讀念起來也有股說不出的感受——「肝膽誰憐,形影自為管鮑;唇齒相濟,天涯孰是窮交。興言及此,輒欲再廣絕交之論,重作署門之句」。這句話是在指如同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有感而發之詞,感嘆在普天之下、無盡的天涯,如何才可遭逢所謂的至交,甚至於如同唇齒相依般的情誼⋯⋯。
我和方老原本交情也沒有像日後那般地密從互動,但由於在多次的法會現場中,我和方老居士均有參加。雖然老菩薩對我是本著提攜後進的心態,不斷地把他過往在中國所接觸過的佛門人物,稍一有空,均會悉心地告訴我,這種法布施,實在說並不常見,但還是要稍微了解對方的習氣和根器適不適合用善巧方便給予度化?
回憶和老居士甚密往從的開端,應該是起源於他身上的那串木槵子念珠:「據說這種念珠是佛教中的第一串念珠,過去禪林的禪師習慣置於手中當作提珠,並且此珠有驅邪避魔之效⋯⋯」這是我因為木槵子念珠之因緣和老菩薩所問的內容,猶記得當時方老的回應:「是的!是的!在我的家鄉,這種念珠和尚們都叫做鬼見愁。佛經中也有說過如果要往生淨土,用木槵子念珠有殊勝的功德⋯⋯」云云,但詳細內容有些枝葉末節亦不復記憶。
「我會念佛,真正講起來是年輕時在中國我的家鄉碰到了高鶴年居士的指引而入佛門。這位高居士幾乎是一位佛菩薩在世,時常在全國各處隨機布施幫助窮困、疾病,我是因為族中的一位出家和尚引領我和高居士結緣的,高居士見我也頗為歡喜,那段期間便要我去他所居住的住處看他。後來我漸漸從他人的口中及高居士本人所言,知道這位高鶴年居士是位世出之高人,據說他小的時候,幾乎瀕臨死亡,後來碰到一位老和尚與他結緣了幾本經書,他當時閱讀再三,歡欣異常,視為救世寶筏。從那時起,他便明白一切無常的道理,感覺到人生諸多無常,一點也不可以空過浪擲,得少為足地苟存於人世間,因此心中產生了自覺是罪惡凡夫之念想。所以下定決心從十九歲開始,發願用雙腳徒步遍禮一切名山蘭若,如此一般經歷了將近四十年的時間,我手上還有數本他窮一生之力所著作完成的《名山遊訪記》。我過去經常得閒閱讀,深深地受他感動,覺得他幾乎是近代的徐霞客再來⋯⋯」方老居士邊聊邊說,敘述著他與高鶴年居士兩人之間一段忘世之緣,同時也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僅存的高鶴年居士的著作贈與我⋯⋯此次相談,讓我感覺到老居士的慈悲猶如碧潭湖畔那隨風附和、大片的蘆葦草桿氣孔上所揮發出來的自然氣息,幽幽地、淡淡地,就彷彿極溫馨的微風吹拂著我的身上,那一刻的感受在心底很難抹去⋯⋯
「我這一生能夠值遇高菩薩,應該是過去世略有福德因緣,才有此大善因緣。高居士初識時贈與我他平日所寫之文章數則,我閱後甚喜,於是心中便有誠服甘拜之心,因此那期間只要居士有暇接見,我皆樂往之。漸熟,居士曾展示與當時諸山耆老往返之書信,更覺欣悅逾常,其中有虛雲老和尚、冶開老和尚、來果禪師、印光大師以及諦閑上人⋯⋯皆是一時佛門龍象,從居士致書之內涵,更可窺其對於內典底蘊之深厚⋯⋯」這是方老和我幾次的洽緣之下,無意之間自然流露之內容,後來也明白近代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和高鶴年居士其中有密不可分的祇樹之緣。印光大師也是我極為讚嘆仰服的淨土宗師,他流傳遠佈的著作《印光法師文鈔》最早的濫觴是始於民國初年時,有一份上海出版的《佛學叢報》,高居士經常都會發心寄送給當時尚在法雨寺閉關的印光法師。印光老和尚深覺此份叢報內容多涉及時政,反而言及佛法者寥寥無幾,甚而壞後進、初基滅,因此老和尚發心振聵發聾,以期正本清源。後來因高鶴年至普陀山叩關印師之緣,印光老和尚便把心中之發想透過高鶴年很順利地刊登在《佛學叢報》上,從此之後署名常慚的印光老和尚文鈔一時之間成為佛教界爭相讀閱的法雨甘露,也因此導正了不少學佛人的正知正見⋯⋯至於印光大師和高鶴年老居士一僧一俗之間的佛法上心照神交之緣究竟如何?不難從方老給我看的數封印光大師寄給高鶴年居士的信上得知,僧俗之間法緣極為至切,溢於文字法書上,令我輩更為素仰⋯⋯。(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淨土宗法師 在 天下雜誌vide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是台灣第一個赴日攻讀博士,並順利取得學位的出家比丘。飽讀詩書的他,吸引眾多企業與文學界菁英,被譽為是「知識份子」宗教家。隨著信眾日漸增加,1989年聖嚴法師更創立了法鼓山,是台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聖嚴法師:「飽讀群書,是為了將佛國的理想移到這片土地」。聖嚴法師可說是台灣的心靈領航員,為當年文化與環境失衡的台灣,努力開闢「人間淨土」。
天下雜誌video製作
#聖嚴 #聖嚴法師 #宗教 #佛教 #法鼓山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淨土宗法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與佛有約 - 佛教造像題記中的祈願與實踐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五次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由此特展的策展人之一曹德啟先生,他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宗教所博士候選人,來為各個聽眾介紹此展。
本拓片展覽內容主要是石刻佛教造像碑的發願文。石刻造像顧名思義,是指在石頭上雕刻佛像。這是非常慎重,珍貴難得的經驗。造像完成時,刻下發願文記錄緣起過程、時間、共同出資的佛弟子、指導法師、造像內容,最重要的還有個人或眾人發願造像目的。發願是學佛、修行成佛的起點,可稱為初發心。發願造像供養佛陀,同時請佛見證、護持眾人的修行。發願產生的動力既是向上供養佛,也是祈請佛向下護持。藉由造像,發願者與佛陀之間深層地溝通互動,這是我們將發願文的展覽命名為「與佛有約」的原因。
「與佛有約」,約定的內容分為供養與護持。何以造像供養?佛教強調佛形像(色身)莊嚴美好,非世間語言所能比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令觀者無上歡喜,目不能捨,心更嚮往,由此走上學佛之道。可以說在佛教傳播上,文字與圖像並重,尤其是對初階者,佛像莊嚴是直觀入門的捷徑。
佛教又說畢竟空,三界唯心,色身如幻;故《金剛經》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又如《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古來名僧大德都深知圖像的重要,《續高僧傳》記載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613-681),造淨土變相三百多幅。日本的雲遊僧圓空(1632-1695),盡其一生日夜雕刻木佛像,行腳四方以佛像與信徒結緣,他刻了十萬尊以上的佛像,至今在各地寺院遺存約五千尊。他們都成功地透過佛像傳播佛法。如展覽拓片內容所見,或個人發願,或信眾相約共同集資造像,表明他們供養佛陀,虔誠修行的心意,與古代高僧的願力沒有兩樣。僧俗積極複製圖像,造像無數的過程,是佛教藝術的特徵之一。
「與佛有約」約定的第二部分是請佛護持,或稱保佑、加持。為何需要請佛加持?發願是修行者實踐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自力,而佛陀加持可以說是他力;自力與他力互為表裏,相互輝映。修行菩薩道者,在實踐生活中唯恐自力有限,智慧不足,故祈請佛力加被,速成佛道。現實世間紛擾不斷,飛來橫禍難以預料,故而需要觀世音菩薩無時不刻的保護,「千處祈求千處應」,滿足世俗人的需求。
佛陀出家,修行證道的初發心是為了解脫無常世間,超越生死輪迴。他證得圓滿正覺,說法度化無數弟子,最後在雙樹之間側臥,宣稱進入常樂我淨的無餘涅槃。弟子們依法火葬荼毗後,將無數的佛舍利子分送天下,造塔供養,流傳佛法。從此佛陀不在世間,進入像法時期。僧眾為了克服佛法即將消失的深刻憂慮,除傳抄經典,講經說法之外,更加強對佛舍利的崇拜。世間護法的皇帝如印度阿育王為弘揚佛法,供養佛陀,在各地造八萬四千佛塔;隋文帝也仿效阿育王,積極在全國各州造立舍利塔。
在無佛的時代,修行者造像祈願,將來往生彌勒菩薩所在的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在久遠的未來將下生世間成佛,並且廣大說法,令所有眾生開悟。修行者往生兜率天,將來也隨著彌勒下生,聞法開悟。這是最初往生者的心願。到了南北朝末期,阿彌陀佛西方淨土逐漸取代兜率天,成為世俗信眾臨終往生的標的。阿彌陀成佛前曾發四十八大願,其淨土極樂世界莊嚴光輝,滿足物質需求,修行精進,更方便的是信者臨終前只要發願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必得往生。
從展覽拓片可看出,發願者涵蓋社會各階層,皇帝、貴族、官吏、將軍、士兵、僧人與民眾,不分貴賤,在不同的時空,各自發願,共同參與供養與實踐學佛修行的經驗,此展共分分為六大展區。
• 壹、莊嚴
• 貳、崇因樹果
• 叁、現世利益
• 肆、修行實踐
• 伍、佛法復興
• 陸、淨土往生
淨土宗法師 在 DDMTV法鼓山網路電視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09年,聖嚴法師捨報圓寂,八十載為法忘軀的人生,留給世人的是佛教弘傳的典範。從西元2000年於聯合國倡議「心靈環保」理念開始,法師即不斷呼籲以愛、慈悲與智慧,互相包融,使人與人、國與國、宗教與宗教間,都能走向無疆界、和諧共榮的未來。
讓我們透過影片,一同回顧聖嚴法師在國際交流與跨界弘化的歷程,承繼師願,為「人間淨土」的實踐而努力!
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一切修行,終歸稱名!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淨土宗 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 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 <看更多>
淨土宗法師 在 淨宗法師: 一切不如念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淨土宗 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 淨土宗 特色】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 <看更多>
淨土宗法師 在 [心得] 淨宗法師專訪:純粹的淨土宗(二) - 看板Buddha 的推薦與評價
純粹的淨土宗(二)
──淨宗法師佛門網(香港)專訪
目錄: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一、知識分子也適合修淨土法門嗎?
【記者】
很感恩弘願寺的住持淨宗法師,現在我們進行第二部分的採訪。
剛才提到,淨土宗善導大師的思想現在又慢慢地弘揚起來。大陸有法師您在弘揚,在臺灣
則有慧淨法師,但香港人對於這方面可能還是比較陌生的。香港人對淨土宗還是有認識,
但可能就不是這種純粹法脈的理解。
很多人對淨土宗有一種概念,比如說,「這種一味念佛、老實念佛,好像太簡單了吧?淨
土宗是不是對老人家,或者教育程度不高的這種根機的人,給他們的一個方便?或是特別
感性、重感情、不願思考的人才願意修這個法門?那是不是對年輕人,或者知識分子就不
太適合呢?」撇開是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這一點,反正就是一個淨土宗,對當代人來說,
什麼人適合修?請法師開示一下。
【淨宗法師】
首先,這種認識是蠻普遍的。當然,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淨土法門本
是三根普被的,就是說,它是普遍適合一切人修行的,沒有說哪種人適宜修行,哪種人不
適宜修行。不過具體講到幾種根性,我們也可以來探討一下。
在《無量壽經》裏有兩句經文: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如果以《無量壽經》來講,這三種人可能就比較難以修學淨土法門:一種就是慢心比較重
的人,自視比較高;一種就是弊惡的人;一種就是懈怠的人。
如果對照剛才那些看法,還是很貼切的。
比如說老年人。現在有些道場,尤其是念佛道場,老年人多,所以有人就得出結論說,老
年人適合修淨土。其實也未必說年輕人就不適合。
那為什麼老年人念佛的多呢?有幾個原因:
第一,他們經歷了一輩子的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人生閱歷,嘗夠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懂得人生是苦,這些佛法的預備課程他們都已經有了。淨土法門是很高的法門,不是低的
法門,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很難夠得上。體會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體會了人生是苦,他們
成了過來人,他們的心就沉穩了,就不會像年輕人那麼張揚,那麼自負。這是第一。
第二,他們比較現實。已至暮年,垂垂老矣,這個時候無常感特別強。在這種情況下,他
們會急中生智:「我都七老八十了,什麼對我是最有利的,什麼能夠真的解決我的生死問
題?」他們不會來虛的,單刀直入:「怎樣能解決我的生死大事?」他們一看別無選擇,
就選擇了淨土。
所以,這是老年人修淨土的優勢和長處。我們雖然年輕,如果也抱有這麼強烈的無常感的
話,就無所謂老人與年輕人了。古德講:「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所以,
如果年輕人也有這樣成熟的心智、老成的人生閱歷、緊迫的無常感,那麼他也就是當機念
佛的根性,所以不在於年輕、年老。
再說知識分子。人都以自己的知識為驕傲,比如說,太空梭可以上天,潛水艇可以入海,
高樓大廈能建起來,這不都是知識所累積的嗎?所以人類都以知識為驕傲。但是要知道,
我們所知道的是非常有限的。人類的知識,在人類的範圍之內有特別的作用,可是現在我
們探討淨土的領域,是科學知識所達不到的。你說有什麼知識能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能解
決你往生淨土的問題?面對生死,面對未來的世界,面對諸佛菩薩淨土的境界,所有的知
識都派不上用場,我們等於沒有知識,等於白癡。
所以說,有知識、有文化,和沒知識、沒文化,在佛的面前是平等的。就像螞蟻一樣,在
螞蟻中,可能也有有智慧的老螞蟻,它一輩子會搬運東西,會跋山涉水,但是面對太空梭
,面對人類的這個層面,它的知識完全用不上。而人類的知識,因為有邏輯、重分別,對
於解脫這方面,它不僅沒有增上力,甚至還可能有障礙力。所以古人說「為學日益,為道
日損」,學問是知識的積累,它會越來越增加;但在道業的修持方面,反而是要削減我們
的分別念,讓它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最後,「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個時候真心才
能顯現出來。
所以,知識分子在求道這方面,尤其是學淨土法門,要知道淨土法門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而知識本來就是可思議的,所以知識用不上。如果知識分子不以自己的知識而驕慢,能
夠謙虛地低下心來,面對真理,面對佛陀,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愚人一樣,那他就是大智
慧的人。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世間的學問範圍之內,我們承認知識分子、科學家
們,但在解脫這一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如果有這樣一種平等的心,那麼知識分子在學
淨土法門方面,反而會有大成就,他也能引導更多的人。所以,我們盼望知識分子揚長避
短,把短處避掉,發揚長處。
通常看來,在沒有文化的人當中,學淨土反而容易相應,因為他沒有什麼可倚靠的,也沒
有什麼可高慢的,沒有什麼分別,這樣就更容易和不可思議的淨土境界相應。所以,很多
成就往生的人都是那些文化不高,甚至連幾加幾都算不太清楚的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容易成就。從古到今各種《往生傳》裏記載了很多這樣的人,往往成就特別高,因為他
們的心很單純。
剛剛所說「這句名號是不是太簡單啊?」這個簡單的法你能夠相信,就說明你不是簡單的
人物,就說明你的心很純。我們中國人說「大道至簡」,真正的真理是很簡明的,不會那
麼複雜,真理只有一,所謂「一以貫之」。這句名號如果能夠一直貫到底念下去,這種人
是不可思議的。
二、如何看待「人間佛教」?
【記者】
另外一個問題,近代很多人提到「人間佛教」。近代人間佛教可以追溯到太虛大師,先是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然後當代的一些大德再把它改良,提倡「人間佛教」,特別
著重把佛教的實用性與生活化的一面帶到社會上來。這也是針對當前社會的需要,所以很
多人覺得很容易接受,包括不是佛教徒的人也覺得這種思想挺好的。
那剛才談到的,比如說老人家考慮到生死大事,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特別願意修淨
土,而且修得特別精進。那麼在往生之前,對於當前的社會的需要,淨土宗行人,包括不
同年紀的人,要怎麼去回應呢?
【淨宗法師】
這個涉及面很廣泛。人間佛教,就是你剛才所說的,先是太虛大師在民國時代提出了人生
佛教。因為那個時候佛教很衰微,社會對整個佛教的觀感也比較差,佛教好像都是作經懺
,為人死後作超度的,就變成了只和死人有關的東西,和人生好像沒有關係,所以太虛大
師就針對這一點提出人生佛教。後來又有一些大德提出人間佛教。
應該說這種出發點是非常好的,這也是佛教在衰微的狀態下,一個奮然振作的行為,同時
也是在佛教當前這個危機的狀況下,希望走出一條新的路子。從這個立場來講,我們都很
讚歎。
但是我個人對人間佛教有些自己的思考,我覺得這也是現在不少大德在考慮的它的爭議性
的方面。就是說,佛教有兩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化世俗」,第二是「世俗化」。
佛教本身是要教化世俗,讓世間的眾生達到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是佛教的本質,如果這個
丟掉,就全盤皆輸,就不叫佛教了。但是為了化世俗,就必須世俗化,因為如果沒有世俗
化,人家都不能接受你,不瞭解你,你跟他都打不成一片,你怎麼能化導人家呢?就像有
人掉到水裏去了,你要拉他上來,那你也要跳到水裏去。但是,你跳到水裏去不是要跟他
一道淹死,而是要有本事把他拉上來。
現在的人間佛教,可能在佛教世俗化這一方面走得比較靠前,但是如果不能完成佛教化世
俗,那麼它的前景是堪憂的。比如講佛教的實用性,講它跟人生的結合,我覺得佛教最大
的實用,就是解決人的死亡問題,生死輪迴的問題,這是佛教的實用性,這是我們本來的
題目。至於其他方面,比如說你要看病,看病找醫生,醫院治病是它的實用性;說到賺錢
,經濟學很實用;世間很多事情,科技就很實用。佛教之所以在世間有不共的長處,不在
於慈善或者其他方面。這些方面是共通的世間善法,儒家、道家等等都在鼓勵這些,這個
不是佛教的特質。佛教不可替代的實用性,它的特殊價值的體現,就在於它能解決我們的
生死問題。如果我們放棄了這一點,那等於是放棄了佛教。
社會上很多人認同「人間佛教」,他是認同佛教嗎?他是在認同「人間」兩個字,因為你
這樣做很好,這是人間的。我們應該是通過這個,善巧過渡,等到他認同、讚賞,然後把
佛教正確的理念和利益給予眾生。這樣,人間佛教的前景就開闊了。
如果講到淨土法門,我個人認為,淨土法門是真正的人間佛教、完善的人間佛教、純粹的
人間佛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淨土法門攝受的根機是凡夫為本。所謂「人間」,也就
是凡間的意思,對不對?人間嘛,你總不是聖人,都是凡夫。所以人間就是凡間,就是我
們普通的人世間。那淨土法門的物件就是凡夫為本。
所謂「佛教」,就是成佛之教。佛教有五乘教法:人乘、天乘、聲聞緣覺乘、菩薩乘和佛
乘。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成佛的。所謂人間佛教,是不脫離人的本位,不
脫離人的凡俗生活,在與現實吻合的狀況下,還能達成解脫成佛的目的,這才是人間佛教
的完整定義。偏於人間一邊,不能出世解脫,或者偏於出世解脫一邊,與人間分開,都不
能叫人間佛教。在所有的佛法當中,淨土宗在這一方面的特質特別明顯。當然其他法門,
比如天臺、禪,都是教我們成佛的,但是一般的根機難以達到。所以,我理解的人間佛教
就是淨土法門。
三、如何理解阿彌陀佛的「攝生三願」?
【記者】
法師提到,修行淨土宗就肯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哪種根機,什麼樣的凡夫都可以
往生,這是很穩當、很有保證的。這主要是仰賴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果從經典上找根據的
話,應該就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裏的第十八、十九和第二十願。我看到有些書是這樣
講的。
請法師為我們開示一下,為什麼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提出了關鍵的
思想,能保證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淨宗法師】
這個問題在教理上比較專業一點。這三條願在整個四十八願裏,叫作「攝生三願」,就是
攝受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條願。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這三條願裏都有四個字:「
欲生我國」。「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你要願意往生的話,我怎麼保證你的利益」。其他願
,比如四十八願中的第一條願,叫「國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
生者,不取正覺。」這條願沒有談到我們怎麼去往生,只是說往生之後兌現給我們一個好
處沒有三惡道。其他的願,也都是指往生之後的利益。而這三條願,是直接關係到我
們如何從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去的,是三條關鍵的路線,所以就稱為「攝生三願」。
這三條願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讓你萬不漏一,一個都不漏。如果分析起來,這三條願
有兩個類別:一個叫「當機願」,一個叫「結緣願」。
所謂「當機願」,就是說你今生聽到這個願,符合這個願的內容的話,你今生就可以解脫
了。
所謂「結緣願」,就是說今生還沒有解脫的人,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放棄他。你只要聽到了
阿彌陀佛的名字,比如為了發財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到廟裏拜拜,求身體好,也沒想要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阿彌陀佛說:「你第二生、第三生、生生世世,我都會跟
著你,一直把你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這輩子只要念過一聲佛,燒過一炷香,合過一次
掌,磕過一次頭,通通算是跟阿彌陀佛結了個緣,這叫作結緣願,這條願就是第二十願。
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是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知道了有
西方極樂世界。「植諸德本」也就是種諸善根的意思,修行種種的善事功德。「植」就像
種樹一樣,「本」就像種子一樣,就是種植善根,根已經種下去了,但還沒有發展起來,
因為他還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來生,阿彌陀佛會用願力加持他,遲早會讓他發願求
往生「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等到他這個心發起來了,不再是簡單的「聞我名號,
植諸德本」,而是把心發到「至心迴向,欲生我國」,那時候就必然滿他的願「不果
遂者,不取正覺」。所以這條願叫作「繫念果遂願」。就是說,只要聞過阿彌陀佛名號,
念過阿彌陀佛名號,想過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即使漏掉了,來生一定把你救到西方極樂
世界。這是結緣願,是在後面作保障的。
那另外兩條願就更快了,不能等到下一生了,叫當機願,就是第十八願和第十九願。為什
麼有兩條願?因為一個叫真實願,一個叫方便願。
真實就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是沒有隱瞞的,這是第十八願。願文說:「設我得佛,十方眾
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我如果成佛的話。「十方眾生」接著直接講「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你相
信我,你依靠我,你真實地,不要懷疑,「至心信樂」,願意往生我的淨土。念佛怎麼念
?「乃至十念」。「乃至十念」的意思就是說,就你的根機、能力,能念多少念多少,一
向專念,善導大師解釋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輩子一向專念,哪怕臨終只念十聲
、三五聲,都算「乃至十念」,這樣都可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樣如果你不往
生,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保證我們這輩子決定往生。「若不生者」四個字,特別乾脆,
沒有任何含糊。這是當生得利益。這樣的人,是跟阿彌陀佛因緣非常成熟的,一聽到這句
名號,就「至心信樂」,不懷疑,也沒有繞彎子,這種人還是不多的。這條願叫「念佛往
生願」,是真實願。
還有一種人不是這樣,他是靠修行種種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專修念佛,這就
是第十九願的根機,這種人就再給他發一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
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這條願叫「臨終來迎願」。阿彌陀佛說他成佛的時候,這些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這是一般通途大乘法門的修行方法,但是要想成佛,談何容易?太難了;就把他的「發菩
提心,修諸功德」回轉過來「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要想成佛的話,到極樂世界來
,保證能成佛的,所以他也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畢竟他還沒有完全專修念佛,不是
完全仰靠佛的願力,而是靠自己的種種善事功德迴向,他心中不是很有把握。阿彌陀佛就
說:「你不用擔心,即使這樣,你臨終的時候我一定現前來接引你。」既然講到臨終接引
,當然也是這一生的事情,不會等到第二生。所以,如果發了菩提心,修諸功德,又至心
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百分之百往生,沒有任何疑問。所以,這條也是當機願。
我們看這三條願,豈不是沒有一個遺漏嗎?你真實念佛,一向專念,根機成熟,今生保證
你往生;即使沒有專修念佛,你諸行迴向,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也保證臨終來迎接你,
肯定往生;即使求人間福報、不求往生的,念了一聲佛,下一生還要讓你來往生,「不果
遂者,不取正覺」,不達到這個結果,不圓滿佛的本心、本懷、願望,他絕不成佛。
還有幾句話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我成佛的時候
,名字叫無量壽,只要有人聽到無量壽佛名號的,通通來往生,不在今生就在來生。有時
候在大街上有紙條貼著「南無阿彌陀佛」,這就結了很多緣;從念佛機中聽到一句阿彌陀
佛,就跟阿彌陀佛結了緣;我們出家人,小孩子看到之後,就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這都
結上緣了,將來必定成佛。這都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這三條願特別圓滿,也特別慈悲。
四、彌陀救度和上帝救贖有何不同?
【記者】
剛才法師提到了,人只要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就肯定能生淨土。這主要靠的是阿彌
陀佛的本願力救度。但是這裏強調的他力,是不是像西方耶穌教說的,有一個造物主,有
一位上帝,你什麼都不需要管,你就把生命交托給上帝就好了,他總會保證你能升天堂?
這樣好像淨土宗跟耶穌教之間不是差不多嗎?
【淨宗法師】
外表差不多,但本質不一樣。
雖然形式上都講救度、講救贖,但是兩者的「救」不一樣。比如說這個人生病了,醫生來
救他也是救,那跟阿彌陀佛救度,就天差地別了,其中的境界、原理,還有利益,完全不
一樣。
基督教和佛教淨土宗相比,在表現形式上應該說是有雷同的地方,但是本質不同。在哪裡
呢?淨土宗是佛教的理論體系,它是以佛教的緣起學說作為根本的;基督教的學說呢,是
建立在創世紀,就是上帝造物主的創世:這是它們根本的區別。淨土宗既不認為說阿彌陀
佛就是造物主,也不像基督教說全靠上帝的大能大力,它是一種緣起法則所起的作用。阿
彌陀佛因中發大願,清淨願力緣起,形成這樣的極樂世界,這跟佛法通途的原理是一致的
。
基督教我不是很瞭解,不過我聽說基督教有所謂的選民,聽說是上帝的選民,選上的就可
以到天國,如果選不上那可能就不能去了。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講,個個都是選上的,沒有
什麼人是選不上的,因為他主動發願要來救度我們,沒有說有選擇性,這方面也不一樣。
再一個從救度的方法來講,阿彌陀佛發願用名號來救度眾生,所以一旦你稱念阿彌陀佛名
號,無論你是佛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你信佛不信佛,這個願力都會自然、客觀地在你身上
起作用,佛的光明就會照耀你。
《淨土宗》雙月刊第六期,就登載了一個事例:
在西方國家,有一個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在養老院裏住著。剛好那一天他過壽辰,兒女們
都回來了。養老院裏有個八十幾歲的老太太,晚上被鬼所纏,她是信基督教的,人家給她
念《聖經》,但是不管用。她的護士是學佛的,就對她說:「那我給你念念佛經怎麼樣?
」她沒辦法啊,睡不著覺啊,家裏人說:「那好吧。」哎,一念佛,好了!這個事情,這
位一百零六歲的老人就知道了,所以她的兒女來了之後,她說:「你們幫我念佛吧。」結
果就在當天,她壽辰的這一天,她說:「啊,好大一朵蓮花!我要走了,再見,再見!」
然後就往生了。你說這可思議嗎?
所以說,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宗教的選擇,也沒有眾生的差別,沒有差別,絕對平等,因
為阿彌陀佛是兌現他因中的誓願。基督教的救度,有沒有這種特點我不知道。
再一個,從救度的利益來講,往生的地方和境界都不一樣。基督教是講升天堂,基督教好
像沒有說升天堂後成為上帝的;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成佛的境界,平等成佛。
另外,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人都有希望得到。即使你今生不信佛,甚至謗佛墮落到地獄
,阿彌陀佛也不會嫌棄,他會說:「我將來還要把你從地獄裏救度出來!」基督教裏面,
據我所瞭解有所謂「永劫的獄火」,你如果不如何就會墮入獄火,永劫不能翻身,地獄硫
磺的火來燒你,這樣好像還有人遺棄在救度之外。那如果以阿彌陀佛救度來講,就沒有這
回事情。經中說:「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救度。他這種
心是恒常的,是無量壽的,是永劫沒有終止的。「常運慈心」,要救拔有情眾生,「度盡
阿鼻苦眾生」,阿鼻就是最深重的地獄,無間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還要下去救度他。
所以,雖然都講救度,但是從救度的徹底性、平等性、究竟性和圓滿性,還有方便性上講
,我認為,沒有任何的教門、法門,能比得上阿彌陀佛的救度的。我們隨便念一聲阿彌陀
佛,甚至不用祈禱我就遇到過一位老太太,她說:「叫我信上帝,我怎麼信啊?」因
為要講信嘛,她說「我要怎麼信」,她信不來。那我們這個法門,即使你信不來,你會念
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啦。她就覺得很簡單,也不用上教堂,甚至也不用到寺院來禮拜,在
家裏念佛也可以。所以,從究竟性、方便性、徹底性,我們從這幾方面來比較,沒有超過
阿彌陀佛救度的。
在這個世間,我們鼓勵救度,比如醫生來救病人,比如災難的時候有救護隊。這個「救」
是很慈悲的,尤其當我們落難的時候,或者我們的親人遇難的時候,難道我們不需要救嗎
?我們聽到「救」這個字,即使當我聽到基督教的救度,也是很感動的,我們希望有人來
救。但如果論徹底、圓滿、究竟、平等,那沒有超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的。這不是我們在
這裏「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大家可以平等地來比較一下的。
【記者】
感謝法師非常精彩的開示。現在第二部分就到這裏,稍後我們再進行第三部分的訪問。謝
謝法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5.64.24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25798271.A.DAB.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