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從來就不是中國自己的歷史,尤其清帝國是一個複雜的國家,它根本不是什麼華夏根源,而是中國史上累代與外族對話的結果
二○○○年阿扁執政
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
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
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
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
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故居所在而得名的太保
竟也與清朝宮廷文物遙遠的扯上關係
二○○四年透過國際競圖
美國建築師安東尼普里塔克(Antoine Predock)以玉山為主題
本土象徵意涵強烈的方案雀屏中選獲得首獎
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致力呈現故宮與中國以外文化體系的關係
試圖打造一座定位為含括亞洲文化放眼世界的博物館
在競圖緣起與目標中說得很明白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總認為是典藏華夏菁華文物的殿堂,其實故宮在華夏文物之外,還有不少珍貴的亞洲文物寶藏。例如:中亞伊斯蘭玉器、藏傳佛教器物、唐卡、日本蒔繪、繪畫、抄寫本、流通於亞洲各地間的貿易瓷、亞洲各國往來文書、地理誌、輿圖。受到刻板印象的約束,故宮典藏一向被認為即是華夏文物,於是這些非華夏的文物便受到忽略,無法做多元比較。連帶地,對華夏文物的脈絡,我們也難以深入地理解,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亞洲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長期相互影響,各區域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還,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為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分院的策展規劃將著重比較的觀點,呈現各區域的特色,以及跨區域的對話。例如:從瓷器貿易的流通,呈現亞洲各區域間動態的連結。另一方面,故宮典藏中最重要的華夏文物部分,也將得到更寬廣的研究與展示角度。從全亞洲的觀點關照思考,才能重新理解華夏文明與亞洲多元文化的互動。在故宮分院,將會看見一個多元的,動態的,貿易與文化網絡交織的亞洲。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這樣的競圖目標下
於太保平緩地貌上遙望玉山的意象脫穎而出也就不難理解
評審來自各國的頂尖專業者
包括荷蘭建築協會會長、賓大建築學院院長、康乃爾建築藝術規劃學院院長
曾主導中庭改建計畫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等
對於首獎團隊的方案皆讚譽有加
認為具體呈現了臺灣主體精神與意涵
普里塔克也很看重這個案子
把事務所搬來臺北
聽說當時不時會看到建築師騎著小折穿梭在城市裡的公部門間跑流程
爾後因為整地和氣候等各種工程難以克服的因素
到了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南院主體工程還沒開始蓋
馬政府執政時故宮館長周功鑫改弦更張
微調前朝目標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七年年報》中強調故宮是以華夏文化單一體系為展示主軸的立場
「二○○八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的第八十四年。它是世界重要文化與知識的寶庫,也是傳遞華夏藝術之美的殿堂」
並開始積極進行與北京正版故宮的各項交流
以及將封存的孫文銅像再次呈現
在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一書
對周功鑫的專訪亦可見改朝換代的文化意涵詮釋鬥爭
明顯是一個去臺灣主體化的國家工程
「他們(前朝)的做法會把故宮本來的特色打散。博物館的經營不能太博,中華文化才是故宮的特色。杜先生本來的想法不是多元化,而是去中國化。方向不對,表示他對博物館的認識和專業性不夠。因為故宮本來就是以宮中收藏為主,不可能再去結合其他亞洲的文物」
但周院長對南院的看法卻又是「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會搬過去,但是可以協助。... ...我們了解如果只是在嘉義設立一個博物館,可能很難吸引觀光客,如果旁邊有個例如和西遊記相關的主題樂園,也可以達到振興嘉義觀光的功能。」
就像是呼應這樣的政策轉向
已與臺灣合作多年但做了好幾年連設計費也沒拿到
(後來和故宮經歷漫長官司後拿到了)
甚至已經完成細部設計的原競圖首獎普里塔克方案
突然間問題百出
一會兒是發現該案不符合生態趨勢潮流下的綠建築指標
一會兒是大地工程是否屬於建築師事務所業務範圍責任不清
一會兒是在原物料上漲、變更設計等因素追加近三十億元的造價預算不被核准
在各種條件不利的情形下
普里塔克的公司決定放棄設計權退出本案
微妙的是當初的競圖首獎普里塔克退出後
新建築師卻不是由獲得二獎
曾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的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事務所遞補
而是由當初競圖獲得三獎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參加公共工程投標評選的方式取得設計權
故宮並表示有信心「光靠國內的建築團隊就可以做得比老外好」
更有趣的是
大元也不是採用二○○四年獲選三獎的方案
而是以二○○八年參加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競圖的佳作作品
縮小規模後成為南院的現況
之前的國際競圖辦辛酸的就是了
新版南院建築好壞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但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原本以臺灣為主體的設計意涵消失了
成為現況如故宮官網所述
「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或如大元官網所述
「藉由代表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在嘉南平原中一片綠色的蔗田與稻田中,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
本案可說是當年漢寶德先生把從抽象概念發想設計的建築教育理念帶到東海建築的開花結果了
現況的慘不忍睹其實不能咎責建築師與營造廠
而是陳腐的剪綵文化陋習使然
但馬政府趕在卸任前草率剪綵開幕倒也好
這般落漆的品質正好做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註腳
也反映臺灣在中華民國治下一直都是一個人治的前現代化區域
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南院
若是在小英手上剪綵應該也是很尷尬的
(同理,當初郝龍斌的大巨蛋要是孵快點,柯文哲也會省去很多麻煩)
未來或許要從名稱到館藏都重新定位
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普里塔克方案圖片來源
http://www.predock.com/NPM/NPM.html
「漢寶德紀念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轉錄] 漢寶德:書法藝術的生活化- 看板calligraphic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漢寶德紀念館,位於台南藝術大學校園- 李清志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漢寶德紀念館 - 臺南藝術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與歲月對話:漢寶德(從心所欲篇)l 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與歲月對話:漢寶德(而立篇)l 漢寶德生前最後訪談紀錄片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漢寶德教授年表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機關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 標案瀏覽 的評價
- 關於漢寶德紀念館 在 再見漢先生(漢寶德教授追思影片) - YouTube 線上影音下載 的評價
漢寶德紀念館 在 大人的世界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紛紛擾擾的故宮南院,最初的定位是這樣的: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總認為是典藏華夏菁華文物的殿堂,其實故宮在華夏文物之外,還有不少珍貴的亞洲文物寶藏。例如:中亞伊斯蘭玉器、藏傳佛教器物、唐卡、日本蒔繪、繪畫、抄寫本、流通於亞洲各地間的貿易瓷、亞洲各國往來文書、地理誌、輿圖。受到刻板印象的約束,故宮典藏一向被認為即是華夏文物,於是這些非華夏的文物便受到忽略,無法做多元比較。連帶地,對華夏文物的脈絡,我們也難以深入地理解,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亞洲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長期相互影響,各區域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還,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
「為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分院的策展規劃將著重比較的觀點,呈現各區域的特色,以及跨區域的對話。例如:從瓷器貿易的流通,呈現亞洲各區域間動態的連結。另一方面,故宮典藏中最重要的華夏文物部分,也將得到更寬廣的研究與展示角度。從全亞洲的觀點關照思考,才能重新理解華夏文明與亞洲多元文化的互動。在故宮分院,將會看見一個多元的,動態的,貿易與文化網絡交織的亞洲。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二○○○年阿扁執政
本土化的政治思潮似乎見到曙光
在臺北故宮空間不足及南北平衡的考量下
出現了故宮分院的構想
歷經政策酬庸與配合高鐵特定區等選址考量決定落腳嘉義
因大清江浙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故居所在而得名的太保
竟也與清朝宮廷文物遙遠的扯上關係
二○○四年透過國際競圖
美國建築師安東尼普里塔克(Antoine Predock)以玉山為主題
本土象徵意涵強烈的方案雀屏中選獲得首獎
當時的故宮院長杜正勝致力呈現故宮與中國以外文化體系的關係
試圖打造一座定位為含括亞洲文化放眼世界的博物館
在競圖緣起與目標中說得很明白
「一般人對故宮的印象,總認為是典藏華夏菁華文物的殿堂,其實故宮在華夏文物之外,還有不少珍貴的亞洲文物寶藏。例如:中亞伊斯蘭玉器、藏傳佛教器物、唐卡、日本蒔繪、繪畫、抄寫本、流通於亞洲各地間的貿易瓷、亞洲各國往來文書、地理誌、輿圖。受到刻板印象的約束,故宮典藏一向被認為即是華夏文物,於是這些非華夏的文物便受到忽略,無法做多元比較。連帶地,對華夏文物的脈絡,我們也難以深入地理解,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亞洲歷史文化充滿動態的交流,長期相互影響,各區域透過貨物貿易、宗教傳播、使節往還,甚至戰爭,吸納外來的元素,同時也將自身的文化特點向外傳播。」「為呈現亞洲文化的多元性,分院的策展規劃將著重比較的觀點,呈現各區域的特色,以及跨區域的對話。例如:從瓷器貿易的流通,呈現亞洲各區域間動態的連結。另一方面,故宮典藏中最重要的華夏文物部分,也將得到更寬廣的研究與展示角度。從全亞洲的觀點關照思考,才能重新理解華夏文明與亞洲多元文化的互動。在故宮分院,將會看見一個多元的,動態的,貿易與文化網絡交織的亞洲。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這樣的競圖目標下
於太保平緩地貌上遙望玉山的意象脫穎而出也就不難理解
評審來自各國的頂尖專業者
包括荷蘭建築協會會長、賓大建築學院院長、康乃爾建築藝術規劃學院院長
曾主導中庭改建計畫的大英博物館前館長等
對於首獎團隊的方案皆讚譽有加
認為具體呈現了臺灣主體精神與意涵
普里塔克也很看重這個案子
把事務所搬來臺北
聽說當時不時會看到建築師騎著小折穿梭在城市裡的公部門間跑流程
爾後因為整地和氣候等各種工程難以克服的因素
到了又一次的政黨輪替南院主體工程還沒開始蓋
馬政府執政時故宮館長周功鑫改弦更張
微調前朝目標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九十七年年報》中強調故宮是以華夏文化單一體系為展示主軸的立場
「二○○八年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的第八十四年。它是世界重要文化與知識的寶庫,也是傳遞華夏藝術之美的殿堂」
並開始積極進行與北京正版故宮的各項交流
以及將封存的孫文銅像再次呈現
在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一書
對周功鑫的專訪亦可見改朝換代的文化意涵詮釋鬥爭
明顯是一個去臺灣主體化的國家工程
「他們(前朝)的做法會把故宮本來的特色打散。博物館的經營不能太博,中華文化才是故宮的特色。杜先生本來的想法不是多元化,而是去中國化。方向不對,表示他對博物館的認識和專業性不夠。因為故宮本來就是以宮中收藏為主,不可能再去結合其他亞洲的文物」
但周院長對南院的看法卻又是「臺北故宮的文物不會搬過去,但是可以協助。... ...我們了解如果只是在嘉義設立一個博物館,可能很難吸引觀光客,如果旁邊有個例如和西遊記相關的主題樂園,也可以達到振興嘉義觀光的功能。」
就像是呼應這樣的政策轉向
已與臺灣合作多年但做了好幾年連設計費也沒拿到
(後來和故宮經歷漫長官司後拿到了)
甚至已經完成細部設計的原競圖首獎普里塔克方案
突然間問題百出
一會兒是發現該案不符合生態趨勢潮流下的綠建築指標
一會兒是大地工程是否屬於建築師事務所業務範圍責任不清
一會兒是在原物料上漲、變更設計等因素追加近三十億元的造價預算不被核准
在各種條件不利的情形下
普里塔克的公司決定放棄設計權退出本案
微妙的是當初的競圖首獎普里塔克退出後
新建築師卻不是由獲得二獎
曾設計柏林猶太紀念館、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的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事務所遞補
而是由當初競圖獲得三獎的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參加公共工程投標評選的方式取得設計權
故宮並表示有信心「光靠國內的建築團隊就可以做得比老外好」
更有趣的是
大元也不是採用二○○四年獲選三獎的方案
而是以二○○八年參加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競圖的佳作作品
縮小規模後成為南院的現況
之前的國際競圖辦辛酸的就是了
新版南院建築好壞不在本文評論範圍
但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原本以臺灣為主體的設計意涵消失了
成為現況如故宮官網所述
「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
或如大元官網所述
「藉由代表中國書法中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在嘉南平原中一片綠色的蔗田與稻田中,顯現出墨黑色行雲流水般的流動造型」
本案可說是當年漢寶德先生把從抽象概念發想設計的建築教育理念帶到東海建築的開花結果了
現況的慘不忍睹其實不能咎責建築師與營造廠
而是陳腐的剪綵文化陋習使然
但馬政府趕在卸任前草率剪綵開幕倒也好
這般落漆的品質正好做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註腳
也反映臺灣在中華民國治下一直都是一個人治的前現代化區域
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南院
若是在小英手上剪綵應該也是很尷尬的
(同理,當初郝龍斌的大巨蛋要是孵快點,柯文哲也會省去很多麻煩)
未來或許要從名稱到館藏都重新定位
才有脫胎換骨的機會
普里塔克方案圖片來源
http://www.predock.com/NPM/NPM.html
漢寶德紀念館 在 漢寶德紀念館 - 臺南藝術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漢寶德紀念館. 臺南藝術大學. 2021年8月13日23:26. 所以有人知道這棟建築物會拿來做什麼嗎?博物館?展演廳?或是做個夢—應音系館. ... <看更多>
漢寶德紀念館 在 [轉錄] 漢寶德:書法藝術的生活化- 看板calligraphic - 批踢踢 ... 的推薦與評價
2010-03-0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最近幾年,國內有一股書法復興的力量隱然成形,是令人感到興奮的文化大事。在
各地方的文化社團,常見業餘的書法展覽。連國父紀念館與中正紀念堂都成為他們發表作
品的場地。我的感受是,由於高齡社會來臨,書法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藝術,很自然
的成為退休公教人員的休閒之道。當然不只如此。台灣的經濟已進入富庶而發展遲緩的階
段,大部分的國民都不再熱衷於財富的追逐,轉而尋求精神的滿足。這時候,傳統文人生
活中不可少的筆墨就重新發揮作用了。令人高興的是,這種風氣顯然感染到年輕一代,書
法藝術重新被帶回學校,成為國中、小學校中正式課程,應該是大家所期待的。
春節前,我應邀擔任台積電文教基金會的青年書法大賞的評審。台積電這兩年推動
書法教育不遺餘力,連我這樣的書法的邊緣人也動員起來了,所以我雖明知自己在書法界
沒有份量,也大膽應邀參與評審。了解之後,覺得有些感想,不吐不快,因此要藉「人間
」一角,向熱心推動書法教育的朋友們請教。
然而在推動書法教育的途徑上,仍有些待決的問題需要釐清並取得共識,否則恐怕
只是空歡喜一場。那就是:我們要推動的是怎樣的書法,重新推動書法復興的意義何在?
我為什麼忽然想到這些問題呢?
在我這次應邀來到時報大樓,踏進評審現場,看到早已掛滿牆壁的作品,已經感覺
到了。主辦單位報告,這些作品是現場書寫的,可知這些年輕書法家若非功力深厚,就是
天才。評選這樣的作品目的何在呢?鼓勵年輕書法家繼續努力當然有一定的意義,可是最
重要的不是把書法藝術重新帶進國人的生活中嗎?
在推動書法復興時,首先要認清幾個重要的互相矛盾的前提。書法是以筆墨書寫的
生活藝術,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應該傳承下去,然而在現代化的歷程中,不能使這個傳統
成為進步的障礙。書法能融文字功能與藝術於一爐,是文化的精髓,然而今人利用文字傳
遞訊息,表達情思,無暇計及形式,藝術早已專業化了。中國書法的筆墨書寫關乎於品德
與美感的素養,固然為外國人所欣羨,但是書法所需要下的功夫與專注的心力已經不是今
人能做得到的了。
綜合的說,書法終於被我國現代教育體系所拋棄,主要是傳統與現代,生活與專業
,美感與便利的矛盾間,因選了現代與利便所做成的決定。以方便的硬筆取代了傳統的軟
筆可以說是關鍵性的舉措。自此而後,書法的傳承就落到專業書法家或書畫家身上了。
●
在我這一代幼年的時候,尚有書法課,規定每週寫字的時間。到中學,至少作文是
要用毛筆寫的。高中之後就再也用不到毛筆了。我的兒女的一代,完全沒有碰過毛筆,因
為學校的功課太多了,中國字筆劃多寫起來緩慢,實在顧不得美觀;能把硬筆字寫好也不
容易。所以今天四、五十歲的一代,已經電腦化,所寫的國字不會散掉已經不錯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推動書法復興必須考慮下面的條件才能擬定正確的方法。
一、不可能下苦功去練技法
二、恢復筆墨為書寫工具似無可能性
三、重新思考字跡美化的重要性
四、思考書法藝術的生活化的角色
這樣的思考使我們很現實的承認毛筆字不可能再進入工作環境中。今天甚至連硬筆
書寫都少用了;這是社會進步的代價。可是毛筆字絕對有機會進入各階層休閒生活中,作
為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生活藝術。問題是,在這一代國民完全沒有筆墨書寫經驗時,如何
使他們進入書法世界,享受這種藝術的美感?
我們所必須期待的是:不太熟悉傳統技法的人也應該可以愛上書法藝術。在理論上
說,這是合理的,任何藝術都隨著時代進步,難道書法非從歐、柳、顏、趙的技法開始學
習不可嗎?問題的關鍵正在這裏:書法的「法」字指的不就是古代大書法家的技法嗎?日
本人盛倡書道,在戰後比起我們來要認真些,可是看在我們眼裏,總覺得他們所寫的漢字
不夠味。我聽一位畫家朋友說,日本人就是練字功夫不夠。當然了,他們的書道不是書法
,大概不受我們所重視的書寫傳統所限,所以可以握筆直書,大膽創新。
問題是沒有傳統可以依靠,書法還搞得起來嗎?自古以來,書法學習就是找到一本
帖摹仿,書法的成功就是把帖上的精神完全掌握了,最後可以透露出一些自我的風格。而
大部分人不過能摹得近似就已經可以傲然示人了。中國古代讀書人所能選擇的師承不過是
不出一打的名家而已。如果有少數不肯受名帖規範的,即使名聞天下也不免被視為「怪人
」。當年所謂「怪」在今天看來只是略有突破而已,早年還是少不了練字的功夫。耐心的
練是不二法門,磨墨要把石硯磨穿,洗筆把池水染黑,是流傳久遠的對練字的勉勵。不再
下這個功夫,新的準繩是什麼呢?
●
新時代必須建立新的書法觀。古代碑帖有系統的收集莫過於日本人,但那可以當作
參考資料,不能作為一生摹仿的對象。然而對於學習書法的孩子們應該怎麼教他們呢?總
不能把筆墨交在他們手裏,讓他們塗鴉吧!所以新書法教育的第一件事是決定怎麼入門。
當然了,學書法必須先認識文字。問題是執筆的方法,基本的筆劃要教吧!需不需
要描紅呢?要不要學永字八法呢?寫帖除了學習筆法之外,還有美感的體會,若不下練字
的功夫,書法的美感如何學習得到呢?這些都是新書法教育所必須由書法家與教育家共同
思考的課題。
在幾十年前,現代化教育推動的時代,曾有少數學者討論到這個問題。我曾想到應
把書法美感的教育與毛筆書寫的教育分開。我的具體看法是,在中小學的適當年齡講授書
寫之美,做為美育的一部份。我所指的是硬筆的書寫。大體上說,孩子們在十歲左右,手
指已可以靈活的控制,因此可以要求他們眼與手相配合,寫出好看的字跡來。軟筆要書法
,硬筆何嘗不要書法?用鋼筆寫出像樣的字,不必以毛筆的功夫為基礎,才是今後國民生
活美育的重要課題。現在的孩子們的美術課學彩筆塗鴉,但那是有色彩、有形象的,文字
的美是抽象的美,在生活美學的教育上是更基本、更重要的,他們一生受用不盡。
書寫的美實際上就是線條組合的美。在教學生認真書寫一篇文字的時候,即使用硬
筆也可以學到組織的美感原則,可以體會到通篇之美比個別文字更重要。用硬筆學永字八
法同樣可以學習掌握調和與對比等原則。有了這些基本的美感訓練,確實可以判斷好壞,
進而去欣賞名家的碑帖,應該很容易進入中國軟筆書法的天地。
我覺得毛筆字在學校裏不妨做為選修,讓真正有興趣、或有背景、有天才的學生去
學。即使如此,還應該與藝術學院的先修班分開。一般對毛筆字有興趣的學生,應該培養
為生活情趣的一部份,嘗試用筆墨書寫發洩創作的衝動,如同使用照相機一樣。只有到這
一天,新書法的基礎才算穩固。一般國民凡讀過中、小學的,都能掌握書法的美感,學過
毛筆書寫的都可以用自己的特殊觀點寫字,尚能符合美感原則,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
來,自我欣賞或用以饋贈,不必一定追隨古老的書法傳統。
●
說到這裏,我要對海峽兩岸近年來流行的現代書法說幾句話。我認為到目前為止,
尚沒有看到新書法的影子。我可以把現代書法大劃為二類。第一類是書法繪畫化。就是把
中國文字當成抽象畫,用筆墨以抽象畫的方式表現出來,其特點是高深莫測,既無法看懂
文意,也不知所畫為何物,只能辦識為毛筆書寫與墨跡。由於是抽象畫,大家不求懂得,
問題在於失掉了文字之美。第二類是有傳統書法根基的名家為迎合現代趣味在筆墨上變變
花樣。但是由於並非自己的書法風格,只是偶一為之,常常只是遊戲之作,並無長遠的影
響力,而且失掉美感價值。目前在書法上使人滿意而且有現代感的,仍然是延續晚清碑派
的傳統,進一步解放其筆法,拋棄流暢的風貌、老練的功力,追求古拙之風的作品。真正
自新的基礎上發展出的書法藝術尚在遙遠的地平線外。
話說回頭,台積電基金會所辦的書法獎,在方法上是保守的,只能鼓勵少數有傳統
書法天才的青年,很難促成新書法的建立與普及。近年來,我們看到在商業上迎合後現代
風潮的自由揮灑作風,使用毛筆字做成廣告或市招,多少有些日本書道的趣味。可是予人
的感受是太多個人的獨特表現,並不顧及美感,樸拙有餘,優美不足。日本的書道教育值
得我們學習的是感情的表現與生命的投注,但他們的文化傳統是以哀淒為核心的,我們不
能學,也不宜學。我們的文化則是以生命與生活的幸福與歡樂為核心,而美感帶來的愉悅
才是書法的正宗。
總之,怎樣恢復書法在生活美學中的地位,提昇生活美感水準,與詩文結合,充實
生活的內涵,才是大家努力的方向。不知諸位同好以為然否?
https://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301+112010030500423,00.html
--
Pray for Obama: Psalm 109: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94.21
※ 編輯: qilai 來自: 61.228.194.21 (03/06 13:4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