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未來,先確認目標】
在談規範制訂之前,除了「融洽的親子關係」要建立,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要先被確立,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課業要求」的目標是什麼?
如果父母的目標是:成績優異,考取班上前三名,段考均需要在95分以上。
這個目標非常清楚,如果孩子的天資聰穎,想要朝這個目標邁進,理應不會是太難的事,遊刃有餘的孩子,還能空出許多時光,父母亦能與孩子在假日保有融洽又緊密的親子關係。
但,若孩子的學習狀況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努力、練習、寫評量,必須花費所有精力去投入學習,才能換來優異的成績,這樣的孩子,父母想必會擔心孩子一旦鬆懈,課業就再也追不上排頭的成績,為了讓孩子永遠名列前茅,肯定會挪動所有空閒時光,提供給孩子讀書、學習、複習、預習、補習、寫評量,這麼一想,孩子的時間自然而然被填滿,親子時光又能從何處培養?
因此,規範的制訂,究竟是為了讓孩子得到學業成績的高分,還是為了讓家庭更和諧,得與失,衡量之後,才能明白此番選擇之後,我們會得到什麼,以及,會失去什麼,這些都是選擇而來的。
不管父母選擇的目標是什麼,當孩子終於得取功成名就時,我深信父母會為孩子欣喜、會為孩子感到驕傲,但當孩子挫敗或困頓時,我擔憂的是,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父母與孩子連結的網,讓孩子安全的降落?
唐鳳,一個從小就展現天分的天才,她是個耀眼的天才,不用費勁讀書,就能永遠的名列前茅,但看過她的採訪報導的人都知道,世界是容納不了真正的天才,因此唐鳳的求學之路,比一般人更坎坷艱辛,因為成績太過優異,遭到同學霸凌,小學六年,轉學六次。成績優異的唐鳳,承受著外界不能明白的困境,而她又是靠著什麼樣的信念,支持她一路挺過來?
唐鳳說: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一個成績優異的天才,也會有挫敗困頓的時刻,所幸她的母親一直站在她身後,為她織起一張溫暖的親子網,支持她轉學,支持她考試交白卷,支持她走一條只有唐鳳能走的路。
唐鳳的母親,溫柔的接住了困頓的唐鳳,於是我們才能有今日的IT大臣。
今天清明連假第一天,藉由唐鳳求學歷程的故事,學習連結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愛與幸福中成長。
==================
媽媽是我生命的救星/採訪:陳雅林
#原文連結:https://reurl.cc/1gplGW
「慘遭霸凌的資優生童年」
到底,天才是怎麼形成的呢?
唐鳳的爸媽都在平面媒體工作,非常喜歡閱讀,這也使得唐鳳從小就被很多書籍環繞,她覺得書上的文字充滿魔力,加上罹患先天性心室缺隔,不能做太多戶外運動,所以待在家裡的時間很多。她通常接觸到什麼書籍,就一頭栽進去研究,當然,剛開始不識字,唐鳳必須靠長輩念給她聽,但由於天資聰穎,識字能力快,五歲就開始閱讀各國經典著作了。
幼稚園的時候,父親常常牽著唐鳳的手,一邊散步一邊跟她談論蘇格拉底、因式分解以及矛盾集錦(就是數學的六個領域:邏輯、機率、數、幾何、時間及統計之間的矛盾),這些高等數學的概念讓年幼的唐鳳非常著迷。
「反正數學用到的文字不多,它大部分是方程式,我覺得這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唐鳳居然認為方程式比較容易掌握,我想這對大多數數學不好的人來說,會倍覺受傷。當時的她,解方程式就好像是在玩遊戲過關一樣,不斷地征服關卡、挑戰難題,讓她一路進階到九元一次方程式,這是三歲到七歲的時光。她說:「我小時候也不是什麼都看得懂,之所以會多種語言與經典,都是跟家人對話學習到的,但對於數學和音樂,就覺得很有興趣。」
漸漸的,熱愛數學邏輯的唐鳳,對家裡的一些電腦程式設計相關的書開始感興趣,但家裡沒電腦,於是,她用原子筆畫出一個鍵盤,再用鉛筆畫出電腦螢幕上的反應,自己在紙上按一按鍵,然後再擦掉螢幕上的鉛筆做出不同的反應,用這種最陽春的方式開始寫程式,爸媽看不下去,兩週以後就買電腦給唐鳳了,從此探索之門大開,等於,唐鳳從小的學習就是從自己的興趣開始的,而且自學,這種學習完全沒有邊界。
但這一切,直到上了小學、進了體制,她才發現處處被制約在同一個框架裡,自己反而跟學校格格不入。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已經可以解出聯立方程式,而且當老師教一加一等於二時,唐鳳舉手跟老師說:「那不一定,如果是二進位的話,一加一就不等於二」,當場讓老師很難招架,後來老師乾脆要她每次上數學課時都去圖書館自己看書,唐鳳從此被從團體中隔離出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其他人的不一樣。
第二名的同學竟然希望第一名的唐鳳死掉
當時學校透過資優測驗,已經確認唐鳳的智商是屬於最高等級,於是詢問唐鳳的爸媽是否讓孩子轉到有資優班的學校?唐鳳與媽媽討論,覺得嘗試新環境也不錯,但萬萬沒想到,資優班裡扭曲的競爭,徹底擊垮了唐鳳,第一名的她,被霸凌了。
「因為當時資優班裡有一位同學,常常考第二名,而只因拿不到第一名,回家就會被家長打罵,於是,這位同學憤恨不平地來嗆我說:『如果你不在這個世界上,那我就是第一名了。』……」第二名的同學竟然希望第一名的唐鳳死掉、消失,這是多麼可怕的詛咒。
不只如此,同學們為了考好成績,有一次趁老師不在的時候,伸手搶她的考卷想要抄答案,但唐鳳不想讓同學看,就拿著考卷逃跑,四、五個同學在後面追,最後跑到摔倒在地上,同學上前補了一腳,導致她撞牆昏倒。
這一年著實難熬,唐鳳經常在半夜做惡夢,不但會驚醒大哭,甚至還出現自殺的念頭。她很不快樂,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哭,最終痛苦地跟媽媽說:「我不要上學了。」母親眼看自己的小孩都想自殺了,當然支持孩子休學,小二下學期,唐鳳就再也沒有去學校了。
之後再度轉學,這回轉到台北市指南山區的一所迷你小學念小學三年級,雖然環境與資優班比起來相對友善,但依然無法滿足唐鳳的學習需要,唐鳳母親開始另外幫唐鳳找尋學習資源,也開始支持唐鳳部分時間在家自學了,自己擬定學習計畫。總計小學六年,唐鳳就轉了六所學校,她現在會開玩笑地說:「我每個小學都只待一年,這樣的轉學法,剛好使得我都不用做暑假作業,這是最開心的地方」,狀似幽默輕鬆,但其實這段過程也是斑斑血淚,尤其包括父親的不諒解。
人與人之間,不該只有「競爭」
當時爸爸曾經認為唐鳳應該要有能力去面對群體生活的困難,並且解決它。這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愈發劍拔弩張,逼得父親最後遠走德國修習博士,暫時逃離這個高度緊繃的教養問題。而唐鳳的母親則到處找尋資源,來因應唐鳳旺盛的學習力,像是台大數學系教授朱建正,他是三個資優生的爸,很能了解同樣天賦異稟的孩子思維,他和唐鳳每週有兩個小時在研究室聊天;另外,媽媽還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唐鳳到楊茂秀博士所推廣的兒童哲學「毛毛蟲哲學教室」,在這邊,她遇到的老師是輔大哲學研究所的研究生陳鴻銘,雖然年紀相差很多,但兩人卻不斷地進行批判性、關懷性與創造性的對話與思辨。還有一位楊文貴老師,也幫唐鳳到大學社團裡找一些擅長數理的大四學生,跟小三的唐鳳討論數學。
重新接觸數學和哲學的唐鳳,身心靈似乎比較安定下來,媽媽再幫孩子轉學到新店山上一所迷你小學,這個學校標榜與大自然親近,校長很樂意讓唐鳳以不同的方式的就學,後來唐鳳就從四年級直接跳級到六年級,而且一週只要去三天就可以,這時候的唐鳳愛上讀詩、寫詩。
後來小學六年級的課程都修完了,媽媽帶著唐鳳到德國去找爸爸,就留在異鄉重讀四年級,當地老師明白唐鳳的數理優異,因此數學作業都可以不用寫,老師全力幫助唐鳳學德文,兩個月的時間,她就能聽說讀寫德文了,真的是天才,後來她又繼續跟著同學一起學法文。
在德國的歲月,很開心,更難能可貴的是,父子情感漸漸修復,唐鳳認為,是德國的自由適性發展教育環境改變了父親。
她回憶著說,「當年我在台灣念小學,每個學校都念不滿一年,這確實比較不尋常,從父親的角度來看,他也不知道要怎麼看待自己的小孩,是一個完全非他小時候所學到的那種直線成就取向。我想,他在德國待了一年後,大概也慢慢了解,看事情本來就有很多的方法,也不需要一定要去迎合體制或衝撞體制,總是可以找到新的路。所以,後來是父親改變了!」
「但畢竟父親曾經希望你能設法留在體制,去勇敢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妳怎麼跟他溝通這件事的?」
「當時我是用體育選手做比喻,像是舉重,在那個舉重選手適合的量級去舉重,是在鍛鍊肌肉,但如果越級,就是超過量級,硬要去舉重的話,不但鍛鍊不到肌肉,而且可能傷筋動骨,可能會一生都沒有辦法從那邊恢復。所以,我想每個人的承受力還是有限的!」
這樣的比喻,感覺像是揠苗助長,但唐鳳想說的是,把人放在不對的環境就是很窒息,他更具體的描繪:「好比現在把你裝到一個八歲小孩身體裡,然後要去每天去上學二年級,你也會受不了的!」
結果,唐鳳一家四口和樂地在德國生活,一下子一年就過去了。德國小學是四年制,唐鳳已經念完四年級,那下一步呢?德國老師想推薦資優的唐鳳去一所明星中學就讀,另外也有來自美國的華裔訪問學者提議讓唐鳳去美國名校就讀,但一直有思辨能力的唐鳳卻自己做出決定—她要回台灣,要在自己的土地長大,理由是,她要做台灣的教育改革!
怎麼回事呢?小時候歷經霸凌的唐鳳,一再思考,那位希望她死掉的第二名同學為什麼會有這樣仇恨極端的態度?她的結論是,八歲的孩子不會自己想像出這樣的講法,一定是家庭給她「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競爭」的想法,因此她說這是整個結構性的問題,她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思考的過程,她看了很多兒童心理學的書,想著:「我未來如果能夠投入教育的話,我要把這種結構上的狀況解決掉,不要讓大家覺得只有一種價值叫做競爭!」
於是,唐鳳回來台灣,再念一次六年級後,升上國中,當時的校長杜惠平與唐鳳深談過後,特許她不用每天到學校,只要有參加學校考試、可以記錄成績即可。那麼,不用上學的日子,她就到大學去聽課,不但聽了許多政治系、法律系和哲學系的名師課程,她的海量閱讀,更讓她浸淫在各式各樣的經典大作裡,而拜網際網路崛起之賜,唐鳳更自在地認識了一大批台灣的電腦天才。
「我十二歲第一次寫比較大型的程式,當時有一些清大、交大的研究生在虛擬世界裡面教我怎麼寫,就像是請家教一樣。」唐鳳回憶著說。
「那他們一定不知道這個寫程式的人只有十二歲?」我好奇電腦彼端的人恐怕不知道電腦此端是個孩子。
「對,但我在某些地方也會主動講我只有十二歲,但對方很多人不相信」,對唐鳳來說,年齡完全不是個問題,於是她發現,幾歲這件事,是看自己怎麼設定,「我如果表現得很幼稚,人家就把我當小孩;我如果表現得很成熟,人家就把我當大人。後來,我發現,他們是覺得我是一位很喜歡裝小孩的大人,哈!」看來唐鳳成熟到反而被動變成偽裝能力超強。
我沒有要PASS
而她能完全脫離學校的制約,是在國中二年級,儘管唐鳳可以不用到校,但校長希望她能參加考試才能有成績紀錄,但每次唐鳳都是交白卷。
「交白卷就零分耶!」我不解地問。
「那同學就沒有什麼可以抄的!」唐鳳還是覺得,「成績是自己的成績,為什麼要給別人看」,看得出幼時的霸凌讓她傷痕很深。
「那零分,你要怎麼PASS ?」我再問。
「我沒有要PASS 啊!」唐鳳這麼一答,瞬間讓我自慚形穢,覺得自己是否落入成績主義與升學主義的窠臼裡了……。
正當心頭為之一震時,她又說:「因為當時我國二的時候,校長已經跟我說,我之後其實不需要去學校,因為我自己有一套不需要學歷也可以做學問的方法,校長很支持我。但因為我那個班級是自願就學的實驗班,這個班之後會上哪個高中,完全是靠在校成績來決定的,如果我國一成績太好,國二不交幾張白卷拉下來的話,會影響到其他班上同學的升學。」
喔?原來唐鳳的交白卷,是為了避免同學的升學受到她成績太高的比例影響,果真,在校園體制裡,她的學習得處處考量到別人的處境……後來唐鳳就輟學了!
其實,唐鳳當時多次參加科展比賽奪大獎,早就可以保送建中了,但她就已經不想再待在體制裡了,當時她有建中的朋友直接跟她說:「你不用來讀建中,因為你自己就已經有研究方向,自己一天想要研究個十六個小時都可以,但如果去念高中的話,一天就會被學校綁住八小時,還得被迫分神去應付別的事情,何必如此呢?既然已經有一個清楚的學習計畫,就執行它就好了!」
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接下來,開始完全自學的日子,網際網路上,唐鳳自由地向來自全球各地的高手學習,當時她的朋友群都是電腦很高竿的大學生,她也開始投入自由軟體運動與開放原始碼,朋友非常均勻地分散在全球每個時區都有。到了二十四歲,比較有能力旅遊了,唐鳳兩年內飛了超過二十個城市,一一去拜訪世界上她早已交流多時的高手朋友,自由學習真的讓她更如海綿般的吸納各家門派的技藝一樣,非常如魚得水。
「母親是我生命中的救星……」
唐鳳的母親李雅卿,曾經擔任《中國時報》記者和專欄組副主任、《商業周刊》副總編輯,法律研究所畢業,在媒體工作上的表現傑出,但為了專心陪伴天才兒子的成長,兩度辭掉工作。
「你最感恩媽媽的是當人生遇到哪些狀況時,她指引你往前走?」我問。
「一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被霸凌後決定休學,媽媽支持我,她跟我說:
『休學就休學,沒有關係,老師那邊,媽媽會去處理。』而我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看兒童心理學的書,想搞清楚同學怎麼會變成那麼愛競爭的樣子。」
唐鳳回憶,「如果不是由我母親擋著學校的話,其實按照強迫入學條例,我其實不能不去學校,所以這個是很重要。」
小二的資優班就學歷程,是唐鳳人生最大的噩夢,當時包括唐鳳的弟弟唐宗浩也三歲了,兩兄弟經常會打電話找媽媽,牽掛的問題愈來愈複雜,於是,唐鳳家開了家庭會議,看是要爸爸還是媽媽辭職回家陪小孩,畢竟這兩位家長都在同一家報社上班。投票結果三比一,媽媽三票,兩個兒子都要她陪,爸爸得到的唯一一票是自己投給自己的,所以大家尊重這個民主結果,由媽媽離開報社,開始在家教育小孩。
走過生命幽谷,唐鳳非常感恩母親:「我小二休學,媽媽決定辭職陪我成長後,她有類似用兼職的方式去《商業周刊》工作,但是後來發現我休學之後,其實需要的不只是有人陪著,而是需要能找到更多的老師來帶領我,這個時候她在《商周》那邊可能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所以她等於是為了我辭職了兩次!」唐鳳的眼光閃爍著對母親的感謝之意,如果不是媽媽的陪伴與帶領,她不知道自己會陷入怎樣的痛苦深淵。
現在的唐鳳,享譽全球,身心靈都綻放出自由與自信的光芒。回想自己人生最難熬的歲月,就是八歲小二被霸凌的那個階段,尤其,當時原本很疼她的阿嬤和爸爸都要求她對於困境「再撐一下」時,她覺得簡直是世界末日、極度不舒服,所幸母親的即時全力救援,讓孩子展開精采的人生。
「那你第二次覺得要非常感謝媽媽是什麼時候?」我問。
「再來就是在國中二年級,我決定考試交白卷,完全放棄學歷!」
「媽媽馬上就能接受你國中肄業的學歷?」
「沒有,就算是母親,也很難接受這樣的行為。所以當時我就直接去找杜惠平校長,杜校長很開明,他說沒有問題,教育局那邊他來幫我處理,意思就是督學、體制什麼的,我們都不用擔心,他就是幫我擋著這樣。那麼,當杜校長採取了這個態度之後,我母親也就OK了,這也很重要。」
唐鳳生命中的貴人救星,真的都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
🔥 2021父母教養手冊《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https://reurl.cc/A8Vj8p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高雄工作坊11月6和7 (活動未上架,目前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台中工作坊12月11和12 (活動還未上架,目前開放三人以上團體報名)
「為之著迷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心得] 你為我著迷心得/劇評- 看板Kore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日文輕鬆記- 【惚れる】 [ほれる] [horeru] [自動詞] 重音: 0 中文 ... 的評價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著迷英文-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持續 ... 的評價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泰腐海深]MeenPing 為你著迷愛龍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閒聊Kitsch 的腦補和MV解析 - IVE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為之著迷意思 在 緋村劍心到Youtuber:成為佐藤健「糖粉」的洗腦7步驟 的評價
為之著迷意思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次奇異的音樂會經驗的背後】
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白建宇演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第四天,我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出了一個奇異的狀況。後來,我不怕見笑,把經過及背景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歌劇院昨天出刊的《大劇報》上。以下是該文,原題「Music is the Pure State of Mind 白建宇帶來的貝多芬震撼與寧靜」,也再次向貝多芬和白建宇致謝。
----------
六年前的四月,我在焦元溥的介紹下,認識了白建宇和他的太太尹靜姬。
尹靜姬,是從1960年代起就在韓國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婚後淡出銀幕,仍然保持「國民演員」的地位。所以開始的時候,我和她的話題比較多。尤其我在釜山住草梁洞,尹靜姬說她父親過去住釜山的時候也在草梁洞,算起來還有同鄉之緣。
韓國人有一種講究「態勢」的習慣,比較上年紀、有社會地位的人,越發矜持。白建宇夫婦是極少數打破我這種印象的人。他們兩人不但謙和,並且七十上下的人還有著說什麼做什麼都不經掩飾的童心,讓相處的人感到很自在。
這樣我們保持聯繫,每次白建宇來台,就聽他的演奏,也一起聚餐。
逐漸,因為音樂,我和他交談的時間也比尹靜姬更多起來。
◎
我聽古典樂並不多。
但是白建宇的演奏,很容易就讓人體會到他指下莫名的奇特力量。
聽他彈舒曼、李斯特,每次都讓我更想了解那些音樂家,讀他們的傳記;也比較許多演奏版本,想體會他的奇特何在。
他來演奏蕭邦那一次,我不在臺灣,沒趕上。但在那之前,白建宇送過我一張他彈的蕭邦的CD。其中 Rondo In F, Op. 14, “Krakowiak” 這一首,令我著迷。我寫信給白建宇,告訴他我非常肯定在開頭處看到了這麼一段影像:
「一個人像是在雪夜,又像是在春雨中,
像是在你視線剛好所及之處,又像是剛好模糊之處,
眼中帶著像是微笑,又像是淚影,
像是送你千里遠行,又像是在迎接你三十年返鄉。」
琴音如此,太神奇了。
◎
因此,三年前,聽說白建宇要在首爾演奏全本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我沒有考慮,就和焦元溥一起去聽了。
白建宇說他到六十歲才覺得自己懂得貝多芬,錄了所有鋼琴奏鳴曲的CD;2007年首度現場連續演奏後,那次是事隔十年後再次嘗試。
我很慶幸做了那個決定。在首爾住了八天,每天晚上聽白建宇把貝多芬復活,結束後跟他一起去吃宵夜,也啟發了我對貝多芬的興趣。
首爾演奏最難忘的,是最後兩天。一天的焦點是第29號 Hammerklavier(槌子鍵琴大奏鳴曲),第二天是渾然天成的第30、31、32號連奏。
聽過第29號的晚上,我在筆記上寫著:「今晚白建宇彈得轟轟然。也體會到貝多芬打破打破打破打破一切的創造力和生命力。生命就是不受任何拘束,也不讓任何人揣測、追趕!」
我充分浸泡在貝多芬的魅力,也是白建宇的魅力之中,迫不及待地讀貝多芬的傳記,動手整理他的作品年表,也丟給自己一個巨大的問號:「有沒有可能再聽到這麼神奇的演奏呢?」
這樣,得知臺中國家歌劇院總監邱瑗要在2020年貝多芬誕生250周年之際,邀請白建宇來演奏全本貝多芬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之後,我開始了倒數的等待日子。
◎
2020年12月再見到白建宇,感慨當然很多。
多年來一直陪著他在全球各地演奏的尹靜姬,患上艾滋海默症,情況越來越惡化。 我最後一次見到她,是在巴黎。雪夜中,白建宇把她先送上計程車,回首揮別的身影,難以磨滅。
而這次再看到白建宇,除了2020本身是如此多事之一年,加上他旅途中只剩獨身一人的巨大變化,我毫無懸念地相信他再次連續演奏貝多芬,必定會有巨大的不同。
我自己這三年間對生命的認識,也有變化。所以我也相信自己身為聽者會大有不同。
只是,沒想到到底會有多大。
◎
無意中,很幸運地,我訂了和白建宇同一家飯店,每天會有段早餐談話的時間。
我先注意到他對練習的重視。
白建宇來臺後,先在邱瑗幫他備有鋼琴的隔離處練習了兩個星期。期滿出關,他直奔臺中繼續。周間晚上每天的演奏是晚上七點半開始,他就早上十點前出發。周末兩天是下午三點開始,他更是只吃到八點五十分就要去歌劇院練習。
我好奇他怎麼連十分鐘都計較。
那十分鐘的計較,出自於他對貝多芬的讚嘆。白建宇說,不像莫札特的鋼琴作品良莠不齊,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每一首都是傑作,每一首都有自己獨立的生命,但三十二首又相呼互應,合為一體。因此他把這八天的演奏當成巨大的挑戰,也想知道自己在首爾之後三年沒碰這些曲子,這次會彈出什麼。他說練習時間不夠,每一分鐘都要搶。
每天我也記一些他的感觸。
白建宇說,今天很多彈鋼琴的人,技法無可挑剔,但他們只是彈在琴鍵上(play on it),而沒有彈進鋼琴裡(play into it)。只有彈進鋼琴裡的時候,才會知道那是有生命的,是會回應你的。
「也不只鋼琴。任何物件都有生命,只看你如何對待。」他跟我說。「這個杯子也是。」
之前我聽他說過鋼琴在不同的調音師手下如何顯出不同的生命,而他一生遇上調到滿意的鋼琴次數也數不滿一隻手。但是他對鋼琴,對物件有如此體認,更加深我的好奇。
受了這些影響,我幾乎每場都提前半小時入場,以逐漸形成儀式般的程序,讓自己在座位上調好最適合的坐姿,也準備好聆聽的心情。
國家歌劇院八百多人的中劇院,為鋼琴演奏提供了頂級的音場。我坐在第一排的輪椅席,正好在鋼琴的對面,就更不想讓自己的聽覺遭到任何干擾和浪費。所以八場我每一場都是從開始就閉上眼睛,直到結束。我使用平日禪坐的方法,把一切念頭放下,只讓自己浸入琴聲之中。
雖然我還是很外行,但希望成為一個全心投入的聆聽者,來回報也回應一位全心投入的演奏者。
◎
從第一天起,就有人為白建宇的演奏感動到落淚。我看到網上有人說了一句,大意是他雖然沒看過貝多芬彈自己寫的鋼琴奏鳴曲,但是白建宇讓他相信貝多芬當年的演奏就應該是如此。
第二天的第8號《悲愴》,第三天的第26號《告別》更讓我看到許多人或是為之哽咽,抽泣,或是哭濕了口罩。
我都沒有哭。
不是我不感動。而是我覺得自己每天都好像陷在感動裡還來不及出來。每次白建宇出來謝幕的時候,我心裡一直響著的是一句話:「怎麼可能這麼好!怎麼可能這麼好!」
我也在閉目聆聽中努力想聽出鋼琴自己的生命,像是在第三天他彈第六號的時候,也覺得好像真聽到了。突然,在很短的五六秒鐘之間,我聽到鋼琴亮出一段和前後都不同的聲音,像在暗黑中一道旋光騰身而過。
這樣,進入了第四天。
那天早上,白建宇跟我講了另一段話。
他說,這次他在彈的過程中,知道自己和三年前是很不一樣了。他也說不出是什麼。「我只能繼續全心全意地投入,讓自己保持一種「赤裸」(naked)的狀態,以便迎接任何新的可能。不過,這也會讓我處於危險之中。」他說。
我做了筆記,咀嚼了一會兒,有點不明白他這句話的意思。但來不及問,他已經趕著去練琴了。
◎
第四天的曲目,上半場是第16號, 和第17號《暴風雨》;下半場是第22號,和第23號《熱情》。
我照例做好準備,仔細看一遍焦元溥寫的簡介,做好進入音樂盛宴的準備。
在白建宇精心編整過的曲目下,加上中劇院無與倫比的音場,這一天上半場當然又把我的心情揚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中場,我繼續靜坐,看到先是工作人員帶著設備,再白建宇進來,忙了一會兒把鋼琴挪動位置,更靠近舞台的立牆一些。
然後下半場開始。我又閉上眼睛。
也在那個下半場,白建宇讓我體會到什麼是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鏘然、轟然而來的琴音中,有一「鳴」驚人,有不平則「鳴」;有天籟自「鳴」,有金鐵交「鳴」;忽而排山倒海,忽而婉約低柔的鍵音,在敲打你,在叩問你,在環繞你,在釋放你,在壯大你,在隱約的極微點叮嚀你,在雄渾的開濶處震撼你。黑暗中,鋼琴端地在燦爛變身,那是弦樂、打擊樂,那也是鳴樂、聲樂,和一切你想像所及和想像不及的音聲。
結束後,全場先是靜默,再起立爆出掌聲和吼讚。
我的身體在發熱,心底有什麼在若隱若現地微微波動,而腦子裡想的反覆只有一句話:「這到底是什麼音樂?這到底是什麼音樂?這到底是什麼音樂?」
場中的觀眾逐漸散去。一如前幾天,幾位朋友過來,大家在交換彼此前所未有的感動和震撼。我想說什麼又說不出,繼續還是在思索:「這到底是什麼音樂?」
有一個人過來,在我的輪椅席旁邊的空位蹲下。我聽到她在唏唏嗦嗦地流淚,腦中又多了一句話:「這怎麼會哭呢?為什麼要哭呢?這麼美好的音樂!」心底那個波動起伏大了一些。
這時我聽到焦元溥在旁邊說了一句話:「從沒聽過這樣的《熱情》。」
熱情。對啊。這就是熱情啊。熱情啊。
我跟自己說著,然後心底的波動又大了一些,接著突然掀起一個巨浪,然後,我就在還有不少人的歌劇院的現場放聲大哭起來。
大哭。號淘大哭。事後再怎麼放大聲音也比擬不來的放聲大哭。
至少哭了三分鐘,我才有精神接過邱瑗遞給我的紙巾擦掉橫流涕泗。
第二天早上,我跟白建宇說:昨天我本來不懂他說的那句「赤裸」中會有危險是什麼意思,現在我懂了。聆聽到最赤裸的時候,一個六十四歲從未在這種公眾場合落淚的人,會放開一切顧忌縱聲大哭,確實也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白建宇沒有正面回應我。他說,就像他所言,鋼琴是有生命的,前幾天彈得很好的鋼琴,昨天上半場卻狀態不對。所以他想到調動位置,讓鋼琴更靠近木質的立壁,希望借助聲音先撞上牆壁再反彈的力量來調整出不一樣的音場。然後他說了一句:「很多人問我音樂到底是什麼。我都回答:Music is the pure state of mind. (音樂是心靈的純淨狀態。)」
◎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八天演奏結束後,我問白建宇接下來想做什麼。
他說:想彈一些過去沒彈的音樂,譬如 Chamber music. 但更重要的,是他想幫助一些年輕人。
白建宇是在1965年,十五歲的時候去紐約參加一場鋼琴比賽,雖然沒能得獎,但卻受到朱莉亞音樂學院的列汶夫人(Rosina Lhévinne)賞識,讓他留下來就學,不但沒收他學費,還幫助他爭取獎學金,從此開啟了白建宇先美國,再歐洲的音樂之路。
但二十五年之後,列汶夫人跟他透露了當年真正賞識他的,另有其人。
列汶夫人說,比賽期間,有一天白建宇在卡內基大廳練琴的時候,她和音樂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匆匆在二樓穿廳而過。伯恩斯坦聽到白建宇的琴音,停下腳步,聽了兩三分鐘後,轉頭跟列汶夫人說:「你要注意這個孩子。你要照顧這個孩子。」
白建宇說,世界上彈鋼琴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每個音符都彈得完美無瑕,但是卻沒有生命。另一種是雖然有瑕疵,但是其中有什麼。他想幫助年輕人一起探索那其中的有什麼。
「我從沒有想用音樂征服什麼。想的話我就不離開紐約了。」他說,「我一生都在想了解音樂是什麼,我想和年輕人一起分享。」
◎
白建宇也很愛攝影。去哪裡他都要拍,人、花草、蟲鳥、店面、空間。
在臺中的最後一天,我問他想去哪裡。他滑手機給我看他找到的照片。是高美濕地。
我和元溥一起陪他去了。
在風中,在沙流中,在海中,在夕陽中,他不斷地拍,不斷地說:「看看這個!看看這個!」
濕地有一些微小幾近難辨的奈米級螃蟹在蠕動,尤其吸引他彎身俯視。
我看著四周變化的光影,時間在飛閃而去的沙流中是安靜的,也是光亮的,一如他指下的貝多芬。
回來的時候,他說謝謝我們帶他去。
其實,是他帶我們去的。
為之著迷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表演世代的做自己》
-
我們還需要多一本談「做自己」的書嗎?我問我自己,然後想著:「是時候來點不一樣了。」
-
如果有個演員來談「如何演好自己」?會很好玩吧!
-
以上是認識昊奇後,為之著迷的想法。
-
雖然這麼想,但一開始收到直球對決般的書稿,還是有點害怕。
-
此刻回想,中間有兩個轉折點定義了編輯的基調,一是昊奇邀我去上了表演課,才理解演員儼然是情感的運動員,在排練室來來回回,聽到指令瞬間變換動作,追趕跑跳、狂喜狂怒。如果運動是讓人精疲力盡同時感到振奮,那你一定也能理解擺盪在表演與自我之間,那種誘人上癮的高張度拉扯。
-
另一個轉折點,則是收到推薦文。
有與昊奇合作過的演員、歌者,也有與我同輩的作家、KOL、YouTuber。都說是年輕人,在新聞稿或文案中,我們的頭頂往往被冠上「新生代」三個大字,新生代拍影片搞社群曝光自我,擅長運用限時動態與hashtag。
-
我們想過自己本來就是這樣嗎?害怕舞台的人,為何此刻仍然渴望上台呢?
-
「經典在他筆下,更變得無比當代。」、「真正的誠實都是複雜的。」超新星作家楊婕替年輕人下了結論。
-
「這本沒有脫光衣服的書,倒成了很有意思的內心寫真。」長輩說話了,瞿導的推薦文是這麼寫的。
-
總之,兒時讀劉墉、作文必參照美文的我們,模模糊糊也觸碰到了世代的邊緣。
-
這不再是誰要教你「做自己」的書,而是這個表演世代原生的「做自己」之道。
-
儘管帶著成見來讀吧!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傾聽內心的聲音」、「做什麼是什麼」、「先愛人還是先愛自己」的精彩辯證。
-
當然,讓人難以割捨的兩款視覺,有時候也是必要的。
=============
以上是《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的編輯小米,在著手製造這本書時的一些寶貴思路。
-
小米可以說是我無比幸運遇到的伯樂。否則,這些字字句句,也只會是零散寂寥的喃喃自語,無法擁有結構化的穿透力與生命力。
-
作家也許和演員一樣是加法,編輯與導演一樣是減法。前後我可能交出了六十多篇長短不一的文章,雖然實際被收錄的只有三十二篇,但我絲毫不覺得可惜,反倒慶幸有這麽一雙豐富經驗的大手,守護著我與市場恰如其分的距離。
-
真好,一本談論做自己的書,本身就不得不依賴別人。畢竟,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
為之著迷意思 在 日文輕鬆記- 【惚れる】 [ほれる] [horeru] [自動詞] 重音: 0 中文 ... 的推薦與評價
... to fall in love 中文的「恍惚」 是神志模糊不清的意思所以不難聯想「惚れる」這個字的用意在墜入愛河或是深深為某件事物著迷的時候是不是也帶著點朦朧的微醺感? ... <看更多>
為之著迷意思 在 著迷英文-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2022-08(持續 ... 的推薦與評價
「著迷」最常見的英文說法是obsessed,obsessed的中文意思就是指「著迷」。 例: Why are people so obsessed with money? 人們為甚麼對金錢如此著迷? ... <看更多>
為之著迷意思 在 [心得] 你為我著迷心得/劇評- 看板KoreaDram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附上美美的wordpress圖文版:https://tinyurl.com/3m57c57
對不起我把站內的排版弄得有點醜:(
這是在開播前就釋出的宣傳海報,而在之後的十六集期間MBC也陸續流出了許多劇照,而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張最能夠代表《Heartstrings》的照片:草綠的背景、清新的氛圍,鄭容和彈吉他的樣子和有點青澀的戀愛,都確切地點出了整部戲的美麗之處。
整體來說,我覺得它是一部架構不佳但是細節動人的作品。
因為架構不完整而無法使它成為一部極佳的、具侵略性電視劇,但就其他各方面而言我還是非常喜歡的。
關於劇名
原文是《 》,直翻的意思是《你為我著迷》,英文則翻成《Heartstrings》。
與其說這是大標,我比較傾向於把它解釋為一條超出故事主軸的線索,或者說這句話是李信和李葵媛之間一
條看不見的紅線。
這是葵媛第一次看李信的表演,改變了原先的不以為然而產生了些許認同(畢竟都是學音樂的)。
這是第三次(第二次是音樂比賽),在第二集末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李信的音樂和在台上的樣子而產生了喜歡的感覺。
這些是不加以解釋也合理的情節,不過編劇在這個細節上作了一點小小文章,讓整個事件多了一種命運感,那就是在第十集的地方李信對葵媛說的話。
「我每次站在舞台上的時候一樣會緊張,知道每當這時候時會怎麼樣嗎?」「這樣看著觀眾,然後開始念咒語。」
「你為我著迷。」
這句話瞬間將這部戲的名稱、兩個人的緣份和故事背景串聯在一起了。也是眾多美好的細節之一。
取材
相較於其他韓劇,這部戲的題材的確夠青春、而且新鮮。
它是描述一群藝術大學的學生、老師為了建校百年紀念公演而聚集在一起所發生的故事,這樣的主幹其實發揮空間很大,包括角色們在籌備過程中的成長,對於夢想的追求,練習時的艱難和之後的蛻變,各種遇到的挫折等等。
要是安排得當它是能夠成為容易觸人心弦的作品。
然而我覺得在《Heartstrings》裡,它有了一個大的題目,於是內容對比之下便顯得不足。
主軸/愛情和夢想
關於張力不夠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著墨點不夠專一。
想要表達的東西如果不只一兩項就得融合地夠好,並且主軸和支線必須有明顯區隔,這部劇就是因為兩個主題占的部份都重,導致兩方面精彩度都有所折損。
一是愛情,二是百年公演。另外還有一些小的支線包括教授和導演之間的故事、韓喜珠和李俊熙、上一輩的關係等等。
《Heartstrings》對這兩點下的份量都頗重,兩者理應有依附關係,可是配合地卻不夠好,雖然許多接觸是為了準備公演,但是其發生地並不連貫反而像是許多獨立的突發事件,只是恰好和公演有關;此外兩人額外的接觸和公演所佔的比例也很接近,讓人覺得他們兩個之間的感情就算沒有公演其實也無所謂。
於是兩個就開始有點像在搶戲份。主題不夠凸顯自然也很難有強勁的張力,甚至有種凌亂感。
架構
架構和主軸的分配是相互影響的,一旦其中一項做的不好另一項也就跟著被拖累。
《Heartstrings》主要能夠分成起、承、轉、合四個部份,雖然這個部份很明確,但是它花了過多的時間去描寫瑣碎的支線,造成劇情分散。
- ep 1-6:李葵媛、李信和導演教授之間的感情;公演漸漸起步。
李信花了五集的時間喜歡教授,然後用第六集努力把她忘掉;而葵媛從第三集初開始注意李信,到第六集心碎。
在這六集間,兩人互動唯一的亮點就是葵媛為李信買咖啡(是指有助於後續發展的接觸),其餘完完全全就只是普通朋友的互動。並且完全沒有任何李信對李葵媛有超出朋友的好感的跡象。
前段在第三集花了太多時間去描寫公演面試和韓喜珠,主角在這集的戲份簡直少得可憐。這裡的重點放得有點奇怪;如果說這是一部重心完全擺在公演的電視劇,那這樣安排我覺得很合理,但它不是。所以雖然我能夠接受它是在鋪陳,但我相信有更好的方法能夠精彩地將舞台設定好。
- ep 7-11:李信和李葵媛關係的發展。
這四集可說是全劇最美味的地方。撇開前面如何,這個部份的發展其實很好,當劇情專注在兩人身上的時候沒有太多旁騖干擾,呈現方法頗上軌道,沒有太多可有可無毫無助益的劇情。
而且,這畢竟是一部愛情喜劇。
- ep 11-13:公演的危機和解決辦法。(十一集重疊了)
這個部份則是注重在公演的事情上,可是有點亂。
緋聞事件、導演和葵媛退出公演、贊助商退出、導演和葵媛重回團隊、公演被取消、眾人決定自己舉辦演出……事件清楚但線條繁雜,還有種鬼打牆的感覺。太迂迴了。
這裡明明和公演關係重大,可是卻過於注重於種種外在的阻撓而忽略公演本身(其實我覺得整部戲都是)。這讓練習、準備過程顯得容易。不是說它沒提到,而是印象問題。
而且說實話,我對公演播出有點失望。或許也和能力有關,畢竟要在電視劇裡演出精彩的音樂劇太困難了,但是這種事還是可以用更好的手法避免的。因為我覺得重點是它讓觀眾對公演的期望太高了。
*但是第十三集是不是對嘴!李信的你為我著迷也是、玄奇英的公演也是!
- ep 14-15:李葵媛正視夢想,兩人分手、復合。
第十四集精彩度不夠,第十五集過於匆促。也許也是因為戲份被刪減吧。
尤其是第十五集,怎麼說也是經歷了一些事,結果內容什麼也沒提就用時間多久來帶過,這讓它缺乏了真實感。
葵媛在這一年間的事什麼也沒提到有點可惜,看人成長是一件會令人滿足的事,而且,只花了一年就成名似乎有點牽強啊……
其實我覺得倒不是進程過快,而是來不及說太多,所以重要的轉折點太弱,才會造成這種結果。
不過,我還是很喜歡結局的。是很美的收尾。
*不連貫性
我覺得這部戲最大的敗筆就是前後的不連貫,尤其是起和承之間莫名奇妙的轉變。
太快了。
如果説前六集編劇有下工夫在培養兩個人的感情上,那麼後續的發展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它並沒有這樣安排。
播出的部份已經成定局了,那其實再花多點時間讓兩個人停留在朋友階段然後多點互動也很好啊,畢竟後面還有十集,慢火燉成的愛情也相當可口的(比如美男),可是從第七集之後李信對李葵媛的態度就大逆轉,忽然關心了起來,彷彿只因為她是「女主角」。
我想這和換編劇也有關係,甚至,也許是為了挽回前面不太好看的收視率。
可是這就是現實,無論原因、過程是什麼,任何要呈現在別人眼前都作品都是只講求結果的。
劇情
《Heartstrings》的劇情整體來說很「乾淨」,沒有太多韓劇的重口味,而是青澀的,初戀的感覺,再加上劇中出現的許多美好的細節,就算架構不好,這個部份也足以讓它成為一部好看的電視劇了。
- 人設
李信:樂團主唱、吉他手。
李葵媛:對音樂劇演出擁有極佳天份的國樂少女。
鄭教授:折翼的芭蕾舞者。
導演:百老匯出身。
這部電視劇的人設實在太迷人了!尤其是李信。而且他們確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很多演奏的畫面都大大地為角色們加了分。
或者可以說這樣的人設其實是牽動了觀眾內心小心翼翼包覆的夢吧,關於藝術和愛情。
(讓我有點驚訝的是李信一點也沒有新禹的影子。我還以為鄭容和演戲經驗不多說不定會有相似的地方,沒想到兩個完全就是不同的人;不過無論如何它還是了結《美男》裡的遺憾了!)
- 鄭教授/李信、導演
其實我很喜歡李信對教授的迷戀。
也許就像她說的一樣,李信是錯把憐憫當成了愛情,因為同為一個表演者,李信也明白折翼的悲傷,才會每天晚上在芭蕾舞練習室外準備著藥等待她、看著她。
我相信有時候一個人散發出的寂寞是具有某種美感的,對於特定的人而言就像燈光之於飛蛾,沒有理由的想要接近、觸摸,甚至想要擁抱那樣的寂寞,於是李信才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全部都給了教授。
而且教授不同於身邊的同學,她是成熟的女人,所以自認成熟的李信也會覺得自己能夠喜歡她。
不過終於鄭教授還是回到導演身邊,讓李信失戀了。
當葵媛問起當初教授為什麼要和導演分手時,我很喜歡她的回答因為年輕啊。
「那時後覺得什麼都能做好,覺得這些不是全部;只看得見前面,也沒什麼可怕或者可惜的。雖然那時後和錫賢分手了,但是我不後悔當初的決定。那就是青春啊。」
這樣一段由一個曾經站在世界舞台上發光,卻因事故而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跳舞的,經歷過風霜的人說出口,讓人覺得很感動,而且真實。
- 奴隸/鄰居
我不喜歡奴隸情節,但是覺得本劇裡運用地不太過份所以還可以接受。
換言之,這是代表這個綁定手法其實一點用也沒有。還不如一開始就約定替對方買咖啡,因為這樣實在有點牛刀殺雞。
搬家同樣是個綁定,但是也沒什麼效用。要是為了一起出門回家,那麼就算不住附近一樣可以做到,這個設定唯一的用處就是葵媛被趕出家門的時候去了李信家一個晚上。
- 李信的爸爸/上一輩的關係
我覺得這裡有點多餘,尤其是李信的爸爸,對於情節的推動缺乏作用,沒有故事的必然性;可是兩個人一起彈吉他的場景很好,對於一對陌生的父子之間樸實的,細膩的感情描寫也很自然。
至於上一輩的關係,既然他們沒有因此而分手那就不需要花心思了啊。雖然製造了驚險,可是整體來說這樣的安排效用還是不大。
- 深深的心痛從今天開始結束了
「愛情是光有可愛的感覺嗎?悲傷也是愛,憎恨也是愛,疼痛也是愛,不是嗎?」
當李信決定忘記教授的時候葵媛也這麼決定了。
失戀雖然會難過,但它不是全部,所以只要好好安撫自己的心就能夠重新開始。比起鼓起勇氣繼續奔跑,這樣的結果真實多了,為此而說的話,流的淚也美得不得了。就像所有的,普通的女孩子失戀一樣。
- 高速浪漫
李信和李葵媛在一起的感覺很單純,雖然很甜可是不會太膩,兩個人偶爾羞澀的反應很可愛,會被叫做「眼球淨化情侶檔」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還是覺得李信的人格有點奇怪,感覺對角色的刻畫不夠深入,畢竟前後反應不一,個性的轉變也有點大,劇中沒有讓其中的原由明確化,導致觀眾必須自己對其給予解釋。
- 漂白
韓喜珠和系主任都被漂白了。這種結果雖然是接大歡喜可是還是太刻意了。對此有點失望,並不是覺得反派角色永遠只能做壞事,而是他們沒有理由上一秒還是那種會算計別人的敵人,接著馬上就牽手當起朋友。這種感覺有點不好。
最受不了這種事,結果卻發生了。
不過話雖如此,漂白以後的韓喜珠好可愛哦!
- 分手
先談談分手的理由好了。
我其實不是很能理解那種因為愛所以把對方推開的感受,姑且不論合不合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自私的愛情。無論這樣對彼此是好是壞,都不應該剝奪對方的選擇權。每個人對幸福的認知並不相同,也許李信以為這麼做對彼此都好,可是在葵媛心中她難道不會做出別的答案嗎?
而且,這說到底不就是一個狗血到極點的劇情嗎。
雖然理由糟糕透頂,但是分手的過程卻意外的好。
沒有誇張的、搧情的哭,兩個人在後山的草地上悲傷但是安靜地分手了,我也喜歡後來他們各自在房間裡想著對方流淚,為一段珍惜的戀情結束而惆悵、難過。
由於捨棄了誇張的描述手法,這樣的平實讓人也為其感到空虛。
- 結尾
他們兩個人真的很像教授和導演。連復合也像。
雖然就此成為埋在彼此心中的記憶是最美的,看見曾經在一起的戀人還是有所感觸,就像他們的爸媽一樣,但電視劇總會選擇Happy Ending。
十五集後半一直有著這種氛圍,像是釋懷了、卻又想念著,壓抑又溫柔的的感受。「到了現在那些還重要嗎?都過去了。」我很喜歡李信微笑說的,這樣一句具有時間感,並且接受事實的話。雖然其實他們雙方都還是很介意。
在這段期間內兩個人做的各種事,回想的各種畫面都堆疊起來悄悄地替《Heartstrings》降下帷幕,讓結局美麗起來。
細節
我喜歡《Heartstrings》裡的很多細節甚至勝過劇情,和臺詞、畫面、氣氛都有關,就像是一幅畫裡的用色一樣,就算線條不夠完美,漂亮的顏色也足以挽回。
- 濟洲島 Ep1
兩個人的緣份從濟州島開始,一起搭公車、來到海邊,並且李信在燈塔上無意中拍下了葵媛的背影。
- 酒吧 Ep2
在酒吧看李信演出並且被他的咒語套牢了。
- 卡布奇諾 Ep4
因為奴隸契約而為李信買咖啡,特別喜歡這裡一片綠色的的畫面還有兩個人互動;並且後來李信也為葵媛買了咖啡。
- 雨 Ep6
- 就這樣忘記吧 Ep7
在面試時因為失戀而載著滿滿的感情的歌,歌詞和表情都令人動容。
- 等公車 Ep8
雖然是個不太重要的場景,可是就很漂亮。
- 煙火 Ep8
站成一排放煙火的時後,整個夜色都是他們的快樂和年輕的心,而且單純;李信不清不楚的告白雖然失敗了可是畫面很動心。
- MT Ep9
特別特別喜歡李信說「我會擔心」時,抽掉周圍的聲音製造兩個人身處環境的真空感,也喜歡李信為葵媛唱的lucky和看著她的表情,那種深刻醞釀的,收斂涵蓄的感情。
「想聽我的心願嗎?」雖然不在海邊,沒有美麗的景色也沒有流星,但這裡還是毫不遜色;兩個人少數的,坦承地面對彼此看起來很好。
在這幾段裡無論是配樂還是鏡頭都美極了,整部戲結束後我還是覺得第九集是我最喜歡的一集。
- 腳踏車 Ep10
李信在拍坐墊被葵媛看到的時候表情很好笑,腳踏車難道是清純學生戀情的定番嗎?
- 你為我著迷 Ep11
這首歌第一次出現在劇情裡真的很晚,這樣看來這是李信為葵媛寫的情歌哦。葵媛聽到某一段而笑了起來讓人覺得這兩個人真是可愛極了。
- 安慰頌 Ep12
- 照片上的祕密 Ep12
「我們繞了很長的路。」
刻意安排重複的場景讓人感覺就像回到最初的樣子一樣,兩個人坐在椅子上一起看照片,終於解開了照片的伏筆。
不過這裡似乎有個小bug;李信不是只有拍葵媛的背影嗎?側照究竟是從哪來的?
- 寫歌 Ep15
在劇中李信為葵媛唱了無數首歌,然後寫了三首歌,分別是你為我着迷、安慰頌還有我以為只是朋友。
其中的最後一首是李信在兩人分手後寫的,之後被導演選為音樂劇的歌。
聽著音樂便想起以前的事,就算分開了還是會認得這是他寫的歌,認得這是對自己說的話;這樣還有什麼遺憾呢?
- 回憶 Ep15
兩個人重新走過留有記憶的地方,看著過去的彼此,再對比現下,尤其是葵媛的頭髮更讓曾經顯得遙遠而不可及。
但是他們還是像一年前一樣,再次「繞了很長的路」,回到原本的地方。
- Kiss Ep10.15
最喜歡純愛吻戲了!溫馨可愛。第十五集的吻戲也拍得很漂亮,一年後稚嫩的感覺似乎都不見了。
- 收尾 Ep15
《Heartstrings》的收尾讓我好喜歡。
他們唱的兩首歌就是最先釋出的相愛的日子和你為我著迷,片末在李信唱完後馬上就連接了片尾曲,連結了戲裡和戲外,產生一種未完成感,真好。
(妳沒聽見嗎?夏天就要溜走了,怎麼你的歌聲還是如此明朗?)
終於結束了呢,寫完心得也可以好好地和這部戲告別了。怎麼說呢,雖然我也看見其中不少的缺點,可是就是好喜歡哦,我果然是個無法理性的人呢。
時間真是快得不可思議,今年美美的暑假和這部戲一起過完了,忽然有點捨不得。
畢竟今年暑假所代表的不只是暑假,《Heartstrings》也已不再只是一部戲而已。[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8.170.240
※ 編輯: Neptunepollo 來自: 118.168.170.240 (08/23 01:1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