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泡泡 「孩子想要受肯定、想要被稱許、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愛的,這是每個孩子的需要,也是生命無法被抑制的渴望。」
我看到一些優秀的人卻一直處在被壓迫的環境而無法/不願離開時,我總覺得這是多可怕的浪費啊!而問題的癥結往往都來自成長背景,原來,可以自由地長大是一種奢侈.......感謝屏東賴女士跟彰化謝先生(最近覺得應該讓他們回歸獨立個體而不是魚媽魚爸),還好他們給了我充足的愛。
#為什麼你無法離開一段糾葛及糟糕的關係?那或許來自你的童年開始,就無法辨識清楚,你是否處於受貶抑及虐待的關係中。
《扁與貶的傷痛》
雅幸出生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是幼稚園老師。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卻有著不平靜的生活。
幾乎在家的時刻,雅幸的父母就有大大小小的爭吵,很難寧靜。他們兩個誰也不服誰,對什麼事物的看法都相左,包括對雅幸的行為要求及教養理念。
雖然,父母都是所謂的教育專業人員,但是,雅幸的父母,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精疲力盡,對很多事情都不具耐心。雅幸從很小開始,就常常被要求「不要當小孩」。媽媽最常跟她說的話是:「懂事點」、「再任性試試看」。爸爸最常跟雅幸說的話是:「不要哭,再哭,就打下去」,或是「再吵,你就完蛋了」。
雅幸從很小開始,就羨慕外面的孩子,總是被他們的父母充滿耐心、慈愛、溫和的對待。可是,她的經驗不是如此,她的父母對她,常是咆哮、辱罵,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脾氣突然間控制不住,就會朝她丟東西。
最嚴重的一次,是她回答爸爸的一句問話,不得爸爸的滿意,爸爸突然衝向她,左右賞她耳光,還抓著她的頭直接撞牆。
而媽媽,始終對她表現出不滿意的反應。從面貌長得較像爸爸開始,媽媽常說她醜,以後大概嫁不出去。又說她笨,功課始終吊車尾,怎麼補習也沒用。媽媽總是感嘆的說:「好歹我們在社會上還受人尊敬,也算優秀,不懂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低品質的小孩?」
雅幸隱約中覺得,父母之間互看不順眼,都拿管教她來出氣,來顯示他們自己的權力,看誰較能握有孩子的管教權。
雅幸在這個家很孤單,因為除了成為父母親的武器,用來羞辱及攻擊對方之外,她感覺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父母兩個人,都要人的尊敬,人的稱許,人的重視。即使回到家中,也仍以老師身分自居,常常對著雅幸說道理、說規矩。雅幸很早就放棄了,她知道,生在這個家中,她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有「某老師」和「某老師」。
在巨大「老師的小孩」陰影籠罩下,雅幸覺得自己恐怕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就連她的爸爸常說的:「不要讓我丟臉。」好像都無法辦到,她始終覺得,自己一直在讓她的父母丟臉,自己是父母的恥辱。
她曾經問過媽媽:「為什麼你們生了我,卻不愛我?」
她得到的回答是:「你應該檢討自己有什麼好值得被喜歡?被愛?」
於是,「是我自己不好,如果我夠好,我的爸媽怎麼會不愛我呢?」雅幸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關於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孩子,她想也不敢想,她相信不管自己怎麼做、怎麼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她注定會失敗,她注定會被失望,她注定看不到父母因為有她這個孩子而滿意、開心的笑容。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特別」的人,他與他們的生命緊密連結。然而,當這一份特別且重要的關係,是不斷的告訴孩子,他的生命很糟糕,不值得被愛,很差勁,一無是處,這等於是重複的踐踏孩子的自尊,也在孩子的心靈,不停賞巴掌。
對孩子來說,如果連生他的父母都不愛他,又如何能去期待其他人會愛他。這世界,在孩子的知覺中,將是一個厭惡他的世界。
#恐懼,成為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什麼樣的父母,會絲毫不關切孩子的感受呢?也完全不想理會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究竟會對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影響?
往往我們會看見幾種類型的父母是這樣表現的。一種是「權威型父母」,另一種是「自我中心型父母」。還有,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
「權威型父母」因為職業、身分,或社會位階,或傳統文化影響,而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就該是權威的地位,而剝奪孩子的主體性,認為孩子只是一份所屬物,或是下屬(位階較低)。
一些根深蒂固的權威思想,讓權威型父母剝奪了孩子生命的主體感,不視孩子為有獨立情感、思想、行為自主能力的「人」,而是必須符合所有要求、指令、規範的機械,不應該出現差錯、延遲,及任何不允許出現的行為,否則,就是敗類、錯誤的「產品」。
不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孩子便無法充分的知覺到自己主體的存在,對於自我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不敢是自己,不敢做自己,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接觸屬於自己的情感及思想。
「自我」遭受攻擊及破壞,自信及存在所需要的安全感,都因此受到打擊。「恐懼」是遭遇扁與貶教養的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處在必須無時無刻提防攻擊傷害,或是必須忍耐無情傷害不停的施暴在自己身上,「恐懼」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內心發生。
當我們的大腦不斷的提取出「恐懼」的情緒,來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的情境不安全,我們隨時都可能被傷害時,個體便無法放鬆,無法經驗安全,而不停的處在「害怕受傷」的焦慮中。
#愛,是每個孩子的需要與渴望
孩子想要受肯定、想要被稱許、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愛的,這是每個孩子的需要,也是生命無法被抑制的渴望。所以這給了孩子一個可能遭遇受傷的機會,就像哈洛實驗中的小猴子,只要依戀了那以為會給愛,及安全依靠的對象(布媽媽),即使那對象(布媽媽)身上射出鐵針,小猴子即使承受了被射擊的痛苦及恐懼,仍要趨近那想獲得愛的對象(布媽媽)。
當孩子那麼需要愛,渴望愛,那渴望愛的對象卻帶來傷害及疼痛時,情感上便產生衝突及矛盾。想靠近,又害怕受傷;但又不能就此放棄或拒絕接近,於是,循環性的反覆受傷,在舊的傷口處,不斷增加新的傷痕,以至於孩子幾乎失去機會,好好的修復自己受傷的身心,就得繼續再承受。如此,精神上處在崩潰邊緣,或是持續性的消沉,是遭受強烈攻擊的孩子,越來越失去生命活力的原因。
#當孩子成為滿足父母的工具
「自我中心型父母」幾乎在生活世界中,只關注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身為人父、人母,有教養關照的責任。
他們的過去,有太多個人的未滿足需求,不斷的在生活中釋放。或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並未有機會學習將視線連結到外在其他事物,絲毫不懂如何關心他人的狀況。
這樣的父母,孩子不是他自己,而是來滿足或服務他們的工具。這些孩子,常被差遣,被要求,被挑剔。孩子不能說不,不能不聽從,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你意見很多」、「你敢說不?」、「你竟敢不孝?我養你做什麼?」等等的言語,就是這類型父母用來控制孩子服從,及威脅孩子的恐嚇。
#父母無法回應孩子的愛及情感需求
不論是權威父母或自我中心父母,孩子一有不從,或是個人的情緒展現,則被強烈的怪罪及責備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和安定,不斷的強化孩子內心應該要感覺到羞愧,因為他是罪惡,是恥辱,是不符合標準的瑕疵品。
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就更加無法回應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愛及情感需求。猶如一個無精神層面需求的生物體一樣存在,只有吃、 喝、排泄、睡眠,日復一日,存在,只是因為活著。因為,不花任何心力付出在內在的思想及感受上,精神層面的呼應,刺激,連結,幾乎是零經驗值。
孩子在幾乎無愛的環境下生長,生命無愛灌溉,內心的空虛感、無價值感,油然而生。他無法感知到一個明確的自己。當感受到自己時,浮現的就是自己的可惡、可憐,甚至無能及可悲。
這種對生命的虛無感、罪惡感,將使孩子的心靈被放下「憂鬱」的種子,隨著生命的長大,憂鬱的種子,也生長成一棵巨大的憂傷樹。
#憂傷的心,缺愛的靈魂
《為什麼不愛我》給受傷小孩的心靈箴言
本書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6738
為什麼你無法離開一段糾葛及糟糕的關係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你無法離開一段糾葛及糟糕的關係?那或許來自你的童年開始,就無法辨識清楚,你是否處於受貶抑及虐待的關係中。
《扁與貶的傷痛》
雅幸出生在一個很「正常」的家庭,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是幼稚園老師。這看似再正常不過的家庭,卻有著不平靜的生活。
幾乎在家的時刻,雅幸的父母就有大大小小的爭吵,很難寧靜。他們兩個誰也不服誰,對什麼事物的看法都相左,包括對雅幸的行為要求及教養理念。
雖然,父母都是所謂的教育專業人員,但是,雅幸的父母,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精疲力盡,對很多事情都不具耐心。雅幸從很小開始,就常常被要求「不要當小孩」。媽媽最常跟她說的話是:「懂事點」、「再任性試試看」。爸爸最常跟雅幸說的話是:「不要哭,再哭,就打下去」,或是「再吵,你就完蛋了」。
雅幸從很小開始,就羨慕外面的孩子,總是被他們的父母充滿耐心、慈愛、溫和的對待。可是,她的經驗不是如此,她的父母對她,常是咆哮、辱罵,甚至有時候,他們的脾氣突然間控制不住,就會朝她丟東西。
最嚴重的一次,是她回答爸爸的一句問話,不得爸爸的滿意,爸爸突然衝向她,左右賞她耳光,還抓著她的頭直接撞牆。
而媽媽,始終對她表現出不滿意的反應。從面貌長得較像爸爸開始,媽媽常說她醜,以後大概嫁不出去。又說她笨,功課始終吊車尾,怎麼補習也沒用。媽媽總是感嘆的說:「好歹我們在社會上還受人尊敬,也算優秀,不懂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低品質的小孩?」
雅幸隱約中覺得,父母之間互看不順眼,都拿管教她來出氣,來顯示他們自己的權力,看誰較能握有孩子的管教權。
雅幸在這個家很孤單,因為除了成為父母親的武器,用來羞辱及攻擊對方之外,她感覺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及意義。
父母兩個人,都要人的尊敬,人的稱許,人的重視。即使回到家中,也仍以老師身分自居,常常對著雅幸說道理、說規矩。雅幸很早就放棄了,她知道,生在這個家中,她永遠不會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只有「某老師」和「某老師」。
在巨大「老師的小孩」陰影籠罩下,雅幸覺得自己恐怕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就連她的爸爸常說的:「不要讓我丟臉。」好像都無法辦到,她始終覺得,自己一直在讓她的父母丟臉,自己是父母的恥辱。
她曾經問過媽媽:「為什麼你們生了我,卻不愛我?」
她得到的回答是:「你應該檢討自己有什麼好值得被喜歡?被愛?」
於是,「是我自己不好,如果我夠好,我的爸媽怎麼會不愛我呢?」雅幸總是這樣告訴自己。
關於證明自己是被愛的孩子,她想也不敢想,她相信不管自己怎麼做、怎麼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她注定會失敗,她注定會被失望,她注定看不到父母因為有她這個孩子而滿意、開心的笑容。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特別」的人,他與他們的生命緊密連結。然而,當這一份特別且重要的關係,是不斷的告訴孩子,他的生命很糟糕,不值得被愛,很差勁,一無是處,這等於是重複的踐踏孩子的自尊,也在孩子的心靈,不停賞巴掌。
對孩子來說,如果連生他的父母都不愛他,又如何能去期待其他人會愛他。這世界,在孩子的知覺中,將是一個厭惡他的世界。
#恐懼,成為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什麼樣的父母,會絲毫不關切孩子的感受呢?也完全不想理會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究竟會對孩子形成什麼樣的影響?
往往我們會看見幾種類型的父母是這樣表現的。一種是「權威型父母」,另一種是「自我中心型父母」。還有,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
「權威型父母」因為職業、身分,或社會位階,或傳統文化影響,而認為自己身為父母,就該是權威的地位,而剝奪孩子的主體性,認為孩子只是一份所屬物,或是下屬(位階較低)。
一些根深蒂固的權威思想,讓權威型父母剝奪了孩子生命的主體感,不視孩子為有獨立情感、思想、行為自主能力的「人」,而是必須符合所有要求、指令、規範的機械,不應該出現差錯、延遲,及任何不允許出現的行為,否則,就是敗類、錯誤的「產品」。
不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生命個體,孩子便無法充分的知覺到自己主體的存在,對於自我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不敢是自己,不敢做自己,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接觸屬於自己的情感及思想。
「自我」遭受攻擊及破壞,自信及存在所需要的安全感,都因此受到打擊。「恐懼」是遭遇扁與貶教養的孩子,最無法擺脫的「情緒困擾」。
處在必須無時無刻提防攻擊傷害,或是必須忍耐無情傷害不停的施暴在自己身上,「恐懼」幾乎是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內心發生。
當我們的大腦不斷的提取出「恐懼」的情緒,來提醒我們,我們所處的情境不安全,我們隨時都可能被傷害時,個體便無法放鬆,無法經驗安全,而不停的處在「害怕受傷」的焦慮中。
#愛,是每個孩子的需要與渴望
孩子想要受肯定、想要被稱許、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愛的,這是每個孩子的需要,也是生命無法被抑制的渴望。所以這給了孩子一個可能遭遇受傷的機會,就像哈洛實驗中的小猴子,只要依戀了那以為會給愛,及安全依靠的對象(布媽媽),即使那對象(布媽媽)身上射出鐵針,小猴子即使承受了被射擊的痛苦及恐懼,仍要趨近那想獲得愛的對象(布媽媽)。
當孩子那麼需要愛,渴望愛,那渴望愛的對象卻帶來傷害及疼痛時,情感上便產生衝突及矛盾。想靠近,又害怕受傷;但又不能就此放棄或拒絕接近,於是,循環性的反覆受傷,在舊的傷口處,不斷增加新的傷痕,以至於孩子幾乎失去機會,好好的修復自己受傷的身心,就得繼續再承受。如此,精神上處在崩潰邊緣,或是持續性的消沉,是遭受強烈攻擊的孩子,越來越失去生命活力的原因。
#當孩子成為滿足父母的工具
「自我中心型父母」幾乎在生活世界中,只關注自己,無法意識到自己身為人父、人母,有教養關照的責任。
他們的過去,有太多個人的未滿足需求,不斷的在生活中釋放。或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並未有機會學習將視線連結到外在其他事物,絲毫不懂如何關心他人的狀況。
這樣的父母,孩子不是他自己,而是來滿足或服務他們的工具。這些孩子,常被差遣,被要求,被挑剔。孩子不能說不,不能不聽從,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你意見很多」、「你敢說不?」、「你竟敢不孝?我養你做什麼?」等等的言語,就是這類型父母用來控制孩子服從,及威脅孩子的恐嚇。
#父母無法回應孩子的愛及情感需求
不論是權威父母或自我中心父母,孩子一有不從,或是個人的情緒展現,則被強烈的怪罪及責備破壞了家庭的和諧和安定,不斷的強化孩子內心應該要感覺到羞愧,因為他是罪惡,是恥辱,是不符合標準的瑕疵品。
對人類心靈及情感漠不關心,幾乎到無知的父母,就更加無法回應一個孩子所需要的愛及情感需求。猶如一個無精神層面需求的生物體一樣存在,只有吃、 喝、排泄、睡眠,日復一日,存在,只是因為活著。因為,不花任何心力付出在內在的思想及感受上,精神層面的呼應,刺激,連結,幾乎是零經驗值。
孩子在幾乎無愛的環境下生長,生命無愛灌溉,內心的空虛感、無價值感,油然而生。他無法感知到一個明確的自己。當感受到自己時,浮現的就是自己的可惡、可憐,甚至無能及可悲。
這種對生命的虛無感、罪惡感,將使孩子的心靈被放下「憂鬱」的種子,隨著生命的長大,憂鬱的種子,也生長成一棵巨大的憂傷樹。
#憂傷的心,缺愛的靈魂
《為什麼不愛我》給受傷小孩的心靈箴言
本書入口: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66738
為什麼你無法離開一段糾葛及糟糕的關係 在 #憂傷的心 - अन्वेषण गर्नुहोस्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你無法離開一段糾葛及糟糕的關係 ?那或許來自你的童年開始,就無法辨識清楚,你是否處於受貶抑及虐待的關係中。 《扁與貶的傷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