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yle。享❤️的生活。愛閱讀]
我們非常喜歡談人脈,有句現代諺語說「社會關係就是生產力」。拉關係,是很多人都做,但是又被某些有志青年所不屑的行為。可是不管你有多麼不喜歡,在社會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賴各種關係,求人未必可恥,孤獨未必光榮。「關係」,是個正常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並不簡單。也許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價值人脈的關鍵是尋求一種比較親密的關係,比如「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而社會學家們卻恰恰不這麼認為。
著名社會學家,現在是斯坦福大學教授MarkGranovetter,曾經在70年代專門研究了在波士頓近郊居住的專業人士、技術人員和經理人員是怎麼找到工作的,並把研究結果作為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Granovetter找到282人,然後從中隨機選取100人做面對面的訪問。發現其中通過正式渠道申請,比如看廣告投簡歷,拿到工作的不到一半。100人中有54人是通過個人關係找到的工作。
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 當宅男們絞盡腦汁糾結於簡歷這麼寫好還是那麼寫好的時候,一半以上的工作已經讓那些有關係的人先拿走了。但這裡面真正有意思的不是靠關係,而是靠什麼關係。
窮人和富人的人脈結構
所謂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這條路到底更有可能是什麼樣的朋友給的呢?Granovetter發現,真正有用的關係不是親朋好友這種經常見面的「強連結」,而是「弱連結」。在這些靠關係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16.7%經常能見到他們的這個「關係」,也就是每周至少見兩次面。而55.6%的人用到的關係人僅僅偶然能見到,意為每周見不到兩次,但每年至少能見一次。另有27.8%的幫忙者則一年也見不到一次。也就是說大多數你真正用到的關係,是那些並不經常見面的人。這些人未必是什麼大人物,他們可能是已經不怎麼聯繫的老同學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麼認識的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在你當前的社交圈裡。
Granovetter對這個現象有一個解釋。
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這幫人,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只有「弱連結」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Granovetter把這個理論推廣成一篇叫做《弱連結的強度》的論文,此文有可能是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社會學論文,大概超過了兩萬次。這個研究的數據如此簡陋,思想如此簡單,然而其影響是深遠的。現在「弱連結」這個概念已經進入勵志領域,2010年有人出了本書,Superconnect: HarnessingthePower of Networks and the Strength ofWeak Links,其中大談弱連結的用處。中文版說的更直接,叫《超級人脈》。
「弱連結」的真正意義是把不同社交圈子連接起來,從圈外給你提供有用的信息。
根據弱連結理論,一個人在社會上獲得機會的多少,與他的社交網絡結構很有關係。如果你只跟親朋好友交往,或者認識的人都是與自己背景類似的人,那麼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麼人都認識的人機會多。人脈的關鍵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能接觸多少圈外的人。這樣來說,豈不是從一個人的社交網絡結構,就能判斷這個人的經濟地位如何了麼?
2010年,三個美國研究人員,Eagle,Macy和Claxton,做了一件有點驚人的事情來驗證這個思想。他們把2005年八月整個英國的幾乎所有電話通訊記錄拿過來,涵蓋90%的手機和超過99%的固定電話。這些電話記錄構成了可見的社交網絡。研究者很難知道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但是英國政府有全國每個小區的經濟狀況數據——你可以查到哪裡是富人區哪裡是窮人區。這樣他們把電話通訊記錄跟其所在的三萬多個小區居民的經濟排名對比。結果非常明顯,越是富裕的小區,其交往的「多樣性」越明顯。但是這個結果如果細看的話還有更多有意思的東西。
社交網絡多樣性越強,經濟排名就越高
在統計上我們使用「相關係數」來表示兩個東西之間的相關性,它的值在-1和1之間,越接近1,就表示這兩個東西越容易一起變大和變小,負值則表示二者變化的方向相反。這個研究發現,小區的經濟排名與其社交網絡的「社會多樣性」和「地區多樣性」的相關係數分別是0.73和0.58。這意味著越是富人越容易跟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區的人聯絡,而且階層多樣性要比地區多樣性更重要。
弱連結理論的本質不是「人脈」,而是信息的傳遞。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這個猜想怎麼證實呢?
誰給你的信息重要?
現在有了網絡,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分析我們是通過什麼聯繫得到新知識的。比如你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經常閱讀和轉發來自網友的各種推薦,那麼是親密好友的推薦更有用,還是弱連結的推薦更有用呢?Facebook的數據團隊2012年針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項設計得非常巧妙的研究。研究者有個簡單辦法判斷你跟各個網友之間的聯繫強弱。比如說如果你們之間經常互相評論對方發的狀態,那麼你們就是強連結的關係,否則就是弱連結。
這項研究統計人們在Facebook上分享的那些網頁鏈接 —— 如果你分享這個鏈接,你大概認為這個鏈接是有用的。這種分享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你的朋友(不管是強連結還是弱連結)先發了這個鏈接,你看到以後轉發。另一種是你自己獨自發現這個鏈接。
結果發現:
1、我們的轉發行為是相當親疏有別的,我們更樂意轉發「強連結」分享給我們的信息。統計發現如果強連結發給我們一條信息,我們轉發它的概率大約是弱連結發過來信息的兩倍左右。這個理所當然,強連結之間本來就有類似的興趣。有人據此甚至擔心,社交媒體是否加劇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局面?我們會不會因為總跟志趣相投的人呆在一起而把社交圈變成一個個孤島呢?
2、強連結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你自己本來也有可能發現;而弱連結告訴你的有用信息,他要沒告訴你你恐怕就發現不了。
3、再考慮到人們接收到來自兩種聯繫的信息總量,把它們用相應的分享幾率加權平均之後,發現來自弱連結信息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強連結。也就是說,雖然人們重視強連結,人們的大部分知識還是來自弱連結。
現在「弱連結」理論已經被推廣到了任何新消息或者新想法,不管你是僅僅想學點東西,找工作,還是創業,你都應該避免成熟圈子中的「強連結」,而應該走出去追求「弱連結」。
謹慎和熟人合伙
已經有統計表明,從弱連結那裡獲得想法,乃至於與弱連結合伙創業,有利於提高一個公司的創新能力。社會學家Martin Ruef問卷調查了766個在美國西部某個大學(其實是斯坦福大學,儘管論文里並沒有明確說明)獲得MBA學位,然後又曾經至少嘗試過自己創業的「企業家」,他想從中發現弱連結和創新的關係。Ruef統計了這些MBA們所創辦公司的人員構成和信息來源,並且使用各種辦法評估這些公司的創新能力,比如考察是否推出了新產品或者新的銷售手段,是否打入國際市場,有多少專利等等。
是從哪來的想法直接刺激你創業的?Ruef發現,這個創業想法來自與家人和朋友這些強連結討論的,只佔38%。而來自與客戶和供貨商這類商業夥伴這些弱連結討論的,則高達52%。另有人則是受媒體或專家啓發。可見好想法來自弱連結這個定律從創業之初就管用。
人們很難拒絕強連結的誘惑。比如在我們心目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的人應該是比較理性的人,或者至少應該是比較冷酷無情的人,對吧?但是就算是這幫人也會犯追求強連結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使他們付出了相當顯著的代價。
這是一項非常新的研究。2012年六月,哈佛大學商學院的Gompers, Mukharlyamov, 和Yuhai Xuan 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7]。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到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有些人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這個研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所有人都喜歡強連結,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也是如此。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微博。但是熟歸熟,工作歸工作。
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連結」才是最佳選擇。
現在社會學已經有了足夠多的證據說明,對工作來說,同鄉會和校友錄不是擴展人脈的好地方。
物以類聚諺語 在 EN Englis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必知諺語-Part III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
花無百日紅(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善終為善。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金玉其外,未必皆善(不可僅以貌取人)。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beholder.
情人眼裏出西施﹝各人審美觀點不同﹞。
。Beauty is only skin-deep.
人不可貌相﹝美貌不過是外表的﹞。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on it.
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Between two stools you fall to the ground.
腳踏雙凳必墜地。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類聚。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濃於水。
。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精簡是智慧的真髓。
不可以死背啊!EN在亂講小課都有解釋喔!要理解!不要背!
歡迎分享
物以類聚諺語 在 IMDB看電影學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ey~你們有發現看電影的時候偶爾會聽到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諺語嗎?? 你們曾經聽過哪些呢???
●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 A cat has nine lives. 吉人自有天相
● Cats hide their claws. 知人知面不知心
● A crow is never the whiter for washing herself often.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屋
● All are not thieves that dogs bark at. 不要以貌取人
● 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不要佔著茅坑不拉屎
● The frog in the well knows nothing of the great ocean.
井底之蛙
● If you don’t enter a tiger’s den, you can’t get his cubs.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A speck of mouse dung will spoil a whole pot of porridge.
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物以類聚諺語 在 物以類聚【成語故事系列】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成語練功坊 一天五分鐘,語文能力帶著走【 物以類聚 】 (一)同類的人或事物,常聚集在一起。 (二)形容壞人互相勾結。 【故事摘要】 齊國有一位很有 ... ... <看更多>
物以類聚諺語 在 TutorABC - 【#中英諺語比一比】 結交到對的朋友,就會有正向 ... 的推薦與評價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They are just like you. 別抱怨你的朋友;記得物以類聚;他們就像你。 ⚠中、英文諺語,雖然有部分 ... ... <看更多>
物以類聚諺語 在 物以類聚台語怎麼説|台灣俗語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物以類聚 台語怎麼説|台灣俗語# 物以類聚 ##台灣俗語#台灣話#台語#台語app #台語分享#台語教學#學台語#教台語#説台語#講台語#俗語#台語課. ... <看更多>